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锡良主编的《古汉语》中的繁简字和异体字

论郭锡良主编的《古汉语》中的繁简字和异体字

一、漫议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关于繁简字、异体字的论述(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佳丽[1](2021)在《吐鲁番出土文书复音异形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禹剑[2](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金瑞[3](2019)在《《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大字典》是在现代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编写出来的一部新型字典,从1975年计划编写到1990年八卷本全部出齐,用时15年。第一版出版後,从1999年开始正式修订,到2010年第二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共同出版,又用时10年,卷轶浩繁,体量巨大,堪称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标志性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纂的学术水准和文化软实力。本文以《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前贤时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词典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首次对《大字典》水部字整部字从收字、注音、释义、书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大角度入手,一是从辞书编纂和词典学角度入手,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必要的时候还有《辞源》《近代汉语词典》)大型语文辞书整部字进行综合比较,试图较为先行地发现两部辞书在收字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而探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和修订方面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大字典》本身为语言文字材料,梳理了所有水部字,从词汇学角度对其中存在的典型的语义类聚范畴进行个案描写。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的研究情况。关於这两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专着,专着以《汉语大字典》疑难字的考释方面居多;二是论文,又可以分为字典编排、本体研究及非纯语言文字角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本体研究是核心内容和主体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声训注音商榷,字头、字形的收录和古文字字形商补,释义的指瑕和训释方式的研究,书证的辨误,字际关系的考证,疑难字的考释,《异体字表》研究,综合性训诂等。第二部分全面比较了两版《汉语大字典》。通过比较,可知第二版《大字典》较第一版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完善。首先是收字有所增加。就整部字典而言,由原来的54678个字头增加到60370个。具体到水部字,增加了 59个类推简化字字头和133个新收字。其次是字形处理得更规范统一。释义方面,第二版秉着词义具有概括性、历史性、社会性、准确性等要求对词义进行了完善。有的增加义项,包括增加新按语和增加条目互见;还有对专名义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行政区划的名称更新和科学名词的定义的更新等;还有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後对旧有义项进行重新编辑等;当然也删减了某些不恰当的义项。例证方面,针对第一版存在的书证欠妥、书证有误、引文失误、引书格式不统一等疏漏,新版主要对其中的硬伤、明显存在的疏误问题进行了修订,同时也删掉了一些不准确不恰当的书证,更方便读者理解。第三部分全面比较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所收水部字。《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水(氵)”部字共收录字头2148个(包含简化字、类推简化字),《汉语大词典》“水(氵)”部字共有字头904个(第五卷并第六卷续)。我们从收字、音项、义项、书证各方面对二典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大量的不一致性,包括音项设置不同、义项设置不同、义项分合不同、方言标注不同、字际关系的沟通不同、相同义项归在不同的音项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例要求不同之外,有的是因为编者的疏漏,有的是因为对书证及古注的文本理解不同,还有的则是无法避免的学术分歧和尚不能搞清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水部字进行范畴分类辨析。这些水部字基本上都显示出与“水”有关的词义属性。其中又可以按具体的词义分为表示江河湖海或地名专称的名词;表示水流的通称或水流的停聚处的名词;表示与水相连的陆地或水边的相关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的某种液体的名词;表示与天气有关的气象或气候的名词;表示与水相关的动作(主要是他动,与水自流状态相区别)的动词;表示描摹水的形状和态貌的形容词;表示模拟与水相关的声音的拟声词以及其他等等。这每一类大的范畴中又可再细分出许多子范畴的小类。对这些范畴内的单字进行辨析不仅有助於我们对水部字的整体范畴有宏观上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厘清水部字内部的单字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反过来也将对《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义项编排逻辑、字际关系沟通等方面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

吴银思[4](2019)在《《经典释文》异体字研究》文中指出唐代的陆德明汇集汉魏六朝以来二百三十余家经学家的注音与训诂,考证其异同,撰《经典释文》三十卷,首开古籍“异读”研究之先河,倍受后世学者推崇。《经典释文》中所保留的异体字,就是本文研究的语料。本文以目前学界对异体字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对《经典释文》中的异体字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研究,并阐释它们的构形理据,以窥视异体字的形成原因,为《经典释文》的异体字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前言。概述陆德明及《经典释文》,并对其文字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进行梳理。2.异体字概说。该章节主要对异体字的界定、分类以及与异体字相关的文字现象及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述。3.《经典释文》异体字及其表现用语。此章节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对《经典释文》的异体字和其表现用语进行研究论述。4.《经典释文》异体字结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该章节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探讨《经典释文》异体字的结构类型以及形成原因。结论。通过对《经典释文》异体字的研究,明确其中异体字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发展规律,为《经典释文》的研究以及异体字的研究提供参考。

