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中锰钢论文-孙超,孟令明,李平和

奥氏体中锰钢论文-孙超,孟令明,李平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奥氏体中锰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锰钢,层错能,热力学计算

奥氏体中锰钢论文文献综述

孙超,孟令明,李平和[1](2019)在《高锰钢奥氏体层错能的热力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Fe-Mn-C成分体系的奥氏体层错能进行热力学建模与计算,并对高锰钢的成分设计与层错能控制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南钢科技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2](2019)在《两相区形变对中锰钢逆相奥氏体稳定性及其断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ART(两相区形变-奥氏体逆相变)退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两相区压缩量对试验钢组织演变、残留奥氏体含量与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经两相区压缩退火后,获得铁素体、奥氏体与马氏体等多相组织,随压缩量由零增加到15%,残留奥氏体含量由15. 3%增加到23. 4%,其稳定性逐渐增强,C元素配分行为明显;对比未变形退火试样性能,压缩10%和15%的退火试样断后伸长率显着提高,分别达到35. 8%、42. 0%,强塑积最大值可达到35 490 MPa·%;压缩退火试样断口韧窝均匀,断裂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5期)

谭昊,崔熙,贾潇,张源,续健[3](2019)在《中锰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第叁代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以及室温下存在的残留奥氏体的含量、分布及稳定性等因素对中锰钢强度与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并从合金元素、退火方式、奥氏体晶粒尺寸、应变速率与环境温度、奥氏体的位置及与其他相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因素。最后,对第叁代先进高强度中锰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中锰钢奥氏体晶粒分布情况对其强塑积的影响、 TRIP效应与TWIP效应的协同机制对强塑积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焊管》期刊2019年04期)

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4](2019)在《两相区退火中锰TRIP钢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加工硬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RT (奥氏体逆相变)退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了两相区温轧和退火过程中冷轧中锰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变化与加工硬化行为。结果表明:冷轧实验钢经两相区温轧退火处理后,获得了临界铁素体与残余奥氏体或马氏体组成的超细晶复相组织。在645℃,随退火时间的延长,受少量碳化物析出及溶解与C、Mn元素富集程度的影响,残余奥氏体含量由20. 8%先下降至18. 7%后回升至22. 8%最后又骤降至4. 5%。退火时间小于5 h时,实验钢持续加工硬化水平较高,其中均匀塑性形变阶段中,加工硬化指数随退火时间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退火1 h时加工硬化能力达到最高。(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军祥,王庆良,刘树仁,岳庚新[5](2018)在《热轧奥氏体中锰耐磨钢的磨料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热轧BTW中锰钢板为实验材料,借助ML-100磨料磨损试验机,研究以煤泥粉为软质磨料和石英砂为硬质磨料时其磨料磨损性能,利用SEM分析其磨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软质磨料磨损工况条件下,热轧奥氏体中锰钢和高锰钢的相对耐磨性低于马氏体耐磨钢,硬质磨料磨损工况条件下,热轧奥氏体中锰钢的相对耐磨性高于高锰钢和马氏体耐磨钢,因此热轧中锰钢更适用于硬质磨料磨损工况;无论软质和硬质磨料磨损工况,热轧中锰钢的加工硬化均高于热轧高锰钢,表现出更好的加工硬化性能。煤泥粉软质磨料对热轧中锰钢的磨损机制表现为微观切削磨损,伴随局部的疲劳剥落;石英砂硬质磨料对热轧中锰钢的磨损机制则为典型的凿削磨损和微观切削磨损。(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10期)

