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剂论文-冉龙露

抗病毒剂论文-冉龙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毒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RBSDV,P10,相互作用,阿魏酸衍生物,3D-QSAR

抗病毒剂论文文献综述

冉龙露[1](2017)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与抗病毒剂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并迅速在长江以南地区爆发,严重降低我国水稻产量。然而,目前田间缺乏有效的抗SRBSDV的药剂,并且对已有的抗SRBSDV药剂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SRBSDV外壳蛋白(P10)是病毒传播和感染宿主所需的关键蛋白,是潜在的抗SRBSDV试剂筛选的靶标。研究发现,阿魏酸及其衍生物具有农用活性,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番茄病毒、马铃薯病毒、瓜类病毒和玉米矮花叶病毒等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是潜在的抗SRBSDV药剂。本论文通过体外克隆、表达和纯化获得SRBSDV外壳蛋白P10;利用荧光滴定和微量热泳动仪技术研究靶标蛋白SRBSDV P10与抗植物病毒剂的相互作用。以抗病毒剂与SRBSDV P10蛋白的结合力为考查指标,建立了基于SRBSDV P10为靶标的离体药物筛选模型,分析了基于阿魏酸结构骨架的一系列抗病毒化合物与WT-P10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植物病毒剂毒氟磷、氨基寡糖、香菇多糖、盐酸吗啉胍和病毒唑与SRBSDV P10蛋白没有相互作用;而宁南霉素(Ningnanmycin,NNM)表现出与SRBSDV P10较强的结合,亲和力KA=6.17×105 M-1,进一步通过SEC研究发现NNM可以破坏SRBSDV P10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而阿魏酸及衍生物对P10存在不同强度的结合力,其中化合物F27和P10的结合力与NNM相当,KA=5.75×105 M-1。基于34个阿魏酸衍生物和SRBSDV P10蛋白的结合力KA值,采用CoMFA和CoMSIA方法进行3D-QSAR分析,得到所构建模型的q2,分别为0.544、0.692均大于0.5,认为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离体荧光滴定及3D-QSAR分析表明:保留阿魏酸的羧基结构以及在R2位置引入空间位阻小的吸电子基团有利于提高化合物与SRBSDV P10的亲和力。(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文桥,李耀发,孟润杰,赵璞,李梦[2](2017)在《应用抗病毒剂及杀虫剂防治玉米致死性坏死病》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应用抗病毒剂及杀虫剂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拌种试验结果表明,每100 kg玉米种子用70%噻虫嗪WS 300 g+10%溴氰虫酰胺SC 900 mL拌种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7.4%~80.5%),明显优于用70%吡虫啉WS 600 g拌种的防治效果(62.7%~65.2%)和用70%噻虫嗪WS 600 g拌种的防治效果(63.9%~66.3%),且无药害反应。喷雾试验结果表明,苗期喷施50%吡蚜酮WG 150 g/hm~2、再在拔节期喷施30%毒氟磷WP 800 g/hm~2+80%烯啶虫胺·吡蚜酮WG 150 g/hm~2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防治效果(75.8%~79.2%)明显优于苗期2次喷施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WP 750 g/hm~2的防治效果(52.3%~55.6%)、2次喷施30%毒氟磷WP 900 g/hm~2的防治效果(64.6%~65.5%)及2次喷施10%宁南霉素SP 50 g/hm~2的防治效果(68.2%~71.8%),且无药害反应。(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赵占周[3](2016)在《常见选择性杀细菌剂和抗病毒剂》一文中研究指出1细菌与真菌相比,细菌的结构更为简单,是单细胞结构,细胞核没有核膜,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往往是一团没有固定形状的东西,所以细菌又叫原核生物。因为菌体微小,需要在高倍数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状,但有时还是看不清其详细结构。1884年,丹麦医生Gram创立了革兰氏染色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原理是,依据细菌细胞壁厚薄不同结构有差异的特点,用结晶紫(本文来源于《西北园艺(果树)》期刊2016年06期)

