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逻辑论文-刀吉仁青

印度逻辑论文-刀吉仁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度逻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因明,印度逻辑,佛教逻辑

印度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刀吉仁青[1](2016)在《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明作为五明之一,属于印度逻辑中的一部分,而同时,因明一词同样也包含着浓浓的佛教色彩,因此可以说,它也属于佛教逻辑中的一种,但总的来说,因明却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佛教。文章主要论述的便是有关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08期)

沈顺福[2](2013)在《印度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明推理的一个环节是喻。它分为同喻与异喻。异喻以证伪反例来间接证明宗(正命题)。义准量的第一个原便是依据于命题中的矛盾,以否定方式来完成推理。这便是反证法。它通常被哲学家们用来证明某种不可见识的存在。(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张瑾,刘邦凡,魏玮[3](2011)在《论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明"概念具有浓厚的汉传佛教色彩,但并不完全是佛教逻辑的代名词。因明和正理这两个词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教派特色,因明与正理都是印度逻辑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征:以量论为认识论基础,以追求正确知识为目的。研究因明应以印度逻辑为主线,总摄发端于印度文明之中并在印度本土、汉传地区、藏传地区都各有发展的逻辑,同时保留因明、佛教逻辑、印度逻辑之名称,以因明标明其汉传特色,以佛教逻辑标明其宗教特征,以量论标明其藏传特色。(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8期)

张忠义[4](2008)在《《大英百科全书》“印度逻辑”辞条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印度逻辑"条。阐述了印度逻辑没有变项、没有直接陈述逻辑原则等等缺陷。本文分别从"印度逻辑"这一名称包含内容丰富、直接称呼有指代不清之嫌,有"宗"、"因"、"同品"、"异品"等变项并且在法称时期还出现了真值表的雏形,以及有因叁相、"合离"等直接陈述的逻辑原则几方面来阐述"印度逻辑"辞条不准确的地方。(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08年04期)

张瑾,高迎泽[5](2007)在《浅议因明与印度逻辑和佛教逻辑之关系——兼论因明的学科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逻辑为研究普遍的思维规律与正确推理的学问为出发点,通过历史梳理,试图搞清楚因明与印度逻辑以及佛教逻辑之间的关系,这对认识因明的学科地位、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历史梳理作者发现因明这一名称具有浓厚的汉传佛教色彩。因明并不纯然是佛教逻辑的代名词,在藏传佛教以及印度都不采用因明作为逻辑的代名词。因明和正理这两个词都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教派特色,在对文化进行现代整理时应该着重突出他们作为思维普遍规律的逻辑学性质,因明与正理都是印度逻辑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印度文化特征,即以量论为认识论基础,以追求正确知识为解脱之目的的印度文化的典型特点。故此我们在研究因明时应采取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印度逻辑为题来总摄研究发端于印度文明之上并在印度本土、汉传地区、藏传地区都各有发展的逻辑,同时保留因明、佛教逻辑、印度逻辑之名称,以因明标明其汉传特色,以佛教逻辑标明其宗教特征,以量论标明其藏传特色。(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0-19)

高山杉[6](2004)在《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家殷海光(一九一九——一九六九)是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论的宣传家,是逻辑学家金岳霖和佛学家熊十力的学生,对现代数理逻辑和古代印度佛家逻辑(因明)都有相当的了解。可是,他在其名着《逻辑新引》里,却认为全部印度逻辑可以用佛家的因明括尽,而因明则是“宗教思想(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04年07期)

邵强进[7](2000)在《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一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宗教哲学、社会伦理及论辩术叁方面考察了古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 背景,重点分析了印度逻辑思想的一般特征。笔者认为,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联系,印度逻辑 思想在逻辑形式、理论目的及发展层次上具备论辩性、应用性及初等性叁大特征,从而解释了印 度逻辑思想研究的现状,指明了制约印度逻辑思想的现代发展与传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杨叶[8](1990)在《“曲解了”中国人对印度逻辑的发展——与中村元君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读了(日)中村元君的文章《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征》(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89·6·) (下称“中村文”),有一些想法,特别是中村文“二、抽象思维不发达”标题下的一段:“4、以曲解的方式接受了印度逻辑学。作为表示思维法则的逻辑学在中国未得到发展……佛教的逻辑学被译介到中国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①几乎没有逻辑着作译成中文,倒是有不少译成藏文;②有些极简单的逻辑书籍译成了中文,但系统地阐述逻辑学的巨着则没有;③作为逻辑学的基础的认识论方面的着作也未翻译。即便那些译过来的简单的逻辑书籍,也曲解了其原意,就连玄奘(596—664)在介绍逻辑学时也未能完全弄懂。”这段话全是结论,作者未给出论据。仅就以上几点结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汉字,汉语中的逻辑问题缺乏研究,例如中村文说汉语“无单复数之分。如‘人’,可表示一个人、一(本文来源于《逻辑与语言学习》期刊1990年05期)

孙中原[9](1990)在《印度逻辑与中国、希腊逻辑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所说的印度逻辑,指产生于印度古代的一种系统逻辑学说,即因明。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以《墨辩》为代表)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叁大逻辑源流。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引下,对这叁种逻辑学说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分析,这无论对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研究,还是对人们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因明研究》期刊1990-06-30)

杨百顺[10](1990)在《印度逻辑论式的演变及其与西方推论式略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逻辑论式是印度逻辑的核心部分,印度逻辑论式的演变是印度逻辑史的缩影。本文将对印度逻辑论式的演变作一纵的动态比较,并适当与西方推论式作横的静态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因明研究》期刊1990-06-30)

印度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因明推理的一个环节是喻。它分为同喻与异喻。异喻以证伪反例来间接证明宗(正命题)。义准量的第一个原便是依据于命题中的矛盾,以否定方式来完成推理。这便是反证法。它通常被哲学家们用来证明某种不可见识的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度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1].刀吉仁青.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6

[2].沈顺福.印度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张瑾,刘邦凡,魏玮.论因明、印度逻辑与佛教逻辑之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4].张忠义.《大英百科全书》“印度逻辑”辞条质疑[J].世界哲学.2008

[5].张瑾,高迎泽.浅议因明与印度逻辑和佛教逻辑之关系——兼论因明的学科性质[C].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6].高山杉.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J].读书.2004

[7].邵强进.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一般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8].杨叶.“曲解了”中国人对印度逻辑的发展——与中村元君商榷[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

[9].孙中原.印度逻辑与中国、希腊逻辑的比较研究[C].因明研究.1990

[10].杨百顺.印度逻辑论式的演变及其与西方推论式略比[C].因明研究.1990

标签:;  ;  ;  

印度逻辑论文-刀吉仁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