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雾表面论文-冯晓明

防雾表面论文-冯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雾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防雾,耦合仿生,蜉蝣稚虫复眼,微结构

防雾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明[1](2019)在《耦合仿生防雾表面的设计制造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雾化会造成光不能直接透过材料表面,这不仅会对材料的使用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困扰甚至是危险。例如,腹腔镜镜头表面的雾气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海上桥梁和船舶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易导致其老化和腐蚀;飞机和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雾气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太阳能电池板表面上的雾气会降低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农业温室表面上的雾气会直接影响作物的新陈代谢。此外,在某些极端低温条件下,还可能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例如,飞机、风力涡轮机、高压输电、电信设备和热交换器等表面,如果发生结霜或过量不均匀水冷凝的情况,将会导致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乃至出现整个系统瘫痪等灾难性后果。综上所述,防雾(AF)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尽管AF表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重大挑战。例如,如何巧妙地设计AF表面的纹理结构;如何制造出具有减反射、自清洁、耐磨等多功能的AF表面;如何不局限于实验室,实现大规模生产。我国近期在《“十叁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中也明确提出,“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部署的基础研究之一。其中,“材料表面工程”、“高性能膜材料”,以及“智能/仿生/超材料”也在文件中多次被提到。本文从耦合仿生学角度出发,选取蜉蝣稚虫复眼为研究对象,利用喷雾模拟测试系统及接触角(CA)测试方法研究了蜉蝣稚虫复眼的AF功能,发现蜉蝣稚虫复眼AF行为分为叁个阶段。通过润湿性理论揭示了蜉蝣稚虫复眼的AF机理。受蜉蝣稚虫复眼微结构阵列的启发,建立了四种规则的仿生微结构阵列模型,得出了表面浸润性与仿生微结构和材料表面能之间的关系规律。结合不同的仿生微结构、形态,以及材料,分别模仿蜉蝣稚虫复眼AF行为的叁阶段,得到了叁种浸润性不同、性能优异的耦合仿生AF表面。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蜉蝣的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确定选取蜉蝣稚虫复眼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金相显微镜(OLYMPUS,PMG3)、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JSM-6700F)对蜉蝣稚虫复眼表面的叁维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复眼表面上分布着尺寸均匀、有序排列的扁平状椭球阵列,并且单个扁平状椭球表面是光滑的,不存在纳米结构。利用3D超景深显微镜(KEYENCE,VHX-5000)作为观测设备,通过模拟AF测试方法,发现蜉蝣稚虫复眼的AF行为分为叁个阶段,建立蝣稚虫复眼表面微结构阵列的叁维模型,将雾滴分为大小两种尺寸,借助润湿性理论,揭示了其不同阶段的AF机理。然后,受到蜉蝣稚虫复眼表面微结构阵列的启发,设计了四种规则的仿生微结构阵列,并对其相应的润湿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凸状微结构阵列更适合疏水表面的设计,凹状微结构阵列更适合亲水表面的设计。(2)对于Cassie模型而言,表观CA与表面能参数的关系,主要由微结构阵列的布局决定,而不受微结构阵列形状的影响。(3)对于Wenzel模型而言,表观CA与表面能参数的关系,主要由微结构阵列的形状决定,而不受微结构阵列布局的影响。为接下来仿生微结构AF表面的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依据。