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论文-杨蕙如

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论文-杨蕙如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状大分子,超支化嵌段共聚物,单分子胶束,药物控制输送

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杨蕙如[1](2018)在《超支化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聚合物胶束在很多领域如药物运输、生物传感和图像增强等方面都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基于线性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药物运输系统仅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才是热力学有利的,当浓度低于CMC时,胶束结构变得不稳定并发生分解,这妨碍了它的实际应用。为了克服传统自组装胶束稳定性差的缺点,基于超支化树状大分子或多臂星形共聚物的单分子胶束/纳米粒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树枝状聚合物的单分子胶束由于其具有高的稳定性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空间位阻增加、合成步骤复杂和产率低等限制,合成高代数树枝状聚合物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Boltorn H40是一种已经商业化的树枝状聚合物,它含有多个羟基,具有多种功能,可用作生成超支化聚合物的起始核心模板,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解决方案。为了探究合成基于H40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通用方法,本学位论文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首先采用“grafting from”的策略,利用开环聚合(ROP)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两亲超支化嵌段共聚物H40-PCL-b-POEGMA。对该聚合物的结构以及组成进行优化,筛选出了胶束稳定性和载药能力最优的一组。接下来,采用“grafting to”的方法,通过H40-PCL-azide和P(OEGMA)-alkyne的点击反应,合成了具有还原响应性的两亲超支化嵌段共聚物H40-PCL-SS-POEGMA。本学位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选取Boltorn H40和Boltorn H20作为核心,采用“grafting from”的策略,合成了一系列基于聚己内酯(PCL)和聚寡聚聚乙二醇(POEGMA)的超支化两亲性嵌段共聚物(H40-PCL-b-POEGMA和H20-PCL-b-POEGMA)。DLS和芘荧光探针技术测定的结果证实所得共聚物在水中形成平均直径小于70 nm的单分子胶束。体外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的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一系列超支化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中,H40-PCL_(15)-b-POEGMA_(23)胶束的载药量最高,并且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最低,是最佳的载药聚合物体系。2.在之前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带有迭氮的H40-PCL-azide和带有炔基的P(OEGMA)-alkyne发生点击反应,采用“grafting to”的策略,制备了具有还原敏感性的超支化两亲性嵌段共聚物H40-PCL-SS-POEGMA。DLS和TEM测试结果表明,当超支化两亲共聚物聚合物的浓度为0.1 mg/ml时,H40-PCL-SS-POEGMA在水中形成流体力学直径小于50 nm的球形单分子胶束。体外释药结果显示,与正常生理pH值和肿瘤弱酸性条件下相比,H40-PCL-SS-POEGMA胶束在模拟细胞内还原性条件下释放DOX的速度更快,且在72 h内累积释放量高达87%,这表明H40-PCL-SS-POEGMA可以对肿瘤细胞内还原环境做出响应,二硫键的断裂导致胶束结构破损,这使得负载的药物快速释放。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具有还原响应性的H40-PCL_(15)-b-POEGMA_(23)载药胶束相比,具有还原响应性的H40-PCL-SS-POEGMA载药胶束能更好的抑制HeLa细胞生长。并且负载DOX的H40-PCL-SS-POEGMA胶束对癌细胞中产生比正常细胞和巨噬细胞更大的细胞毒性,因此在药物传递系统中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汪羽翎,周永丰[2](2017)在《两亲性超支化寡臂共聚物自组装形成不对称胶束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低接枝率的两亲性超支化寡臂共聚物HPG-star-PDMAEMA,并发现HPG-star-PDMAEMA的组装行为具有pH响应性。在中性条件下形成大球形胶束;在pH=8.0时,自组装形成的是棒状及网络状胶束。我们采用DPD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该两亲性超支化寡臂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发现在中性条件下,由于PDMAEMA链段之间存在弱的疏水作用力,PDMAEMA臂之间会相互缔合,从而驱使HPG-star-PDMAEMA自组装形成多胶束聚集体。当增加溶液pH值至8.0时,PDMAEMA的疏水性急速增加,导致PDMAEMA臂塌缩在HPG核表面形成疏水区域,因此形成了具有不同补丁结构的小胶束。接着这些粒子通过补丁之间的各向异性作用力进一步聚集成为链状和网络状结构。DPD模拟的结果与实验上得到的结果一致,并详细揭示了自组装过程的相分离机制和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期刊2017-10-10)

