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理亲缘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薤白,nrDNA,ITS序列,亲缘关系,西南地区
地理亲缘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莫忠妹,成宇,石甜,赵财[1](2019)在《基于ITS序列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亲缘关系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西南地区分布的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为材料,对21个不同居群的薤白进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相关序列,对27个不同居群薤白开展了系统分析,以探讨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的亲缘关系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不同产区薤白nrDNA ITS序列长度介于607~638 bp之间,G+C含量为48%~52%,平均值为50%。(2)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树均表明薤白为一单系群。(3)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27个居群的薤白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其中位于西南地区东面的四川剑阁县、重庆巫溪县、贵州德江县和云南丘北县的薤白共同聚为a组,位于西南地区西面的四川汶川县、四川石棉县、四川江油市以及云南虎跳峡、云南昆明市、云南叁坝的薤白归为b组。研究表明,nrDNA ITS序列可以鉴定不同地区薤白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谢海[2](2018)在《不同地理种群鳄蜥的形态变异及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1930)属鳄蜥科(Shinisauridae)鳄蜥属(Shinisaurus),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原始爬行动物,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于1989年被列入CITES附录II中。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和鳄蜥遭到人类猎杀,鳄蜥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了解这个物种的遗传变异和地理亲缘关系,对鳄蜥的保护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和线粒体DNA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同时结合不同区域间的形态差异,对1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理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大桂山、广东罗坑、广东茂名和越南四个分布区的鳄蜥形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广西大桂山种群的头体长和头宽明显比广东罗坑、广东茂名的大(P<0.05),略大于越南鳄蜥,但不显着。广东茂名鳄蜥种群雌性个体第四趾鳞片数比罗坑的多,雄性个体则比罗坑、大桂山的多(P<0.05)。(2)微卫星检测结果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总共检测得到107个等位基因,16个鳄蜥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97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159,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6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24。线粒体检测结果为,98个个体得到1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195246,核苷酸多态性为0.000303,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都很低。基于微卫星与线粒体检测鳄蜥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鳄蜥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3)基于微卫星与线粒体探讨鳄蜥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微卫星分析显示两两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范围是0.032~0.267,Fst在0.05~0.25范围内的占大部分,种群间遗传分化处于中等以上水平。Mantel检验结果显示,除桂平饲养种群外(GPY),其余15个自然种群间存在显着的距离隔离模式(r=0.67,P=0.01)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的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6个种群分为广西大桂山(DCC,CSC,DSC,YSC),广东罗坑(MBC,CSK,DBT,SK),广东茂名(LZD,LHD),越南(HH,TYT,DS,YT)4个居群。基于微卫星Nei遗传距离构建16个鳄蜥种群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6个种群分为中国与越南两大支,广西大桂山和广东罗坑先与广东茂名分为两支后再各自分支。线粒体NJ、ML、UPGMA叁种系统发育树均显示,16个鳄蜥地理种群聚为中国与越南两大支系。10种单倍型的中介网络关系分为广西和广东罗坑、广东茂名和越南叁支,但未出现中心单倍型。对16个种群进行AMOVA遗传变异分析,微卫星数据显示种群内变异为主要变异来源,而线粒体数据则显示绝大部分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变异。(4)基于微卫星标记进行瓶颈效应检测结果显示,分为4个居群的鳄蜥种群在3种不同检测模型(I.A.M、T.P.M、S.M.M)和Mode-Shift检测下,除了广东罗坑4个种群不显着外,其他种群均可能经历了显着的瓶颈效应。(5)基于线粒体探讨鳄蜥种群历史动态。Tajima’s D、Fu and Li’s D、Fu and Li’s F均显着大于0(P<0.05),表明鳄蜥种群偏离中性选择状态,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或者平衡选择。