朱恺,伍翠兰,谢盼,韩梅,刘元瑞[6](2018)在《奥氏体/铁素体层状条带结构高锰钢的微观组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RD、SEM、TEM、EBSD、EPMA等表征手段及硬度测试和拉伸实验研究了Mn12Ni2MoTi(Al)钢经过形变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及其性能。结果表明,Mn12Ni2MoTi(Al)钢经过65%冷轧及745℃两相区退火处理后,其横截面形成了由奥氏体层和铁素体层交替排列的层状条带组织,每个条带均由晶体取向相近的亚微米等轴晶组成;奥氏体条带中含有少量的铁素体晶粒,同样铁素体条带中含有少量的奥氏体晶粒。这种奥氏体/铁素体层状条带结构中的奥氏体晶粒具有黄铜型{110}<112>和Goss型{110}<001>织构,铁素体晶粒主要为旋转立方型{001}<110>和立方型{001}<100>织构。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层状条带特征先增强然后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同时奥氏体织构由黄铜型织构逐渐向Goss型织构演化。当材料具有层状条带组织时,同时具有高屈服强度和良好延伸率;当层状条带组织消失时,其屈服强度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延伸率也下降。(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金瑞,任志英,白鸿柏,杨洋洋,张宇杰[7](2018)在《复合合金化对奥氏体中锰钢切削加工性的影响及切削加工性的模糊综合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奥氏体中锰钢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合金元素Mo, Cr, Nb和RE进行复合合金化处理,测试了其导热性及切削加工性,研究了复合合金化对奥氏体中锰钢切削加工性的影响,建立了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奥氏体锰钢的硬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冲击韧性和热导率作为影响因素,对切削加工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合金化处理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奥氏体锰钢的切削加工性,合金元素Mo, Cr和Nb含量分别为1.87wt%, 2.43wt%和0.059wt%时试样的刀具后刀面平均磨损宽度VB值比未经合金化处理的ZGMn13钢减少了14.3%.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奥氏体锰钢的切削加工性进行评价,通过本模型获得的评价指标与刀具磨损实验获得的VB值相关性显着,相关系数为–0.87334,存在高度的线性负相关,评判结果与VB值基本一致,评判模型符合生产实际,结果准确有效.(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汪飞[8](2018)在《C、Mn元素对奥氏体锰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锰钢因其优异的加工硬化性能而广泛的应用于矿山、铁路等行业。目前我国铁路辙叉用钢主要以高锰钢为主,为满足当今铁路向着高速、重载及跨区间无缝方向发展,对高锰钢辙叉新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高锰钢的基本组成元素就是C、Mn、Si、P、S,其中C、Mn元素作为要求合金元素组元,是保证高锰钢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并且获得优异加工硬化性能的重要元素。目前对于C、Mn元素影响奥氏体锰钢性能的微观机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探究,因此本文对碳锰对奥氏体锰钢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碳含量的升高,奥氏体锰钢的强塑性有所提高。受孪晶密度和位错密度的共同影响,应变硬化指数几乎不受碳含量的影响。而加工硬化速率曲线显示随碳含量的升高,进入加工硬化速率曲线第二阶段越晚,在第二阶段初期碳含量高的奥氏体锰钢加工硬化速率较碳含量低的奥氏体锰钢低,而随着应变量的增大,碳含量高的奥氏体锰钢的加工硬化速率较碳含量低的奥氏体锰钢高。这与碳元素提高层错能,并影响孪晶的形成过程相关。锰含量升高,同时提高了奥氏体锰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并且加工硬化指数和加工硬化速率均随锰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这是由于锰元素促进孪晶生成,并提高位错密度。对于同一种锰含量的奥氏体锰钢而言,由于应变速率的提高能够细化形变孪晶,并且有利于形变孪晶的生成,形变孪晶的生成一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奥氏体晶粒,阻碍了位错的运动,另一方面协调塑性变形,因此随应变速率提高奥氏体锰钢强度塑性同时提高;而由于在较低应变速率下120Mn19钢中的形变孪晶生成量大于120Mn15钢,而在高应变速率下,受应变速率的影响,120Mn19钢和120Mn15钢中的形变孪晶生成量及尺寸相差不大,所以在低应变速率条件下,两种钢性能相差较大,而在高应变速率下两者差距较小。低周疲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应变幅下,80Mn11钢的疲劳寿命低于130Mn11钢,这是由于130Mn11钢的强度和塑性优于80Mn11钢,并且强度会影响疲劳裂纹的扩展,由于两种碳含量的奥氏体锰钢经循环变形后基体中的位错密度和位错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130Mn11钢在各个应变幅下的循环硬化率均高于80Mn11钢。(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辉,陈家泳,段晓鸽,江海涛[9](2018)在《中锰Q&P钢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TRIP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向拉伸及平面应变实验研究了Mn含量为7%的中锰淬火-配分(Q&P)钢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试验钢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通过观察试验钢的拉伸曲线及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照片,分析变形前后的微观组织,研究中锰Q&P钢的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应力状态对残余奥氏体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平面应变更有利于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的发挥;中锰Q&P钢的拉伸变形特征是由超细晶硬化机制和TRIP效应相互作用产生的,通过微观组织观察发现中锰Q&P钢的塑性变形主要是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其中薄膜状的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最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天鹏,徐海峰,王存宇,曹文全[10](2017)在《冷轧中锰钢(0.1C-5Mn)不同变形温度下奥氏体稳定性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冷轧中锰钢经过奥氏体逆转变退火,组织中形成了大量的亚稳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发生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进而获得了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奥氏体的稳定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对力学性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变形温度对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冷轧中锰钢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拉伸实验,研究残余奥氏体在不同变形温度条件下的微观组织状态以及对奥氏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不同变形温度下的力学性能,探究奥氏体稳定性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7.汽车钢》期刊2017-11-21)

奥氏体中锰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D-ART(两相区形变-奥氏体逆相变)退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两相区压缩量对试验钢组织演变、残留奥氏体含量与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经两相区压缩退火后,获得铁素体、奥氏体与马氏体等多相组织,随压缩量由零增加到15%,残留奥氏体含量由15. 3%增加到23. 4%,其稳定性逐渐增强,C元素配分行为明显;对比未变形退火试样性能,压缩10%和15%的退火试样断后伸长率显着提高,分别达到35. 8%、42. 0%,强塑积最大值可达到35 490 MPa·%;压缩退火试样断口韧窝均匀,断裂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奥氏体中锰钢论文参考文献

[1].孙超,孟令明,李平和.高锰钢奥氏体层错能的热力学计算[J].南钢科技与管理.2019

[2].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两相区形变对中锰钢逆相奥氏体稳定性及其断裂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3].谭昊,崔熙,贾潇,张源,续健.中锰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焊管.2019

[4].田亚强,黎旺,郑小平,宋进英,魏英立.两相区退火中锰TRIP钢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加工硬化行为[J].塑性工程学报.2019

[5].王军祥,王庆良,刘树仁,岳庚新.热轧奥氏体中锰耐磨钢的磨料磨损性能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8

[6].朱恺,伍翠兰,谢盼,韩梅,刘元瑞.奥氏体/铁素体层状条带结构高锰钢的微观组织及其性能[J].金属学报.2018

[7].金瑞,任志英,白鸿柏,杨洋洋,张宇杰.复合合金化对奥氏体中锰钢切削加工性的影响及切削加工性的模糊综合评判[J].过程工程学报.2018

[8].汪飞.C、Mn元素对奥氏体锰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8

[9].李辉,陈家泳,段晓鸽,江海涛.中锰Q&P钢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其TRIP效应[J].材料导报.2018

[10].周天鹏,徐海峰,王存宇,曹文全.冷轧中锰钢(0.1C-5Mn)不同变形温度下奥氏体稳定性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7.汽车钢.2017

标签:;  ;  ;  

奥氏体中锰钢论文-孙超,孟令明,李平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