最后,结合不同的仿生微结构、形态,以及材料,分别模仿蜉蝣稚虫复眼AF行为的叁阶段,得到了叁种浸润性不同、性能优异的耦合仿生AF表面,并从理论和试验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1)耦合仿生超疏水防雾表面的制造及其性能研究:结合紫外光刻以及倒模法,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PF)表面上,设计一组规则的周期结构,该表面粗糙度由微米级的圆柱阵列(MPA)和纳米级的二氧化硅(Si O2)颗粒构成,对PF耦合的MPA和Si O2涂层表面上雾滴的动态行为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MPA和Si O2涂层的耦合放大效应是实现超疏水AF的直接原因。(2)耦合仿生超亲水防雾表面的制造及其性能研究: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底,结合湿法刻蚀和倒模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AF薄膜,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400~800nm),对耦合PMMA(C-P)薄膜喷雾6min后,C-P薄膜的平均透过率仍保持在92.26%,经100°C水蒸汽试验10s后,C-P薄膜仍保持透明、清晰的外观,此外,倒金字塔微结构和硅溶胶的协同作用使薄膜还具有良好的减反射和超亲水性能,其中,硅烷偶联剂KH550的加入,使C-P薄膜的硬度、耐磨性和附着性均有明显提高。(3)耦合仿生润滑防雾表面制造及其性能研究:利用紫外光刻和倒模法制备出类似荷叶乳突状的微结构阵列(PMAs),采用叁甲氧基(1H,1H,2H,2H-十七氟癸基)硅烷(FAS)处理表面,以全氟润滑油Krytox 1506作为润滑层浸润表面,成功地制备了仿生润滑PDMS薄膜(BLPF)。通过对样品光学性能的详细对比分析,在可见光波段内(400-800nm),BLPF的平均反射率降低了2.4%,BLPF在长波段(700-800nm)内显示出的最大透过率为90.5%,对BLPF表面连续模拟喷雾90s后,短波段范围内(400-500nm)的最大透过率达到60%以上,长波段范围内(500-800nm)的最大透过率接近90%。此外,BLPF表面对液体污染物的自清洁性能要优于固体粉尘。本文对于耦合仿生AF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采取的分析方法可为其他AF表面的机理分析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所采用的仿生微结构和制备材料将为新型高效AF表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关会英[2](2015)在《微尺度生物表面疏水防雾机理与仿生设计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结雾现象是指空气中一定量的水蒸汽冷却到露点以下,水蒸汽达到饱和时基材表面就会冷凝析出许多微小水滴。这些水滴一方面改变了基材表面的光学性质,影响了透明基材的透光性,另一方面会使基材表面不同程度地变湿、从而引起潮湿、腐蚀等次生问题。目前主要的防雾方法是通过调制材料表面的润湿性能,使基材表面高度亲水或高度疏水,进而实现防雾目的。但亲水性防雾方法无法改变其“湿”的本质,因此,疏水性防雾方法逐渐被重视起来。自然一直是工程创新的重要源泉,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其现存的功能与其结构之间保持着最佳的匹配。师法自然无疑是解决工程难题的一条捷径。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出发,以近水、多雾环境中的生物复眼和植物叶片作为考察对象,以腹色蜉复眼及茭白叶为生物原型,研究了其表面形貌、内部结构及润湿防雾性能,在建立仿生模型的基础上,阐释了其疏水防雾机理,并利用激光干涉光刻法、软刻蚀法及胶体刻蚀法制备了仿生结构表面,在表征其形貌、结构的同时,测试了其疏水防雾性能,为设计、制备新型疏水性防雾结构表面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全文共分8章:在第1章中,主要介绍了疏水性防雾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的应对策略,重点归纳了疏水性防雾涂层技术及结构防雾方法研究进展,同时对自然超疏水表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尤其总结了仿生微结构疏水性能的研究进展。第2章主要是样本的选择和疏水防雾性能的测试。样本选择以功能与环境相适应原则为依据,重点考察潮湿、近水、多雾的环境中的生物,如蜉蝣、叶蝉、水黾、豆娘等生物复眼,以及苇叶、竹叶、茭白叶、睡莲叶等植物叶片。利用接触角测量及模拟防雾测试方法检测其表面的疏水防雾性能,结果表明,生活在四川省近水多雾环境中的腹色蜉复眼表面呈现出良好的疏水防雾性能,连续加雾10min,其复眼表面无水珠聚集、并保持干燥;在浙江淡水中生长的茭白叶表面静态接触角(CA)值为151.5±3°,滚动角约为5°,显示出优良的超疏水性能及一定的防雾性能。第3章主要内容是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典型生物复眼表面及植物叶片表面形貌、结构进行表征。腹色蜉复眼表面的结构特点是复眼总体外形呈椭球形,由数百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小眼结构类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近似半球形,下部近似圆台形,小眼基部直径约20μm,上部半球直径约为16μm,小眼总体高度在14μm左右,小眼表面无更微细纳米级结构。