李建华[3](2016)在《两亲性的超支化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溶剂中自组装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里,超支化聚合物一直是高分子科学中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自组装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如用于自组装研究的超支化聚合物的种类很有限,合成方法有待改进等。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超支化聚合物的种类,进一步揭示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自组装形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反向碘转移聚合(RITP),同时结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来制备了核壳结构的两亲性超支化多臂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并对其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以二乙烯基苯(DVB)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反向碘转移聚合方法制备了带有碘端基超支化聚二乙烯基苯(PDVB-I)。由于在对二乙烯基苯的普通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加入了少量的单质碘,所以生成的聚合物带有碘端基。通过凝胶渗透色谱仪(SEC)分析其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以及该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通过核磁共振仪(1HNMR)和红外光谱仪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碘的含量越大,凝胶前的聚合时间越长,可以通过改变碘的含量来调控聚合速度;聚合物的分子量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到达聚合终期时,分子量达到11234g/mol;而分子量分布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而变窄,其大体在1.1到1.6之间波动;支化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凝胶之前,得到最终的支化度为0.48,充分显示了活性聚合的特征。(2)采用前一步合成的PDVB-I为大分子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为单体,溴化铜(Cu Br2)和溴化亚铜(Cu Br)为催化剂,五甲基二乙烯叁胺(PMDETA)为配体,甲苯为溶剂,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超支化多臂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DVB-co-PMMA),然后通过水解使其转化为两亲性的超支化多臂共聚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分析了其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探究了PDVB-I和MMA的投料比,PDVB-I核的大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MA和PDVB-I的比例由50:1增加到100:1时,聚合反应凝胶点出现的时间明显延迟了,MMA的聚合速率也减慢了,在凝胶之前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变大了,分子量从14800g/mol增加到20500g/mol。当投料比相同时,PDVB-I的分子量越大,达到相同反应时间时,MMA的转化率就越大,聚合物的分子量就越大,凝胶之前,分子量从14800g/mol增加到15900g/mol。分析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图,表明成功的制备了超支化多臂共聚物PDVB-co-PMMA。将所得到的超支化多臂共聚物PDVB-co-PMMA水解,得到两亲性的超支化多臂共聚物PDVB-co-PMAA。(3)通过调节聚合温度得到支化度不同的两亲性的超支化多臂共聚物,控制单体的投料比调节聚合物的嵌段比,进而考察了搅拌时间、不同的嵌段比和支化度对聚合物在水中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的胶束的粒径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而粒径分布在0.123到0.145之间波动;支化度相同,不同嵌段比的PDVB-co-PMAA在溶剂中所组成的组装体的形态随着亲水段MAA的比例的增大,胶束的尺寸逐渐减小,最终导致胶束由具有明显核壳结构的球形胶束变成不规则的球形结构;不同支化度的PDVB-co-PMAA在溶剂中的自组体的形貌也不同,随着PDVB-I核的支化度的下降,组装体的形态由囊泡到棒状再到球形胶束转变。本文研究得到的分子结构与自组装形貌的关系,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纳米材料、分离膜、生物材料、表面活化剂等方面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梦,刘勇,周永丰[4](2015)在《共价键合的两亲性超支化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共价键合的两亲性线性-超支化和超支化-超支化Janus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以丙炔醇为引发剂,叁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为催化剂,采用缓慢滴加的方法制备出具有炔基末端的扇形疏水超支化聚醚(YNE-g-HBPO)。以同样的方法,以甲氧基聚乙二醇为引发剂制备了线性-超支化两亲性分子(HBPO-b-PEO)。通过氧阴离子开环的方法,以3-迭氮基丙醇为引发剂,采用缓慢滴加的方法制备出具有迭氮基末端的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酯(N3-g-HPG)。通过YNE-g-HBPO和N3-g-HPG的点击化学反应得到共价键合的超支化-超支化Janus嵌段共聚物(HBPO-b-HPG)。采用DLS,TEM、SEM等表征方法,详细研究了HBPO-b-HPG和HBPO-b-PEO这两种共聚物在不同的选择性溶剂THF和水中的自组装行为。(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5-10-17)

