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面向方面软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件可信性,面向方面,方面识别,关注点
面向方面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白川[1](2017)在《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设计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软件的可信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可信软件的可信性高低由可信软件非功能需求实现程度决定。针对非功能需求对软件可信性的影响,为了选取合适的策略提升软件可信性,本文使用面向方面的方法研究可信软件的开发过程,提出了一种在早期需求工程阶段将用于辅助决策的经济学和需求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即本文提出的策略选取框架,包括叁个步骤:方面识别、关注点实现和方面编织。首先,进行方面识别的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对功能需求及经济学方法概念进行了定义和转换,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非功能需求看作经济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软件的利益相关者看作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者等。在此基础上,基于模糊集合论和信息熵对软件非功能需求进行模糊排序从而获取利益相关者的关键非功能需求,并利用经济学中生产过程的相关方法计算使用策略的可信性效益,辅助策略的选取,并把提升关键非功能需求的策略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方面。其次,进行关注点实现和方面编织的工作,使用自动化测试框架Cucumber,实现策略与功能需求的编织过程;其中,关注点由核心关注点和横切关注点组成:核心关注点是指功能需求封装起来的关注点,横切关注点是指非功能需求或者是特殊系统设计要求封装为的关注点。最后,文章以某高校综合教学教务管理系统为例,说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4-01)
侯金奎,杨春花[2](2016)在《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编织的形式化描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方面的规范描述在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和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已有的方法不能对体系结构方面及其编织逻辑的详细描述提供足够的支持,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方面的编织逻辑进行推理和评价。以Petri网作为行为描述和结构描述的统一基础,提出了一种描述软件体系结构方面及其编织逻辑的形式化方法,并通过实例对相关的概念和模型进行了说明。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描述能力强,不仅能描述复杂的方面结构、行为以及相应的编织逻辑,还可对编织效果进行推理和评价。(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6年08期)
王杰,张琳琳,赵楷,魏春霞,徐社会[3](2015)在《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通用度量过程;结合功能点方法以及AC2-ADL特征,扩展了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指标;在保险系统案例中,度量并分析该案例的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验证了度量过程以及扩展后的度量指标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5年06期)
张苏超[4](2015)在《基于面向方面技术的软件检查点及恢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软件的失效中止故障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长,如何保障软件的生存性,使其在遭遇失效中止故障时能快速恢复,持续地提供服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检查点与故障恢复技术是一种有效保障软件生存性的技术,其中应用级检查点因其较好的移植性和易实现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它的实现需要在源代码中添加具有自动完成检查点任务的代码,这种技术一是要修改源代码,造成了对源代码的入侵;二是软件检查点和恢复相关代码与软件应用核心代码的纠缠,降低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内聚性。如何在保持代码的可读性、内聚性和完整性的情况下实现软件检查点与故障恢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面向方面技术(AOP)能通过预编译和动态代理方式在不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实现检查点和故障恢复功能,有效地解决新功能代码与源程序代码相互纠缠的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分析面向方面技术、检查点和故障恢复技术上提出了基于面向方面编程的软件检查点及恢复技术方案(ASCRTS)。ASCRTS将软件检查点和故障恢复的相关任务作为横切关注点,并将进程状态看作是独立对象状态的集合,然后利用AOP实现所有独立对象的检查点及故障恢复。ASCRTS运用java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机制极大的简化了进程状态的保存与恢复工作。文中详细描述了ASCRTS的软件检查点设置、检查点文件获取及故障恢复,并对ASCRTS的架构和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根据分布式软件运行环境的特点,本文在ASCRTS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面向方面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检查点及恢复技术方案(D-ASCRTS)。D-ASCRTS将各节点进程状态的一致性检测与控制同ASCRTS相结合,实现了基于AOP的分布式软件应用程序的应用级软件保障。