何琦[5](2019)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研究》文中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是目前受众最多的教材。教材上所选古诗文涉及从先秦到明清的众多朝代,但是教材并非完全按照这样的朝代顺序排列,而是打乱顺序,由易到难,其内容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主题上说,古诗文涉及题材甚广,但是选篇不均,存在多元性与不均衡性并存的特点。从编排上说,古诗文的选文规律性与随意性并存。具体而言,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可以从字音、词义和语法训释等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分析。从注释的准确性而言,这些注释条目都是经过历年专家学者讨论并不断完善的结果。面对那些仍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注释条目,教材的编者将几种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罗列,具有判定的灵活性特点;另外,注释时的用词也十分讲究并且尽可能保存古文中词律的美感,具有语言的优美性特点;适当拓展传统文化常识,具有文化的丰富性特点,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同时,市面上还存在着许多与教材同步的古诗文教辅资料,通过对比教辅资料与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发现教辅资料由于出版、编辑等方面的原因,存在注释有误、与教材注释不符等问题。相应地,研究发现教材中同样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注释问题,体现在部分生僻字未注音、多音字未注音等语音训释问题,释义不准确、释义缺失以及释义不规范等词义训释问题,部分词类活用未注释和文言句式未注释等语法训释问题。

董守志[6](2018)在《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在全面而详尽地描写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状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和动因以及复音化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的影响。其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总结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规律,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史的研究。2.解释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深化汉语词汇演变动因及机制的研究。殷周之际,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复音化是三千年以来汉语词汇史中发生过的最重大的变化。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及发展深刻影响了汉语的基本面貌。复音化前,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在词汇总量一直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选择为每一个新词都创制全新的语音形式还是借用已有的音节或者在已有音节的基础上略作改变来记录新词,都会导致单音节不堪重负或者单音节内变化太多,区别度降低等问题。这样就背离了决定语言结构最基础的原理之一——象似性原则(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单音节内部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区别新词,不足以承担新词的大量产生时,在已有的音节上增加一个音节,组合音节来构成新词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就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产生。复音节是单音节内部区别特征不足以应对语言的发展时,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区别特征。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复音词的衍生模式一共有三大类:语音构词、派生构词和复合构词。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构词和派生构词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复合构词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主要的复音词构词方式。而在复合构词内部,联合式与偏正式所占比例最高,在中古时期超过70%,动宾式、补充式、主谓式和重叠式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偏正式和联合式一直在复合构词内部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先天优势:汉语中偏正短语和联合短语本来就比其他结构方式的短语多;第二,后天优势:相邻原则和相似原则决定了偏正式和联合式比其他格式的短语更容易词汇化;第三,动宾式、主谓式和述补式的后天劣势:由动词参与的短语词汇化难度大。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了语音系统的简化和双音节音步韵律的建立。对于词汇系统的影响是,新造词更多使用复音节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复音词进入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中复音词的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汉语在中古的魏晋时期转变为以复音节为主的语言。复音化对语法系统的影响有:(1)丰富了汉语构词法,产生了全新的构词方法——合成构词。复音化以后,汉语构词从以构形为主转变为以合成为主。(2)促进了汉语语法系统的严密化。