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在排风扇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变频器在排风扇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一、变频调速器在排风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友朋[1](2020)在《微波干燥发芽糙米生产线设计与验证》文中认为发芽糙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与市场价值,但新鲜的发芽糙米含水率较高,不易贮存,严重制约了我国发芽糙米产业的发展。微波干燥技术有干燥速度快、易于控制和干燥品质高等特点,较适合发芽糙米的大批量生产。本论文以提高发芽糙米干燥效率与干燥品质为研究目标,探究干燥条件对发芽糙米干燥品质的影响规律,并对微波干燥设备进行改进设计,设计出微波干燥生产线。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干燥条件对发芽糙米干燥品质影响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微波强度、表观风速和缓苏条件等试验因素对发芽糙米的色度和爆腰率的影响,结合工业化生产需求优化出最佳的干燥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微波强度1~2 W/g时,发芽糙米颗粒大部分处于轻、中度爆腰状态及以下,属于适度爆腰范围;控制微波强度2~3 W/g时,物料温升与降水速率较快,有利于提高干燥速率;控制微波强度2~3 W/g时,能促进发芽糙米产生美拉德反应,有利于金黄色外观的形成;合理的表观风速(1 m/s),能够提高物料的黄度值b*,获得较好外观与较低爆腰率,且可以促进物料与气流间的对流换热作用,有助于提高干燥效率并获得较高品质的干后产品;缓苏调质处理使物料颗粒间与颗粒内部水分更加均匀,能够显着降低发芽糙米颗粒爆腰量。(2)干燥工艺参数优化。综合考虑微波强度、表观风速与每循环干燥后缓苏条件对发芽糙米干燥品质与干燥效率的影响,优化的微波干燥工艺参数为:微波强度2 W/g、表观风速1m/s、缓苏比1:3处理(其中每循环干燥时间为6 min、料层厚度为8 mm)。(3)微波干燥设备改进选型与生产线设计。通过对发芽糙米干燥特性与单一微波设备干燥作用的特点分析,提出短时间多循环干燥方式,并在干燥循环之间加入缓苏工艺。在现有微波干燥机基础上,通过设备选型计算,适配物料循环输送装置、缓苏装置、冷却装置,并结合糙米发芽装置与包装设备,设计出连续式微波干燥发芽糙米生产线,可实现糙米发芽、物料循环干燥、缓苏调质、冷却降温、真空包装等功能。与原有的微波干燥设备相比,该生产线不仅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而且在保证干燥品质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干燥效率。经试验验证,生产线的干燥能力可达1500 kg/日,能满足工业化生产对干燥速率与干燥品质的要求。

韦运余[2](2020)在《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超级稻种植技术的发展,超级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人们对超级稻的种植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现有的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能满足常规稻35粒/穴的播种要求,难以满足超级稻12粒/穴的精密播种要求,为进一步促进超级稻育秧播种机械化,提高超级稻播种精度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研制适用于超级稻育秧播种的流水线设备迫在眉睫。通过对国内外水稻精密育秧设备的研究发现,气吸盘式排种器具有播种精度高、不易伤种等优点,是超级稻的主要播种方式之一,为了实现超级稻流水线精密播种,提高超级稻播种精度和效率,本文将气吸振动盘式精密排种器与育秧流水线相融合设计了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及控制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气振盘式精密播种三段输送流水线结构设计。分析气吸振动盘式精密排种器的工作过程以及水稻育秧播种的农艺要求,利用UG软件设计了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流水线采用三段式输送带输送结构,第一输送带上安装铺底土、扫底土和压穴机构,第二输送带上安装播种定位机构,并与精密排种器融合共同组成播种机构,第三输送带上安装覆表土、扫表土和洒水机构,通过桥接将三段输送带连成整体。其中,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压穴滚筒圆周阵列20个压穴头,可以保证育秧盘压穴定位的准确性。经过多次结构优化后,试制了样机。(2)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研究播种流水线的工作过程和控制要求,对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主控单元、传感器模块、驱动模块、执行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通过霍尔传感器检测作业部件转速,利用光电传感器检测育秧盘的位置并反馈给主控单元PLC,由PLC发送指令给相应驱动设备,使对应执行设备带动作业机构运行。通过工业触摸屏对流水线设备进行控制和状态监测,同时,对流水线控制系统进行了抗干扰设计。(3)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对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进行了自动控制程序设计,主要包括PLC程序设计和人机交互程序设计。PLC程序包括三段式输送带控制程序、播种定位电机及压穴电机步进控制程序和霍尔传感器测速程序设计、PLC与变频器通信程序以及振动种盘变频控制程序设计。人机交互程序设计包括主界面、手动控制界面、自动控制界面、历史信息界面和系统帮助界面。(4)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控制系统的仿真调试和作业性能试验。利用GX Simulator和GT Simulator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联合仿真,对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分别进行了吸种盘吸种率试验、压穴定位精度试验、精密排种器与三段式输送流水线协调运行试验和播种流水线工作性能试验,试验表明:在真空负压值为3.5kPa,振动种盘振动频率低频为5Hz、高频为11Hz的条件下,吸种盘吸种率可达97.8%,压穴定位精度较高,精密排种器与三段式输送流水线协调运行性良好,流水线工作稳定性较好。