文中详细描述了D-ASCRTS的软件检查点设置、故障恢复及故障检测,并对D-ASCRTS的架构和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最后,本文通过程序实例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表明基于面向方面技术的软件检查点及恢复技术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张璇[5](2014)在《面向方面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信软件基于软件过程在开发或演化条件下的方法论是当前可信软件及软件工程领域国内外的关注重点。不同于普通软件,可信软件的可信性由其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共同来体现,对可信软件需求进行研究,以及在可信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融入可信性是实现可信软件生产及演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软件过程建模领域,软件演化过程建模方法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软件开发及演化的通用流程架构,是一种提高软件开发与演化质量以及效率的重要方法。然而,当面对可信软件时,其对非功能需求的特殊依赖,致使我们对软件过程建模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依托本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演化的可信软件过程建模研究”(61262025),基于软件演化过程建模方法,使用面向方面方法,提出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解决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融入可信性的问题,为可信软件的生产及演化提供可靠的软件过程模型,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方面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在理论方面,针对非功能需求对可信软件的重要性,本文首先提出了分析可信软件需求以及通过可信软件需求获取过程策略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面向方面方法扩展软件演化过程建模方法的相关理论,在保证软件演化过程建模方法提供可重用的通用过程模型的同时,可以灵活可控地融入通过可信软件需求推导出的相关过程策略。在方法方面,本文提出了可信软件需求获取、建模与推理方法,通过可信软件需求获取满足可信需求的过程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以软件演化过程建模方法为基础,依赖软件演化过程建模方法实现软件有关功能需求的过程建模,然后,使用面向方面方法将过程策略定义的可信方面通过合成机制织入软件演化过程模型,实现可信性融入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需要,其中,重点解决了可信方面织入冲突控制及检测的问题。在技术方面,本文开发了可信需求推理辅助工具和可信软件过程建模辅助工具,为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提供技术支持。最后,通过在两个可信软件的案例中使用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说明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是可行的,开发的辅助工具是有效的,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可以通过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可信性保证达到可信软件生产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4-06-01)
杨瑞[6](2014)在《一种基于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非功能需求设计与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开始飞速发展,软件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渐普及,软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在软件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软件产品的失效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估量的威胁和损失。因此软件产品质量开始被人们重视。人们对软件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软件的规模日渐扩大、功能日渐丰富,软件需求分析的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项工作会直接影响到软件产品质量。对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除了要求软件能够完成指定的功能还取决于软件诸如安全性、易用性、可靠性、效率等此类非功能特性。但传统的开发方法主要针对软件功能进行分析和设计,缺少对软件非功能需求的处理方法。为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本文针对目前软件开发中易被忽视但占据重要角色的非功能需求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可信软件和软件非功能需求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非功能需求设计与评估方法,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现有可信软件与软件非功能需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对可信软件和软件需求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概括,分析阐述了软件非功能需求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区别,这是对非功能需求研究的基础;第二,分析总结了面向方面的需求分析方法和非功能需求框架,并讨论了其存在的不足,对用于非功能需求表示的SIG图的进行了改进;针对常见软件非功能需求的特点,给出了非功能需求分离的策略;并对已有的有关软件需求的框架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和扩展,构建了非功能需求的层次结构框架,共涉及90项子特性,涵盖了一般软件常见的非功能特性:第叁,利用第二个内容中的方法和非功能需求层次结构框架的指导,使用面向方面的思想对软件非功能需求进行分解精化工作,在分解精化过程中将软件非功能需求看成面向方面的系统横切关注点,采用第二个内容中改进的E-SIG图对分解精化的过程进行描述;第四,本文提出了非功能需求设计优劣的定量评估的方法,能够减少评价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反映非功能特性之间的相互联系。