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利用模式论文-高惠灵,王丹,李卓霖,曾真,兰思仁

保护性利用模式论文-高惠灵,王丹,李卓霖,曾真,兰思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保护性利用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

保护性利用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高惠灵,王丹,李卓霖,曾真,兰思仁[1](2018)在《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性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研究对福建省54个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了资源状况及利用模式分析,归纳出福建省传统村落的5种保护性利用模式类型:历史遗迹探秘型、自然观光型、农业休闲型、民俗体验型、综合利用型.对选取的19个典型传统村落的资源类型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这些传统村落的不同保护利用模式进行了异同性的总结.最后,归纳出每种利用模式所适宜发展的村落状况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注重策略,为福建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妍,董卫[2](2018)在《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初探——基于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一段时间中,由于对建筑遗产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人们对其产生了一些片面认识,以为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总是处于某种程度的矛盾状态中。其实,二者本不是矛盾体,而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开展遗产保护,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而通过文化遗产"再利用"将其融入城市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恰恰与深厚的东方文化及其建筑传统十分契合。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这两个不同但关联度很高的概念的比较分析入手,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基准,尝试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干预程度进行分级,结合对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奖作品的分析和借鉴,进一步探析在当下本土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和途径。(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7期)

高哲,秦云[3](2017)在《初探天津市保护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保护性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和文脉,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历史性空间资源。保护性建筑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镇风貌特色,建设体现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城市空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合理地保护与利用保护性建筑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文化要求,还能够通过丰富业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维系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全市域范围内保护性建筑保护与利用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天津市保护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7-11-18)

王家宁,杨前进[4](2012)在《走马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过度商业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重庆走马古镇为例,探讨文化遗产传统旅游开展模式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的内涵和原则,并提出走马古镇要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并重的保护性旅游模式构想。(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2年04期)

陈艳[5](2012)在《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古镇是人类主要聚落形态之一,按其成因和社会功能可把古镇分为聚落型村镇、区域贸易中心型集镇、资源型或资源—产业型集镇、军事重镇型集镇和文化景观型集镇等。资源型古镇通常是在对某地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场镇,它的发展历程直接折射出区域社会变迁及其关联的社会背景,构成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对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旨在服务当地,在内容和形式上旨在使古镇的"形"与"神"与其生存空间达到高度的融合与统一,从而准确传达古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及遗产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南文化》期刊2012年01期)

陈琼[6](2011)在《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如何对待废弃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利用工业遗产;如何既妥善地保护工业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工业遗产保护为重点研究内容,综合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开发实践,总结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过程存在的六种不同的模式,为解决工业遗产如何在现代化中实现有机的延续和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1年10期)

李云晋[7](2010)在《大理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空间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处滇中高原与滇西纵谷区交接地带,总面积29 459平方公里,人口叁百多万,居住着白、彝、汉、回、傈僳、苗、纳西、阿昌、普米等13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有率33.17%,是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大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五千年前,白、彝等各民族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各民族间的不断融合和交往,创造出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汉代这里又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中原与东南亚、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唐宋时(本文来源于《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期刊2010年00期)

李兵营[8](2009)在《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结构的重组,城市旧工业区进入改造、整合阶段,工业遗产何去何从引发广泛关注,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范畴,是物化了的人类工业文化。按照文化遗产的分类,工业遗产包括可移动的工业文物、不可移动的工业建筑群和工业遗址、非物质工业文化等。就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9年S1期)

程露[9](2009)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国内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采用正确的保护性利用模式。但在现实中各城市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大同小异,形成了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的“万能模式”。即在历史街区中引入旅游与商业职能,不管其历史街区是否具有开发旅游与商业的潜力,通过旅游与商业职能带来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来保护历史街区。而昆明官渡古镇历史街区一、二期的改造,采用正是这一“万能模式”,除保留若干历史建筑外,其余全部拆掉建住宅和商业。伴随着原历史街区实物遗存的大量破坏和原住居民的外迁。原有历史街区承载的各种信息几乎全部丢失,逐渐被现代社区所取代。历史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出现了明显的隔痕。改造后的街区只有“现代”,却没有了“历史”和“传统”。因此本文带着这些问题对昆明官渡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模式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并为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借鉴。论文首先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的社会背景及现状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以及研究工作的框架与方法。对历史街区的概念、价值以及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进行认识与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利用概念、涵义。进而通过对昆明官渡古镇历史街区大量实地调察、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了昆明官渡古镇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历史街区的成因、形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评价了官渡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一、二期的实践与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前国内几种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的模式的比较分析,并根据官渡古镇自身的特点提出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模式为延续古镇居住职能的模式。最后,提出此模式的总体原则的关键与难点,并在其指导下笔者以“官渡古镇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第叁期概念性规划”设计为案例,探讨延续历史风貌,完善居住功能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葛天阳[10](2008)在《选择合适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推动成功的工业遗产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性再利用选择合适的模式,对城市工业遗产的成功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如何选择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笔者搜集了国内外大量工业遗产复兴的成功案例,并对其再利用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与遗产本身的价值、规模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的关系。这对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模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9-01)

保护性利用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过去一段时间中,由于对建筑遗产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人们对其产生了一些片面认识,以为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总是处于某种程度的矛盾状态中。其实,二者本不是矛盾体,而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体两面。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开展遗产保护,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而通过文化遗产"再利用"将其融入城市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恰恰与深厚的东方文化及其建筑传统十分契合。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这两个不同但关联度很高的概念的比较分析入手,以《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基准,尝试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干预程度进行分级,结合对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奖作品的分析和借鉴,进一步探析在当下本土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和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护性利用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高惠灵,王丹,李卓霖,曾真,兰思仁.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性利用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张妍,董卫.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初探——基于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研究[J].城市建筑.2018

[3].高哲,秦云.初探天津市保护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模式[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7

[4].王家宁,杨前进.走马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利用模式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

[5].陈艳.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2

[6].陈琼.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J].建筑与文化.2011

[7].李云晋.大理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空间模式[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0

[8].李兵营.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J].工业建筑.2009

[9].程露.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10].葛天阳.选择合适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推动成功的工业遗产复兴[C].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标签:;  ;  ;  ;  

保护性利用模式论文-高惠灵,王丹,李卓霖,曾真,兰思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