东秦岭钼矿带论文-万卫,汪明启,谭杰

东秦岭钼矿带论文-万卫,汪明启,谭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秦岭钼矿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秦岭成矿带,斑岩型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找矿模式

东秦岭钼矿带论文文献综述

万卫,汪明启,谭杰[1](2018)在《东秦岭斑岩型钼矿成矿带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钼矿带是中国最大的钼成矿带,拥有6个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对东秦岭成矿带多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秦岭成矿带主要赋矿地层为前寒武系,以元古宇地层为主要找矿标志。斑岩型钼矿床主要产于碰撞造山环境和陆内造山环境,燕山期深大断裂和区域性断裂控制了斑岩型钼矿的成矿空间,矿体围岩多具有面状蚀变分带,含矿岩体为强酸性岩体,具有高硅、高碱、高钾的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明显,Mo、W、Bi为主要的指示元素,异常范围与矿体具有良好的套合关系。元素还呈现明显的分带性,由矿体到围岩,元素的水平分带大致为Mo-Bi-W-Sn-Cu-Pb-Zn-Ag,显示了成矿元素由高温-中温-低温的变化规律。综合东秦岭斑岩型钼矿带多个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初步建立了其找矿模式。(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4期)

冯泰韦[2](2018)在《东秦岭成矿带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是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钼矿成矿带,控制储量已达800万吨,对其矿床成因、物质来源以及后期热液流体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这些钼矿的成矿期主要分叁个时代:晚叁迭、白垩纪早期以及白垩纪中晚期。晚叁迭成矿期主要是和华北克拉通与扬子板块碰撞的局部伸展导致的逆冲推覆构造过程有关;白垩纪早期成矿期与依泽纳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拉张有关;而白垩纪中晚期成矿主要是和中国东部大规模的岩石圈的拆沉减薄作用有关。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Mo同位素在矿床研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成矿过程中,Mo在不同矿物相之间的配位结构差异会导致同位素发生分馏;在岩浆热液过程中,会发生叁种Mo同位素的分馏模式,导致辉钼矿中富集重的Mo同位素;此外,辉钼矿的晶型和结晶温度也会影响辉钼矿中Mo同位素组成。因此,Mo同位素研究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东秦岭钼矿成矿物质来源、区分其矿床类型、反演成矿温度以及成矿期次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选择了南泥湖、叁道庄、尚古寺、南沟、汝阳(东沟)以及夜长坪等几个典型的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其成矿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石英脉型、伟晶岩型以及矽卡岩型。南泥湖和叁道庄岩体属过铝质系列,成矿年龄为144.3Ma。尚古寺岩体属弱过铝质系列,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成矿年龄为123Ma。南沟钼矿床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高硅、低钛、富碱、富铝系列,成矿年龄为107~103Ma。汝阳(东沟)岩体为高硅、富钾、贫铁、贫镁,属富钾的铝质过铝质花岗岩,成矿年龄为116~115Ma。夜长坪岩体为钾长花岗岩,经历了后期的多种围岩蚀变,成矿年龄为145Ma。本研究主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分析了东秦岭辉钼矿的晶型特征、Mo含量及其Mo同位素特征,讨论了影响该地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的各种因素。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东秦岭辉钼矿的Mo同位素组成整体轻于大陆地壳的平均同位素组成,但基于主微量元素及其它传统同位素的特征,基本可判别该区域成矿物质来源为下地壳。而不同时代结晶的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没有系统差别。大的Mo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可能反映了除源区差异以外,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2.对比不同结晶温度及晶型类别(2H和3R)的辉钼矿的Mo同位素组成特征,我们发现结晶温度及晶体类型与该地辉钼矿Mo同位素的组成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对两个含脉体的斑岩型辉钼矿剖面的不同区域进行Mo同位素研究,发现辉钼矿和含矿岩体中Mo同位素组成可能主要受热液流体的影响,随着Mo在流体中的迁入和迁出,导致成矿岩体和辉钼矿中Mo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使得辉钼矿的Mo同位素组成不能反映其源区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瑞龙[3](2017)在《浅析东秦岭斑岩钼矿带的地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主要取东秦岭钼矿带为对象,从东秦岭地质演化基本情况、时空分布情况以及具体的地质特征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18期)