吁松瑞[5](2015)在《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与DNA的缀合及共组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DNA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DNA在纳米自组装和杂化材料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DNA不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且具有高度可预见性和程序化能力,能够作为自组装模块参与构建具有特定纳米结构和功能的纳米器件。同时,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逐渐在材料科学、纳米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中展现出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将DNA的高度识别能力与超分子化学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相结合,即超分子DNA自组装(Supramolecular DNA assembly)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作为构建单元的DNA与各种有机无机材料杂化的超分子DNA自组装,不仅丰富了DNA纳米技术的结构和功能性,也为超分子化学实现程序化自组装提供了可能。因此,如何综合利用DNA的生物学特性和可编程能力,构建结构和功能可控的超分子体系,是当前超分子DNA自组装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利用不同的合成组装策略,制备了一系列包含DNA且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并进一步研究了他们在肿瘤成像、药物输送以及基因转染等领域中的应用。本论文共分四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核酸适配体修饰超支化多臂共聚物的靶向癌细胞成像采用阳离子开环和氧阴离子开环的聚合方法,制备了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HBPO-star-PEO),通过末端修饰进一步合成分别具有核酸适配体靶向功能的HBPO-star-PEO-ssDNA和荧光功能的HBPO-star-PEO-FAM。并通过两者的共组装制备了同时具有靶向和荧光功能的双功能组装体。通过DLS和TEM等表征手段表明,这种双功能化的组装体具有规整的纳米级核壳胶束结构,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组装体进行光谱分析。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胶束的细胞毒性和内摄行为。结果表明,这种双功能化的胶束具有体外靶向能力、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荧光性能等,能够作为载体应用于生物成像和肿瘤治疗等领域。2.基于DNA识别的哑铃型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自组装及pH响应性药物输送研究采用阳离子开环聚合和氧阴离子开环聚合分别成功合成了两种具有pH响应性的DNA-超支化嵌段共聚物HBPO-b-ssDNA和HPG-b-ssDNA,利用共溶剂组装和DNA互补配对原则制备了哑铃型超分子超支化嵌段共聚物HBPO-dsDNA-HPG。DLS、TEM和荧光光谱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超分子聚合物能够自组装形成纳米级囊泡,并且在弱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解组装行为。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的结果显示,弱酸性条件下囊泡具有良好的药物控制释放的能力。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囊泡的细胞毒性、抗肿瘤细胞增殖行为以及对肿瘤细胞的内摄行为等,结果显示这种超分子嵌段共聚物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药物输送载体。3.基于PDMAEMA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基因载体的构建采用ATRP聚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PEHO-g-PDMAEMAs),并将这种多臂共聚物应用于体外基因转染的研究。通过对聚合物的质子缓冲能力、对质粒DNA压缩能力和自组装行为、细胞毒性以及基因转染效率等方面的评价,系统分析了支化结构和PDMAEMA的聚合度对细胞毒性和体外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性基团的引入有利于降低PDMAEMA的毒性,而支化度增加,对增加体外基因转染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拓宽了PDMAEMA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在基因转染等领域的应用。4.DNA诱导超支化聚合物的自组装采用端基修饰的合成方法制备了DNA功能化的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通过NMR、UV-Vis光谱和GPC等对这种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TEM和AFM的结果显示,这种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能够在水中直接自组装形成纳米级囊泡。同时,利用DNA的碱基配对原则研究了配对DNA单链对诱导组装体形貌转变的能力。TEM和AFM等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纳米级囊泡在配对DNA单链的诱导下,实现囊泡聚集和融合等过程,最终形成纳米级螺旋状纤维。(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1)

