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于娜,卢美琳[1](2021)在《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路径。在有限理性假设前提下,构建高校与主管部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复制动态方程的平衡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与主体的支付水平对演化博弈结果的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当高校优化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净收益远远大于零时,高校都会选择对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主管部门选择弱化监管。最后,从高校深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以及与主管部门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两个视角提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践路径。
徐若梅[2](2021)在《新时代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基本形成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但是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差,学校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效率低,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高等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推进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及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完善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和监督机制。
杨倩[3](202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培养方案雷同、人才培养供需错位、"重知识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提出通过打造经济学专业品牌特色、优化教学内容与配套教材、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注重提升综合素质等建议,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马正兵[4](2021)在《一流本科专业核心内容与特色路径建构——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重要内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专业知识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夯实师资条件等。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导向下,商务经济学特设专业要通过学科复合、产教融合、开放和合、创新聚合实现从特设专业向特色专业转变,建设集经济学基础理论、全商业场景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新文科和新工科交叉复合的新商科专业。
刘海涛[5](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杨敏[6](2018)在《经济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认为结合地方高校转型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针对现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本文提出了针对经济学专业的"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并在实践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司武飞[7](2016)在《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经济学本科教育同质化,导致经济学专业市场人才供求结构性过剩。基于供给侧视角,应用型高校设置经济工程专业是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是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改造的方向,符合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要求,顺应文理跨学科发展趋势,满足市场经济下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经济与工程交叉复合的市场岗位需求,培养理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市场岗位能力要求,核心手段是重构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定势的传统课程体系。
庄德林,杨羊,晋盛武[8](2016)在《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对创新人才文献的梳理,提炼出以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三要素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元结构;在对国内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工科高校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路;通过对工科"211工程"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着通识教育不够"通"、"宽"口径不够"宽"、个性化课程不足和实践教育薄弱等四大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王力[9](2016)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文中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中心任务。经济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专业,培养合格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是各个开设经济学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面对的重点课题。文章立足于安徽,从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出发,指出改革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生成机制与落实保障措施。
范秋芳,陈潇[10](2015)在《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原则、框架思路、具体内容,以及课程体系优化的配套措施。
二、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的现状分析 |
三、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演化博弈模型的假设与构建 |
(一)演化博弈模型假设 |
(二)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四、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CT,Tp>CG'>(一)ΔE>CT,Tp>CG |
CT,Tp |
五、演化博弈视角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践路径 |
第一,深入推进模块化的教学改革。 |
第二,积极鼓励跨学院选修工科课程。 |
第三,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
第四,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导向作用。 |
(2)新时代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时代实践教学目标与内涵特征 |
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基本形成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
(二)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抑制了实践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三)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佳,制约了实践教学效益的发挥。 |
四、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实践教学方式、内容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
(三)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益。 |
(四)完善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和监督机制。 |
(3)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
1.1 人才培养方案雷同 |
1.2 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供需错位 |
1.3 “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
1.4 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
2 提升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2.2 打造经济学专业品牌特色 |
2.3 优化教学内容与配套教材 |
2.4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
2.5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
2.6 注重提升综合素质 |
3 结语 |
(4)一流本科专业核心内容与特色路径建构——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专业发展定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首义 |
(一)专业建设目标定位 |
(二)专业集群生态定位 |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二、知识体系重整优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 |
(一)商务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内涵、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研究特色 |
(二)推进商务经济学建成新文科和新工科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 |
1.推进商务经济学专业在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下的智能商务交叉融合 |
2.推进商务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中的学科知识交叉复合 |
3.推进商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能力和社会需求对接下的评价标准融合 |
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轴 |
(一)完善学生中心、终身成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
(二)构建通专融合基础上的分类发展课程体系 |
(三)构建能力导向的成长性实践教学体系 |
(四)构建学为中心、师生共同成长的泛在学习体系 |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心 |
(一)探索应用性复合型商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
(二)探索产教融合、开放办学、协同培养的专业建设之路 |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相融通 |
2.深化国际合作,推进开放办学,实现中国标准与国际水准相融通 |
3.链动产学研用,推进协同培养,实现多元选择与个性成长相融通 |
五、课程教学质量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 |
六、师资资源条件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保障 |
(一)固本强基,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二)切实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
七、专业辐射能力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效度 |
(一)一流本科专业要在开办院校中具有引领力 |
(二)一流本科专业要在新本科探索中具有影响力 |
(三)一流本科专业要在服务经济社会中有贡献力 |
(四)一流本科专业要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有传播力 |
(5)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经济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
(1) 经济学专业的培养尚未与地方紧密结合。 |
(2) 教师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实践教学有待丰富。 |
(3) 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
(4)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趋于表面。 |
(5) 课程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6) 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有待进一步落实。 |
三、玉林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
(1) “五位一体”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
(2) 经济学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与落实。 |
(3) 经济学专业五位一体”培养效果的质量监控。 |
四、小结 |
(7)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设置现状 |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济工程专业经验镜鉴 |
三、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
1. 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是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2. 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顺应文理跨学科发展趋势 |
3. 经济工程专业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复合型人才需要 |
四、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
1. 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离不开主管部门的认知与支持 |
2. 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结构 |
3. 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需要创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
4. 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
5. 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需要建设现代化综合实验平台 |
6. 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要创新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 |
(8)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导向的工科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定位 |
1. 创新人才的内涵 |
2. 工科高校经济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 |
二、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
1. 通识教育不够“通” |
2.“宽”口径不够“宽” |
3. 个性化课程不足 |
4. 实践教育薄弱 |
三、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
1. 打造“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
2. 以大类培养为基础构建宽口径专业课程体系 |
3. 以分类培养为导向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
4. 以协同创新为途径构建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
四、结束语 |
(9)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当前安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
(一)专业发展有顶层设计,但落实力度有待提高 |
(二)专业增速过快,专业群建设无特色、无优势 |
(三)专业培养上有亮点,但与地方经济、行业匹配度有待提高 |
(四)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
(五)实践教学有待丰富和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远未深入 |
(六)教研教改成果应用不够,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
(七)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够,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迈向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需要 |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适应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
四、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生成与落实 |
(一)模式生成机制 |
(二)落实保障措施 |
1.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
2.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
3. 建好用好实习实训基地 |
4. 关注实践教学 |
5. 产学研合作建设 |
6.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
(10)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
二、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
1. 学科交叉性不强,忽视通识教育培养 |
2. 实验实践教学比重低,模式单一 |
3. 课程设置缺乏国际性交融和特色 |
三、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
1. 专业培养计划设置 |
2. 自主发展计划设置 |
四、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配套措施 |
1. 构筑工科特色的经济类人才交叉培养平台 |
2. 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实践平台 |
3. 推进经济学本科生教育国际化平台建设 |
四、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下的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 于娜,卢美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
- [2]新时代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 徐若梅. 文教资料, 2021(13)
- [3]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 杨倩. 大众标准化, 2021(07)
- [4]一流本科专业核心内容与特色路径建构——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为例[J]. 马正兵.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1)
- [5]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6]经济学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 杨敏.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7]我国应用型高校经济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 司武飞.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18)
- [8]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 庄德林,杨羊,晋盛武.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9]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王力.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0]石油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研究[J]. 范秋芳,陈潇. 石油教育,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