在450盘/h的工作效率下,播种合格率可达95.62%,重播率为2.4%,空穴率为1.98%,基本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在超级稻工厂化育秧精密播种流水线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黄官正[3](2020)在《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传热及不稳定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大功率密闭机柜的散热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风冷、液冷、半导体制冷及机械制冷等方式由于散热能力不足或能源消耗过高已不再适用,而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具有出色的换热性能和更高的能效比,成为了大功率密闭机柜散热的最佳选择,对其开展深入系统的性能研究十分必要。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实验平台,同时建立了蒸发器微通道管内流动沸腾换热三维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以R245fa为实验工质,通过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研究了多因素对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在实验研究中,通过分析系统温度分布、压力分布和热阻分布等实验数据,深入研究了加热功率、充液量和循环风量等因素对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发现,加热功率越高,系统压力与饱和温度越高。低充液量时蒸发器入口过冷度较低且不随加热功率变化,高充液量时过冷度较高且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持续升高。当加热功率增大到极限功率后,蒸发器出口出现明显的过热度,且充液量越低,过热度越高。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蒸发器热阻、冷凝器热阻和系统热阻均先下降后上升,流动热阻变化较小。低充液量时,低加热功率下系统换热性能更好,高加热功率下系统热阻往往因蒸发器出现局部过热而飙升。系统热阻随冷凝器循环风量的增大而减小,与蒸发器循环风量无关。当加热功率超过极限功率时,总是远离蒸发器出口侧的扁管上部开始出现局部高温。当充液量极低且加热功率显着大于极限功率时,系统内部温度与压力将出现大幅度大周期振荡,振荡期内工质循环流量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断流,蒸发器侧温度剧烈升高,系统压力与冷凝器侧温度急剧降低。在仿真计算中通过VOF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扁管位置和加热功率对系统流动及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了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流型转变规律,发现不同扁管位置与加热功率下流型分布均存在显着差异。靠近蒸发器出口的扁管进出口压降及工质流量更大,从而更不易出现局部过热。加热功率越大,靠近微通道出口段液膜消失情况越严重,导致了高加热功率下蒸发器出口区域局部壁面高温和散热能力骤降。本文实验与仿真所得结论,对于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和运行工况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

李养辉[4](2019)在《自升式钻井平台电站设备选型及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全球海洋资源开发进入加速阶段。海洋油气开发又是当今海洋资源开发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而自升式钻井平台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油田的开发也对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和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电力系统是其开展一切生产任务的基础,而电站又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为此应加大研究力度。本文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研究背景,首先介绍了钻井平台整体的主要参数、电力系统的特点及其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电力系统的一次单线图和二次单线图;在保证发电机组运行经济可靠的前提下,根据三类负荷法的计算结果,选定了平台的发电机组的容量和数量,并对主开关选型;其次以S7-300PLC为核心控制器,同时结合PROFIBUS-DP现场总线采集到的发电机组的数据,对电站进行自动化功能的设计,实现了发电机组的启动、自动并车、调频调载、解列与停机、安全保护等自动化功能,保证用电的连续性;最后设计监控界面,增强人机交互,实时监控发电机组的状态与运行过程。经过现场调试过程来验证所设计的自动化功能和发电机的性能指标,并对调试期间出现的故障加以解决,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自动化功能稳定可靠,各项指标均符合船级社要求,达到了船东的预期,圆满完成了任务。

钞希林[5](2019)在《乳化液泵站变频器自动控制补液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矿井下综合采煤工作面工作情况越来越复杂,工作面对相应安全配套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支撑工作面顶板的液压支架与为其提供乳化液的泵站对于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想要提高支架的推进速度,乳化液泵站作为液压支架的供液设备就必须有相应的供应大容量液体的能力。目前,乳化液泵站在中国普遍采用的是一个泵站作为主控、一个泵站作为备用控制。如果完全依赖人工经验操作控制系统,容易出现人为因素故障,无法实现自动检测、控制等处理功能。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煤矿安全的日益重视,企业对现场应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对乳化液泵站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测试,设计了乳化液泵站变频器自动控制系统。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了乳化液泵站控制系统的工作方式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变频控制技术在乳化液泵站控制系统方面的应用,依靠变频技术所能实现的乳化液泵站控制系统最优的控制方式。在理解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将变频优化方法应用于泵站补给控制。第二,对乳化液泵站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进行分析,在分析传统乳化液泵站控制劣势的基础上,考虑加入变频器模糊控制的方案以实现精确控制及优化节能的目标。