谭海娜,于春阳,周永丰,吕中元,颜德岳[6](2014)在《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自组装形貌对支化度的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支化聚合物(Hyperbranched polymers,HBPs)是一类具有不规则叁维树枝状结构的高度支化大分子。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现已成为自组装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HBPs是分子自组装的优秀前体,丰富和扩展了聚合物自组装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然而,对影响HBPs自组装因素的研究往往局限在与线性嵌段聚合物相似的亲/疏水比例,分子量及聚合物组成等方面。作为表征HBPs支化拓扑结构的特征参数,支化度(degree of branching,DB)是影响其自组装形貌的关键因素。我们课题组之前报道了支化度对HBPs自组装形貌影响的实验结果: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支化度疏水核的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发现随着支化度升高,其可以自组装形成球形胶束,柱状胶束和囊泡,形貌呈现多样性。然而,该体系具体的自组装机理并未研究清楚。我们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系统研究了其自组装机理。研究工作表明,不同支化度的聚合物在组装初期均先形成小球形胶束,再进一步组装形成不同的形貌。对支化度最低的HBP体系,小球形胶束会二次聚集形成大球形胶束(multi-micelle aggregates,MMA),模拟的最终形貌如图Fig.1a所示;对较高支化度的HBP体系,小球形胶束会进一步聚集且融合形成较大的球形胶束,如图Fig.1b所示;对更高支化度的HBP体系,小球形胶束会先形成短的柱状胶束,再继续聚集融合形成长的柱状胶束,如图Fig.1c所示;对最高支化度的HBP体系,小球形胶束先聚集融合形成柱状胶束,随着胶束之间的聚集,体系中的柱状胶束开始逐渐融合成膜,接下来膜进一步弯曲并闭合形成最终的囊泡,如图Fig.1d所示。我们成功地运用模拟的手段重现了随着支化度升高,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不同的形貌,也即观察到了与实验现象一致的支化度依赖性自组装的拓扑结构放大现象,并从动力学角度解释了不同形貌转变的过程和机理。这对进一步深入理解超支化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过程和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4年大分子体系理论、模拟与计算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6-18)

郭云亮[7](2014)在《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自组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体细胞中存在着大量的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复杂有序的超分子聚集体,比如脂质膜、蛋白质、核酸等。分子自组装是一种分子或者构成分子的一部分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库仑力、亲疏水作用、π-π相互作用等),自发地形成规整的超分子体的过程。自组装是一种获得结构规整材料比如分子晶体、液晶、相分离半结晶大分子等有效又简便的方法。因此,分子自组装在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学、纳米技术等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聚芳醚酮类聚合物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比如具有较高的耐热等级、较强的机械性能等,因此在航空航天、电子、核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线型的聚芳醚酮同时也存在着熔体粘度高、加工困难、溶解性不好等问题,这限制了其应用的拓展。超支化聚芳醚酮不仅具有和线型聚芳醚酮相同的化学组成,而且具有超支化聚合物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聚芳醚酮类聚合物的应用领域。传统的用于自组装的分子常常是结构规整的两亲性小分子、树枝状聚合物以及线型共聚物。利用自组装的方法,许多不同形貌的微米级和纳米级的高分子胶束已经被成功地制备出来。比如球形胶束、囊泡、带状胶束、纤维、管状胶束等。超支化聚合物是由支化单元、线型单元和末端单元构成的三维椭球形结构的大分子,虽然不如树枝状聚合物那样拥有“完美”的分子结构,但是由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较低的溶液熔体粘度、较好的溶解性、分子链末端存在大量可修饰的官能团等优点,使得其更具研究和应用价值。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同时兼具两亲性的属性,使其可以作为很好的自组装前驱体。虽然含有刚性链段的两亲性共聚物的自组装研究已经见诸于文献报导,但其中的刚性链段多为噻吩、亚苯基、喹啉、芴,本论文着重研究讨论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行为。首先,利用本组已经成熟的超支化聚芳醚酮的制备方法,成功合成了羟基封端苯侧基超支化聚芳醚酮。然后将不同分子量及不同含量的聚乙二醇接枝到羟基封端的超支化聚芳醚酮分子链上,从而得到了一系列的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并且全面地表征了其分子结构和基本性能。然后,研究了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行为。以四氢呋喃为共溶剂,以水为选择性溶剂,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粒径在100nm左右高分子球形胶束,这种胶束可以在130oC条件下稳定存在10小时。球形胶束的尺寸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改变共聚物的初始浓度及共聚物分子中聚乙二醇的含量来进行调控。讨论了球形胶束的形成机理以及胶束粒径可控和胶束具有优异热稳定性的原因。最后,通过改变选择性溶剂的种类和共聚物中聚乙二醇的分子量,成功地得到了以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为基体的不同形貌的高分子胶束,并且讨论了影响胶束形貌的机理。为这类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蒋伟伟,李胜夏,郭素珍,胡志国[8](2013)在《手性两亲超支化嵌段共聚物PG-b-PBTQMO-b-PG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迭氮基修饰的超支化共聚物PG-b-PBAMO-b-PG和10,11-二氢化奎宁为原料,通过"click"化学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侧链含有奎宁的光学活性两亲超支化嵌段共聚物PG-b-PBTQMO-b-PG。用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产物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圆二色谱法研究了手性共聚物的光学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3年06期)

