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膀胱镜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附3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刚[1](2019)在《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腺性膀胱炎(cystitis adenularis,CG)是膀胱粘膜的一种异常增生性病变,1761年,Morgagni等[1]首次对本病进行了描述。近年来,腺性膀胱炎发病率逐渐上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膀胱肿瘤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治疗方案也不统一。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生理现象,应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消除致病因素,定期随访;另一种观点认为CG为癌前病变,主张手术干预配合膀胱灌注治疗,手术方式有开放手术治疗(膀胱粘膜剥脱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膀胱全切术)和经尿道手术治疗(经尿道电切/电灼、激光及等离子等),后者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成为目前的主要手术治疗方式,但远期疗效不佳。随着手术设备的不断创新发展,使得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成为可能。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并对其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07月2018年12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2例CG患者,分别行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术及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收集两组围术期相关临床数据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该新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针状电极组在出血量及围术期血色素下降差值较对照组低,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带尿管时间、术中闭孔神经反射、术后膀胱刺激症状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在术后随访时间为3月12月不等,实验组改善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改善率(77.8%),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灌注化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表明,经尿道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代替传统电切的潜能。针状电极在累及输尿管口的CG患者中有独特优势,是一种治疗CG的新术式。
潘庭安[2](2018)在《绿激光与2μm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2μm激光剜除术,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并手术处理的15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78例(A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2um激光剜除术72例(B组)。所有患者术前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彩超、CT、及膀胱镜活检病理等确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肿瘤复发等情况。结果: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及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异,未出现如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术中、术后膀胱大出血、水中毒、严重的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所有病人术后均常规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并随访追踪12个月,两组病人的膀胱肿瘤的复发的率分别为A组10.26%(8/78),B组9.72%(7/72)。结论:绿激光与2um激光均能有效汽化切除膀胱肿瘤组织,两者疗效相当,安全性良好,均为微创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良好方法。
张鑫,安瑞华,于净松,于时良,甘秀国[3](2015)在《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吡柔比星与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方法,对照组用吉西他滨,治疗组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的不同。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随访1年,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0%,对照组为25.0%,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观察,治疗组的膀胱刺激症状、骨髓抑制、尿道狭窄等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吉西他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很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灌注药物。
樊松强[4](2011)在《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和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寻找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方法,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两组初发膀胱癌患者共97例,其中THP组51例,MMC组46例。分别行术后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两组患者均在术后7-10天开始膀胱灌注,嘱患者灌注前6h禁水,排净尿液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置入尿管入膀胱,缓慢推入灌注液, THP组膀胱保留药物30分钟,MMC组膀胱保留药物2小时,每10分钟更换1次体位(左、右侧卧位,仰、俯卧位),灌注后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1周1次连续8周,后改为1月1次连续10个月,总疗程48周。术后定期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膀胱镜检查,所有患者1年内每3个月行1次膀胱镜检查,以后每半年膀胱镜复查1次。观察每次膀胱灌注后药物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血尿等副反应情况。膀胱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取活检病理证实是否为膀胱癌术后复发。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THP组、MMC组术后12个月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88%、19.57%;24个月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1.76%、2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P组、MMC组患者在灌注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3.73%、32.61%;血尿的发生率分别为9.81%、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THP)行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效果明显优于丝裂霉素C(MMC),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章宗武,梁朝朝[5](2008)在《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对膀胱癌术后复发部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注射对膀胱癌(BC)术后复发部位变化及其治疗方式的影响。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初发病例,均接受保留膀胱手术。术中随机分成三组:A组采用低剂量MMC(10mg,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即刻灌注27例,B组采用相同剂量的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粘膜下注射22例,C组24例仅MMC((0.40g/l))术后定期膀胱灌注治疗。术后随访12~60个月。结果:A组原位复发1例,异位复发2例,复发率(RR)11.11%。B组原位和异位复发各1例,RR9.09%。C组原位复发8例,RR为37.50%。治疗期间,有39例发生局部反应,未见膀胱粘膜坏死、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剂量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注射,其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MMC术后定期膀胱灌注治疗。
肖锋[6](2008)在《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0—2007年初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患者,根据术后膀胱灌注情况分为丝裂霉素组、羟喜树碱组、5—氟尿嘧啶组,未行膀胱灌注者为对照组,对不同组别患者平均复发期,3、5年生存率及膀胱灌注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灌注组平均复发时间为30.1—31.3个月,5年生存率67.9%—78.5%。各灌注组间复发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灌注组与对照组复发期均有显着差别。膀胱灌注的总不良反应率为23.1%—35.7%,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流感样症状,一般均可耐受。5-氟尿嘧啶不良反应高于传统灌注药物,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膀胱灌注可延长肿瘤复发期,5-氟尿嘧啶疗效不低于传统灌注药物,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膀胱灌注药物继续研究。