何韬[4](2015)在《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几个钼矿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大别钼矿带是我国最典型的斑岩或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带,对其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我国中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我们选择南泥湖,上房沟,尚古寺,沙坪沟等几个典型斑岩(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与钼矿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岩成矿的时空构架,成矿成岩物质的来源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南泥湖、上房沟岩体具有偏酸性,富碱性的特点,铝饱和指数大于1.1,属于过铝质系列,且二者都属于钾玄岩系列的花岗岩。尚古寺岩体也有偏酸性,富碱性的特点,铝饱和指数介于1.0-1.1之间,属于弱过铝质系列,且属于钾玄-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沙坪沟岩体具有弱偏酸性,碱性的特点,铝饱和指数小于1左右和1.1之间,属于准过铝质-弱过铝质系列,且属于钾玄质系列正长岩。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显示,四个岩体的稀土总量不高,但变化比较大,南泥湖、上房沟岩体表现出铕的弱负异常,尚古寺、沙坪沟岩体表现出铕的负异常,4个岩体都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四个岩体的微量元素分布曲线相似,都明显富集Rb,亏损Ba、Ti等。锆石U-Pb年龄得出南泥湖岩体年龄为144.3Ma,上房沟岩体年龄为147.5Ma,尚古寺岩体年龄为123Ma,沙坪沟岩体年龄111.3Ma。通过综合和对比前人对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同时期成矿岩体年龄和钼矿成矿年龄,我们可知,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在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可分为两期:第一期(148-138Ma),代表有南泥湖、上房沟、金堆城等钼矿床,时间上处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空间上集中在东秦岭-大别钼矿带的西段发育:第二期(131-112Ma),代表有尚古寺,沙坪沟,东沟等钼矿床,时间上处于早白垩世,空间上多见于大别北麓发育。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4个岩体初始87Sr/86Sr为0.707-0.713属于中等锶花岗质岩石,εNd(t)值集中在-10至-14,具有明显的负值特征,表明其源区物质主要来自地壳。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4个岩体中£Hf(t)为-17.6到5之间,变化范围较大,暗示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新生地壳或地幔物质加入。锆石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南泥湖、上房沟、尚古寺、沙坪沟岩体锆石Ce4+/Ce3+值(均值)分别为:305.9、17.9、79.8、120.4,与其它地区斑岩型铜矿相比较偏低,可能指示东秦岭-大别地区斑岩型钼矿成矿时,其成矿岩浆氧逸度程度偏低。东秦岭-大别钼矿带的形成受到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的影响。在中晚侏罗世,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发生由南北构造向东西构造的转变,加厚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沿构造薄弱带上升到浅部形成南泥湖、上房沟等一期钼矿床;在侏罗世末-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发生大规模拆沉,并引起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相对较薄的下地壳活化发生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和伸展作用,形成了尚古寺,沙坪沟等这一期钼矿床。(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6-01)