王影[9](2013)在《响应性两亲性嵌段和超支化星形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响应性聚合物在生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不同拓扑结构且具有不同刺激响应性的聚合物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利用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响应性两亲性嵌段和超支化星形共聚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利用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刺激响应性的嵌段共聚物,研究其在药物可控释放及特异性靶向等方面的应用。此外,我们基于RAFT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刺激响应性的超支化星形共聚物,并研究其自组装行为及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利用RAFT聚合成功制备了不同组成和分子量的温度响应性双亲水性嵌段共聚物P(MEO2MA-co-OEGMA)-b-PMAGP,它们是通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MEO2MA-co-OEGMA)-b-PMA1pGP脱保护得到的。动态光散射(DLS)和UV/Vis研究发现P(MEO2MA-co-OEGMA)-b-PMA1pGP组装所得的胶束具有温敏性。在不同温度下,P(MEO2MA-co-OEGMA)-b-PMAGP经历胶束化及去胶束化从而对模拟药物尼罗红进行可逆包裹与释放。此外,P(MEO2MA-co-OEGMA)-b-PMAGP还对肝癌细胞HepG2具有靶向作用。2.成功制备了氧化还原响应性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MAGP-co-DMAEMA)-b-PPDSMA。首先以P(MA1pGP-co-DMAEMA)为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PDSMA的RAFT聚合得到P(MAIpGP-co-DMAEMA)-b-PPDSMA,再经脱保护得到P(MAGP-co-DMAEMA)-b-PPDSMA。DLS和电镜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P(MAGP-co-DMAEMA)-b-PPDSMA和阿霉素(DOX)自组装形成球形胶束,并将DOX包裹到胶束核中。在一定浓度谷胱甘肽存在下,DOX能够释放出来。研究还表明该胶束对肝癌细胞HepG2具有靶向作用,能够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3.利用RAFT聚合得到了超支化聚合物HPMA1pGP,然后以它为大分子RAFT试剂进行DMAEMA和SPMA的RAFT聚合,得到了光和pH响应性的超支化星形共聚物HPMA1pGP(PDMAEMA-co-PSPMA)n。在水溶液中组装成以HPMA1pGP为核,PDMAEMA-co-PSPMA为壳的胶束,并把NBD包裹到此螺吡喃胶束中。所得胶束不仅具有光致变色性能而且还能够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来调控NBD的荧光,在活细胞中也能观察到此现象。细胞毒性试验表明此胶束的毒性远低于25K PEI。这种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胶束能够用于细胞成像,在生物诊断、生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4.利用RAFT聚合成功制备了氧化还原及温度响应性超支化星形共聚物HPGMAP(MEO2MA-co-OEGMA-co-RhBAMA)n。UV/Vis研究发现其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组装得到温敏性的胶束,所形成的胶束在不同pH下显示出不同的荧光行为。另外该胶束可以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在GSH存在下,大部分负载的DOX能够被释放出来,我们还研究了胶束在不同温度下的释放行为。细胞毒性试验表明此共聚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能够用于药物释放及生物检测等领域。5.成功制备了一种葡萄糖基超支化星形共聚物HPDMAEMA(PMAG1c)n,在不同pH下可组装成不同大小的胶束。在ConA的存在下,由于聚合物中的葡萄糖单元与Con A的结合作用导致其发生聚集。而在添加小分子葡萄糖后,由于葡萄糖与Con A的结合作用强于HPDMAEMA(PMAG1c)n与Con A的结合作用,聚集体又会发生解离。这使得此类聚合物在糖尿病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另外,细胞毒性试验表明此共聚物具有较低的毒性,有利于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3-04-01)