唐烨[4](2016)在《植物源抗病毒剂2%石榴葡聚糖的开发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源农药具有安全、选择性强、易降解等特点,是新农药创制的主要方向之一。石榴(Punica granatum L.)为石榴科石榴属植物,到2012年,我国石榴种植面积位列世界第一,研究其经济价值非常重要。石榴皮中的安石榴苷(农药命名为石榴葡聚糖)是一种强氧化剂和抗菌剂,但其对植物病毒病是否有防效尚不清楚。为探讨安石榴苷的抗病毒活性及其作为抗病毒剂的实际应用可能性,本研究在明确其对TMV具有抑制作用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植物源抗病毒剂2%石榴葡聚糖可湿性粉剂。主要结果如下:1、工业化提取石榴葡聚糖母药的收率为9.92±0.27%,母药中石榴葡聚糖含量为22.81±1.14%。2、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表明,石榴葡聚糖对番茄病毒病的EC50和EC90分别为32.56mg/L和177.11 mg/L;3、成功研制出2%石榴葡聚糖可湿性粉剂,其配方为:10%石榴葡聚糖原粉+4%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5%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1%助悬剂硅酸镁铝+8%防结块剂白炭黑+填充料高岭土(补足至100%),且质量检测合格;4、环境安全评价试验表明,2%石榴葡聚糖可湿性粉剂在推荐使用剂量及二倍剂量下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并且有促进生长作用;5、根据大田药效试验结果,2%石榴葡聚糖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病毒病防效在50%以上,在试验剂量内,对作物安全。可见,石榴葡聚糖具有较好的抗植物病毒活性,2%石榴葡聚糖可湿性粉剂可用于农业生产上防治番茄病毒病等病害,具有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11-01)

顾钢[5](2016)在《寨卡病毒蛋白酶结构机理揭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柏林7月12日电 (顾钢)德国吕贝克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罗尔夫·希尔根菲尔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揭秘了寨卡病毒蛋白酶结构机理,这项成果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为抗病毒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寨卡病毒是种蚊虫传播的病毒,可(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6-07-14)

陈丕庭,马树杰,殷培军,郑伟,马志卿[6](2015)在《植物源抗病毒剂VFB-1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植物源抗病毒剂VFB为基础,经配方改造和工艺改进,优化出了植物源抗病毒剂VFB-1。为探究VFB-1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采用半叶枯斑法测定了VFB-1对TMV的体外钝化、初侵染和复制增殖抑制活性;采用盆栽法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VFB-1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VFB-1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具有明显的体外钝化作用,钝化30min后,抑制率达82.77%;对TMV的初侵染和复制增殖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4 h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9.80%和54.07%?盆栽药效试验中,VFB-1100倍稀释液的预防效果为70.23%,治疗效果为35.7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VFB-1对烟草花叶病毒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200倍稀释液药后21d的预防效果仍为40%以上,400倍液的预防效果明显高于VFB,且与病毒A(20%吗啉胍·乙铜WP)相当;其200倍液14d的治疗效果显着高于VFB(200倍稀释液)和病毒A(400倍稀释液)处理。可见,植物源抗病毒剂VFB-1对TMV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开发前景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晓艳,陈浩,李敏,邱静羽,石志琦[7](2015)在《植物源抗病毒剂丁香酚微囊及田间使用技术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丁香酚是一种新型植物源抗病毒剂,为推广其应用,采用复乳包囊法制备丁香酚微囊。当海藻酸钠为3.0%(w/v),乳化剂为3.0%(w/v),固化温度为20℃,初乳搅拌速度为3.0×103 r/min,复乳搅拌速度为1.5×103 r/min,所得丁香酚微囊表面光滑,呈圆球型,平均粒径5μm,包封率84.6%。以此微囊剂为核心,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为指标,建立了一种高安全江苏苏北地区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番茄整个生育期使用5次丁香酚微囊剂60 g/hm2,结果期前使用3次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4 g/hm2,2次5%腐霉·2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 g/hm2,防效达到70%以上,番茄果实中农药残留符合中国及出口日本、欧盟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明甫,张仙[8](2015)在《陕西上格又一植物源抗病毒剂获国家发明专利》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病种类繁多,防治困难,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威胁农业生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继"一种植物源抗病毒剂,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之后,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又一植物源抗病毒剂于2014年12月10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称:一种胡萝卜苷类化合物作为抗病毒剂的应用专利号:ZL 2013 1 0463181.7胡萝卜苷,又名西托糖苷、谷甾醇-3-O-葡萄糖苷,白色粉末状,分子式(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5年02期)