章宗武,梁朝朝[7](2007)在《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粘膜下注射加术后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术中膀胱粘膜下注射加术后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63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2例,用MMC10mg加生理盐水100ml(0.10g/L)行术中膀胱粘膜下注射,术后用MMC20mg加生理盐水50ml(0.40g/L)行定期膀胱内灌注;B组31例,仅用MMC20mg加生理盐水50ml术后定期膀胱内灌注。结果随访6个月5年,A组复发3例,复发率9.38%;B组复发10例,复发率32.26%。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χ2=5.04,P<0.05)。结论低剂量MMC术中膀胱粘膜下注射加术后定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疗效明显优于单用MMC膀胱内灌注,尤其对低分期(T12)和低分级(G12)膀胱肿瘤效果较佳。
章宗武[8](2007)在《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对预防膀胱癌(BC)术后复发和进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初发病例,男5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岁(17~73岁),均接受保留膀胱手术。术中随机分成三组:A、B组分别作为治疗组,A组27例,采用低剂量MMC(MMC10mg加生理盐水100ml配制的MMC液,即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即刻灌注;B组22例,采用相同剂量的MMC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A、B两组术后均定期行MMC 20mg加生理盐水50ml(0.40g/l)膀胱灌注治疗。C组24例作为对照组,仅术后采取20mgMMC加生理盐水50 ml(0.40g/l)定期膀胱内灌注治疗。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统计术中低剂量MMC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组(A组)和术中低剂量MMC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组(B组)的肿瘤复发率(RR)及进展率(PR),与同期仅用MMC20mg术后定期膀胱灌注组(C组)进行比较,分析三组的复发和进展情况及与初发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①全组复发14例,RR19.18%(14/73)。A组复发3例,平均复发时间15.67个月,RR11.11%(3/27)。B组复发2例,平均复发时间17.00个月,RR9.09%(2/22)。C组复发9例,平均复发时间11.00个月,RR为37.50%(9/24)。A、B两组间RR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A、B两组RR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②A组复发:G2 T21例,G32例(T21例,T31例);B组复发:G2T21例,G3T21例;C组复发:G24例(T22例,T32例),G35例(T22例,T33例)。三组复发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升高共4例,,其中A组病理由G2升高至G31例;C组3例病理分级升高,即由G1升高至G21例,由G2升高至G32例,各组间分级PR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共有10例发生肌层浸润进展,其中B组1例,C组3例,浸润至膀胱浅肌层的T2期; A组1例,C组5例,浸润至深肌层的T3期。A、B组间分期PR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C组间和B、C组间分期PR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A组原位复发1例(1/27),异位复发2例(2/27);B组原位复发1例(1/22),异位复发1例(1/22);C组原位复发8例(8/24),异位复发1例(1/24)。A、B、C组间异位复发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 A组与C组和B组与C组间原位复发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④治疗期间,共有39例发生局部反应。A组15例(20.55%,15/73)中,Ⅰ级12例,Ⅱ级3例;B组13例(17.81%,13/73)中,Ⅰ级10例,Ⅱ级3例;C组11例(15.07%,11/73)中,Ⅰ级10例,Ⅱ级1例。未见膀胱粘膜坏死、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低剂量MMC(10mg, 0.10g/L)术中肿瘤基底部注射联合即刻膀胱灌注或联合膀胱粘膜下广泛注射,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及抑制肿瘤进展具有相似的疗效,其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MMC术后定期膀胱灌注治疗,且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低中风险的Ta或T1期的BC患者,为T2或T3期的BC患者增加了保留膀胱的治疗机会,可作为治疗膀胱癌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张振栓,葛建强,贾民[9](2006)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加丝裂霉素C膀胱粘膜下注射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文中提出
马雪涛[10](2006)在《四种不同药物在膀胱肿瘤术后灌注治疗的疗效及副作用的比较分析 ——附280例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对象为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80例膀胱肿瘤患者,在其术后分别给予化疗药物、免疫制剂交替膀胱内灌注及单独应用化疗药物、免疫制剂进行灌注并对其效果及副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目前化疗药物、免疫制剂联合灌注疗法对膀胱肿瘤术后的疗效。结果表明:丝裂霉素及卡介苗交替灌注对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卡介苗及丝裂霉素的膀胱内灌注治疗,羟基喜树碱和白介素-2交替灌注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用羟基喜树碱及白介素-2进行内灌注治疗,上述联合疗法的副作用与单独用药相比并无增加。
二、经膀胱镜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附3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膀胱镜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附3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发病一般情况 |
1.1.2 临床表现 |
1.2 辅助检查 |
1.2.1 一般检查 |
1.2.2 实验室检查 |
1.2.3 影像学检查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膀胱内灌注化疗 |
1.6 观测指标 |
1.7 疗效评价 |
1.8 统计学 |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绿激光与2μm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手术方式 |
3、手术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术前资料比较 |
2、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致谢 |
(3)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手术方法 |
1.3灌注措施 |
1.4观察指标 |
1.5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复发率对比 |
2.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3讨论 |
(4)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致谢 |
(7)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粘膜下注射加术后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随访方法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肿瘤复发比较 |
二、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8)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低剂量丝裂霉素 C 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加丝裂霉素C膀胱粘膜下注射治疗浅表性膀胱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四种不同药物在膀胱肿瘤术后灌注治疗的疗效及副作用的比较分析 ——附280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经膀胱镜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附3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切除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刘宏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绿激光与2μm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比较[D]. 潘庭安. 苏州大学, 2018(01)
- [3]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 张鑫,安瑞华,于净松,于时良,甘秀国.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28)
- [4]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樊松强. 青海大学, 2011(05)
- [5]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对膀胱癌术后复发部位的影响[J]. 章宗武,梁朝朝.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6]5-氟尿嘧啶膀胱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移行细胞癌电切术后复发的研究[D]. 肖锋. 吉林大学, 2008(10)
- [7]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粘膜下注射加术后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J]. 章宗武,梁朝朝. 安徽医学, 2007(03)
- [8]低剂量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D]. 章宗武.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
- [9]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加丝裂霉素C膀胱粘膜下注射治疗浅表性膀胱癌[J]. 张振栓,葛建强,贾民. 河北医药, 2006(05)
- [10]四种不同药物在膀胱肿瘤术后灌注治疗的疗效及副作用的比较分析 ——附280例病例报告[D]. 马雪涛. 吉林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