(3)深刻影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黄耀明[7](2018)在《古籍用字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学界对古代汉语教材、注释、字典中的术语“通”的含义颇多争论,许多学者认爲“通”指通假字,但又有不少学者认爲它还包括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多种字际关系。“通”究竟指哪些用字关系?它的内部各个字际关系如何进行科学的界定?这都是该文要研究的问题。对它所涉及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字际关系的划分和科学的界定不仅有助於读者閲读古书古注、字典解释,而且有助於构建科学的文字训诂学的术语体系,对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以古籍注释用语“通”所反映的关系爲切入点,侧重探讨相关的字际关系术语,包括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等等。首先认爲古注中的“通”包括通假和通用两大类。又总结出学界分析字际关系的九个维度:字形、字音、字义、用字、源流、时间、地域、方向、数量等。用这九个维度结合学史对通假和通用的源头、定义、辨识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力求把这三个方面论析清楚。通过探求文字学意义上“通假”“通用”的源头和本义、梳理清代之後百年来学界对的定义和辨识观点,提出了通假字和通用字的新定义、新的辨识方法,并对通用字的下位概念进行界定,辨识了几十对通假字、通用字。文章从通假、通用两大部分得出如下结论:一、在“通假”部分,分探源、界定、辨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通假”探源方面,认爲文字学意义上的“通假”源头是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通借)。如果局限於“通假”二字,则最早见於明代方以智的《通雅》。其文字学意义上“通假”的本义是:在书写时,本来有该用的字却没有写出,於是临时借用另一个形义不同的字来代替它,用後即还,不影响二字在通常情况下的使用。作者认爲通假原本就是狭义的概念。其次,在“通假”界定方面,从认定通假字的角度提出的新定义:在上古文献具体句子中,甲字字义(含本义、引申义)与句意及文意不合,且同时代存在一个音同音近而与甲字字形不同、字义不同的乙字(多爲本字、正字)符合文意,在其他大多数语句中二字是非借用的用法。我们就把甲字叫做通假字,乙字叫做本字,二字的这种临时借用关系就是通假。又从九个维度论视角针对其内涵提出简明的定义:通假字是形不同、义无关、音同或音近的字的共时借用现象。强调通假字的本质特征是同音借用。最後,在“通假”辨识方面,提出识别通假字的10条新标准:范围标准、假定标准、字音标准、字形标准、字义标准、文意标准、语法标准、实例辞书标准、本字标准、论证标准。着重探讨了其字音标准,认爲通假字语音标准的范围应该比学界普遍使用的王力同源字语音标准的范围更大。王力的同源字语音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通假字的字音判定。并认爲应该在王力标准基础上,增加一些有密切音理的声类、韵部关系,如来见、明晓等远纽关系和之歌、脂职等远韵关系。依据新的识别标准,辨明了“麟之定”中通假字“定”的“本字”的错误,证实了“定”的本字是“顁”,新识了“刀—鐎”等14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通假字(狭义)。二、在“通用”部分,分探源、界定、辨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在“通用”探源方面,认爲“通用”的源头是:三国时期韦昭《国语注》和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以此爲基础,探求文字学意义上“通用”本义爲:(一组字在某意义上)互换使用。其次,在“通用”界定方面,提出新的通用字定义:通用字是部分字义相同或相近而互换使用的一组字。此就内涵而言,强调通用字的本质特征是同义换用,字音异同不限。就外延讲,通用字包括互相换用的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同义字、同音字,但不包括通假字、不换用的假借字、不换用的同音字。并以九个维度论界定了通用字的7个下位概念:互用同源字、互用古今字、互用异体字、互用繁简字、互用假借字、互用同义字、互用同音字。最後,在“通用”辨识方面,提出新的通用字识别标准共5条:字义标准、时间标准、字用标准、实例标准、文意标准。并根据这些新标准识别了包括“信”“伸”在内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中通用字共11对。总之,以往学者所论通假字和通用字之源头不确。通假字侧重从字音维度界定,是同音字(音近字)之间的临时替代;而通用字侧重从字义维度界定,是同义字(隐含的同义)的互换使用。通假字的识别应该采用该文提出的10条标准,通用字的识别应该采用该文提出的5条标准。

陈梦兮[8](2017)在《楚简“一词多形”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国楚简文字中“一词多形”现象是楚简文字复杂形义关系中的一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异体关系、通假关系和同义关系。战国楚·简多个字形使用时,有相互替换的情况。如果多个字形对应的是一个词,那麽它们之间是异体的关系。如果对应的是不同的词,读音相阙则可能是假借字与本字的阙系;如果是词义相关则可能爲同义阙系。本文在吸收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从而研究楚文字构形和用字的特征。在研究异体关系时,按产生方式分爲以下几类:1、增加义符;2、增加声符;3、改变义符;4、改变声符;5、整体改变;6、改变偏旁位置;7、省略偏旁;8、增加饰符。从义符的增减和替换中,可以看出楚简文字的义符与甲骨、金文以及後世文字的义符相比,其所标识的“总类属性”更加抽象。楚简文字义符具有强大的类化功能,使楚简文字更加具有系统性。从楚简文字声符的增减和替换中,可以看出“声化”趋势:象形字和会意字变形声字、形声字变双声字、双声字变三声字;新造形声字;文字省形之後可仅保留声符,很少省略声符。对通假关系的研究,本文分爲同谐声偏旁的通假和非同谐声偏旁的通假。楚简文字中有大量同谐声偏旁的通假字,本文把同谐声偏旁的通假阙系制成表格,易於研究其分布;并对非同谐声偏旁的通假关系进行个案研究。而“一词多形”中的意义关系,本文讨论了战国楚简文字的同义换读现象。研究发现同义换读除了与词义有关,通常还与形或音有联系。

