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采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健康征询,采浆站,单采血浆站,四川省
单采浆论文文献综述
王娅,李文惠,刘彬,黄晓倩,李长清[1](2018)在《四川省单采浆站健康征询现状及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对献血浆者进行科学、规范的健康征询是1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保证献血浆者自身的健康权益,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原料血浆的质量安全。四川省作为采浆大省,现有单采血浆站33家(含4个采浆点)。经过前期调研发现健康征询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一是健康征询工作执行不力、流于形式;二是对集体征询和单独征询的界限不够明晰,对献血浆者个人隐私保护不够,影响部分敏感问题的数据采集;叁是沟通不到位、对征询效果缺乏有效监管,四是部分浆站对各项健康征询内容的重要性没有区分(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期刊2018-11-01)
陈红梅,徐小元[2](2013)在《农村单采浆献血者HCV感染后的现状及其血清病毒载量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农村单采浆献血者感染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后的现状及其HCV感染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调查河北省某地农村229名单采浆献血者HCV感染后的现状,包括血清ALT、病毒学标志检测,其中HCV RNA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抗-HCV检测采用ELISA法,血清ALT检测采用赖氏法。结果 229名农村单采浆献血者感染输血后HCV的慢性化率为57.64%;ALT异常率HCV RNA阳性组为46.97(62/132)、阴性组4.129(4/57)(P<0.01);ALT异常率抗-HCV阴性组、抗-HCV低滴度组对比数据及高滴度组分别为0、33.80%及42.84%(P<0.01)。结论迄今为止我国农村单采浆献血者感染HCV的表现仍为慢性、隐匿性,肝酶学检查指标大多轻度到中度异常,随着HCV RNA载量增加抗-HCV阳性检出率和ALT的异常率增高,因此叁者联合检测在正确诊断和预测他们的肝脏损伤及早期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马永莉[3](2012)在《我国中部地区既往单采浆HIV感染者HLA-A等位基因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关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通过侵犯CD4+T淋巴细胞等直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也通过固有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以及细胞免疫反应等控制HIV复制,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的博弈,HIV感染个体表现不同的感染状况以及疾病进程。HIV的感染状况受病毒特征和宿主因素以及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同个体暴露后具有不同的感染几率或产生不一样的疾病进程,宿主遗传因素被认为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CTL反应被认为在控制HIV感染急性期状况以及降低病毒调定点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限制CTL反应的HLA作为重要的免疫分子表现出与HIV感染状况的关联。HLA是迄今所知最为复杂的人类基因多态性系统,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基因型别和基因频率分布上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特定的等位基因分布特点。本课题从基因水平上对我国中部地区既往单采浆HIV-1感染人群的HLA-A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与HIV-1感染和疾病进程的关联。首先对通过PCR-SSP和PCR-SBT方法从306个研究对象中检出的47个四分位HLA-A等位基因进行了频率分析,不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范围从0.001634到0.1339869,其中HLA-A*1101、2402、0201、0101、0301、3001、3303为分布频率相对较高的等位基因。HIV-I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发现,HLA-A*2402在两组之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9<0.05),HLA-A*2402在对照组中呈现较高的频率分布(OR=0.5446,95%CI0.3312-0.8955),这提示HLA-A*2402等位基因可能与HIV-1的感染抗性相关。其次,结合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计数这两个临床指标分析222名HIV-1感染人群发现,HLA-A*0207、1101、2301、3001四个等位基因的携带者与不携带者之间的病毒载量存在差异P<0.05(P值分别为0.0234、0.0097、0.0105、0.0138),携带HLA-A*0207、1101、3001等位基因的个体病毒载量低于不携带相应等位基因的个体,提示这叁个等位基因可能与HIV-1病毒的适应性降低相关,而携带HLA-A*2301等位基因的个体病毒载量高于不携带相应等位基因的个体,这提示HLA-A*2301等位基因可能与HIV-1病毒的适应性增高相关。携带与不携带某种等位基因的个体间CD4T细胞计数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分类数据分析结果与连续数据分析一致,HLA-A*0207、1101.2301、3001四个等位基因的携带者与不携带者之间的病毒载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合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计数对HIV-1感染者疾病进程分类结果显示HLA-A*0101、2301与HIV-1感染的重度疾病进程相关,提示HLA-A*0101、2301等位基因的携带者趋向于重度的疾病进程,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既往单采浆HIV感染人群的HLA-A等位基因的多态性以及与艾滋病关联,不但为我国人群基因多态性数据积累了资料,同时也为深入研究HIV感染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2-12-01)
