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词英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轼词,创造性叛逆,汉诗英译
苏词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何杰[1](2017)在《苏词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即创造性叛逆”。我国的谢天振教授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并撰文予以系统的阐释。创造性叛逆理论与传统的翻译研究不同的是,它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翻译质量的优劣,而是把翻译行为的结果作为既成的事实加以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它对文化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这一角度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为我们研究翻译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创作形式之一,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被看作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与唐诗并列,因此便有了“唐诗宋词”之说。苏轼乃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诗文词书画皆精,摒弃晚唐婉约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少中外译者热衷于探究苏词的翻译,也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苏词翻译版本。本文从“翻译是创造性叛逆”的角度出发,对具有较大影响的译者的苏词译本进行分析,分别从意象,音韵,词牌名,指称以及对仗层面探讨了各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元素。本文还分析了译者在诗词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原因,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的价值,以期为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译介转播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5)
陈菲菲[2](2013)在《生态翻译学叁维转换法重构与苏词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与积淀,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至美之花。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珍品。苏轼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其词题材广阔,豪放恢弘,尤其是其名作《水调歌头·中秋》更堪称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苏词英译,不仅能给译文读者带来东方异质的美的艺术享受,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更是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精神魅力、实现世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一词及其义理嫁接,已逐渐渗入到各个学科。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本质上滋源于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故此理论在有关适应性、选择性认识与策略上呈现的是去中心的认识样式,没有走出后现代解构的认识藩篱,因而有必要对其认识样式作重新考量和构建以及完善。中国千年以降的“天人合一”认识观为整体建构趋向认识样式的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厚的哲学理论素养,是从生态整体关系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整体综合性考量,它具有翻译本体论的承诺、有对原作文本话语表征样式忠实的回归、有对译者人文主体性的认可、有对翻译内外要素整体关系论的综合动态性考量、有对“合一”建构性旨归的求索与向往。整体观思想范式投射到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集中于对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维转化的“趋一”重构。叁维度互相渗透、交融,讲求整合性,人文性、合一性,在本质上亦体现了译者“整体合一”的翻译追求。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本的谋篇布局,其本身语势与语态就是生态哲学智慧的化身,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讲究平衡、致达中和、圆融化生的思维认识,故其翻译也应尽可能地保存原文本的文化生态智慧样式,达到恰恰调和的天人合一境界,而“天人合一”翻译认识观照下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维转化的“趋一”重构的认识论、方法论对于古诗词,其中包括苏诗词翻译具有较高的理论解释力度和实践意义。通过全面分析,得出以下叁点结论:一整体观认识范式把翻译看作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是翻译过程的叁个层面互作的整体知性生态,因而运用整体观来重构生态翻译学的叁维转换法可行且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二合一整体观要求优秀译文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需达到平和与平衡,因此译文符合多维转换的维度越多,整合度最高,译文也最佳。从整体多维度转换层面上看,中国译者较国外译者更能把握原文整体文化背景,遵循翻译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其译文整合恰和度较高。叁通过苏词英译例证分析可证明天人合一整体建构样式下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特别是叁维转换翻译方法,既是诗词翻译方法的有效尝试,同时,也可作为翻译质量评价的参考指标。运用整体合一认识范式对生态翻译学义理、尤其是叁维转换翻译方法进行重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讨苏词英译,其研究意义如下:首先,回归中国本土理论研究具有不言而喻的学术价值,有利于构建颇具中国智慧形态的翻译理论知性体系,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新翻译策略作出证实性的探索。此外,此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翻译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本土化理论体系构建和完善。(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6-01)