张荣臻[5](2015)在《东秦岭石窑沟斑岩型钼矿成矿流体研究及成矿深度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栾川县石窑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内,是区内新发现的又一典型斑岩型钼矿床。本文在翔实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矿物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激光拉曼扫描光谱分析及稳定同位素等研究,探讨成矿流体成分、温度、盐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和成矿流体的类型,从成矿流体的“源、运、沉”叁个方面研究流体成矿作用并利用流体包裹体压力计法估算成矿深度。石窑沟钼矿床的钼矿化主要呈浸染状、细脉状或网脉状。热液成矿过程分为3个阶段:I)石英+钾长石阶段,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石英+方解石阶段。围岩蚀变主要发育有钾化、硅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碳酸盐化等。石窑沟钼矿初始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H2O-Na Cl-CO2体系岩浆热液,热液成矿晚阶段为H2O-Na Cl体系热液。整个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由191.6~437.2℃→191~484℃→132~423℃→117~247℃、2.07~16.45%Na Cleqv→3.55~57.62%Na Cleqv→3.23~50.03%Na Cleqv→2.74~8.95%Na Cleqv,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流体成矿过程中出现不混溶作用造成局部流体盐度升高。H、O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石窑沟钼矿的成矿流体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成矿作用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参与。区域稳定同位素及石窑沟钼矿Re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但主要来自下地壳。成矿元素Mo在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为特征的石窑沟钼矿中可能主要以离子对(KHMo O4)或钼酸的形式运移;辉钼矿的沉淀主要与流体不混溶、混合作用、物理化学性质的转变有关。利用沸腾包裹法和含子矿物法估算其成矿深度分别为3.7~5.2km、2.81~4.8km。综合本次研究成果及本区其他钼矿床成矿深度的研究,作者认为石窑沟钼矿的成矿深度为3~5km。(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秦臻[6](2013)在《东秦岭秋树湾铜钼矿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秋树湾铜钼矿床是东秦岭造山带上的一个中型铜钼矿,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秦岭-大别山碰撞带的东秦岭构造亚带,区域性商-丹断裂与朱-夏断裂相交处北侧。本论文在充分收集总结前人在东秦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研、矿床地质剖析、构造地质解析、岩相学研究、主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示踪、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学科理论与野外实践的结合,总结出秋树湾铜钼矿“四期”成岩-成矿成因模式,确定了找矿勘探模型;综合高精度遥感解译、多方法物探解译等多手段的运用,以找矿突破为目的,贯穿“先研究矿床的成矿、控矿地质作用;再用物探、化探、遥感作技术支撑;最后利用钻探加以验证”这根主线,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通过对本区两种不同类型花岗岩的研究认为,秋树湾花岗岩秋树湾斑岩体为本区的成矿母岩,具有Na2O/K2O<1,高的Ba、Sr丰度,具有高的LREE,低Y、HREE、Yb,低Nb、Ti,高Sr/Y、La/Yb比值,低的Rb/Sr,缺乏明显的Eu异常等地球化学特征,加上在花岗岩Q-A-P分类图、花岗岩类的Rb-Yb+Ta图解中的投影特征,认为其属高Ba-Sr花岗岩。雁来岭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平坦型,出现Eu谷或Eu峰,稀土配分模式图上Ba、Sr异常不明显,La较低,加之在Sr-Ba-Rb图的投影位置,认为其属低Ba-Sr花岗岩。秋树湾高Ba-Sr花岗岩的产出说明该区在140Ma±曾发生过壳幔混合作用,代表当时本区处于碰撞造山后局部伸展作用的大地构造应力环境中。金堆城、南泥湖、叁道庄、雷门沟与秋树湾矿床的成矿斑岩体的产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背景、成岩物质来源均一致;对比研究它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这几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也一致,说明在140Ma±东秦岭爆发了大规模的铝矿化作用。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组构,围岩蚀变及脉体的穿插关系,可将秋树湾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矿化期6个矿化阶段。流体包裹体有S型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L型纯液相包裹体、C型含CO2叁相包裹体、W型气液两相包裹体、G型纯气相包裹体五种类型。第1期流体为H2O-CO2-CH4-H2S,表现为还原环境;第Ⅱ期为H2O-CO2-N2-O2、SO42--C1--F-,表现为氧化环境,暗示流体源于岩浆。包裹体岩相学及包裹体测温表明,流体由早期的高温、高盐度、含CO2的H2O-NaCl-CO2体系的岩浆流体在成矿Ⅰ阶段发生沸腾作用和相分离,伴随着流体沸腾、CO2逸失、温度下降、大气水的加入、盐度下降等过程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沉淀。在成矿Ⅱ、Ⅲ期成矿体系趋于开放,流体存在大气降水混入,逐渐演化为晚期的低盐度、中低温度、贫CO2的流体体系。H、O、S同位素结果表明有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根据目前秋树湾岩体的剥蚀程度低、次生富集带保存完整且规模大,并通过与140Ma士的其它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秋树湾铜钼矿床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钼(铜)矿床的潜力,其最重要的找矿方向在寻找深部的斑岩体,兼顾寻找斑“岩枝”、背-向斜等构造有利部位以及爆破角砾岩筒。本研究最终通过矿床蚀变分带立体模型的建立,结合遥感和物探的解译,进行靶区优选,在秋树湾矿床深边部找矿中取得了较好找矿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12-01)

徐勇[7](2013)在《东秦岭地区潘河钼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东秦岭潘河钼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野外地质调研,采集相关岩矿石样品,借助现代地质学实验分析手段,测定了岩矿石样品的相关组分成份,系统分析了矿区白岗岩及石英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成矿模式,展开成矿预测。潘河花岗岩为高钾富碱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73.77%~76.25%)、富铝(11.96%~13.38%)、高钾富碱(w(K_2O)=6.27%,全碱w(Na_2O+K_2O)=9.70%,w(K_2O)/w(Na_2O)=3.45)、低镁(0.10%~0.57%)、贫钙(0.22%~1.56%)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潘河花岗岩稀土总量偏低,一般低于100ppm;Eu强烈亏损,呈极其明显的Eu负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LREE/HREE和(La/Yb)_N明显低于普通壳型花岗岩,LREE/HREE一般小于2,(La/Yb)_N~1,(La/Sm)_N~1,(Gd/Yb)_N~1;由上述特点决定了潘河花岗岩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呈平坦的“V”形曲线,在Eu处形成明显深谷,曲线水平。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花岗质熔体在开放体系中与富挥发分(F,Cl)流体相互作用(反应)。潘河花岗岩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具有较高浓度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等);高场强元素中,Nb、Zr、Hf相对富集,而Ti相对亏损,P亏损尤为强烈;稀土元素部分,轻稀土(La、Ce、Nd)相对亏损,而重稀土(Tb、Y、Yb)相对富集。从Eu-Sr图中可以看出潘河花岗岩为壳型花岗岩,且受到地幔混染。潘河花岗岩中Mo富集程度远高于宽坪岩群地层,且矿脉赋存于石英斑岩中或石英斑岩附近,说明矿体与石英斑岩在空间上存在密切的关系,可认为本区富集成矿的Mo来自于石英斑岩;矿石中硫化物的34S值变化范围小,离散小,塔式效应明显,这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的硫同位素特征相同,说明硫来岩浆岩;从不同来源的氢、氧同位素正常分布图可以看出,成矿流体最可能来源于岩浆热液。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95.42℃,可判定石英脉为潘河钼矿床形成后期中低温阶段的产物;成矿热液盐度平均值为9.9%,盐度中等;从石英包裹体的均一压力可得,成矿深度为770~1050m。潘河钼矿床具有穹窿构造格架内“层控”的特点,成矿受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控制。矿区不仅存在钼矿(化)体,也存在铜铅锌矿化,成矿溶液在形成钼矿体后,残余溶液沿围岩渗滤迁移,同时萃取地层中的铜铅锌,在钼矿集中层位两侧中低温部位,形成对称的铜铅锌矿化。(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3-06-30)