(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兴银,彭昌琴,陆赠玉,杨鹏,关萍[3](2017)在《贵州野生刺梨及无籽刺梨不同地理种群间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1份野生刺梨、2份无籽刺梨、1个变种光枝无籽刺梨共14个样品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从50条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3条谱带清晰稳定、多态性好的引物,ISSR反应共得到162条条带,多态性条带有15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2.54%。样品间的遗传性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在在0.50~0.85之间。样品间遗传性相似性系数的UPGMA聚类结果显示,在刺梨样品中来自安顺关岭县与六盘水的刺梨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85。在无籽刺梨样品中来自安顺光枝无籽刺梨与黔西南兴仁的野生无籽刺梨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78。在刺梨与无籽刺梨组合中,来自贵阳植物园无籽刺梨与六盘水的刺梨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67)。来自铜仁梵净山、贵阳燕楼乡、安顺关岭县、六盘水、毕节七星关区、贵阳息烽的刺梨亲缘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超,陈爱华,曹奕,吴杨平,张雨[4](2016)在《6个不同海域文蛤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中国辽东半岛海域(辽宁群体)、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江苏群体)、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福建群体)、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广东群体)、北部湾海域(广西群体)以及日本伊势湾海域(叁重群体)6个不同海域文蛤(Meretrix meretrix)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采用18S rRNA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COⅠ)及16S rRNA基因3种分子标记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测序结果显示,3种基因序列长度分别在1 854、658、596 bp左右;18S rRNA基因碱基组成无偏异,序列较为保守;COⅠ与16S rRNA基因A+T平均含量明显大于G+C含量,符合线粒体基因组成特征。通过Meg Align软件比对6个地理群体文蛤,序列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9.7%~100.0%(18S)、91.7%~99.8%(COⅠ)、90.2%~99.8%(16S),其中叁重文蛤序列差异最大;以文蛤属的帘文蛤(Meretrix lyrata)作外群,采用MEGA 5.03软件中相邻连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聚为一枝且与日本叁重文蛤分开,自展值分别为67%(18S)、99%(COⅠ)、98%(16S);我国沿海5个文蛤群体中,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首先聚在一起,其次是广西文蛤群体,最后是广东文蛤群体。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江苏、福建文蛤群体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最近;广西文蛤群体、广东文蛤群体与我国其它文蛤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地理遗传分化明显;而日本叁重文蛤与我国沿海文蛤可定为文蛤的2个地理亚种。(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6年03期)
邓思珊,刘洪旭,孟春,梁一池,徐榕青[5](2015)在《福建叁明不同地理种源草珊瑚亲缘关系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福建草珊瑚基地不同地理种源的草珊瑚遗传多样性,构建亲缘关系图。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叶子中DNA,ISSR法对45个种源的草珊瑚样品进行DNA分子水平的分析评价,POPgen32软件计算遗传多样性,建立基因树谱,采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630条条带,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45个品种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20 2,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4 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43 2。各位点遗传多样性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大值为0.497 2,最小值为0.107 8;Shannon信息指数最大值为0.690 3,最小值为0.219 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45个品种和14个位点的谱带数据为原始矩阵,共获得630个两两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不同组之间相似系数最大者为1.0,最小者为0.516。结论福建叁明种植的草珊瑚品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丰富品种的分子基础。以0.610为阈值可以把45个不同地理种源的草珊瑚分为6个组。遗传距离与种源地理远近无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索中毅[6](2015)在《不同地理种群白星花金龟亲缘关系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白星花金龟的拉丁名和中文进行了考证,指出了白星花金龟正确的拉丁名,对白星花金龟的中文名提出了建议,并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几何形态学方法对新疆地区白星花金龟的入侵来源进行了推测,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采集各地区的白星花金龟标本和阅读相关文献,考证白星花金龟的拉丁名并对其中文名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目前白星花金龟国际上认可的拉丁名称为:Protaetia brevitarsis是由George Lewis于1879年提出的,其他名称均为异名。根据白星花金龟拉丁学名种名“brevitarsis”的实际拉丁文含义为“短的跗节”,因此,该种的学术名称应被称为短跗星花金龟。但鉴于白星花金龟是国内使用最广的中文名,已为学界承认,并且该中文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种的鉴定特征,我们认为沿用白星花金龟作为其正确的中文名进行统一规范较为适宜。2.