曹瑞华,郑媛,程国金,魏熹,叶冬青[4](2008)在《单采浆人群中HIV、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既往单采浆人群中HIV/HCV共感染的流行特征;HCV合并感染对HIV感染者的影响;评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既往单采浆献血员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检测HIV抗体、HCV抗体。并用χ2检验比较病死率和生存率。结果HIV/HCV共感染与单独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病毒治疗前后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IV/HCV共感染与HIV单独感染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HCV共感染可能增加HIV感染者发病的危险。对HIV/HCV共感染者给予更多关注。实施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应对艾滋病患者积极开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魏来,王齐欣,徐小元,万华,高燕[5](2002)在《河北省固安县某农村单采浆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我国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慢性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河北省固安县某农村 137例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 12~ 2 5年的现状进行调查 ,包括临床表现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碱性磷酸酶 (ALP)、血清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总蛋白(TP)、白蛋白 (ALB)测定和αFP检测 ,病毒学标志检测以及B型超声检查 ,其中 ,HCVRNA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抗 HCV和HBsAg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 :该组HCV感染的慢性化率为 70 .99% ,自然阴转率为2 9 .0 1%。 137例感染者目前几乎均无症状 ,总的ALT和 /或AST异常率为 37.4 0 % ,6例为中度 ,其余均为轻度 ,无重度。但B型超声检查发现 ,轻度者占 5 7.72 % ,中度占 38.2 1% ,重度占 4 .0 7%。重度者距感染发生时间分别为 13、14、2 1、2 5和 2 5年。HCVRNA阳性组的ALT、AST和γ GT平均水平显着高于阴性组 ,抗 HCV阳性组的ALT/AST的异常率显着高于阴性组 ,抗 HCV滴度与HCVRNA水平的对数呈正相关 (r=0 .74 7,P <0 .0 1)。男性感染者的慢性化率高于女性感染者 (78.6 9%比 6 4 .2 9% )。结论 :本组输血后HCV感染自然阴转率较高 ,慢性HCV感染表现隐匿 ,肝酶学检查指标?(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2年05期)
陈勇,魏来,封波,李秀华[6](2001)在《江苏淮阴地区单采浆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分型及发病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江苏淮阴地区单采浆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后发病情况和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应用ELISA法及RT -nestedPCR法检测 6 7例单采浆献血员感染HCV后抗 -HCV和HCVRNA ,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RFLP)进行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6 7例单采浆献血员 ,在感染HCV后 ,急性丙型肝炎发病率为 17.9% (12 / 6 7) ,最终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者 49.3% (33/ 6 7) ,HCV慢性持续感染 6 8.8% (4 6 / 6 7)。HCV基因分型 :1b/Ⅱ型占 95 .5 % (6 4/ 6 7) ,2a/Ⅲ型 1.5 % (1/ 6 7) ,1b/ 2a混合型 3.0 % (2 / 6 7)。结论 淮阴地区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以 1b/Ⅱ型为优势株 ,慢性化比例高(本文来源于《徐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任进余,王灵台,王泰龄,路建平,雷成多[7](2000)在《长期单采浆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既往职业献血员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者肝脏病理学特征。方法 从 2 5 0名 5年以上抗 丙型肝炎病毒 (HCV)抗体阳性的献血员中筛选出丙氨酸转氨酶 (ALT)异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6 6例 ,对其进行肝穿活检病理检查。其中 6 3例按 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试行 )》进行分级分期 ,对血清病毒含量 >5 .0Meq ml(bDNA)的 2 0例行NS5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观察。结果 病变程度大多较轻 ,炎症活动度G1 4.8% (3 6 3) ,G2 6 3.5 % (4 0 6 3) ,G32 8.6 % (18 6 3) ,G42例。纤维化程度S1 6 0 .3% (38 6 3)、S2 3 4.9% (2 2 6 3) ,S33 .2 % (2 6 3) ,S41例。