评估方法中采用模糊理论对自然语言描述的评估意见进行处理,通过评估组评估打分、模糊处理评估意见计算精确评估值、构建评估树计算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分析四步主要工作得到最终的非功能需求设计结果;第五,基于上述工作得到的非功能需求分析及评估方法,进行实例分析,以在线仓库管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为例进行非功能需求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并给出分析建议。基于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非功能需求设计与评估方法能够定性的对非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并量化的进行评估。能够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前期——需求分析阶段就量化的控制软件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软件开发的速度。(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7)
田刚,何克清,孙承爱,崔焕庆,彭珍连[7](2013)在《RGPS支持的面向方面网络式软件演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进现有的面向方面网络式软件演化方法中切入点(Pointcuts)位置定义不够清晰和切入点织入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角色-目标-流程-服务(RGPS)的流程元模型改进面向方面的网络式软件演化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使用RGPS的流程元模型定义流程,采用元模型中的控制结构定义方面切入点的位置,因为方面和流程采用一致的定义方式,所以方面切入点位置定义精确且能够无缝织入原流程。对流程演化过程给出了形式化的定义,并阐述了流程演化时方面织入的各种方式。最后利用一个实例说明了演化方法的方面织入过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3年09期)
周学尧[8](2013)在《面向方面的网构软件动态演化一致性保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用户需求和开放的网络计算环境的不断变化,软件复杂性与演化要求也随之不断增强,实现Internet软件的自适应性和软件系统的动态演化对那些连续运行、安全攸关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系统关注点的彻底分离有助于动态演化的实现,所以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出发,研究方面化网构软件动态演化的一致性技术,以确保动态演化的正确、可行。首先,扩展了Darwin语言,通过新增方面定义构建ADarwin语言,使之用于描述可动态演化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由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是方面化构件系统的高层抽象和集成蓝图,它的形式化描述和分析能够为体系结构动态演化的一致性验证提供行为和语义基础。因此基于Pi-演算提出了ADarwin的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的语义模型,设计了方面化构件动态演化行为一致性验证方法,对演化后方面化构件的行为交互进行推导,最终判断演化是否行为一致。其次,设计了一种方面化构件系统动态编织框架DWA(Dynamic Weaving framework for Aspectual component-based system),给出了DWA框架与体系结构规约、系统实现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ADarwin语言形式化描述了方面化构件动态演化过程。通过实例研究阐述DWA框架的具体实现技术,保证了面向方面体系结构规约和方面化系统实现之间的一致性关系。最后,以一个方面化构件系统——酒店管理系统为例,针对动态演化行为一致性验证方法及DWA演化框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增的方面相关切入点健壮性验证是对当前行为一致性验证方法的补充,有效的验证了方面化构件系统演化行为的一致性,而DWA也在实例验证下证明了对方面化构件动态演化的支持能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06-01)
陈佳丽[9](2013)在《基于场景的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是一种新型的体系结构风格,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传统软件体系结构中潜在的横切关注点进行封装。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包括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建模过程等。然而,针对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的评估工作开展得较少,现有的评估方法大都采用单一的评估技术(定性的评估技术或定量的评估技术)。因此,将多种评估技术相结合,对面向方面体系结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立足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场景的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度量方法,围绕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评估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对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评估方法的评估框架进行调整与扩展,建立一种适用于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评估的评估框架——EF4AOSA。将EF4AOSA框架中的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一种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评估过程,为更好地监管和控制整个评估提供支持。该过程定义了准备、实施和转换叁个阶段,各阶段又分别描述了具体的评估步骤。结合基于场景的和基于度量的评估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场景的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度量方法SMM4AOSA。从软件体系结构组件和场景映射两个角度对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评估。完成保险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决策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3-05-24)