[9](2014)在《陕西农心获得植物源抗病毒剂及杀虫剂发明专利》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农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于近日获得"一种植物源抗病毒剂制备方法和应用"及"一种含环氧虫啉和噻嗪酮的杀虫组合物"两项发明的专利授权。据技术部负责人李明甫介绍,植物病毒病在世界范围内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每年因病毒病对作物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亿元以上。然而,目前混配制剂防治效果较差,并且多以盐酸吗啉胍为主要成分,化学抗病毒制剂的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严重的"农药公害"。(本文来源于《植物医生》期刊2014年05期)

熊燕[10](2014)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现天然新型抗病毒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熊燕 如何防治农作物的植物病毒,让“植物癌症”的危害减少到最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经过多年系统研究,发现了植物病毒抑制剂、高效低毒的抗病毒剂、化学诱导剂,这种抗病毒活性物质具有特殊的识别病毒能力,表现出很高的治疗指数,远远超过人工合成的抗病毒剂(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安全报》期刊2014-09-02)

抗病毒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2016年应用抗病毒剂及杀虫剂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拌种试验结果表明,每100 kg玉米种子用70%噻虫嗪WS 300 g+10%溴氰虫酰胺SC 900 mL拌种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77.4%~80.5%),明显优于用70%吡虫啉WS 600 g拌种的防治效果(62.7%~65.2%)和用70%噻虫嗪WS 600 g拌种的防治效果(63.9%~66.3%),且无药害反应。喷雾试验结果表明,苗期喷施50%吡蚜酮WG 150 g/hm~2、再在拔节期喷施30%毒氟磷WP 800 g/hm~2+80%烯啶虫胺·吡蚜酮WG 150 g/hm~2对玉米致死性坏死病的防治效果(75.8%~79.2%)明显优于苗期2次喷施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WP 750 g/hm~2的防治效果(52.3%~55.6%)、2次喷施30%毒氟磷WP 900 g/hm~2的防治效果(64.6%~65.5%)及2次喷施10%宁南霉素SP 50 g/hm~2的防治效果(68.2%~71.8%),且无药害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毒剂论文参考文献

[1].冉龙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与抗病毒剂相互作用研究[D].贵州大学.2017

[2].王文桥,李耀发,孟润杰,赵璞,李梦.应用抗病毒剂及杀虫剂防治玉米致死性坏死病[J].山西农业科学.2017

[3].赵占周.常见选择性杀细菌剂和抗病毒剂[J].西北园艺(果树).2016

[4].唐烨.植物源抗病毒剂2%石榴葡聚糖的开发及其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顾钢.寨卡病毒蛋白酶结构机理揭秘[N].科技日报.2016

[6].陈丕庭,马树杰,殷培军,郑伟,马志卿.植物源抗病毒剂VFB-1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5

[7].张晓艳,陈浩,李敏,邱静羽,石志琦.植物源抗病毒剂丁香酚微囊及田间使用技术开发[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

[8].李明甫,张仙.陕西上格又一植物源抗病毒剂获国家发明专利[J].农药市场信息.2015

[9]..陕西农心获得植物源抗病毒剂及杀虫剂发明专利[J].植物医生.2014

[10].熊燕.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现天然新型抗病毒剂[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

标签:;  ;  ;  ;  ;  

抗病毒剂论文-冉龙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