刘勇[10](2012)在《两亲性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自组装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不同化学物种间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即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聚集体系,属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研究领域,主要涵盖化学、材料及生命科学等热点研究领域。超分子聚合物(Supramolecular Polymer)是超分子化学在高分子领域中的一个分支。超支化聚合物(Hyperbranched Polymer)隶属于树形聚合物,是一类具有叁维准球形立体构造的高度支化聚合物,从分子构型上看,在分子外围和内部存在大量末端官能团易于功能化,同时准球形分子内部还存在很多空穴,易于包覆尺寸和极性匹配的客体分子形成复合物。这些独特的分子结构特点使得它逐渐成为高分子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方向。本文在综述前人有关超分子聚合物和超支化多臂共聚物自组装等工作的基础上,将超分子作用引入到基于超支化嵌段共聚物的构筑上,设计合成了多种具有不同初始单元(Focal Point)的单反应性超支化聚合物,利用初始单元之间的主客体包结络合作用将疏水的超支化聚合物与亲水的超支化聚合物或线形聚合物进行主客体复合组装,得到了具有超支化-超支化和线形-超支化结构的两亲性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并且研究了所合成超分子聚合物的自组装及解组装行为。此外,还设计合成了共价键合的两亲性超支化-超支化和线形-超支化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其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光响应性Janus型两亲性超支化-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与自组装行为研究;采用阳离子开环和氧阴离子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偶氮苯Focal Point的疏水超支化聚醚(AZO-g-HBPO)和具有环糊精Focal Point的亲水性的超支化聚醚(β-CD-g-HPG)。通过在共溶剂中缓慢滴加选择性溶剂的方法诱导环糊精-偶氮苯主客体识别,实现了AZO-g-HBPO和β-CD-g-HPG的超分子复合,制备了Janus型两亲性超支化-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最后将共溶剂透析除去得到超分子嵌段共聚物的组装体。采用DLS、2D NOESY谱跟踪Janus超分子共聚物的形成过程,证明通过偶氮苯-环糊精的包结络合作用形成超分子聚合物。通过SEM、TEM、AFM以及Cryo-TEM等表征手段证明所得组装体均为囊泡结构,囊泡的壁厚约为9.6±0.6nm,恰好与两个Janus超支化超分子聚合物的尺寸之和一致,由此可以推断囊泡膜结构为双分子层。最后,通过加入竞争主客体分子、加热以及紫外光照射的方法对超分子囊泡的稳定性和解组装行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合物囊泡对竞争主客体分子和温度稳定,但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以发生解组装。此外,还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PDP)方法对超分子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进行理论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2.电化学响应的两亲性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与自组装行为研究;采用阳离子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二茂铁Focal Point的疏水超支化聚醚(Fc-g-HBPO)。通过β-环糊精6-位单取代的化学修饰的方法合成了以β-环糊精为末端官能团的甲氧基聚氧乙烯(β-CD-g-PEO)。结合前面合成的以环糊精为Focal Point的超支化聚醚(β-CD-g-HPG),通过Fc-g-HBPO和β-CD-g-HPG,及Fc-g-HBPO和β-CD-g-PEO之间的环糊精-二茂铁的主客体识别,得到两亲性超支化-超支化和线性-超支化两种超分子嵌段共聚物。采用DLS、2D NOESY谱跟踪了超分子共聚物的形成过程。通过SEM、TEM等直观的形貌表征手段证明所得组装体为囊泡结构。最后,通过加入竞争主客体分子以及化学和电化学氧化还原方法对超分子囊泡的稳定性和解组装行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得的聚合物囊泡对竞争主客体分子稳定,在电化学氧化后也能保持稳定,但在电化学氧化后加入电解质超分子组装瞬间发生解组装。3.光响应性两亲性线性-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与光控的自组装形貌转变研究;采用阳离子开环聚合结合click反应,以丙炔醇和6-位单取代β-CD-N_3为原料合成了具有β-环糊精Focal Point的疏水超支化聚醚(β-CD-g-HBPO)。以4-偶氮苯甲酸和甲氧基聚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了偶氮苯为末端官能团的甲氧基聚氧乙烯(AZO-g-PEO)。TEM和SEM表征表明β-CD-g-HBPO和AZO-g-PEO可以分别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片层和纤维结构。通过β-CD-g-HBPO和AZO-g-PEO在共溶剂中缓慢滴加选择性溶剂的方法实现环糊精-偶氮苯主客体识别,得到两亲性线性-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最后将共溶剂透析除去得到超分子嵌段共聚物的组装体。采用DLS跟踪了超分子共聚物的形成过程。通过SEM、TEM等表征手段证明所得组装体为囊泡结构。最后,对超分子聚合物的组装和解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作用下,超分子聚合物可以发生可逆的形貌转变。4.共价键合的两亲性超支化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采用阳离子开环和氧阴离子开环聚合的方法,分别以丙炔醇和3-迭氮基丙醇为引发剂,采用缓慢滴加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炔基和迭氮Focal Point的超支化聚醚(YNE-g-HBPO和N_3-g-HPG)。通过YNE-g-HBPO和N_3-g-HPG的点击化学反应得到共价键合的Janus型超支化-超支化嵌段共聚物(HBPO-b-HPG)。采用DLS,TEM、SEM等表征方法,详细研究了HBPO-b-HPG在不同的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HBPO-b-HPG在水和四氢呋喃中均组装成囊泡结构。此外,采用阳离子开环聚合的方法,以甲氧基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为引发剂制备了线性-超支化两亲性分子(HBPO-b-PEO和HBPO-b-PEO-b-HBPO)。以同样的方法研究了HBPO-b-PEO和HBPO-b-PEO-b-HBPO这两种共聚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12-01)