茭白叶的表面结构特点是其表面是一种典型的分级结构,宏观亚毫米沟槽结构是第一级结构,沟槽宽为270μm,深为40μm,沟槽表面的微米级凸起结构是第二级结构,凸起结构直径在10μm,高为6μm,间距为13μm。另外,叶片表面覆盖一层纳米级蜡质结构是第叁级结构。二者结构共性之处是都具有微米尺度的凸起结构。第4章是基于第3章表征结构提供的特征尺寸,在建立了仿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Cassie模型解释了腹色蜉复眼表面疏水防雾机理以及茭白叶表面超疏水防雾性能机理。腹色蜉复眼表面疏水防雾是由于其表面角膜几丁质本征疏水,凸起小眼呈六方紧密排列,小眼尺寸决定微米尺寸雾滴不能直接接触复眼基底,因此大量空气被截留在雾滴和小眼之间,有助于雾滴的反弹,另椭球形外形,也易于雾滴滚落。茭白叶表面的疏水防雾机理在于蜡质层的存在,以及分级结构使其表面达到了足够的粗糙程度,从而实现表面超疏水及防雾性能。第5章利用叁光束激光干涉光刻技术在单晶硅基底表面制备了平面型仿腹色蜉复眼表面,讨论了激光能量及曝光时间对加工表面形貌的影响,并测试了仿生表面疏水性能及防雾性能。结果表明,激光能量为40mJ,曝光时间为15s形貌最优。利用质量百分比为5%的HF清洗掉加工过程形成的二氧化硅,该仿生表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能,其CA值可以达到120°以上,与理论计算值相符,并表现出一定的疏水防雾性能。第6章利用软刻蚀法制备了PDMS材质人工茭白叶表面。首先以茭白叶表面为模板获得弹性印章,即茭白叶表面反结构,之后利用复制模塑法获得了茭白叶表面正结构,即人工茭白叶表面。该方法较好地复制了茭白叶表面亚毫米、微米分级结构,其CA值达到144.1°,获得了与天然茭白叶相近的疏水性能,且具有较强的疏水防雾功能,能谱分析显示其表面没有残留F元素,纳米结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蜡质在加热干燥过程中熔化,并对软刻蚀法复制生物材料表面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第7章利用胶体刻蚀技术在聚酯塑料(PET)基底表面制备了3种尺度纳米凸起阵列结构。首先,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直径分别为200nm,350nm和580nm的聚苯乙烯(PS)微球,之后利用气液界面法自组装聚苯乙烯晶体,利用等离子刻蚀技术获得了纳米凸起阵列结构,并进行氟化处理。最后测量了3个阵列表面的静、动态润湿性能及防雾性能,结果表明,特征尺寸为350nm的纳米乳突阵列静态CA值可达155±2°,滚动角(SA)值约为5°,表现出优良的超疏水性能,且具有良好的防雾功能。第8章对全文所研究内容做出总结,包括得出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对后续研究提出几点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坚,刘佳一,张阳德[3](2011)在《一种新型纳米增透防雾膜对光学镜片的表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利用乙烯基双键的加聚反应原理对透明基材进行表面改性,可研制既能与光学玻璃等透明基材牢固连接,又具有高亲水性和高透光率的防雾材料。目的: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研制透光性高、防雾效果好的稳定光学防雾膜。方法:以正硅酸乙酯、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为基质,加入乙醇、盐酸、双蒸水,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增透、高硬度防雾膜前体物。以前体物为基质,加入丙烯酸铵、甲基丙烯酸铵和过硫酸铵,并加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辅助官能团,采用加成聚合法制备纳米级增透、高硬度亲水防雾膜。以红外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测定膜层结构,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镀膜前后材料的透光率,以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材料表面结构,并测量材料的粒径大小、膜层硬度和水接触角。结果与结论:亲水防雾膜中不仅存在Si-O-Si网状结构,还存在有机聚合亲水基团。镀膜透光率最高值为94.6%,提示该膜层具有良好的透光性。液态防雾材料粒径为(265.0±43.8)nm。水接触角为14.5°,显示为高亲水性材料。"铅笔法"测得膜层硬度为6H,结合度为95.1%。采用正硅酸乙酯、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等材料制成的Si-O-Si网状结构在乙烯基双键打开后可以连接亲水性官能团。当水滴接触防雾膜表面时会铺展开来并形成均匀的水膜,提高透光率。在保证膜层增透、高硬度的同时,还保证了光学镜片的防雾功能。该制备工艺可行性好,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03期)