罗祥义[9](2017)在《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出土先秦文献为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和玉石文字等。经清理,提取出句末语气词15个:一、表陈述语气:“也”“殹”“矣”“焉”“已”“而已”“耳”“尔”;二、表疑问语气:“乎”“与”“抑”“执”;三、表感叹语气:“哉”“兮”“夫”。句中语气词7个:“也”“殹”“矣”“焉”“尔”“乎”“兮”。采用数量统计、归纳分析、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从语气词的书写形式、句法表现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首先,对“语气”“语气词”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说明语言语气与语气词的关系:语气词是语气表达手段之一,是书面语中最主要的语气表达方式。其次,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及简评,前人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比较单一。最後,对语料的使用及相关术语进行说明。第二章讨论语气词的书写形式。与传世文献不同,出土先秦文献中的语气词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书写形式:{也}写作“也”“(?)”;{矣}写作“矣”“(?)”“(?)”“壴”“喜”“(?)”;{焉}写作“焉”“安”“(?)”“言”;{乎}写作“乎”“虖”“嘑”“(?)”“(?)”“(?)”;{与}写作“与”“欤”“(?)”“(?)”“(?)”“(?)”;{哉}写作“哉”“(?)”“(?)”“才”“(?)”。各组书写形式中,大多数有共同的声符,语音相同或相近。第三章讨论语气词的句法,包括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所附句法成分、句类分布、组合能力以及其它特殊句法现象等。句末语气词主要附加在NP、VP、AP上;出现的句类包括叙述句、判断句、描写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等;“也”“殹”“矣”常用於复句中;“矣”“已”“乎”“哉”出现在主谓倒置句里,“哉”还出现在无主语句中。句中语气词主要附加在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上,“也”“殹”出现在主谓倒置句里。语气词连用时的组合次序是: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第四章讨论语气词的功能。句末语气词单用时,无论其用於何种句类中,所表达的语气始终是单一的。句末语气词连用时,其仍然表达原来的语气。句末语气词的连用受句子语气的复杂程度及语气词之间内在关系的影响。句中语气词的功能是表达句中语气停顿、标示话语信息的重要程度和作为主位标记。

侯建科[10](2017)在《清华简(壹~陆)异体字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文物市场上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这批竹简总共约有2500枚,经检测其抄写时代大概为公元前305年左右,即战国中晚期之际。清华简所载有《尚书》和类似《纪年》一类的先秦珍贵的经、史典籍,是一批学术价值颇大的珍贵文献。自2010年始,清华简第一1整理报告公布以来,时至今日已公布六1。从清华简文本公布以来,诸多学者纷纷从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学等角度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取得较爲可喜的成绩。本文即以日前公布的六1材料爲出发点,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蒐集整理,形成“清华简异体字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分类总结,以期探究简文文本的用字概貌。本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对异体字的定义以及其与其他文字使用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对我们本文所用材料清华简进行简要的介绍;其次,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战国文字文字编的整理、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以及清华简异体字研究等方面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最後,对本文的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思路和方法做了介绍。第二章对清华简中的异体字按类进行分析,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本文按照日前学界的主流做法,将清华简异体字分爲异构字和异写字两大类。其中,异构字可以分爲因构件不同、因构形方式不同、因累增构件等原因造成的异构字;异写字则分爲构件异写字和笔画异写字两个小类,小类之下又细分爲诸多小类。本文在各个类别之下分别择取一些较爲典型的例字进行分析説明。第三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对清华简异体字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梳理字形的发展脉络,管窥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第四章主要从书写避复、文字异源等角度出发对影响清华简异体字形成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最後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附录部分爲三个图表,分别是:清华简异构字表、清华简异写字表、清华简异体字总表。“异构字表”以及“异写字表”是将清华简(壹陆)中异体字按照类型全部呈现出来,与本文第二章内容相对应;“异体字总表”则是直观地反映清华简(壹陆)异体字的总体面貌。

