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受容论文-俞晓红

汉字受容论文-俞晓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字受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字,朝鲜半岛,受容,变迁

汉字受容论文文献综述

俞晓红[1](2019)在《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受容及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进入朝鲜半岛,经过本土的学习、运用、改造和创新,最终形成了朝鲜民族当前的音素文字——朝鲜文。尽管韩文从其字形、制字原理和文字性质来看都与汉字大相径庭,然而朝鲜文的诞生离不开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受容。本文从文字传播与发展演变的角度探讨朝鲜半岛对汉字的受容过程,并详细讨论这一过程中汉字所经历的叁大变迁。(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4期)

邓景涛[2](2017)在《关于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亚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对周边各国的文化、思想、语言等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开始向我国学习,并吸收了大量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日本的文字、词汇受到古代汉语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日语的发展也对我国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补充,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日汉字词汇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词义的消长,移行,变迁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日本与中国属于同一个汉字文化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相同的汉字词汇,但日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日语比汉语的表记方法更丰富,复杂。即使同一个汉字词汇,在中文或日文中的意思不尽相同。意义相同,意义相近,甚至相反,或完全不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经常出现“望文生义”,误用或是表达不准确的情况。这给一部分日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大困扰。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调查,在日语词汇中汉语词汇占47.5%,数量最多。汉语词汇与日本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汉语词汇在日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日语里的大部分汉字和词汇都是从古代汉语中引进的,与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民族是个善于学习创造的民族,引进汉字以后,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语法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慢慢形成了独有的语言特征。“日本语の语汇”主要由叁大部分组成,和制词、汉语词、外来语,和制词中也有大量是用汉字书写的。“和语(用汉字书写的)”和“日本语汉字语汇”由于其语义与中国现代的汉语词汇相比,大都发生了语义增加、减少和转义的变化,本稿主要以日语中的“和语(用汉字书写的)”和“日本语汉字语汇”为对象,从语志研究的角度对中日文中的汉语词汇的语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总结出相互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了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性和受容量的变化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唐朝时期的日本在对中国文化的吸取接纳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受容性。在语言文化方面,吸收了大量的文字和词汇。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随着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壮大,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在词汇语义的增加、减少和转义等方面。为此,给中国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本稿的展开的顺序是这样的。从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性入手,考察其受容量的变化,并对中国学生学习日语汉字词汇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第一章是先行研究介绍,第二章和第叁章采用语志研究的概念对日语汉字语汇及其受容量变化进行考察分析。在第四章中,总结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词汇与文化关系。作为总结,在结束语中作出几点归纳。1、语言和词汇都具有文化受容性,其中也包含了民族文化特征。2、日语汉字词汇同时具有汉文化和大和文化的双重性。日语汉字语词汇的受容量发生了较的大改变,这给中国学生造成了困难。3、解决学生的困难要从文化学习入手。(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李祥[3](2015)在《唐诗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受容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其中,唐诗对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其诗歌深受日本、韩国、越南人民的喜爱,但是各国对唐诗的接受侧重点有所不同。日本人对白居易诗歌一往情深,韩国人对杜甫诗歌情有独钟,越南人对李白诗歌钟爱有加,各国对唐诗代表性人物接受程度的不同,反映了各国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认同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24期)

