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芳
摘要: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着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评议,丰富生活阅历,升华人生感悟,使学生的作文因生活而生动、丰盈。
关键词:观察;实践;阅读;日记;交流;评议
作者简介:王祝芳,任教于浙江省玉环县龙溪中学。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这充分说明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从新课程的要求出发,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要依托农村丰饶的文化泥土,让生活为作文提供绚丽缤纷的鲜活素材,使学生的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胸藏万江凭吞吐”,实现作文过程的轻松愉快,内容的血肉饱满,情感的色彩斑斓。本文试就此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用观察感知生活
作文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的组合,没有丰富的生活素材作支撑,作文就会“贫血”。观察是学生感知生活的直接渠道。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教师应当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生活,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走向红砖绿瓦的农舍、秧苗青青的田野、野花遍地的山坡、明澈清亮的溪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有顺序、有重点、一边观察一边联想的观察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生活的每个细节,在平常貌似枯燥、乏味的农村生活中发现、挖掘蕴含其中的素材,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投入情感,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自然奇趣,如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夏天的雨,扯天扯地地垂落,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蛇与鸟的搏斗——抗衡到底,蚂蚁爬墙壁——不改方向;明确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老人赡养、婚丧浪费、土地荒芜。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一文后,为了考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于是布置了作文《家乡的桥》,要求学生通过对周边生活的观察再进行写作。有了对生活的感知,学生写作文不再发愁找不到素材,作文就能抒自然之情,写自在之趣。
二、用实践体验生活
生活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事物通过观察就能得到较完整的认识,有些则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了解其奥妙、感受其真谛。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飞速发达的社会,在农村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农耕生活,但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场面,于是布置了作文《农耕故事》,如果只是让学生观察一下农耕的田野,地里干活的农民的神态、动作,很难有深刻的体会。于是,我们组织学生亲自参观了一次春耕劳动,让他们注意劳动的场面、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体验到经过劳动获得成果后的愉快心情。然后再让学生回到教室,把自己的实践体验和感受写下来,其真实性和深刻性不言而喻。调查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如写《家乡巨变》,因为以前家乡的贫穷和人们生活的艰难,现在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也不可能再现了,所以需要访问长辈进行调查。用调查进一步了解客观事物、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加深自己的生活感受。把亲身实践的体验泻之笔端,写出的作文才更显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生动而逼真,给人以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之感。
再如,要求学生们写《记一场篮球比赛》时,首先是要让同学们亲自参加比赛,同学们写作时就有了真情实感。其次是把活动过程摄录下来,让学生反复地看,学生再次经过仔细观察、回忆,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这次比赛活动。有的学生描写了扣人心弦的激烈场面,来赞美双方的拼搏精神;有的学生把比赛过程写得非常具体,做到了言之有物。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融化于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中,启迪他们触发灵感,概括生活,创造生活,学生就能写出一篇篇感情真挚、震撼心灵的优美作文。
三、用阅读拓展生活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的生活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为突破这一局限,有计划地指导阅读是十分必要的。阅读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方奇异的天空,使学生的生活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生活素材,为学生剖析文章的生活内涵。比如教学《故宫》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故宫的成就,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故宫建筑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故宫的生活韵味,从有生命、有感情的高度领会故宫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学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课本,更应该有大量是课外的。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寓言、童话;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文学的还是科普的。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宽泛,对生活阅历的拓展越广袤,眼界就越开阔。
四、用日记积累生活
许多学生总认为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也写不出内容来。这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只要注意积累,这些生活的素材就会成为学生作文时可以提炼的宝藏。教学实践表明:坚持经常写日记是积累生活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生把自己每天生活中的小发现、小感悟、小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可以是一段有关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片段,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还可以是对时事的看法和见解。不强调篇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至洋洋数百字的事件记录,短至遣词造句、名言名段。每隔一段时间再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这样的日积月累,为作文建立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作文的生活气息自然浓厚起来。
五、用交流丰富生活
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和体验都是有限度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可以让这种积累和体验实现外延和内涵的双向突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生活素材和体验交流的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定期组织相关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在每节作文课的前几分钟举办“新闻发布会”,由学生将上学路上遇到的,在家里听说的、经历的,有意义的、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并由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佳新闻奖”、“最佳表述奖”。还可以鼓励学生编写手抄报,将自己的经历、见闻、感触作为内容,撰写成文章,对优秀的稿件,教师要帮助学生加以修改,并鼓励其向报刊投稿。在交流与分享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就某些学生的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和建议,使交流的过程成为全体同学共同反思的过程。生活素材的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对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用评议升华生活
作文评议的目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自己习作的成功之乐。写作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不是生活素材的机械堆砌。要让生活成为学生创作的真正源泉,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评议时,应结合学生的习作,引导学生对生活材料融入感情,用心灵感知,把感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敏锐目光,对自己获得的生活素材分析、思考、再加工,由感触最深之处切进,由远至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求真谛,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实现理解和认识相对现实生活的升华。评议还可以在同学之间展开,教师要创设有利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意见,通过评议、讨论和交流,学生看问题、想问题的思想会越来越理智,对生活的见解更富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意蕴,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文从选材到立意都会更充实、更深刻。
总之,农村初中作文的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体会,只有想方设法加厚学生的生活底蕴,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加之以必要的作文技巧辅导,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更饱满、思路更清晰、语言更优美。
参考文献:
[1]梁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J].教育交流·理论版,2008(5).
[2]黄华斌.农村初级中学的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10).
[3]童巧珍.作文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9(5).
[4]李琳.初中生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与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5).
[5]何志刚.关于农村初中生生活写作素材的探讨[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09(10).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龙溪中学
邮政编码:317600
LifeAddingColortoWriting
WANGZhufang
Abstract:Writingistherecurrence,reflectionandcreationoflifeandtherewouldbenocolorfulwritingwithoutrichlife.Teachersmustpaymoreattentiontoleadingstudentstocarefullyobserveandexperiencesurroundingandreallife,enrichlifeexperienceandsublimatelifefeelingthroughcommunicationandcomments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thustomakestudents’writingfullofvividness.
Keywords:observation;practice;reading;dairy;communication;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