罗祥,赵剑豪[4](2010)在《有机玻璃表面的静电自组装超亲水防雾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聚烯丙基胺盐酸盐与SiO2纳米粒子在有机玻璃片表面的静电自组装来进行超亲水防雾改性。水接触角分析显示随着双电层数目的增加,有机玻璃的亲水性明显改善,并在20双电层时呈现超亲水性。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表明,有机玻璃片的超亲水性与其表面形成规整排列的纳米微孔结构,有利于水汽在有机玻璃片表面形成水膜有关。防雾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表面自组装改性能明显改善有机玻璃片的防雾性能。此外,透光率分析结果还得出有机玻璃片改性后并不影响其透光性,反而还会因为反射光强减弱而略微提高。(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0年12期)

刘湘梅,贺军辉[5](2010)在《防雾技术的研究进展——从表面工程到功能表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玻璃以及其他透明材料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军事应用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但在其使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结雾凝霜现象,因此,透明材料的防雾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材料表面雾珠的形成机理以及防雾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详细讨论了几种重要的防雾方法,其中包括加热方法、表面疏水化防雾方法、表面亲水化防雾方法以及光催化亲水防雾方法,并总结了这几种防雾方法的优缺点,最后结合防雾方法的研究现状展望了防雾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0年Z1期)

李坚,刘佳一,张阳德[6](2010)在《表面改性对光学眼镜膜增透防雾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利用防雾材料本身的电极性,采用逐层涂膜法对光学镜片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膜层透光和防雾性能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新热点。目的: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研制透光和防雾效果良好的光学防雾膜。方法:将聚丙烯酸、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和硅酸钠通过逐层涂膜法构建丙烯酸/聚丙烯酰胺-硅酸钠亲水防雾膜,烘干后得到稳定的纳米膜层结构,并进行透光率、亲水性和硬度的测量。结果与结论:实验制得的防雾膜层在200nm波长附近,其透光率高于92.9%,在波长为700~800nm区域内,透光率达到98.1%,提示该膜层具有良好的透光性;水滴在接触膜层表面230ms后完全分散,显示为高亲水性。制得的涂膜烘干后形成稳定的膜层结构,"铅笔法"测得硬度达到4H。因此,采用逐层涂膜法制备防雾膜方法简单,防雾性及稳定性好,提高了光学镜片的整体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08期)

Shinya,TAKAHASHI,Kazuya,KOIKE,Tomoatsu,AOKI[7](2007)在《高亲水共聚物的表面动力学及其防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Introduction We[1-7]have studied o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for comb-like polymers having hydrophilic and/or hydrophobic side chai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the functional polymeric materials,via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dynamic contact angle(DCA) and so on.As is well known in the field on surface dynamics,such as the above copolymer,a segment of a multicomponent polymeric system selectively adsorbs and orients onto a surface of the system so as to minimize interfacial free energy in response to a polarity of an environmental medium.From these studies,it was shown that the various(本文来源于《'2007北京国际粘接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洲粘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0-31)