二、漫议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关于繁简字、异体字的论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议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关于繁简字、异体字的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2)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引书简称
前言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代词
        五、数词和量词
        六、副词
        七、介词
        八、连词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结语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及难点
第一章 近三十年来《汉语大字典》研究回顾
    第一节 关於第一版《汉语大字典》
    第二节 关於第二版《汉语大字典》
    小结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一二版不同
    第一节 字头变化
        一 增加字头
        二 删除的字头
        三 次序调整
    第二节 注音变化
        一 删减多余反切
        二 纠正声调疏误
        三 标注新义今读
        四 重置音项
        五 补全读音
        六 待商榷问题
    第三节 释义变化
        一 增加新内容
        二 删减义项
        三 分设义项
        四 更新义项
        五 调整义项顺序
        六 沟通字际关系
        七 音项和义项相配合
        八 改动较大
        九 待商榷问题
    第四节 书证变化
        一 规范书证
        二 增加书证
        三 删减书证
        四 调整书证顺序
        五 义项和书证相搭配
        六 待商榷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水部字比较研究
    第一节 音项设置不同
        一 《大字典》比《大词典》多音项
        二 《大词典》比《大字典》多音项
    第二节 义项设置不同
    第三节 义项分合不同
    第四节 同一个义项归在不同音项下
    第五节 差异巨大
    小结——兼谈大型语文辞书编纂的几个问题
        一 要注意收字完备
        二 要注意书证准确问题
        三 要注意利用方言材料
        四 要注意吸收近代汉语研究成果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范畴类聚研究
    第一节 动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一 “洗涤”类
        二 “涉渡”类
        三 “浇灌”类
        四 “淘滤”类
        五 “沉没”类
        六 “漂浮”类
        七 “泼洒”类
    第二节 名词类代表性范畴词义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个案研究
        个案一 汉语“浇灌”义词汇类聚辨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个案二 动词“注”的灌注义发展及其成因
        个案三 “潮”义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字典》《大词典》方言标注不同
附录二 《大字典》《大词典》字际关系沟通不同
附录三 《大字典》水部字代表性词义范畴类聚
致谢

