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观评价,景观优化,滨水区,湘江
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论文文献综述
秦书茜[1](2015)在《长沙市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城市中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和极具活力的社会经济载体,城市滨水区逐渐成为全世界不同领域研究的热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为城市社会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和形象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这一特定场所,从景观的概念出发,通过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宏观分析与微观规划等方法对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进行了景观评价与优化两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系统论、人本主义理论、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景观生态学理论和使用后评估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基础。(2)在分析长沙市湘江滨水区发展历程和景观要素概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系统是由水系及绿地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叁大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3)选取河道安全、水质健康、岸线形态、绿地数量、绿地布局、植被类型、功能布局、设施配置、交通可达、城市轮廓、建筑空间、亲水设计、夜间照明、文化感知、文脉延续、地方特色、沿岸活动、空间归属18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建立评价模型并对长沙湘江滨水区进行了整体评价和分区段评价。(4)根据每个区段的景观综合评价得分和18个单项指标得分,得出综合得分与各个单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和18个单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5)将各个区段单项指标评价结果与景观客体要素相对应,提出水体环境、绿地环境、用地及设施、建筑空间环境、亲水设计等要素的优化思路。研究发现,从目标层来看,长沙湘江滨水区景观总体评价得分一般;从准则层来看,土地利用得分大于水系及绿地得分并大于社会文化得分;从单项指标来看,绝大部分指标得分较高的区段都位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陈程,吴霜,李旭亮,余磊,张妲[2](2013)在《以使用者行为模式为导向的滨水游憩空间改造——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使用者行为模式为导向,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及特征,以及现状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改造意见,以期对长沙市滨水游憩空间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3年07期)
余磊,李旭亮,吴霜,陈程,张妲[3](2013)在《滨水游憩设施空间之反“客”为“主”——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影响游憩设施空间的叁个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着手,归纳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设施空间存在的问题,探讨出其初步的整合意见,以期对滨水游憩空间的优化整合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3年06期)
廖珂[4](2008)在《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带,河流的微气候调节、水体的净化能力、绿色植物群落都给城市带来无尽的好处。由于城市的扩张、人类对自然的严重干涉,破坏了滨河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导致城市与河流的对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文力求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通过景观生态学途径、城市生态学途径以及恢复生态学途径研究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方法,使城市的发展建立在河流的自然过程的基础之上,以达到良性循环,使城市环境与河流实现可持续发展。论文从研究背景入手,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滨水区开发与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滨水区景观的主要类型、构成要素,归纳总结滨水区景观生态特征,及在城市中的作用,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阐述景观生态优化的原则,总结分析了景观生态优化的叁大途径,景观生态学途径,城市生态学途径和恢复生态学途径。论文以长沙市湘江滨水区为例,详细地分析了湘江滨水区景观生态环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布置合理的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城市连成一体的景观优化、基于断面及平面的景观生态优化等生态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08-06-01)
聂承锋[5](2007)在《长沙市湘江两岸滨水区高层建筑规划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建筑的产生曾一度引起轰动,它成为都市繁荣的象征,人们甚至翘首期待摩天大楼时代的来临!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由于土地紧缺而造成的高层建筑数量激增,却给城市空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按照传统观念,建筑设计基本上表现为业主和设计者的目标价值取向,它趋向于用建筑内部规律来探讨和解决设计问题。而目前这种“就建筑论建筑”的设计方法已经使高层建筑步入困境,更令城市空间陷入无组织的混乱状态。因此,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作为最高目标,越过建筑与城市之间的门槛,站在城市设计的角度为高层建筑制定设计准则,便显得更为迫切。笔者选取了城市滨水区这个相对敏感的区域,通过大量的综合调查和现状分析,在研究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高层建筑与城市滨水空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论文从多个角度出发,以优化城市空间为宗旨,论述了高层建筑与城市滨水空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正反实例阐明了多因子综合比较的必要性,最后根据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设想。本论文在结构上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述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建设面临的种种困境,指出高层建筑建设失控是造成滨水空间紊乱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进行综合考虑的要求。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综合论证提出因子分析论证法,强调滨水区环境的特殊性,同时将它与高层建筑布局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结果作为综合论证的依据。第叁部分:解决问题。这是全文的重点。结合实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论述了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以及组合方式,提出高层建筑设计在滨水区生态环境下的共性原则和在特定场所的个性准则。进而指出只有通盘考虑,综合论证,才能真正做到高层建筑与滨水环境的共生。(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11-12)
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使用者行为模式为导向,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及特征,以及现状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改造意见,以期对长沙市滨水游憩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沙市湘江滨水区论文参考文献
[1].秦书茜.长沙市湘江滨水区景观评价与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陈程,吴霜,李旭亮,余磊,张妲.以使用者行为模式为导向的滨水游憩空间改造——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为例[J].中外建筑.2013
[3].余磊,李旭亮,吴霜,陈程,张妲.滨水游憩设施空间之反“客”为“主”——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为例[J].中外建筑.2013
[4].廖珂.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5].聂承锋.长沙市湘江两岸滨水区高层建筑规划布局研究[D].湖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