第三,确定乳化液泵站变频补液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主要工作有设备的选型,电路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编制,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等。要保障所有的设计都满足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确定乳化液泵站各项参数后,在条件范围内谋求安全、稳定、高效、节能的最优控制系统。第四,对整个变频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分析了新控制方法与原控制方法的区别。主要从稳定性、安全性及节能性几个方面进行考察。本文是为高压,多泵,高流量乳化泵站设计开发的变频控制补液系统,具有在线监测运行状态,智能控制系统,系统故障诊断,数据存储和故障报警等功能。该功能大大提高了煤矿下煤矿的生产效率。该问题的研究解决了乳化泵站的自动控制问题,为实现井下工作面乳化液泵站系统高效、节能、安全的生产方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雷昊达[6](2019)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半物理仿真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柴燃联合动力装置(CODAG)在巡航时使用柴油机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性与续航力,在高航速时还可以将推进柴油机的功率并入,驱动螺旋桨以提高航速。这种动力装置是未来我国船舶动力发展方向之一。但是两台不同的原动机共同工作时涉及到复杂的控制是其关键技术,而采用硬件在环半物理仿真方法是开展控制规律与策略研究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在并车过程中的负荷分配和转速调节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转子动态特性相似的半物理仿真方法,搭建了双机并车半物理仿真实验台,为其控制规律及方法研究提供有效平台。研究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动态性能,在实验过程中来验证和改进所设计的半物理仿真实验台及双机并车控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在描述了燃气轮机和柴油机装置各部件的数学模型之后,针对不同部件的特点,在MATLAB中搭建了船用三轴燃气轮机和柴油机的动态仿真模型。总结现在常用的几种并车控制方式,针对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特点制定了CODAG双机并车控制方法。2、采用转子动态特性相似原理进行半物理仿真研究。提出基于原动机模型驱动变转速电机的半物理仿真总体方案。设计了以电机加仿真模型代替原动机、水力测功机代替螺旋桨、SSS离合器、齿轮箱及测控系统为实物的联合动力半物理仿真实验台。3、半物理仿真实验台控制系统研究。采用实船动力的控制核心PLC控制技术,对实验台测控系统进行了硬件设计,并完成硬件系统搭建;根据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运行规律、并车控制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保护需求进行了软件设计,完成测控系统的软硬件调试。4、完成了CODAG装置半物理仿真实验台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之间的联调,进行了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半物理仿真实验研究,验证了所制定的柴燃双机并车控制方法和所设计的双机并车半物理仿真实验台测控系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探索了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在并车和解列等动态过程中的特性。

何金凤[7](2018)在《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管道智能新风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智能新风系统采用无管道设计方案,利用空气负压原理实现室内的通风换气、净化空气的功能。系统由新风主机和若干个排风分机组成,新风主机和排风分机利用ZigBee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互联。该新风系统的净化和排风结构设计先进实用,程序控制算法科学合理,经用户使用反馈,该新风系统安装简单、换气净化功能强大、噪音低,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朱红兵,曹先常,刘咏梅[8](2017)在《钢铁厂烧结主排风机变频改造节电量校核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导致烧结主排风机变频改造后节能量波动的各种独立变量,在独立变量劣化趋势不能改变的前提下,提出了采用动态电耗基准的节能量计算校核方法,可对主排风机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多种节能措施下的节能分成比例的确定方法,在负荷变化范围有限和变化周期不太频繁的工艺系统中,风机设备提效改造的节能贡献度远大于变频调节的贡献度,此时决定节能效果优劣的主要因素在于主体设备风机本身的运行效率。

张晓亮[9](2017)在《永磁调速器建模与结构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风机、水泵等通用类负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耗电量巨大。大多数负载采用的调速方式落后,若采取变速调节方式可节约较大能量。永磁调速器采用的是变速调节方式的一种,其基于磁力传动技术,具有构造简单、可靠性高、隔振、高效节能、轻载启动、能够适应恶劣环境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高耗能企业的关注。本文针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为了寻求其最佳参数组合方案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根据样机的尺寸参数,在ANSYS MAXWELL里搭建了适应于630kW电机的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有限元模型,对其三维电磁场进行静态和瞬态的仿真和分析,得到涡流分布、机械特性曲线、磁场分布、以及不同耦合面积不同转差下转矩、损耗功率的曲线,验证了有限元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其次,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进行参数化分析,分析了各结构参数与传递转矩之间的关系,考虑理论和实际情况,确定了主要结构参数;然后,为了降低后续优化的计算成本,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主要结构参数和传递转矩之间的非线性模型,SVM方法建立的模型从建模精度、计算时间以及预测性能上均优于BP方法,所以后续优化时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模型;最后,合理匹配各结构参数,在满足永磁调速器性能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节约成本,提高永磁材料的利用率。