主要病变为汇管区炎症 :即胆管损伤 (10 0 .0 % ) ,淋巴细胞集聚 (82 .5 % ) ,汇管区周围碎屑坏死、界面肝炎 (89.5 % )。小叶内病变较轻 ,多数组织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疏松样变 ,散在点灶形坏死 ,窦淋巴细胞浸润 ,而桥接坏死 ,脂肪变性较少 ,分别为 12 .3%和 9.2 %。网状纤维染显示肝纤维化特征为汇管区及其周围纤维化和窦周纤维化。 2 0例NS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胆管上皮均高表达。结论 (1)本组病例具有慢性丙型肝炎的基本特征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与窦周纤维化较为普遍 ;但病变相对较轻 ,脂肪变性少见 ,后者可能与患者低铁状态、饮食习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病理学杂志》期刊2000年06期)
廖宏波,梁玉裕,林红,李晓峰,李裕利[8](2000)在《HBsAg阳性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途径进行传播,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体[1]。近年来,各国对职业“健康”献血员,尤其是“健康”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情况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健康”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率高达30%[2](本文来源于《广西预防医学》期刊2000年01期)
孙连军,高雅琴,哈杰,闫秀娟,杨晓欣[9](1999)在《单采浆献血员感染疟疾的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丙型肝炎主要经血传播,输血、受血和血液制品均是主要传播因素。本次调查分析疟疾患者病前抗HCV阳性率高达775%,经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方法证实,抗HCV阳性后继续单采浆是感染疟疾的主要原因。材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吉林永吉县搜登站,1996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1999年08期)
褚湘建[10](1998)在《一起由单采浆引起的丙肝暴发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起由单采浆引起的丙肝暴发的调查分析洪泽县卫生防疫站褚湘建1997年6月1日至8月10日,洪泽县西顺河镇发生一起病毒性肝炎暴发流行,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认为是一起由单采浆引起的经血传播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暴发,共发生20例病人,无死亡病...(本文来源于《江苏预防医学》期刊1998年01期)
单采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农村单采浆献血者感染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后的现状及其HCV感染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调查河北省某地农村229名单采浆献血者HCV感染后的现状,包括血清ALT、病毒学标志检测,其中HCV RNA的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抗-HCV检测采用ELISA法,血清ALT检测采用赖氏法。结果 229名农村单采浆献血者感染输血后HCV的慢性化率为57.64%;ALT异常率HCV RNA阳性组为46.97(62/132)、阴性组4.129(4/57)(P<0.01);ALT异常率抗-HCV阴性组、抗-HCV低滴度组对比数据及高滴度组分别为0、33.80%及42.84%(P<0.01)。结论迄今为止我国农村单采浆献血者感染HCV的表现仍为慢性、隐匿性,肝酶学检查指标大多轻度到中度异常,随着HCV RNA载量增加抗-HCV阳性检出率和ALT的异常率增高,因此叁者联合检测在正确诊断和预测他们的肝脏损伤及早期疗效观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采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娅,李文惠,刘彬,黄晓倩,李长清.四川省单采浆站健康征询现状及问题[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
[2].陈红梅,徐小元.农村单采浆献血者HCV感染后的现状及其血清病毒载量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J].中国输血杂志.2013
[3].马永莉.我国中部地区既往单采浆HIV感染者HLA-A等位基因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关联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
[4].曹瑞华,郑媛,程国金,魏熹,叶冬青.单采浆人群中HIV、HCV感染的历史性队列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
[5].魏来,王齐欣,徐小元,万华,高燕.河北省固安县某农村单采浆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追踪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
[6].陈勇,魏来,封波,李秀华.江苏淮阴地区单采浆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分型及发病情况[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
[7].任进余,王灵台,王泰龄,路建平,雷成多.长期单采浆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
[8].廖宏波,梁玉裕,林红,李晓峰,李裕利.HBsAg阳性单采浆献血员HCV感染随访研究[J].广西预防医学.2000
[9].孙连军,高雅琴,哈杰,闫秀娟,杨晓欣.单采浆献血员感染疟疾的调查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1999
[10].褚湘建.一起由单采浆引起的丙肝暴发的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