刘湘梅,贺军辉[8](2007)在《采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方法制备超亲水防雾表面》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表面的润湿性主要由固体表面的微观结构和材料自身的表面能决定;;一般而言;;对于接触角大于90度的表面;;通过提高表面粗糙度;;可以达到超疏水;;而对于接触角小于90 度的亲水表面;;则通过提高表面粗糙度可以达到超亲水。超亲水表面在材料(如玻璃)表面(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7-10-01)

蒋新,吴艳香,陈喜明[9](2007)在《防雾、自清洁玻璃表面纳米TiO_2薄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超亲水性的原理出发,归纳了超亲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降低接触角、提高光敏性、增加保持时间是开发防雾、自清洁玻璃实用产品的关键,着重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各因素的作用原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07年03期)

张振锋,赵敏,金霞朝,李志祥,罗小伟[10](2005)在《辐射接枝改性聚酯薄膜表面防雾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γ射线辐照引发接枝的方法,在聚酯(PET)膜表面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获得具有表面亲水性的聚酯膜。并研究了不同辐照强度、辐照时间、温度、单体浓度下的接枝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上升,PET膜对水接触角逐渐降低,达到一定值后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05年06期)

防雾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雾现象是指空气中一定量的水蒸汽冷却到露点以下,水蒸汽达到饱和时基材表面就会冷凝析出许多微小水滴。这些水滴一方面改变了基材表面的光学性质,影响了透明基材的透光性,另一方面会使基材表面不同程度地变湿、从而引起潮湿、腐蚀等次生问题。目前主要的防雾方法是通过调制材料表面的润湿性能,使基材表面高度亲水或高度疏水,进而实现防雾目的。但亲水性防雾方法无法改变其“湿”的本质,因此,疏水性防雾方法逐渐被重视起来。自然一直是工程创新的重要源泉,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其现存的功能与其结构之间保持着最佳的匹配。师法自然无疑是解决工程难题的一条捷径。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出发,以近水、多雾环境中的生物复眼和植物叶片作为考察对象,以腹色蜉复眼及茭白叶为生物原型,研究了其表面形貌、内部结构及润湿防雾性能,在建立仿生模型的基础上,阐释了其疏水防雾机理,并利用激光干涉光刻法、软刻蚀法及胶体刻蚀法制备了仿生结构表面,在表征其形貌、结构的同时,测试了其疏水防雾性能,为设计、制备新型疏水性防雾结构表面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全文共分8章:在第1章中,主要介绍了疏水性防雾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的应对策略,重点归纳了疏水性防雾涂层技术及结构防雾方法研究进展,同时对自然超疏水表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尤其总结了仿生微结构疏水性能的研究进展。第2章主要是样本的选择和疏水防雾性能的测试。样本选择以功能与环境相适应原则为依据,重点考察潮湿、近水、多雾的环境中的生物,如蜉蝣、叶蝉、水黾、豆娘等生物复眼,以及苇叶、竹叶、茭白叶、睡莲叶等植物叶片。利用接触角测量及模拟防雾测试方法检测其表面的疏水防雾性能,结果表明,生活在四川省近水多雾环境中的腹色蜉复眼表面呈现出良好的疏水防雾性能,连续加雾10min,其复眼表面无水珠聚集、并保持干燥;在浙江淡水中生长的茭白叶表面静态接触角(CA)值为151.5±3°,滚动角约为5°,显示出优良的超疏水性能及一定的防雾性能。第3章主要内容是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典型生物复眼表面及植物叶片表面形貌、结构进行表征。腹色蜉复眼表面的结构特点是复眼总体外形呈椭球形,由数百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小眼结构类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近似半球形,下部近似圆台形,小眼基部直径约20μm,上部半球直径约为16μm,小眼总体高度在14μm左右,小眼表面无更微细纳米级结构。