采用智能算法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进行结构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优化的结构参数相较原始设计,转矩和永磁体利用率提高了,相应的成本也降低了,优化后的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的整体性能都有所提高,验证了采用智能算法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进行结构参数优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鹏[10](2016)在《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的节能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急速增长,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导致城市道路的拥堵问题已日趋严重,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做为有效缓解的手段。地铁做为现代化的地下轨道交通工具孕育而生,它与传统公共交通相比,具有速度快、运客量大、低能耗、低污染、运行安全快捷以及舒适等优势,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中流砥柱。同时地铁在宏观经济方面,也可做为城市布局的导向,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促进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地位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所产生的地铁隧道通风和能耗关系紧密,随着地铁的广泛应用,有关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的分析研究对于实现地铁运行节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地铁隧道通风系统设计普遍采用远期最不利工况作为选型运营的标准工况,对能源的浪费较大,因此本论文采用模拟软件对不同运营时期、多种风量工况下地铁的热环境进行逐时模拟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客流量、通风量大小和列车运行模式考虑风压、温度分布等变化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可行的节能性方案。论文首先在对隧道通风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简单可行的系统模型,忽略线路、土建等条件的影响,突出各研究因素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影响,在考虑车站隧道排热风机的排风量、行车对数、室外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内的温度、风量及压力变化。再次通过对隧道通风系统各种工况工艺模式的分析,为工艺模式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早晚隧道通风模式从区间隧道长度和通风量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于阻塞工况工艺模式优化从标准区间阻塞工况工艺模式和带配线区间阻塞工况工艺模式两个模式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铁运行初期和近期关闭轨道排热风井,隧道内的温度是可以满足规范要求的并且可以大量节省能耗;远期所推荐的合理排热风量为40 m3/s;远期活塞风井的主要表现为引进新风。通风区段受周边区段的通风情况影响很小,但区段内的纵向风量分配受区间长度、车站送排风量的影响而变化。同时提出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三条节能方案,一是分段调节,二是对比调节,三是动态调节。根据以上三种方案的分析,为便于隧道环境的控制,简化系统设计与接口,降低设备性能要求,建议采用方案一与方案二相结合的调节方式。并且发现合理的设置隧道坡度有助于降低隧道内温度,也是十分节能的一种控制模式。最后,变频调速技术在隧道通风系统节能中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而且其节能效果也十分显着。

二、变频调速器在排风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器在排风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干燥发芽糙米生产线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发芽糙米的简介
        1.1.1 发芽糙米的生产
        1.1.2 发芽糙米的营养功效
    1.2 微波干燥简介
        1.2.1 微波干燥技术原理与特点
        1.2.2 微波干燥设备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波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1.3.2 微波干燥设备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干燥条件对发芽糙米品质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指标测定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发芽糙米微波干燥特性研究
        2.2.2 发芽糙米微波干燥品质研究
        2.2.3 干燥条件对干燥速率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微波干燥发芽糙米生产线研究
    3.1 生产线总体设计
    3.2 连续式微波干燥机
        3.2.1 连续式微波干燥机结构
        3.2.2 连续式微波干燥机处理能力计算
    3.3 缓苏仓设计
        3.3.1 缓苏仓选型与材质选择
        3.3.2 缓苏仓结构设计
    3.4 提升机选型
        3.4.1 提升机的分类
        3.4.2 提升机的选型计算
    3.5 冷却输送机的选型
    3.6 发芽设备的选型
    3.7 包装设备的选型
    3.8 发芽糙米生产线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发芽糙米的生产线作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与操作流程
