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承载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通信,光学天线,有限元分析,遮光罩
承载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响,王守达,张家齐,李小明,张立中[1](2019)在《承载式激光通信光学天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保证"一对多"激光通信终端光学天线的成像质量前提下,为解决光学天线两端面承担载荷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卫星平台的可承载式激光通信光学天线。对主镜组件、可承载式遮光罩及次镜支撑桁架的结构形式以及连接方式进行正对性设计,保证主镜面形精度以及次镜的位置精度。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机一阶模态151.54 Hz;光学天线前端可承载8.5 kg,后端面可承载13 kg;径向1 g自身重力及两端承载工况下,主镜面形精度RMS值(均方根误差)为λ/158、PV值(最大峰谷误差)λ/30,次镜最大倾角1.88″;在(20±5)℃环境温度、轴向1 g自身重力及两端承载工况下,主镜面形精度RMS为λ/65、PV为λ/14,次镜最大倾角1.21″,该天线承载后具有较好的力、热稳定性以及成像质量,可以满足天线在地面装调、检测以及发射过程中的指标要求。采用质量块模拟两端负载质量及重心位置,使用ZYGO干涉仪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波相差能够满足1 g重力及负载条件下,系统波相差RMS值优于λ/15的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安立新,祖斌,陈琳,姜红军[2](2019)在《非承载式车身结构轿车车架设计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一般中、高级轿车,通常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底架和车身地板焊接成一体,无单独车架,其优点是整车重量轻,缺点是底盘直接紧固于车身上,悬架系统的冲击较难隔离,且室内噪声相对较大。作为高档轿车为满足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同时便于以后整车改型,采用具有单独车架结构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更具有优势。本文对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的轿车车架设计的要点加以阐述,为后续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7期)
张志显,申俊[3](2019)在《某承载式齿轮箱强度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箱箱体作为齿轮箱中各零部件的安装基体,其质量和强度对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齿轮箱体强度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古德曼法进行了疲劳验证,分析了箱体的动态强度满足情况。(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3期)
陈鑫,王佳宁,沈传亮,宁厚于,杨昌海[4](2019)在《承载式车身结构局部改型的快速耦合参数化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局部改型结构建立参数化模型,并与其余有限元模型耦合,生成车身结构局部参数化耦合模型.根据性能验证该快速耦合参数化建模的可靠性以及基于该方法所建立模型优化设计的合理性.车身局部参数化耦合模型的建模准确度较高,通过试验设计及径向基函数建立的近似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车身耦合模型的性能,利用混合方法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设计变量,可实现多目标的优化设计.故快速耦合参数化优化方法在满足设计有效性同时可节省建模时间、提高优化效率.(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吴长风[5](2019)在《承载式公路客车车身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客车是大众交通出行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安全性一直为社会及主管部门所关注。目前各国已实施的大客车整车被动安全法规标准主要是针对侧翻碰撞的要求,主要考核乘员生存空间,而对于前部碰撞法规的研制相对落后,至今未有成文法规标准实施。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客车生产、销售以及保有量的国家,大客车安全事故的伤亡率相对较高,前碰撞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在客车学会推动下,联合行业协会、主流客车主机厂、检测结构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等组成课题组,经过近10年的标准研制相关课题研究,完成了从6m轻型客车到13.7m超大型客车共计15台车辆30km/h前碰撞测试评价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本文采用上述测试评价标准,以12m承载式公路客车为研究对象,开展承载式公路客车车身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方法研究。该标准采用30km/h的正面全宽刚性墙前碰撞方式,主要以乘员保护为考核标准,驾驶员与乘客的考核标准有不同。驾驶员采用商用车ECER29法规,主要考核生存空间,乘客区除了客车座椅考核的乘员损伤,头、胸与腿部指标还加入乘用车颈部伤害指标。由于大客车车身结构尤其是承载式公路客车车身为小截面杆件焊接的一体式空间桁架结构,发动机后置、乘客区地板高于驾驶区的错层结构等特点,决定了其安全性设计无法直接照搬乘用车或者商用车经验。故本文基于该标准以及大客车结构特点,重点针对在大客车整车碰撞车身传力路径设计、变形控制、前端结构吸能优化与刚度匹配以及加速度波形等效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一套适用于承载式大客车前碰撞车体结构安全性设计方法,以指导改进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本文首先展开原型车的实车墙碰撞性测试与乘员安全性评价,并进行整车前碰撞CAE仿真分析,通过对比车身前部主要骨架变形模式、驾驶员生存空间侵入情况、加速度主要特征参数等,进行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总结原型车耐撞性突出问题点,并根据大客车结构、布置特点以及乘员保护的特点,提出大客车车身结构耐撞性总体空间规划与安全性设计总体研究路线。改进约束系统失效问题,以座椅动态测试台车仿真复现座椅失效问题点,并展开结构优化方法,改进座椅、护栏强度与固定强度以及乘员伤害分析优化,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改进座椅约束系统确保符合座椅动态测试标准,进而代入原型车实测碰撞波形进行乘员伤害的评估,在约束系统稳定作用下,原型车测试波形下乘员损伤指标可满足法规要求,但前驾驶区变形严重,侵入驾驶员生存空间,不符合要求。