(4)《经典释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行文说明
1 前言
    1.1 陆德明与《经典释文》
        1.1.1 陆德明
        1.1.2 《经典释文》情况简介
    1.2 《经典释文》文字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
        1.2.1 《经典释文》文字研究的现状
        1.2.2 《经典释文》文字研究的意义
2 异体字概说
    2.1 异体字的界定与分类
        2.1.1 异体字的定义
        2.1.2 异体字的分类
    2.2 异体字相关的文字现象
        2.2.1 异体字与古今字
        2.2.2 异体字与繁简字
3 《经典释文》异体字及其表现用语
    3.1 《经典释文》异体字和表现用语(上)
        3.1.1 “字又作”
        3.1.2 “本又作”
        3.1.3 “本或作”
        3.1.4 “字或作”
        3.1.5 “字亦作”
        3.1.6 “本亦作”
        3.1.7 “音”
        3.1.8 “古......字”
        3.1.9 “本今作”
        3.1.10 “某某作”
        3.1.11 “多个异体字”用语
        3.1.12 特殊情况
        3.1.13 其他
    3.2 《经典释文》异体字和表现用语(下)
        3.2.1 “旁或作”
        3.2.2 “或从某旁”
        3.2.3 “某从某”
        3.2.4 “字或加某旁”
    3.3 小结
4 《经典释文》异体字结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1 《经典释文》异体字的结构分类
        4.1.1 构形理据不同的异体字
        4.1.2 无构形理据的异体字
    4.2 《经典释文》异体字形成原因
        4.2.1 字形表面的原因
        4.2.2 造字问题上引起的异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理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文概述
    2.1 高中语文古诗文选编
        2.1.1 古诗文选文的数量及其所占比重
        2.1.2 古诗文选文的题材
        2.1.3 古诗文选文的朝代
    2.2 高中语文古诗文选文特点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商榷
    3.1 字音训释
        3.1.1 生僻字未注音
        3.1.2 多音字未注音
    3.2 词义训释
        3.2.1 重点词语未单独作注
        3.2.2 词义训释未结合文化背景
    3.3 语法训释
        3.3.1 词类活用未作解释
        3.3.2 重点文言句式未作解释
        3.3.3 个别虚词理解不够透彻
第四章 高中语文教材与教参的古诗文注释对比研究
    4.1 注释差异
        4.1.1 字音对比
        4.1.2 词义对比
        4.1.3 语法对比
    4.2 注释差异溯源
    4.3 注释原则及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的时代划分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价值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现状
        一、上古—中古专书复音词研究
        二、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历时研究
        三、汉语词汇复音化动因研究综述
        四、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研究小结
    第四节 语料选择
第一章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
    第一节 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一、以形式标记(合文)来判定复音词
        二、以语义结合的紧密程度来判定复音词
        三、借助修辞格式来判定复音词
        四、以复音组合语法性质的转移来判定复音词
        五、以出现频率来判定复音词
        六、从语法、语义、修辞、词频等多角度来判定复音词
    第二节 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与发展
        一、汉语词汇复音化开始年代的争论
        二、汉语复音词产生于西周时代
        三、上古—中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
第二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与路径
    第一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动因
        一、复音化前上古汉语新造词的路径
        二、熵(entropy)与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三、上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必然性与路径
    第二节 汉语词汇复音化与语言类型学
        一、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二、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诸语系语言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三、世界上的语言词汇发展的类型学共性
第三章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计量研究
    第一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上古汉语(殷商—西汉)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复合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复合构词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语音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语音构词的发展
    第三节 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一、上古汉语(殷商—西汉)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派生构词计量研究
        三、上古—中古汉语派生构词的发展
    第四节 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发展
    第五节 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的选择及原因
        一、汉语复音词衍生模式以偏正式与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二、从类型学角度看复音词衍生模式
        三、上古汉语早期复音词以偏正式为主的原因
        四、战国—中古汉语复音词以联合式为主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音系统和韵律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
        二、复音化与汉语韵律的建立
    第二节 复音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造词法
        二、复音化与基本词汇的发展
        三、复音化与一般词汇的发展
    第三节 复音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一、复音化与汉语构词法的发展
        二、复音化与语法系统的严密化
        三、复音化与动补结构的发展
结语
    一、本文主要结论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主要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7)古籍用字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论字际关系的九个维度及其分析模型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
上编 “通假”考论
    第一章 “通假”探源研究
        第一节 “通假”探源史论
        一、“通假”源头的研究
        二、“通假”本义的研究
        第二节 “通假”探源新论
        一、据 “通假”探源
        二、据 “通借”探源
        第三节 “通假”的词义流变
        一、字学意义上“通假”含义的流变
        二、宽泛意义上“通假”含义的流变
        小结
    第二章 “通假”界定研究
        第一节 “通假”定义研究史论
        一、“通假”定义认定方法
        二、清代之後“通假”定义述论
        三、广、狭义“通假”定义的对比与取舍
        第二节 “通假”定义新论
        一、“通假”范围考论
        二、“通假”定义新订
        小结
    第三章 通假字辨识研究
        第一节 通假字识别研究史论
        一、识别总论
        二、识别分论
        第二节 通假字辨识标准新说
        第三节 通假字的字音标准新探
        一、声母标准探讨
        二、韵母标准探讨
        第四节 通假字辨识例说
        一、通假字辨误与证实例说
        二、通假字新识例说
        三、出土文献异文通假字辨识浅探
        小结
    上编 总结
下编 “通用”考论
    第一章 “通用”探源研究
        第一节 “通用”探源史论
        一、“通用”源头的研究
        二、“通用”本义的研究
        第二节 “通用”探源新论
        一、“通用”源头新探
        二、“通用”本义新探
        小结
    第二章 “通用”界定研究
        第一节 “通用”定义研究史论
        一、就 “通用”论通用之内涵
        二、就 “通假”论通用之外延
        第二节 “通用”定义新论
        第三节 “通用字”下位概念略论
        一、互用同源字的界定
        二、互用古今字的界定
        三、互用异体字的界定
        四、互用繁简字的界定
        五、互用假借字的界定
        六、互用同音字的界定
        七、互用同义字的界定
        小结
    第三章 通用字辨识研究
        第一节 通用字识别研究史论
        一、一维说
        二、二维说
        三、三维说
        四、四维说
        五、五维说
        六、六维说
        七、七维说
        第二节 通用字辨识标准新说
        第三节 通用字辨识例说
        一、传世文献通用字辨识例说
        二、出土文献异文通用字辨识浅探
        小结
        下编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録1
    附録2
    附録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楚简“一词多形”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1章 绪论
    1.1 战国楚简共时文字关系研究的重要性
        1.1.1 共时文字研究的必要性
        1.1.2 书写材料的特殊性
    1.2 战国楚简文字中的“一词多形”
    1.3 战国楚简字形-音义关系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1.5 取材范围
第2章 “一词多形”中的异体关系
    2.1 增加义符
    2.2 增加声符
    2.3 改变义符
        2.3.1 同一角度改变的义符
        2.3.2 不同角度改变的义符
        2.3.3 同化替换
    2.4 改变声符
    2.5 整体改变
        2.5.1 同时改变义符和声符
        2.5.2 改变结构类型
    2.6 改变偏旁位置
    2.7 省略偏旁
    2.8 增加饰符
第3章 “一词多形”中的通假关系
    3.1 同谐声偏旁的通假字
    3.2 非同谐声偏旁的通假字
第4章 “一词多形”中的同义换读
第5章 一些尚未解决的“一词多形”现象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义符检索表
    声符检索表
作者简介