龚丽媛[4](2013)在《汉字“处/所”在日语中的受容及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处/所”二字是中日语言中所共有的汉字。在汉语中,“处”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动词的chǔ,一个是名词的chù。而汉字“所”由于和“处”字的音通现象,由最初的传达斧头砍击木头或竹子时发出的声音,到渐渐开始表示“位置,场所”等意思。另一方面,在现代日语中,“处/所”被书写成“ところ”,主要用以表示空间位置以及空间含义以外的某个事物的一部分。从句子结构上来说,“处/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保留实质名词本来属性的用法,二是被形式化——也就是说,被接续助词化和文末助动词化的用法(寺村1993)。”但是,汉字在传入日本之前,“处/所”主要表达“场所”和“被动”两个含义。从这个现象看来,汉字“处/所”在日语中经过受容现象之后,在保留其原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日本独有的语言变化,最终成为汉字日语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本文在参照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处/所”作为汉字日语化进程中的一部分,针对其在日语中的受容现象以及如何实现由空间含义派生出接续助词化·文末助词化含义这一过程进行了考察。出于以上的写作意图,本文从“中国文献中的“处/所””“在日语中的受容与变容”“包含“处/所”二字的熟语”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汉字“处/所”在日语中的受容与变容过程经过整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在上古时期,日语中的“处/所”主要吸收了后汉时期中国文献里的用法——“空间位置,场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初期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都可以发现借鉴于中国的以“所+动词”“所+助词(前置词)”为主要形式的“所字结构”的用法。另外,在这一时期,除“处”“所”二字之外,还有“地”“庄”“区”等汉字都被表记为“ところ”,表示“空间位置,场所”或者“助数词”的含义。中古时期的“处/所”二字,在继承上古时期的用法的基础上,由于受到汉语文法“所字结构”的影响,开始产生了符合日本文法习惯的形式名词“所”的用法。这种用法本身没有实际的语法含义,而是接在连体修饰语的后面起到名词的作用。另外,作为名词文法化的过程之一——形式名词“所”在经过抽象化之后由原意“空间位置,场所”的空间性概念转化成表示“事情,事物”的抽象性概念。这一转变,被认为是“ところ”这一形式名词开始表示抽象性概念的契机。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到了中古时期,除了“处”“所”二字之外,“地”“庭”等字同上古时期一样,也能表示“ところ”的读音和意思。但这样的字在数量上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进入中世以后,随着日本文学的繁荣,假名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在这种大形势下,汉字“处/所”也越来越多的以假名“ところ”的形式被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处/所”的用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时间上的范围(即时间,时段)”“动词+所の+名词”等新的用法。另外,由形式名词“ところ”构成的名词句式在对谓语的关系方面表现出由连用修饰关系转为接续语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名词作为名词的语法含义进一步削弱,开始拥有近似于接续助词的用法。近世时期,汉字“处/所”继续传承上代的使用方法,而且作为接续助词“ところ”的用法开始广泛使用。在接续方面,除中世已有的用法“ところ+を∕に”之外,也出现了“ところ+へ∕だ”的形式。而近现代日语中“处/所”二字的用法,则是集前代之所成。在保留实质名词用法的基础上,以“ところ(処/所)+助词に/を/で/が/へ”的形式,表现出空间性含义向接续助词化·文末助词化含义的转变。在日语中,汉字“处/所”除了有自立语素“ところ”的形式之外,还有由非自立语素“しょ”构成的熟语。从上古时代到近世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它们在本文的附录的部分也有所体现。其中,由“所”字构成的熟语“一所”集中体现了汉语词汇被日语吸收,逐渐丧失空间性含义从而副词化的过程。本文将这一过程单独提出并做了相关记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文嘉[5](2011)在《《古事记》中汉字语意的受容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事记》成书于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尚未出现的时代,全文使用汉字写成,文体方面采用了汉语文体和和语文体混用的变体汉文。《古事记》全文只有序文部分采用了中国六朝时代的骈体文的形式,正文则全文使用变体汉文。《古事记》的表记方法深刻反映了当时汉语和日本语的依存关系。作为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古事记》反映了日本上代的文字表记特征,因此被称为“汉字表记的教科书”。为了使用汉字记录《古事记》的正文,《古事记》中所使用的很多汉字承担了“训”的作用,被称为“训字”。同时,在文字表记方面,《古事记》中所使用的汉字,在字义和用法方面,大多数同古汉语保持一致,但《古事记》正文使用变体汉文记录而成。所以在使用汉字记录文章时,所使用的汉字在字义和用法方面,完全同古汉语保持一致是很难实现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可知《古事记》中使用的汉字大多数在词义和用法方面同古汉语是一致的,但发生异变的例子也是存在的。为记录汉语产生的汉字,在自然地被融入日语的过程中,如何使用汉字来记录日语就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记录《古事记》的同时,日本语的“书记体系”也随之形成,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日本人使用汉字记录日语的意识逐渐强化的过程。本论文通过四个步骤进行说明和论述。第一章,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通过对先行研究的介绍,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学习理解的基础上,确立了本论文的观点。第二章,作为正文的铺垫,介绍了《古事记》的表记方法及其特征。第叁章,对《古事记》中出现的在汉字的词义和用法方面同日语不一致的例子进行了分类,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本文通过分析把《古事记》中汉字的词义。用法产生的变异现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汉字词义的变异,本文中把汉字词义的变异分成为词义的派生和词义的转换这两种类型;其次是汉字用法的变异,为记录汉语而产生的汉字一直作为表意文字使用,汉字传入日本,为了记录作为粘着语的日语,某些汉字固定充当了某个语法成分。本文中把这种固定充当某种语法成分的汉字分为表示日语待遇表现的汉字和表示日语语法句型的汉字两种类型。