从前部结构变形控制出发,开展基于驾驶员生存空间的结构耐撞性改进设计方法的研究,通过子结构方法进行拓扑优化、优化设计以及子结构的耐撞性测试,有效提高了前部结构的抵抗变形能力,并提出了一种可翻转方向机管柱固定支架结构方案,可在碰撞中有效控制方向盘向前翻转,减小侵入生存空间风险;为防止驾驶员后部骨架侵入生存空间,进行局部驾驶区与乘客区间骨架过渡结构改进设计;将上述优化方案代入整车碰撞模型中,则改进后驾驶区变形得到控制,生存空间未被侵入,但乘客区加速度波形明显提升,代入座椅台车进行乘员损伤评估,同时探讨叁种不同座椅间距对乘员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座椅间距两点式安全带约束下,叁种常用座椅间距无法满足,乘员损伤头部HIC、颈部弯矩MY在各个座椅间距下都超标了,尤其头部HIC均超过1000;而叁点式安全带由于对上肢躯干起到较好约束,仅胸部加速度少量超标,随着座椅间距增加,损伤减小,则实车选配叁点式安全带有利于乘员保护,在不改变该座椅约束系统条件下,需要进一步优化车体加速度。为改善车体加速度波形,通过研究大客车主要车身材料耐撞性,选取不锈钢材料作为碰撞缓冲吸能器材料,并进行常规多种截面的耐撞性评估与实验测试研究,确定圆形作为大客车缓冲吸能器截面形式,并采用近似模型优化方法,进行相关尺寸优化设计,对比改进前后吸能器性能,探讨了2组可行的子结构骨架尺寸匹配方案在整车碰撞中应用,其中较优方案的大客车乘客区加速度波形有较好的改善,代入座椅台车仿真可通过法规,并以此改进方案为基础进行实车验证测试,乘员损伤符合该标准要求;进一步研究了改进方案的车身前部刚度表征方法,提出了基于碰撞力峰值的刚度匹配方法。最后针对大客车结构及碰撞波形特点进行常用等效方波以及尖顶等效方波进行波形等效分析,通过等效波形反推速度、位移曲线对比,尖顶等效波形TESW比ESW精度更高,符合工程要求;进一步研究了上升型、水平型以及下降型叁种不同类型的尖顶等效方法的乘员损伤分析对比,得到下降型波形对于乘员保护最有利,则后续车身开发中应尽可能得到可等效为下降型的碰撞波形,则有利于乘员保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梦,刘彩玉[6](2019)在《全承载式车身骨架的设计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家设计标准及相应参数要求设计了一种全承载式车身骨架结构,重点描述了踏步、侧窗、行李舱、后排乘客台阶、天窗等部分的设计,并利用CATIA软件建立车身骨架的叁维模型,运用Workbench对车身骨架模型进行了水平弯曲、极限扭转和紧急制动3种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全承载式车身骨架满足3种极限工况下客车的运动要求,证明此设计具有可靠性。根据有限元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增加两纵梁可以更好地减少应力集中的合理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骆华泰[7](2019)在《一种新的承载式门分装线》一文中研究指出车门分装线在降低内饰和终线工位密度、避免岗位相互干涉、减少下线车辆划伤比例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柔性车门分装线,在保证车门分装线的装配质量的同时,又使车门线不受各种实际厂房条件约束。(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5期)
徐金泉[8](2018)在《一种动力电池底部布置的新型全承载式底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纯电动客车KLQ6109GAEVN4的主要技术参数及电池总体布置,着重论述动力电池底部布置的新型全承载式底架结构。(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彩婷,王晓花,王国斌,刘志军[9](2018)在《基于形貌优化的某承载式轿车地板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貌优化是在不增加结构重量的前提下,寻找最优加强筋分布的方法,以提高钣金件结构的刚度和模态频率等。由于地板主要承受运动中产生的振动和冲击等,易产生振动和噪声,对舒适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某承载式轿车为研究对象,对白车身和地板进行模态分析,利用两种形貌优化方法自由起筋优化和约束起筋优化对地板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提高后地板的模态频率值,并对优化前后的模态频率值进行了对比,其优化提高了整车的第一阶固有频率,避免整车发生共振现象。(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22期)
李石[10](2018)在《轨道承载式混凝土预制管廊翻转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混凝土预制管廊构件生产的运输、安装环节中,经常需要提前对混凝土构件进行翻转,以便于运输、安装。本文结合一种轨道承载式混凝土预制管廊翻转机的结构设计及制作,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重型混凝土构件的翻转方案。(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承载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一般中、高级轿车,通常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底架和车身地板焊接成一体,无单独车架,其优点是整车重量轻,缺点是底盘直接紧固于车身上,悬架系统的冲击较难隔离,且室内噪声相对较大。作为高档轿车为满足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同时便于以后整车改型,采用具有单独车架结构的非承载式车身结构更具有优势。本文对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的轿车车架设计的要点加以阐述,为后续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承载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响,王守达,张家齐,李小明,张立中.承载式激光通信光学天线[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2].安立新,祖斌,陈琳,姜红军.非承载式车身结构轿车车架设计要点[J].价值工程.2019
[3].张志显,申俊.某承载式齿轮箱强度分析方法研究[J].科技风.2019
[4].陈鑫,王佳宁,沈传亮,宁厚于,杨昌海.承载式车身结构局部改型的快速耦合参数化优化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吴长风.承载式公路客车车身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王梦,刘彩玉.全承载式车身骨架的设计及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7].骆华泰.一种新的承载式门分装线[J].时代汽车.2019
[8].徐金泉.一种动力电池底部布置的新型全承载式底架设计[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8
[9].张彩婷,王晓花,王国斌,刘志军.基于形貌优化的某承载式轿车地板结构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8
[10].李石.轨道承载式混凝土预制管廊翻转机设计[J].铁道建筑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