        4.1.4 指标测定
    4.2 试验结果
    4.3 发芽糙米生产线应用
        4.3.1 生产工艺
        4.3.2 生产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特色和创新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气吸振动式精密排种器简述
    1.3 国内外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研究现状
        1.3.1 国外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研究现状
        1.3.2 国内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效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预期效果
第二章 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总体方案设计
    2.1 流水线工作原理与设计要求
        2.1.1 工作原理
        2.1.2 设计要求
    2.2 振动种盘内种群运动的离散元分析
        2.2.1 颗粒接触模型
        2.2.2 水稻颗粒模型及仿真参数
        2.2.3 变频振动种盘内种群运动仿真与分析
    2.3 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振盘式精密播种三段输送流水线的结构设计
    3.1 气振盘式精密播种三段式输送流水线总体结构设计
        3.1.1 三段式输送流水线支架的桥接设计
        3.1.2 三段式输送流水线作业区的划分
    3.2 主要部件结构设计
        3.2.1 铺/覆土装置设计
        3.2.2 压穴装置
        3.2.3 定位装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主控单元设计
    4.2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4.3 执行模块设计
        4.3.1 单相交流电机
        4.3.2 步进电机
        4.3.3 三相交流电机
        4.3.4 电磁水阀
    4.4 驱动模块设计
    4.5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6 电源模块设计
    4.7 控制电路硬件连接
        4.7.1 播种流水线传感器安装位置
        4.7.2 PLC资源分配
        4.7.3 PLC硬件接线
    4.8 抗干扰性设计
        4.8.1 控制系统的干扰源
        4.8.2 抗干扰措施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0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5.0.1 编程软件GX Works2
        5.0.2 工程建立
    5.1 主程序设计
    5.2 三段式输送带控制程序设计
        5.2.1 第一输送带控制程序设计
        5.2.2 第二输送带控制程序设计
        5.2.3 第三输送带控制程序设计
    5.3 霍尔传感器测速程序设计
    5.4 变频器通信程序设计
    5.5 执行模块程序设计
        5.5.1 压穴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5.5.2 振动种盘变频控制程序设计
        5.5.3 定位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5.5.4 二自由度机械手控制程序设计
        5.5.5 铺/覆土电机及扫土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5.6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5.6.1 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5.6.2 组态软件GT Designer3 介绍
        5.6.3 初始化设计
        5.6.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控制系统的调试与试验
    6.1 系统仿真调试
        6.1.1 PLC程序仿真
        6.1.2 触摸屏控制仿真
        6.1.3 PLC与触摸屏联合仿真
    6.2 样机搭建与现场调试
    6.3 播种流水线性能试验
        6.3.1 转速传感器标定
        6.3.2 吸种盘吸种率试验
        6.3.3 压穴定位试验
        6.3.4 流水线与精密排种器协调运行试验
        6.3.5 播种流水线工作性能试验
        6.3.6 不同品种超级稻播种试验
        6.3.7不同品牌水稻播种流水线性能对比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3)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传热及不稳定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机柜散热方式简介
        1.2.1 风冷散热
        1.2.2 液冷散热
        1.2.3 半导体制冷
        1.2.4 机械制冷
        1.2.5 热管散热
    1.3 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研究现状
        1.3.1 蒸发器的传热特性
        1.3.2 冷凝器的传热特性
        1.3.3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1.3.4 环路热虹吸系统不稳定性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工质选取
    2.2 风侧参数设计
        2.2.1 蒸发器循环风量
        2.2.2 蒸发器翅片百叶窗
        2.2.3 冷凝器循环风量
        2.2.4 冷凝器翅片百叶窗
    2.3 实验平台介绍
        2.3.1 主要实验装置介绍
        2.3.2 实验台系统
    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2.4.1 密封性测试
        2.4.2 工质充灌
        2.4.3 工质排液
        2.4.4 实验步骤
    2.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6 实验不确定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各变量对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的性能影响
