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意之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锦瑟》,人教版,李商隐,粤教版
诗意之思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恩[1](2019)在《解构意象下的迥然之思——李商隐《锦瑟》诗意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商隐的《锦瑟》一直以来备受各大高中版本教材的青睐[1],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经典篇目之一。而《锦瑟》一诗自古至今以主旨朦胧而备受方家研究议论,历来亦未得一个确切的定论。元好问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而对于诗歌鉴赏基础薄弱的高中(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谢佳珍[2](2019)在《家园之思: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的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了地球已无更多的资源继续支持人类掠夺式的发展,因此亟待寻求新的文明发展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首要关注的是居住家园的建设与维护,自古以来,家园就凝聚着全人类的自然集体无意识,容纳着人与自然的情感及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关乎着生存理想的重要哲学范畴,诗意栖居和世外桃源有着共同的旨归,即建构和谐、自由的自然家园。因此,本着对居住家园的思考,探讨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的关系性,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引导。本文将分别论述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的理论渊源,以及耦合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从中总结其耦合规律以确证构建审美化的自然家园是有迹可循的。家园意识既是诗意栖居和世外桃源理念来源的基础,又是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形成耦合关系的重要因素,从而使二者耦合生成审美化的自然家园。在历史中逐渐生成的自然家园,表现出“和”的生长规律,同时也蕴涵着“和”的本质内涵。此外,“和”的境界影响着自然家园哲学内涵和艺术境界的提升,主要以“逸”这一审美范畴来统领自然家园由形成—优化—再升级的过程,也即是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耦合规律的体现。对耦合规律的把握,能更好地使自然家园成为集绿色化、生态化、艺术化为一体的审美空间,既符合现实生存所需,又满足了人的美生欲求。(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4-01)
汪小红,胡宇[3](2017)在《诗意栖居理论视角下当代女大学生本真生存之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在这个多元快速发展的时代,受到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只重视金钱,不注重精神;只注重消费,不注重创造,生命缺乏诗意灵性。当代女大学生只有直面自己的生存困境,通过"思"与"诗"摆脱资本、技术与消费等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束缚,以诗与思为聆听大道道说的方式,超越女性的他者地位,实现本真生存,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7年07期)
李顺春[4](2016)在《诗意栖居之思——科马克·麦卡锡“边境叁部曲”中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科马克·麦卡锡乃极具人文情怀之作家,其"边境叁部曲"蕴含深刻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其书写自然是对自然之怀念,其歌咏自然则是对工业文明破坏人类家园之反思;其对生命之关爱与敬畏并将之扩展到自然万物,既凸显人类之伦理责任,亦说明人类与自然乃道德之共同体;其诗意栖居之思意味着自由与守护、与万物共处。麦卡锡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将自然纬度纳入人文主义精神之中,更有益于解决当下人类所面临之环境危机与生态灾难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黎[5](2014)在《诗人之思与宋代民俗诗歌诗意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民俗诗歌十分繁荣,并且呈现诗意化的倾向。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宋代诗人大多具有乡村的生活经历,他们不是普通百姓生活的旁观者,而是切实地融入到了乡村生活之中,他们具有随俗而行的心态,与农人同哭泣、共欢笑。其二是因为宋代诗人用诗人的眼光反观民俗生活,突出了观察民风民俗的图画美,善于发现民俗人物中的"生意"、民俗物品中的哲思以及民俗生活的雅致。宋代诗人对于民俗采取的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在俗中,又超然俗外,故而能诗意地看待民俗,使宋代民俗诗歌呈现诗意化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肖丽娅[6](2014)在《解读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之思——对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工业化文明迅速发展,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它对我们的负面效应。海德格尔后期的技术批判思想颇为引人注目。他深刻反思了人之栖居的扭曲沉沦,追问人之栖居本质,认为人之栖居首先回归自由的处境,将自我从技术理性侵害的危险中拯救粗来,达到真正的诗意栖居。(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30期)
张玉红[7](2013)在《诗意“思修”灵动课堂——诗歌在《思修》课教学中运用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充满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课程。在其教学中,可以运用充满了美感的诗歌来丰富课程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教,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本文着重探讨了将诗歌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奠定精神基础,找到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的具体做法。(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3年12期)
张国杰[8](2012)在《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海德格尔诗意之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的诗意之思,从传统形而上学、现代技术架座、人类主体性等反思语境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对本真存在的遗忘,现代技术架座对诗意生存的遮蔽,人类主体性虚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导致现代人陷入了生存的无根基状态。海德格尔的诗意之思,昭示了人类返回诗意栖居之途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2年11期)
刘阳[9](2012)在《诗意地超越世海俗流——读钟华着《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个物欲横流、价值失范的时代里,还有必要和可能仰望星空吗?钟华教授通过对海德格尔关于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扎实系统地发掘,别具新意地对此问题给出了有力回答。从研究角度看,《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一书体现了相当鲜明和精准的问题意识;从研究深度看,该书基于学理分析所提出的许多见解都极富创新性与启迪;从研究力度看,该书资料翔实可靠,思辨精到透辟,显得严谨而深厚。(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2年04期)
庞叙文[10](2010)在《米兰·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兰·昆德拉是享誉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其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遭遇,管窥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0年33期)
诗意之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了地球已无更多的资源继续支持人类掠夺式的发展,因此亟待寻求新的文明发展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首要关注的是居住家园的建设与维护,自古以来,家园就凝聚着全人类的自然集体无意识,容纳着人与自然的情感及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关乎着生存理想的重要哲学范畴,诗意栖居和世外桃源有着共同的旨归,即建构和谐、自由的自然家园。因此,本着对居住家园的思考,探讨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的关系性,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引导。本文将分别论述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的理论渊源,以及耦合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从中总结其耦合规律以确证构建审美化的自然家园是有迹可循的。家园意识既是诗意栖居和世外桃源理念来源的基础,又是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形成耦合关系的重要因素,从而使二者耦合生成审美化的自然家园。在历史中逐渐生成的自然家园,表现出“和”的生长规律,同时也蕴涵着“和”的本质内涵。此外,“和”的境界影响着自然家园哲学内涵和艺术境界的提升,主要以“逸”这一审美范畴来统领自然家园由形成—优化—再升级的过程,也即是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耦合规律的体现。对耦合规律的把握,能更好地使自然家园成为集绿色化、生态化、艺术化为一体的审美空间,既符合现实生存所需,又满足了人的美生欲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意之思论文参考文献
[1].冯海恩.解构意象下的迥然之思——李商隐《锦瑟》诗意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2].谢佳珍.家园之思:诗意栖居与世外桃源的耦合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3].汪小红,胡宇.诗意栖居理论视角下当代女大学生本真生存之思[J].美与时代(下).2017
[4].李顺春.诗意栖居之思——科马克·麦卡锡“边境叁部曲”中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
[5].李黎.诗人之思与宋代民俗诗歌诗意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肖丽娅.解读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之思——对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J].青年文学家.2014
[7].张玉红.诗意“思修”灵动课堂——诗歌在《思修》课教学中运用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
[8].张国杰.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海德格尔诗意之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2
[9].刘阳.诗意地超越世海俗流——读钟华着《文艺的超越性品格之思》[J].当代文坛.2012
[10].庞叙文.米兰·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解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学理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