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阳离子开环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低接枝率的两亲性超支化寡臂共聚物HPG-star-PDMAEMA,并发现HPG-star-PDMAEMA的组装行为具有pH响应性。在中性条件下形成大球形胶束;在pH=8.0时,自组装形成的是棒状及网络状胶束。我们采用DPD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该两亲性超支化寡臂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发现在中性条件下,由于PDMAEMA链段之间存在弱的疏水作用力,PDMAEMA臂之间会相互缔合,从而驱使HPG-star-PDMAEMA自组装形成多胶束聚集体。当增加溶液pH值至8.0时,PDMAEMA的疏水性急速增加,导致PDMAEMA臂塌缩在HPG核表面形成疏水区域,因此形成了具有不同补丁结构的小胶束。接着这些粒子通过补丁之间的各向异性作用力进一步聚集成为链状和网络状结构。DPD模拟的结果与实验上得到的结果一致,并详细揭示了自组装过程的相分离机制和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杨蕙如.超支化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8

[2].汪羽翎,周永丰.两亲性超支化寡臂共聚物自组装形成不对称胶束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E:高分子理论计算模拟.2017

[3].李建华.两亲性的超支化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溶剂中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

[4].张梦,刘勇,周永丰.共价键合的两亲性超支化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5

[5].吁松瑞.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与DNA的缀合及共组装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6].谭海娜,于春阳,周永丰,吕中元,颜德岳.两亲性超支化多臂共聚物自组装形貌对支化度的依赖性[C].中国化学会2014年大分子体系理论、模拟与计算研讨会论文集.2014

[7].郭云亮.两亲性超支化聚芳醚酮—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自组装研究[D].吉林大学.2014

[8].蒋伟伟,李胜夏,郭素珍,胡志国.手性两亲超支化嵌段共聚物PG-b-PBTQMO-b-PG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3

[9].王影.响应性两亲性嵌段和超支化星形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10].刘勇.两亲性超支化超分子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自组装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标签:;  ;  ;  ;  

两亲性超支化共聚物论文-杨蕙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