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世俗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现代转型
文化世俗化论文文献综述
邓曦泽[1](2019)在《终极合法性的世俗化转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百年来,西方崛起,非西方皆遭挑战。近二百年来,为什么儒家文化圈即东亚大体实现了现代转型,而毗邻西方更近的伊斯兰世界却总体未实现现代转型?因为现代转型有两个必要条件:思想解放运动和卓越的政治领导人。儒家文化圈具备前者,而伊斯兰世界则不具备。在这个背景下,可以重估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尽管意见分歧,但纵比鸦片战争到今天的历史变迁,再横比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并不难找到评估标准,并作出具体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观念和理论上实现了中国人的终极合法性建构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向,是中国传统社(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8期)
邓曦泽[2](2019)在《终极合法性的世俗化转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传统文明都是以神为中心的神性社会,神是终极合法性。西方率先实现现代转型,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社会,人成为终极合法性,这一转型的本质是世俗化。而以启蒙运动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突破了传统神性社会的观念制约和物理制约,追求效率,为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参照西方现代转型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观念和理论上实现了中国人的终极合法性建构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向,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初期的世俗化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思想准备运动。广而言之,如果阙失同类的思想准备运动,任何传统社会都不能实现现代转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杨慧[3](2019)在《消费文化视域中艺术的世俗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以全面推进与快速发展,消费文化日渐成为主要文化形态之一。将艺术置于消费文化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其世俗化的发展趋向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艺术聚焦大众的日常生活、关注大众的人性状况和将现成的日常之物置入作品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4期)
谭同学[4](2018)在《多元螺旋式世俗化、价值重建与文化自觉——德国巴伐利亚阿柏村天主教徒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巴伐利亚乡村生活实践中,房名制、长子继承制与天主教传统仍十分重要,但年轻一代对宗教组织与神职人员的经济、政治权力和宗教仪式已有反思。同样得到反思的,还有重估、解构一切传统的理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宗教趋向多元螺旋式世俗化,而非单一直线。多元宗教面临"市场"竞争,但教徒并非纯粹理性"经济人",而是受制于传统的"顾客"兼"供给者"。其价值重建急需宗教对话,但须立足于文化自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臧书德[5](2018)在《今不从弊——应展书法作品的文化世俗化裂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第十、十一届全国书法展的部分获奖及入展作品为主要参照系,旨在透析近年来书法作品在展厅赛事浪潮催化下日渐世俗化的根源和本质,对"高仿书法""加工书法""竞技书法"等普遍行为予以盘点解读,探寻这些打书法艺术审美擦边球背后的深层意识和文化动机,并将此现象放置于当代大文化艺术环境中予以审度、剖析,在对比中阐明其隐存的各种文化交集、文化内涵和文化危机,梳理出促进与制约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审美发展的众多因素,以期为自然、本真的传统书法艺术灵魂的回归和复兴尽一己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时空》期刊2018年02期)
李宁[6](2018)在《论凯末尔世俗化改革中的文化向度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土耳其国家认同的建构在文化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土耳其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凯末尔主持的文字改革、教育改革和重构民族历史等工作,不仅有助于土耳其民族摆脱被西方大国托管的可能和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而且通过"土耳其史观"的建构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今天的土耳其似乎又走到了"文明的十字路口",反思和审视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珅辉[7](2017)在《文化维度理论下佛教语言世俗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对佛教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入过程、词汇、翻译以及佛教语言与地区的关系这几方面。大多数研究都基于数据分析、社会调研和案例分析,前人的研究展示了佛教语言发展现状及其区域影响力。然而,这些研究很少结合词语本身来分析佛教语言的世俗化步骤和其世俗化的原因。本文将从文化视角为佛教语言对汉语表达的影响和其原因的探寻带来突破。这一研究也将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视角,进一步深化对汉语表达背后的佛教内涵的理解。基于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案例,本文作者总结了佛教语言的现状及其特点,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探究了的佛教语言的世俗化步骤和原因。本文使用了文本分析和例举法,数据来自于《语海》词典中明确定义为佛教词语的词汇。佛教词汇和惯用语言的翻译则来自《汉英综合大词典》。研究发现:佛教语言目前在中国的哲学、文学、日常表达和宗教信仰等领域广泛传播,大部分词语与佛教人物、场地、行为、教义、礼仪和传说有关;佛教语言的世俗化经历了保持词语原意、丰富内涵、扩大使用范围和广泛普及的四个阶段;佛教语言在中国的世俗化原因主要在于民族融合、文化融合、政治融合和语言融合。(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12-01)
徐海龙[8](2017)在《美国宗教世俗化与好莱坞文化的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好莱坞电影并非千人一面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美国梦。宗教世俗化视角使美国电影在"新好莱坞"时期产生类型分化和文化分野。进一步来说,作为宗教世俗化在美国社会的两个产物,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对好莱坞电影的题材、角色、剧情和影像风格这些电影本体元素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传媒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冯岭[9](2017)在《关于文化价值世俗化倾向的思考——电视剧《孙老倔的幸福》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来看,可以说家庭题材电视剧一直在寻找一种高度的现实感。这种现实感需要家庭题材电视剧在主题意义上、人物个性上、社会价值上都与中国市民社会的现实相联系,而不是对一种类型的简单复制。电视剧《孙老倔的幸福》的创作者有一份观察市民、深入生活的体验与诚意,其正能量和励志意义对社会文化产生了良性的辐射和影响。但其都市时尚的生活经验和现代感处于失语中,该剧只是一味臣服于市民文化,世俗化倾向太过明显,这是其创作上的一个缺憾。从《孙老倔的幸福》的创作得失看,家庭题材电视剧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市民生活,需要冷静看待市民文化,需要在解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并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涵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7期)
刘坚[10](2017)在《媒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审美价值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文化世俗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所有传统文明都是以神为中心的神性社会,神是终极合法性。西方率先实现现代转型,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社会,人成为终极合法性,这一转型的本质是世俗化。而以启蒙运动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突破了传统神性社会的观念制约和物理制约,追求效率,为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参照西方现代转型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观念和理论上实现了中国人的终极合法性建构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向,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初期的世俗化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思想准备运动。广而言之,如果阙失同类的思想准备运动,任何传统社会都不能实现现代转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世俗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邓曦泽.终极合法性的世俗化转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新论[J].社会科学文摘.2019
[2].邓曦泽.终极合法性的世俗化转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新论[J].江汉论坛.2019
[3].杨慧.消费文化视域中艺术的世俗化探析[J].名作欣赏.2019
[4].谭同学.多元螺旋式世俗化、价值重建与文化自觉——德国巴伐利亚阿柏村天主教徒的实践[J].民俗研究.2018
[5].臧书德.今不从弊——应展书法作品的文化世俗化裂变[J].中国艺术时空.2018
[6].李宁.论凯末尔世俗化改革中的文化向度及其当代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王珅辉.文化维度理论下佛教语言世俗化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7
[8].徐海龙.美国宗教世俗化与好莱坞文化的分野[J].教育传媒研究.2017
[9].冯岭.关于文化价值世俗化倾向的思考——电视剧《孙老倔的幸福》创作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刘坚.媒介文化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审美价值构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