        3.1.1 加热功率及充液量
        3.1.2 循环风量
    3.2 温度压力波动现象
        3.2.1 高充液量局部干涸
        3.2.2 低充液量系统性波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根微通道的VOF仿真
    4.1 物理模型
    4.2 工质参数设置
    4.3 仿真模型
        4.3.1 网格划分
        4.3.2 VOF模型介绍
        4.3.3 边界条件设置
        4.3.4 FLUENT设置与计算策略
    4.4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照
    4.5 仿真结果分析
        4.5.1 流型转变
        4.5.2 扁管位置的影响
        4.5.3 加热功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自升式钻井平台电站设备选型及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站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力系统介绍
    2.1 自升式钻井平台参数
    2.2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力系统特点
    2.3 自升式钻井平台配电装置
        2.3.1 发电机控制屏
        2.3.2 并车屏
        2.3.3 负载屏
        2.3.4 应急配电盘
        2.3.5 充放电板
        2.3.6 岸电箱
    2.4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气设备特点
    2.5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气设备接地
    2.6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网与电缆
    2.7 本章小结
3 自升式钻井平台供电方案及设备选型
    3.1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气单线图设计
        3.1.1 一次系统设计
        3.1.2 二次系统设计
    3.2 自升式钻井平台发电机组的选择
        3.2.1 选择发电机容量和台数的原则
        3.2.2 发电机组容量和台数的确定
    3.3 自升式钻井平台控制器选择
    3.4 断路器选择
    3.5 本章小节
4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站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4.1 发电机组自动启动设计
    4.2 自动并车设计
    4.3 调频调载设计
        4.3.1 调速器原理分析
        4.3.2 有功功率转移与分配
        4.3.3 自动调频调载方法
    4.4 自动解列与停机设计
    4.5 自动保护环节设计
        4.5.1 过载保护设计
        4.5.2 短路保护设计
        4.5.3 欠压保护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自升式钻井平台电站系统监控与综合调试
    5.1 监控界面设计
    5.2 现场调试工作
    5.3 调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乳化液泵站变频器自动控制补液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当前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乳化液泵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矿用乳化液泵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外矿用乳化液泵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乳化液泵站变频补液系统概述
    2.1 乳化液泵站概述
    2.2 乳化液泵站工作原理
    2.3 乳化液泵站传统控制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2.4 乳化液泵站变频控制及优势
    2.5 系统拟实现控制方案
        2.5.1 乳化液泵站变频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2.5.2 具体实施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乳化液泵站控制系统设备设计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工作过程
        3.1.1 系统的基本组成
        3.1.2 工作过程
        3.1.3 系统电气设计
    3.2 防爆变频器
        3.2.1 防爆变频器的选型
        3.2.2 变频控制系统原理及构成
    3.3 可编程控制器
        3.3.1 可编程控制器组成结构
        3.3.2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工作过程
        3.3.3 可编程控制器输入输出信号安全处理
    3.4 乳化液泵
    3.5 传感器
        3.5.1 传感器选用标准
        3.5.2 传感器选用类型
    3.6 本章小结
4 乳化液泵控制及保护系统设计
    4.1 程序设计基础
    4.2 系统运行的主要程序
        4.2.1 主程序
        4.2.2 泵站初始化设定子程序
        4.2.3 故障检测子程序
        4.2.4 变频器频率输出子程序
        4.2.5 乳化液泵站切换子程序
    4.3 泵站供液系统理论模型
        4.3.1 泵站自动补液系统特点
        4.3.2 泵站自动补液系统相关模型
        4.3.3 模糊控制器设计
        4.3.4 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现场应用结果与分析
    5.1 乳化液泵站变频控制应用情况
        5.1.1 乳化液电控系统搭建及电源分配
        5.1.2 现场乳化液泵站压力设定及故障处理
    5.2 乳化液泵站变频控制优势分析
        5.2.1 硬件的适用性
        5.2.2 系统工作可靠性
        5.2.3 节能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半物理仿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联合动力装置的发展应用