吴鹏远[10](2013)在《基于面向方面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线建模方法及其支持工具》一文中研究指出处理器技术革新,尤其是多核处理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嵌入式固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发展。面向对象技术也成为了嵌入式固件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主流。但是,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开发软件系统时,即使使用了设计模式,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仍然会经常产生代码缠结和散射,而且难以消除。其次,代码中的缠结和散射对软件模块化造成了破坏,使得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且降低了该模块的可重用性,使得软件难以进化。第叁,在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软件系统时,需求难以与实现组件建立有效的对应和追踪关系,这影响了系统的复用性和扩展性,也对开发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向方面编程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模块化机制,对前两个问题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解决办法。对于第叁个问题,面向方面软件开发提供了一种在软件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保持涉众关注点的分离的方法,实现了更好的模块化,进而可以构建出易于扩展可复用的且易于理解的软件系统。软件产品线工程是用核心资产进行大规模定制开发新软件应用的范型。它得益于领域业务规则的稳定性以及业务规则的可规划性,使组织能够从一组密集性系统集合中开发的新应用获得商业利益。软件产品线工程以软件架构为中心,新软件系统的开发必须充分地利用相似系统的“遗产”,在“遗产”上引入个性生产新应用。软件产品线工程方法能够显着地降低成本,增强客户满意度,因而在嵌入式软件开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业务规则的迅速变化以及跨领域业务合作的越发普遍,传统的软件产品线工程开发也不能快速地响应变化,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了,有时甚至不能按时交付系统。为了增强软件产品线工程的响应速度,一个欧盟资助的最新的研究项目是将模型驱动开发应用到软件产品线工程中,具体的研究结果还没有第叁方给出评估,其效果也难以验证。正因为面向方面软件开发提供的新颖的模块化特性,能够建立从需求到实现可追踪性,本文把面向方面软件开发应用到嵌入式软件产品线工程中。本文借鉴Lancaster大学Awais Rashid等人提出的面向方面需求工程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本文的基于面向方面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线需求工程方法,在用该方法对领域需求进行一系列分析后,得到一组由主关注点和方面组成的关注点集合,并建立需求和关注点之间的映射关联关系。然后从关注点集合中识别和诱导出用户和客户可见的系统的特点,即特征,并对特征进行了分类。利用特征的分类信息,本文提出了建立叁层结构表示的特征模型的建模方法,并用方面与特征关联模型描述特征与方面之间的“横切”关系,再通过正交变化模型解决特征模型的短板——特征模型对可变性之间依赖关系的支持不够强大。由于特征是从关注点集合中识别和诱导出来的,特征也能与需求建立映射关联,保证了关注点分离。特征模型、方面与特征关联模型、正交变化模型组成领域模型。最后,本文给出了基于领域模型建立软件产品线参考架构的方法,使得需求与实现组件建立相对直接的、自然的、有效的映射关系。在设计理论上,实现了设计与需求和实现的之间的匹配。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实用性,本文使用一个真实的“便携多媒体播放器”为蓝本,用本文提出的框架进行分析和设计,建立一个便携多媒体播放器软件产品线,并有针对性的开发一个新的软件产品线应用。本文的工作集中在嵌入式软件产品线工程的领域工程阶段。(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面向方面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向方面的规范描述在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和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已有的方法不能对体系结构方面及其编织逻辑的详细描述提供足够的支持,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方面的编织逻辑进行推理和评价。以Petri网作为行为描述和结构描述的统一基础,提出了一种描述软件体系结构方面及其编织逻辑的形式化方法,并通过实例对相关的概念和模型进行了说明。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描述能力强,不仅能描述复杂的方面结构、行为以及相应的编织逻辑,还可对编织效果进行推理和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向方面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1].白川.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设计改进研究[D].云南大学.2017
[2].侯金奎,杨春花.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编织的形式化描述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
[3].王杰,张琳琳,赵楷,魏春霞,徐社会.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5
[4].张苏超.基于面向方面技术的软件检查点及恢复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
[5].张璇.面向方面可信软件过程建模方法研究[D].云南大学.2014
[6].杨瑞.一种基于面向方面的可信软件非功能需求设计与评估方法[D].西南大学.2014
[7].田刚,何克清,孙承爱,崔焕庆,彭珍连.RGPS支持的面向方面网络式软件演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
[8].周学尧.面向方面的网构软件动态演化一致性保障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13
[9].陈佳丽.基于场景的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评估方法[D].新疆大学.2013
[10].吴鹏远.基于面向方面的嵌入式软件产品线建模方法及其支持工具[D].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