对新疆以及新疆以外地区和国家进行广泛的样本采集,通过分子系统学技术,以线粒体基因COI和核基因EF-1α为遗传标记,推断新疆不同区域的白星花金龟种群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白星花金龟聚为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与新疆地区最近的内蒙古地区和宁夏地区的白星花金龟标本与新疆地区标本的同源性较高。3.选择了来自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700头白星花金龟标本,涵盖中国境内绝大部分布省市,且重点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广泛采样,利用几何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评估不同地理种群的白星花金龟的种群关系,结果表明前胸背板和鞘翅上的白斑可以作为白星花金龟地理种群变异的评价指标,我们推测新疆白星花金龟是通过青海省北部以外的宁夏、内蒙古和甘肃叁省入侵到新疆自治区,或者与上述叁省该害虫的入侵来源一致。(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李秀启,安丽,王亚楠,客涵,高云芳[7](2015)在《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湖鲚种群的形态判别与地理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澄清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湖鲚种群的地理亲缘关系,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基于26项形态特征参数比较研究了4个水域的鲚(Coilia ectenes)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检视南四湖湖鲚样本50尾、太湖湖鲚50尾、洪泽湖湖鲚50尾、利津水库刀鲚1980年代标本50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群体和南四湖群体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首先聚为一支;太湖群体聚为另一支;黄河附属水体利津水库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以筛选10个性状的特征值建立的函数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洪泽湖群体82.7%、利津水库群体100%、南四湖群体84%和太湖群体84.9%,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4.3%。主成分分析,洪泽湖群体、南四湖群体和太湖群体之间的重迭较多,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单因子方差分析,4个鲚群体间有15项形态比例参数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其他11个形态比例参数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表明4个鲚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属于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差异。从水系连通上推断,南四湖湖鲚为2002年长江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时由洪泽湖和骆马湖湖鲚群体扩散建群。(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山本秀树,马燕菁[8](2014)在《地理及亲缘关系视阈下的语序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收集了约3,000种语言的基本语序数据,对其地理分布和亲缘关系分布进行了研究,证明了以下几点。拥有不和谐语序的语言数量众多,但仅有2至3种(准)和谐的语序类型在地球上可以形成面积大致相当的巨大连片区域,不和谐的语序类型往往在其周边区域呈变动式分布。此外,对语序的地理分布进行历史追溯,我们推测SOV语言曾占地球大部分区域的可能性极高。(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庆宁,林弘都,仝冉冉,张小奇,卢文华[9](2013)在《基于线粒体DNA的12S rRNA基因序列推断中国及北美部分滑蜥属物种的生物地理和亲缘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东亚和北美的生物类群之间呈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格雷分布即指这种生物洲际间断分布的现象.本文通过线粒体DNA(mtDNA)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证明北美的滑蜥属Scincella(Squamata:Scincidae)物种Sc.lateralis与中国的滑蜥属南滑蜥种组呈现典型的格雷分布.南滑蜥种组包括宁波滑蜥Sc.modesta,秦岭滑蜥Sc.tsinlingensis,南滑蜥Sc.reevesii,和一个采自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未命名种Scincella indet..这个鼎湖山未命名种并不具备滑蜥属所特有的鉴别性特征"睑窗",但显示它与Sc.modesta,Sc.tsinlingensis都是由Sc.reevesii演化而来的近缘种.证实了之前认为亚洲的蜓蜥属Sphenomorphus与滑蜥属Scincella是复系的观点,目前美洲物种Sp.cherriei应隶属于滑蜥属Scincella,具睑窗或不具睑窗的物种分别出现在系统树的不同分支中.研究结果支持前人将Kaestlea travancorica从滑蜥属中划分出去的观点.根据分子钟估算,北美的滑蜥从它们的中国祖先分化出来的时间可追溯到第叁纪中新世,约7.3-21.6百万年前,当时白令陆桥还露出海平面而且气候湿润.该研究为洲际分布的物种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阿地力·沙塔尔,张伟,程晓甜,朱银飞,骆有庆[10](2012)在《枣实蝇不同地理种群的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枣实蝇是一种高度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对吐鲁番市、KSS、HSX和HMS4个不同地区采集的枣实蝇mtDNACOI基因片段测序,并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采自吐鲁番市、HSX、HMS的枣实蝇遗传距离最近,为0.002,其相似性高达99.8%。吐鲁番市枣实蝇和HMS枣实蝇分别与KSS枣实蝇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062,其相似性为94.1%。对以上几个地点采集的枣实蝇基因序列与已公开报道的外群蔷薇咔实蝇Carpomya schineriR248FJ571365.1、蔷薇咔实蝇Carpomya schineriR141FJ571364.1、樱桃绕实蝇Rhagoletis cerasiGQ175823.1同源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HMS枣实蝇与蔷薇咔实蝇相似性高达96.5%。