    1.3 联合动力装置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舰船动力装置半物理仿真的发展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CODAG并车过程的数学仿真研究
    2.1 CODAG装置原动机的数学模型
        2.1.1 船用燃气轮机装置数学模型
        2.1.2 船用柴油机装置数学模型
    2.2 柴燃联合动力装置仿真分析
        2.2.1 燃气轮机的仿真模型
        2.2.2 柴油机的仿真模型
    2.3 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并车控制方式
    2.4 并车控制方法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机并车半物理仿真实验台的设计和研究
    3.1 半物理仿真的总体设计
        3.1.1 基于转子动态特性相似的半物理仿真方法研究
        3.1.2 半物理仿真的总体设计方案
        3.1.3 实时仿真的实现
    3.2 双机并车实验台组成
        3.2.1 驱动电机及变频控制器
        3.2.2 自动同步离合器
        3.2.3 并车齿轮箱
        3.2.4 水力测功机及FC2010 控制仪
        3.2.5 转速扭矩仪
        3.2.6 润滑冷却、供电等附属系统
    3.3 双机并车半物理仿真实验台的运行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物理仿真实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和研究
    4.1 双机并车半物理仿真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4.1.1 测控系统的设计需求
        4.1.2 测控系统的开发流程
        4.1.3 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4.2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测控系统的硬件结构与规划
        4.2.2 西门子PLC测控保护系统
        4.2.3 联合运行控制器
    4.3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3.1 测控系统软件的架构与设计
        4.3.2 实验台测控和报警参数
        4.3.3 西门子PLC测控保护系统底层程序的研究与开发
        4.3.4 实时仿真环境下的并车控制器开发
    4.4 人机交互界面开发
        4.4.1 1#上位机操作界面
        4.4.2 2#上位机操作界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物理仿真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5.1 半物理仿真实验流程
        5.1.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5.1.2 实验控制流程
    5.2 模拟量信号处理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并车过程半物理仿真实验
        5.3.2 并车后的负荷转移半物理仿真实验
        5.3.3 并车后的调载半物理仿真实验
        5.3.4 解列过程半物理仿真实验
        5.3.5 切换过程半物理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管道智能新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空气净化器和新风机的对比
2 新风机的现状
3 智能无管道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4 新风主机的组成及原理
    4.1 结构
        4.1.1 进风口
        4.1.2 初效模块
        4.1.3 静电除尘器
        4.1.4 风机模块
        4.1.5 高效滤网模块
        4.1.6 活性炭滤网
        4.1.7 光触媒消毒杀菌模块
        4.1.8 智能温度补偿模块
    4.2 电路组成
        4.2.1 新风主机微处理器电路
        4.2.2 新风人机交互液晶屏
        4.2.3 新风主机传感器模块电路
        4.2.4 新风机Zig Bee无线传输模块
5 壁挂式排风机的组成及原理
    5.1 结构
        5.1.1 隔音层
        5.1.2 变频风机
        5.1.3 环形风管
        5.1.4 自动阀门
        5.1.5 过滤网和防雨罩排风口
    5.2 电控组成
        5.2.1 微处理器
        5.2.2 人机交互
        5.2.3 风机部分
        5.2.4 传感器部分
        5.2.5 Zig Bee无线传输模块
6 结束语

(8)钢铁厂烧结主排风机变频改造节电量校核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主排风机变频节电改造简述
2主排风机电耗影响因素分析
3节能量计算及校核方法
    3.1基准电耗的计算与确定
    3.2多种节能措施下的节能分成比例确定
4结论

(9)永磁调速器建模与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的理论分析
    2.1 风机、泵类负载调速节能原理
    2.2 永磁调速和变频调速的对比分析
        2.2.1 调速原理
        2.2.2 调速效率、精度、范围
        2.2.3 可靠性
        2.2.4 适应性、隔振性
        2.2.5 投资费用、运行费用
    2.3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2.3.1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的机械结构
        2.3.2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的工作原理
    2.4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的数学模型及机械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三维电磁场的有限元建模分析
    3.1 有限元法在电磁场中的应用
        3.1.1 电磁场的基本原理
        3.1.2 电磁场中的有限元分析
    3.2 ANSYS MAXWELL软件
    3.3 基于ANSYS MAXWELL软件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建模及电磁场分析
        3.3.1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有限元仿真模型
        3.3.2 静态磁场分析
        3.3.3 瞬态磁场分析
        3.3.4 输出转矩、涡流损耗与滑差、耦合面积的关系