第四章,本章对《古事记》中出现汉字词义异变现象的汉字在现代日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古事记》的表记方法对现代日语的影响。通过对《古事记》中的汉字字义及用法的变异现象的研究可以推测出当时日本人对文章表记的态度。《古事记》中在字义和用法上不同于古汉语的汉字实例,则是证明上代日本人文章表记态度的依据。对横亘在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汉字,进行语义和用法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古事记》在日本表记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古事记》表记法的相关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上代日语中所使用的汉字和古汉语汉字的关联性的研究也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以本文为突破口,今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上代文学作品的表记方式同古汉语的关联性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文字表记的研究,在文字、文化、文学、历史、社会、宗教等领域进行全面的学习,希望为中日文化交流事业献上一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汉字受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东亚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对周边各国的文化、思想、语言等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开始向我国学习,并吸收了大量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日本的文字、词汇受到古代汉语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日语的发展也对我国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补充,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中日汉字词汇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词义的消长,移行,变迁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日本与中国属于同一个汉字文化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相同的汉字词汇,但日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日语比汉语的表记方法更丰富,复杂。即使同一个汉字词汇,在中文或日文中的意思不尽相同。意义相同,意义相近,甚至相反,或完全不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经常出现“望文生义”,误用或是表达不准确的情况。这给一部分日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大困扰。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调查,在日语词汇中汉语词汇占47.5%,数量最多。汉语词汇与日本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汉语词汇在日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日语里的大部分汉字和词汇都是从古代汉语中引进的,与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民族是个善于学习创造的民族,引进汉字以后,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和语法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慢慢形成了独有的语言特征。“日本语の语汇”主要由叁大部分组成,和制词、汉语词、外来语,和制词中也有大量是用汉字书写的。“和语(用汉字书写的)”和“日本语汉字语汇”由于其语义与中国现代的汉语词汇相比,大都发生了语义增加、减少和转义的变化,本稿主要以日语中的“和语(用汉字书写的)”和“日本语汉字语汇”为对象,从语志研究的角度对中日文中的汉语词汇的语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总结出相互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了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性和受容量的变化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唐朝时期的日本在对中国文化的吸取接纳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受容性。在语言文化方面,吸收了大量的文字和词汇。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随着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壮大,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在词汇语义的增加、减少和转义等方面。为此,给中国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本稿的展开的顺序是这样的。从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性入手,考察其受容量的变化,并对中国学生学习日语汉字词汇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第一章是先行研究介绍,第二章和第叁章采用语志研究的概念对日语汉字语汇及其受容量变化进行考察分析。在第四章中,总结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词汇与文化关系。作为总结,在结束语中作出几点归纳。1、语言和词汇都具有文化受容性,其中也包含了民族文化特征。2、日语汉字词汇同时具有汉文化和大和文化的双重性。日语汉字语词汇的受容量发生了较的大改变,这给中国学生造成了困难。3、解决学生的困难要从文化学习入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字受容论文参考文献

[1].俞晓红.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受容及其变迁[J].汉字文化.2019

[2].邓景涛.关于日语汉字词汇的受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3].李祥.唐诗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受容比较研究[J].作家.2015

[4].龚丽媛.汉字“处/所”在日语中的受容及变迁[D].吉林大学.2013

[5].李文嘉.《古事记》中汉字语意的受容现象[D].山西大学.2011

标签:;  ;  ;  ;  

汉字受容论文-俞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