茭白叶的表面结构特点是其表面是一种典型的分级结构,宏观亚毫米沟槽结构是第一级结构,沟槽宽为270μm,深为40μm,沟槽表面的微米级凸起结构是第二级结构,凸起结构直径在10μm,高为6μm,间距为13μm。另外,叶片表面覆盖一层纳米级蜡质结构是第叁级结构。二者结构共性之处是都具有微米尺度的凸起结构。第4章是基于第3章表征结构提供的特征尺寸,在建立了仿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Cassie模型解释了腹色蜉复眼表面疏水防雾机理以及茭白叶表面超疏水防雾性能机理。腹色蜉复眼表面疏水防雾是由于其表面角膜几丁质本征疏水,凸起小眼呈六方紧密排列,小眼尺寸决定微米尺寸雾滴不能直接接触复眼基底,因此大量空气被截留在雾滴和小眼之间,有助于雾滴的反弹,另椭球形外形,也易于雾滴滚落。茭白叶表面的疏水防雾机理在于蜡质层的存在,以及分级结构使其表面达到了足够的粗糙程度,从而实现表面超疏水及防雾性能。第5章利用叁光束激光干涉光刻技术在单晶硅基底表面制备了平面型仿腹色蜉复眼表面,讨论了激光能量及曝光时间对加工表面形貌的影响,并测试了仿生表面疏水性能及防雾性能。结果表明,激光能量为40mJ,曝光时间为15s形貌最优。利用质量百分比为5%的HF清洗掉加工过程形成的二氧化硅,该仿生表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能,其CA值可以达到120°以上,与理论计算值相符,并表现出一定的疏水防雾性能。第6章利用软刻蚀法制备了PDMS材质人工茭白叶表面。首先以茭白叶表面为模板获得弹性印章,即茭白叶表面反结构,之后利用复制模塑法获得了茭白叶表面正结构,即人工茭白叶表面。该方法较好地复制了茭白叶表面亚毫米、微米分级结构,其CA值达到144.1°,获得了与天然茭白叶相近的疏水性能,且具有较强的疏水防雾功能,能谱分析显示其表面没有残留F元素,纳米结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蜡质在加热干燥过程中熔化,并对软刻蚀法复制生物材料表面适用性进行了讨论。第7章利用胶体刻蚀技术在聚酯塑料(PET)基底表面制备了3种尺度纳米凸起阵列结构。首先,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直径分别为200nm,350nm和580nm的聚苯乙烯(PS)微球,之后利用气液界面法自组装聚苯乙烯晶体,利用等离子刻蚀技术获得了纳米凸起阵列结构,并进行氟化处理。最后测量了3个阵列表面的静、动态润湿性能及防雾性能,结果表明,特征尺寸为350nm的纳米乳突阵列静态CA值可达155±2°,滚动角(SA)值约为5°,表现出优良的超疏水性能,且具有良好的防雾功能。第8章对全文所研究内容做出总结,包括得出的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对后续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雾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冯晓明.耦合仿生防雾表面的设计制造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关会英.微尺度生物表面疏水防雾机理与仿生设计制造[D].吉林大学.2015

[3].李坚,刘佳一,张阳德.一种新型纳米增透防雾膜对光学镜片的表面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4].罗祥,赵剑豪.有机玻璃表面的静电自组装超亲水防雾改性[J].功能材料.2010

[5].刘湘梅,贺军辉.防雾技术的研究进展——从表面工程到功能表面[J].化学进展.2010

[6].李坚,刘佳一,张阳德.表面改性对光学眼镜膜增透防雾效果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7].Shinya,TAKAHASHI,Kazuya,KOIKE,Tomoatsu,AOKI.高亲水共聚物的表面动力学及其防雾性研究[C].'2007北京国际粘接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洲粘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8].刘湘梅,贺军辉.采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方法制备超亲水防雾表面[C].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7

[9].蒋新,吴艳香,陈喜明.防雾、自清洁玻璃表面纳米TiO_2薄膜的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07

[10].张振锋,赵敏,金霞朝,李志祥,罗小伟.辐射接枝改性聚酯薄膜表面防雾滴性研究[J].中国塑料.2005

标签:;  ;  ;  ;  

防雾表面论文-冯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