宋晗[8](2013)在《查干德尔斯钼矿与秦岭钼矿带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发现的查干德尔斯钼矿,打破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无大型钼矿的记录,获得钼金属量26万吨(>0.06%)。查干德尔斯钼矿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彦淖尔市巴彦前达门苏木境内,作为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岩浆岩矿床,部分学者已经对查干花钼矿的形成时代和成矿流体进行了研究,并厘定了花岗岩的成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提升了人们对该区域内钼矿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把查干花钼矿与国内大型钼矿成矿带-秦岭钼矿带的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选取金堆城和东沟两个秦岭地区超大型钼矿的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岩体,对叁个钼矿的岩石学特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做了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金堆城、东沟和查干德尔斯钼矿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金堆城钼矿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为过铝质A型高钾钙碱性壳幔混合型花岗岩、查干德尔斯钼矿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属于准铝-过铝质S型高钾钙碱性壳幔混合型花岗岩、东沟钼矿成矿花岗岩属于准铝-过铝质A壳型花岗岩。从构造背景上看,成矿花岗岩均形成于同碰撞-后碰撞环境中。金堆城钼矿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挤压-伸展转变期,而东沟钼矿成矿期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和东西向大规模伸展的过程。查干德尔斯钼矿成矿期花岗岩形成环境主要是古生代末期向中生代构造转换的后碰撞期,即早期陆源环境源区在晚二迭世后受到碰撞伸展环境从而导致部分岩浆岩熔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刘满年,杨登美,刘新会,崔龙,向红林[9](2013)在《东秦岭潘河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潘河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西部,通过野外调查可知,矿床赋存于中元古界宽坪群多旋回沉积—喷发地层中,含矿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和绿片岩。钼矿体受控于潘河背斜核部及两翼层间剪切破碎带中,具有多层平行排列的分布规律;钼矿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次火山活动与构造控制,是构造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和长期演化的结果,与区内广泛出露的隐爆角砾岩有关。研究认为,潘河钼矿的矿床类型为火山期后热液型,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指出应在矿区内多旋回沉积—喷发层间、磁—电异常和隐爆角砾岩层等深部有利部位寻找钼(钨)矿体。(本文来源于《黄金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张彦伟[10](2012)在《东秦岭木头沟钼矿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及其构造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木头沟钼矿是“多型一体,隐爆主导”的角砾岩型钼矿。隐爆角砾岩筒作为一种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构造地质体,对其形成条件及构造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将深化对隐爆角砾岩型矿床认识,从而对木头沟钼矿进一步勘查、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东秦岭木头沟钼矿地质剖面测量、平硐和钻孔岩芯观察、节理断层观测及高精度磁法测量等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资料整理及岩石样品分析鉴定,结合前人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成果资料,了解该区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该矿床地表、浅层及深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东秦岭木头沟钼矿床钼成矿时代221.1±3.6Ma~156.1±2.6Ma,钼成矿与隐爆具有一致性和多期性,隐爆流体动力及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高度分异多硅富铝碱性岩浆;通过计算得出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深度大于10km,形成规模等效球体半径为632m,形成温度在768℃左右,首次隐爆时的隐爆压力为387MPa。通过以上对该矿区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东秦岭木头沟钼矿隐爆角砾岩筒构造的动力机制:深部岩浆气液流体在断裂构造的引导控制下向上运移→前锋气液流体随温压条件的改变未喷出地表而在地下十公里左右形成硅化封闭岩层→岩浆流体继续活动分异聚集大量的气液流体,当压力超过硅化封闭岩层的岩石破裂强度,引发首期隐爆→首期隐爆后的骤然减压和岩浆气液流体的结晶,发生退化沸腾和水的析离,导致流体的体积瞬间膨胀,形成多次隐爆→后期岩浆气液流体活动,在隐爆角砾岩体的下部及其边缘形成封闭,进而发生多期隐爆,直到岩浆气液流体活动减弱消失→后期构造作用改造和抬升剥蚀。绘制出隐爆角砾岩筒“自上而下,多期隐爆,纵深退行,逐次迭加”的成筒模型。(本文来源于《石家庄经济学院》期刊2012-06-01)