根据进化树对比分析,吐鲁番市、HSX和HMS的枣实蝇来自同一地区,而KSS枣实蝇从另一地区传入。(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地理亲缘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1930)属鳄蜥科(Shinisauridae)鳄蜥属(Shinisaurus),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原始爬行动物,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于1989年被列入CITES附录II中。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和鳄蜥遭到人类猎杀,鳄蜥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了解这个物种的遗传变异和地理亲缘关系,对鳄蜥的保护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和线粒体DNA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同时结合不同区域间的形态差异,对1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地理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大桂山、广东罗坑、广东茂名和越南四个分布区的鳄蜥形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广西大桂山种群的头体长和头宽明显比广东罗坑、广东茂名的大(P<0.05),略大于越南鳄蜥,但不显着。广东茂名鳄蜥种群雌性个体第四趾鳞片数比罗坑的多,雄性个体则比罗坑、大桂山的多(P<0.05)。(2)微卫星检测结果显示,10个微卫星位点总共检测得到107个等位基因,16个鳄蜥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97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159,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6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24。线粒体检测结果为,98个个体得到1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195246,核苷酸多态性为0.000303,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都很低。基于微卫星与线粒体检测鳄蜥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鳄蜥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3)基于微卫星与线粒体探讨鳄蜥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微卫星分析显示两两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范围是0.032~0.267,Fst在0.05~0.25范围内的占大部分,种群间遗传分化处于中等以上水平。Mantel检验结果显示,除桂平饲养种群外(GPY),其余15个自然种群间存在显着的距离隔离模式(r=0.67,P=0.01)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性。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的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6个种群分为广西大桂山(DCC,CSC,DSC,YSC),广东罗坑(MBC,CSK,DBT,SK),广东茂名(LZD,LHD),越南(HH,TYT,DS,YT)4个居群。基于微卫星Nei遗传距离构建16个鳄蜥种群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6个种群分为中国与越南两大支,广西大桂山和广东罗坑先与广东茂名分为两支后再各自分支。线粒体NJ、ML、UPGMA叁种系统发育树均显示,16个鳄蜥地理种群聚为中国与越南两大支系。10种单倍型的中介网络关系分为广西和广东罗坑、广东茂名和越南叁支,但未出现中心单倍型。对16个种群进行AMOVA遗传变异分析,微卫星数据显示种群内变异为主要变异来源,而线粒体数据则显示绝大部分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变异。(4)基于微卫星标记进行瓶颈效应检测结果显示,分为4个居群的鳄蜥种群在3种不同检测模型(I.A.M、T.P.M、S.M.M)和Mode-Shift检测下,除了广东罗坑4个种群不显着外,其他种群均可能经历了显着的瓶颈效应。(5)基于线粒体探讨鳄蜥种群历史动态。Tajima’s D、Fu and Li’s D、Fu and Li’s F均显着大于0(P<0.05),表明鳄蜥种群偏离中性选择状态,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或者平衡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理亲缘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莫忠妹,成宇,石甜,赵财.基于ITS序列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亲缘关系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
[2].谢海.不同地理种群鳄蜥的形态变异及亲缘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3].陈兴银,彭昌琴,陆赠玉,杨鹏,关萍.贵州野生刺梨及无籽刺梨不同地理种群间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7
[4].王超,陈爱华,曹奕,吴杨平,张雨.6个不同海域文蛤地理群体的亲缘关系分析[J].海洋渔业.2016
[5].邓思珊,刘洪旭,孟春,梁一池,徐榕青.福建叁明不同地理种源草珊瑚亲缘关系ISSR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6].索中毅.不同地理种群白星花金龟亲缘关系的鉴定[D].新疆农业大学.2015
[7].李秀启,安丽,王亚楠,客涵,高云芳.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湖鲚种群的形态判别与地理亲缘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5
[8].山本秀树,马燕菁.地理及亲缘关系视阈下的语序类型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
[9].庆宁,林弘都,仝冉冉,张小奇,卢文华.基于线粒体DNA的12SrRNA基因序列推断中国及北美部分滑蜥属物种的生物地理和亲缘关系(英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阿地力·沙塔尔,张伟,程晓甜,朱银飞,骆有庆.枣实蝇不同地理种群的亲缘关系[J].林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