    3.4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的参数化建模及分析
        3.4.1 气隙
        3.4.2 铜导体厚度
        3.4.3 磁极个数
        3.4.4 永磁体轴向、径向、周向长度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模型
    4.1 基于BP神经网络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建模
        4.1.1 BP神经网络简介
        4.1.2 基于BP神经网络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建模
    4.2 基于SVM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建模
        4.2.1 支持向量机简介
        4.2.2 基于SVM对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建模
    4.3 两种建模方法比较
        4.3.1 基本理论对比
        4.3.2 预测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的结构参数优化
    5.1 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5.1.1 目标函数
        5.1.2 约束条件
        5.1.3 适应度函数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结构参数优化
        5.2.1 遗传算法
        5.2.2 基于遗传算法的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结构参数优化
    5.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结构参数优化
        5.3.1 粒子群算法
        5.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双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结构参数优化
    5.4 优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的节能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隧道通风系统发展状况
        1.2.1 国外隧道通风系统发展历史
        1.2.2 国内隧道通风系统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隧道通风系统介绍
    2.1 隧道通风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
        2.1.1 隧道通风系统组成
        2.1.2 隧道通风系统主要功能
    2.2 隧道通风系统模拟计算
        2.2.1 系统设计理论计算原理简介
        2.2.2 采用计算机模拟计算
第三章 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析与节能方案研究
    3.1 车站隧道排热风量的影响分析
        3.1.1 研究模式、内容及目的
        3.1.2 隧道温度分布规律
        3.1.3 隧道温度变化影响
        3.1.4 隧道风量变化分析
        3.1.5 隧道压力变化分析
    3.2 车站隧道排热系统节能方案研究
        3.2.1 分段调节
        3.2.2 对比调节
        3.2.3 动态调节
        3.2.4 结论及建议
    3.3 节能坡
第四章 隧道通风系统和工艺模式分析与节能方案研究
    4.1 研究目的及模式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模式
    4.2 研究内容
    4.3 早晚隧道通风分析
    4.4 早晚隧道通风优化
        4.4.1 区间长度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4.4.2 风量不同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4.4.3 分析结论
    4.5 阻塞工况模式优化分析
        4.5.1 标准区间阻塞工况模式优化分析
        4.5.2 特殊配线区间阻塞工况模式的优化和分析
        4.5.3 分析结论
    4.6 隧道通风的节能控制
        4.6.1 通风系统调节的传统控制
        4.6.2 风机调速的变频控制
        4.6.3 变频调速在隧道通风中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隧道模型配图

四、变频调速器在排风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干燥发芽糙米生产线设计与验证[D]. 张友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气振盘式精密播种流水线及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 韦运余. 江苏大学, 2020(02)
  • [3]微通道换热器环路热虹吸冷却系统传热及不稳定特性研究[D]. 黄官正.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自升式钻井平台电站设备选型及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养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5]乳化液泵站变频器自动控制补液系统研究[D]. 钞希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半物理仿真实验研究[D]. 雷昊达.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7]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管道智能新风系统设计[J]. 何金凤.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18(03)
  • [8]钢铁厂烧结主排风机变频改造节电量校核方法的研究[J]. 朱红兵,曹先常,刘咏梅. 上海节能, 2017(11)
  • [9]永磁调速器建模与结构参数优化[D]. 张晓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1)
  • [10]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的节能运行优化研究[D]. 张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变频器在排风扇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