东秦岭钼矿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秦岭是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钼矿成矿带,控制储量已达800万吨,对其矿床成因、物质来源以及后期热液流体作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这些钼矿的成矿期主要分叁个时代:晚叁迭、白垩纪早期以及白垩纪中晚期。晚叁迭成矿期主要是和华北克拉通与扬子板块碰撞的局部伸展导致的逆冲推覆构造过程有关;白垩纪早期成矿期与依泽纳吉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后拉张有关;而白垩纪中晚期成矿主要是和中国东部大规模的岩石圈的拆沉减薄作用有关。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Mo同位素在矿床研究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成矿过程中,Mo在不同矿物相之间的配位结构差异会导致同位素发生分馏;在岩浆热液过程中,会发生叁种Mo同位素的分馏模式,导致辉钼矿中富集重的Mo同位素;此外,辉钼矿的晶型和结晶温度也会影响辉钼矿中Mo同位素组成。因此,Mo同位素研究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东秦岭钼矿成矿物质来源、区分其矿床类型、反演成矿温度以及成矿期次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选择了南泥湖、叁道庄、尚古寺、南沟、汝阳(东沟)以及夜长坪等几个典型的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其成矿类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石英脉型、伟晶岩型以及矽卡岩型。南泥湖和叁道庄岩体属过铝质系列,成矿年龄为144.3Ma。尚古寺岩体属弱过铝质系列,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成矿年龄为123Ma。南沟钼矿床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高硅、低钛、富碱、富铝系列,成矿年龄为107~103Ma。汝阳(东沟)岩体为高硅、富钾、贫铁、贫镁,属富钾的铝质过铝质花岗岩,成矿年龄为116~115Ma。夜长坪岩体为钾长花岗岩,经历了后期的多种围岩蚀变,成矿年龄为145Ma。本研究主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分析了东秦岭辉钼矿的晶型特征、Mo含量及其Mo同位素特征,讨论了影响该地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的各种因素。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东秦岭辉钼矿的Mo同位素组成整体轻于大陆地壳的平均同位素组成,但基于主微量元素及其它传统同位素的特征,基本可判别该区域成矿物质来源为下地壳。而不同时代结晶的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没有系统差别。大的Mo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可能反映了除源区差异以外,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2.对比不同结晶温度及晶型类别(2H和3R)的辉钼矿的Mo同位素组成特征,我们发现结晶温度及晶体类型与该地辉钼矿Mo同位素的组成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3.对两个含脉体的斑岩型辉钼矿剖面的不同区域进行Mo同位素研究,发现辉钼矿和含矿岩体中Mo同位素组成可能主要受热液流体的影响,随着Mo在流体中的迁入和迁出,导致成矿岩体和辉钼矿中Mo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使得辉钼矿的Mo同位素组成不能反映其源区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秦岭钼矿带论文参考文献

[1].万卫,汪明启,谭杰.东秦岭斑岩型钼矿成矿带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2018

[2].冯泰韦.东秦岭成矿带辉钼矿Mo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3].王瑞龙.浅析东秦岭斑岩钼矿带的地质特征[J].城市地理.2017

[4].何韬.东秦岭—大别钼矿带几个钼矿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5].张荣臻.东秦岭石窑沟斑岩型钼矿成矿流体研究及成矿深度估算[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6].秦臻.东秦岭秋树湾铜钼矿成矿模式及找矿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3

[7].徐勇.东秦岭地区潘河钼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8].宋晗.查干德尔斯钼矿与秦岭钼矿带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9].刘满年,杨登美,刘新会,崔龙,向红林.东秦岭潘河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黄金科学技术.2013

[10].张彦伟.东秦岭木头沟钼矿隐爆角砾岩筒的形成及其构造动力机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

标签:;  ;  ;  ;  

东秦岭钼矿带论文-万卫,汪明启,谭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