徐娜[3](2008)在《苏词英译中美学元素的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苏轼的词被视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读者,并被很多译者翻译成英文出版。在众多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注重“接受者的反应”,认为翻译的标准应在于将译文读者的理解与原文读者的理解进行比较。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最贴切且自然的对等翻译,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文本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文本的反应尽可能的相似。汉语古典诗歌集中体现了形式美与非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因而传递原诗中的这些审美信息成为诗歌翻译的重点。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研究。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苏轼词英译文中美学元素的传递。功能对等不仅指翻译时内容上的对等,而且包括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形式上的对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翻译时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实现形式上的一一对应。当形式美与内容美难于同时传递时,内容美的传递是第一位的,必要时可牺牲一些形式对等来求得译诗与原诗在整体精神和意义上的统一。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苏轼的生平与成就;词的主要特点;苏轼词的特点并对国内外苏词英译的情况作了总体考察。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论述了翻译对等理论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内容。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就苏词英译中各种形式美的传递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语音层面上,主要从节奏和音韵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词汇层面,分析了不同译本中译者对词牌以及迭字的处理;在句法层面,重点探讨了古诗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对仗的翻译。语篇的形式美主要是指体裁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对等。如果原文是诗体,翻译时不能译成散文体。如果原文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译文中也要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第叁章从内容上就苏词英译中美学元素的再现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意象和修辞两个方面。意象是诗歌翻译的重点,译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象的翻译。关于修辞,列举了苏词中最常见的叁种修辞:明喻、暗喻、和借喻的翻译。第四章则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水调歌头·中秋》四种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形式上主要从译文在诗节安排、诗行长短排列、音韵节奏等方面所体现的效果与艺术性进行了分析。内容上主要探讨了该词中主要意象的翻译。通过四种译文的对比,本文作者发现在翻译中,几位译者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原文的形式美。但在意象的翻译中,国内译者往往处理的更加妥当。最后,作者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30)
苏词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与积淀,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至美之花。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珍品。苏轼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其词题材广阔,豪放恢弘,尤其是其名作《水调歌头·中秋》更堪称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苏词英译,不仅能给译文读者带来东方异质的美的艺术享受,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更是向西方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精神魅力、实现世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一词及其义理嫁接,已逐渐渗入到各个学科。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本质上滋源于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故此理论在有关适应性、选择性认识与策略上呈现的是去中心的认识样式,没有走出后现代解构的认识藩篱,因而有必要对其认识样式作重新考量和构建以及完善。中国千年以降的“天人合一”认识观为整体建构趋向认识样式的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厚的哲学理论素养,是从生态整体关系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整体综合性考量,它具有翻译本体论的承诺、有对原作文本话语表征样式忠实的回归、有对译者人文主体性的认可、有对翻译内外要素整体关系论的综合动态性考量、有对“合一”建构性旨归的求索与向往。整体观思想范式投射到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集中于对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维转化的“趋一”重构。叁维度互相渗透、交融,讲求整合性,人文性、合一性,在本质上亦体现了译者“整体合一”的翻译追求。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本的谋篇布局,其本身语势与语态就是生态哲学智慧的化身,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讲究平衡、致达中和、圆融化生的思维认识,故其翻译也应尽可能地保存原文本的文化生态智慧样式,达到恰恰调和的天人合一境界,而“天人合一”翻译认识观照下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维转化的“趋一”重构的认识论、方法论对于古诗词,其中包括苏诗词翻译具有较高的理论解释力度和实践意义。通过全面分析,得出以下叁点结论:一整体观认识范式把翻译看作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是翻译过程的叁个层面互作的整体知性生态,因而运用整体观来重构生态翻译学的叁维转换法可行且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二合一整体观要求优秀译文中各组成要素之间需达到平和与平衡,因此译文符合多维转换的维度越多,整合度最高,译文也最佳。从整体多维度转换层面上看,中国译者较国外译者更能把握原文整体文化背景,遵循翻译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其译文整合恰和度较高。叁通过苏词英译例证分析可证明天人合一整体建构样式下的生态翻译学理论,特别是叁维转换翻译方法,既是诗词翻译方法的有效尝试,同时,也可作为翻译质量评价的参考指标。运用整体合一认识范式对生态翻译学义理、尤其是叁维转换翻译方法进行重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讨苏词英译,其研究意义如下:首先,回归中国本土理论研究具有不言而喻的学术价值,有利于构建颇具中国智慧形态的翻译理论知性体系,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新翻译策略作出证实性的探索。此外,此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翻译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本土化理论体系构建和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词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1].何杰.苏词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东南大学.2017
[2].陈菲菲.生态翻译学叁维转换法重构与苏词英译[D].江南大学.2013
[3].徐娜.苏词英译中美学元素的传递[D].河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