(9)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材料、方法及体例
        一、使用语料
        二、研究方法
        三、体例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宏观概论性研究
        二、封闭性研究
        三、个体性研究
        四、传世先秦文献语气词研究简况
        五、问题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四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什麽是语气
        二、语气与语气词的关系
        三、语气词的界定及分类
        四、语气词的功能
第二章 语气词的书写形式
    第一节 引言
        一、语气词的字词关系
        二、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它语气词的书写形式
    第二节“也”和“殹”
        一、关於“(?)”字
        二、前人对语气词“也”“(?)”“殹”关系的研究
        三、从“也”“(?)”“殹”的文献分布看三者之关系
        四、“也”“(?)”“殹”形体、语音之关系
    第三节“矣”
        一、各书写形式的文献分布特徵
        二、关於语气词“矣”的几种书写形式
    第四节“焉”
        一、各书写形式的文献分布特徵
        二、关於“焉”的几种书写形式
    第五节“乎”
        一、各书写形式的文献分布特徵
        二、关於语气词“乎”的几种书写形式
    第六节“与”
        一、各书写形式的文献分布特徵
        二、关於语气词“与”的几种书写形式
    第七节“哉”
        一、各书写形式的文献分布特徵
        二、关於语气词“哉”的几种书写形式
第三章 语气词的句法特点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句末语气词的句法特点(上)
        一、概述
        二、“也”
        三、“殹”
        四、“矣”
        五、“焉”
        六、“已”
        七、“而已”
        八、“耳”
        九、“尔”
    第三节 句末语气词的句法特点(下)
        一、“抑”“执”
        二、“乎”
        三、“与”
        四、“哉”
        五、“兮”
        六、“夫”
    第四节 句中语气词的句法特点
        一、“也”
        二、“殹”
        三、“矣”
        四、“焉”
        五、“尔”
        六、“乎”
        七、“哉”
        八、“兮”
第四章 语气词的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句末语气词的功能
        一、概述
        二、表陈述语气
        三、表疑问语气
        四、表感叹语气
    第三节 句中语气词的功能
        一、语气停顿及标示信息的重要程度
        二、主位标记
结语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後记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清华简(壹~陆)异体字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异体字概説
    第二节 研究材料简述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清华简异体字类型分析
    第一节 异体字的分类
    第二节 清华简异构字
    第三节 清华简异写字
第三章 清华简异体字历时综合分析
    第一节 变换意符或声符例
    第二节 造字思路和方法不同例
    第三节 省减构件偏旁例
第四章 清华简异体字成因探论
    第一节 书写避复
    第二节 文字异源
结语
附录一 清华简异构字表
附录二 清华简异写字表
附录三 清华简异体字总表
引书简称表
参考文献
後记

四、漫议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关于繁简字、异体字的论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吐鲁番出土文书复音异形词研究[D]. 欧阳佳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3]《汉语大字典》水部字研究[D]. 金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3)
  • [4]《经典释文》异体字研究[D]. 吴银思.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5)
  • [5]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研究[D]. 何琦.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6]上古一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D]. 董守志.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7]古籍用字考论[D]. 黄耀明.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楚简“一词多形”现象研究[D]. 陈梦兮. 浙江大学, 2017(12)
  • [9]出土先秦文献语气词研究[D]. 罗祥义. 西南大学, 2017(02)
  • [10]清华简(壹~陆)异体字整理与研究[D]. 侯建科. 西南大学, 2017(01)

标签:;  ;  ;  

论郭锡良主编的《古汉语》中的繁简字和异体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