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论文-张倩

缅甸岁月论文-张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缅甸岁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人文主义

缅甸岁月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9)在《论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缅甸岁月》是乔治·奥威尔根据自己在缅甸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现出他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反对与痛恨,蕴含着奥威尔深深的"人文主义"思想,从而表达了奥威尔对缅甸人民以及全世界被殖民者的同情与怜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8期)

聂素民[2](2019)在《“胎记”与“臃肿”:《缅甸岁月》中的伦理身份象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小说《缅甸岁月》是殖民话语的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小说既以"胎记"作为殖民老爷弗洛里丑陋的殖民主义的伦理身份象征,又以"臃肿"作为地方官员吴波金卑鄙恶劣的伦理身份象征。通过身体缺陷的象征,既是对殖民主义的丑陋讽刺,又是对殖民老爷进行伦理的批判。这些批判,又从反面提示着一种伦理的教诲功能:恶有恶报的普世伦理哲学。(本文来源于《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蒋云云,许庆红[3](2019)在《妖魔化塑造与认知暴力——《缅甸岁月》中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将缅甸女性降级为"物"与"兽"的他者,并着重刻画了她们的自我否定与集体堕落。借助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帝国主义公理性的意识形态"和"属下"概念分析这一现象,发现奥威尔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在对第叁世界女性进行妖魔化塑造的同时,对她们施加了认知暴力,使她们成了"不能说话"的属下。奥威尔在文本中掩盖了白人对第叁世界女性的剥削与压迫,为大英帝国修筑了一条"合法"的殖民之路。该发现有助于读者认清奥威尔的种族主义和男权至上的思想以及他扮演的帝国主义同谋者的真实身份。(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环环[4](2017)在《英国小说中殖民者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国小说中,有不少描写殖民地生活的作品,但其中所塑造出的殖民者形象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以英国小说中的殖民者形象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概况的基础上,以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和乔治·奥威尔的《缅甸岁月》为例,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帝国主义与反帝国主义等理论,细致分析英国小说中叁种典型的殖民者形象,揭示这一形象系列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以探讨英国小说对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遏制所起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相关课题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英国小说中殖民者类型的划分。第二章主要分析《鲁滨孙飘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这一进取的殖民者的典型形象,指出他作为殖民商人、土地开发者、殖民统治者以及宗教殖民者的多重殖民身份,并揭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第叁章以《印度之行》中保守的殖民官员隆尼·希斯洛普为研究重点。第一节分析他保守的行为与表现,主要包括对既定殖民统治传统的遵守和对个人品德的重视。第二节分析他保守的原因与实质,指出这是在20世纪自我怀疑和日渐收缩的时代背景下,帝国为维持殖民统治所做的努力。第四章以《缅甸岁月》中反思的殖民者弗洛里为研究重点。第一节从他对驻印英国人与当地人、“俱乐部文明”与当地文化的不同态度和看法,分析他反思的行为与表现。第二节指出其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大英帝国统治模式的思考、大英帝国统治方法的思考和大英帝国统治对殖民地产生影响的思考。第叁节揭示了反思的原因,从文本世界来看,是弗洛里的胎记造成的边缘性体验和他独立思考的个性造就了他善于反思的性格特征;从与文本相连的外部世界来看,是善于反思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创造出弗洛里这个反思白人的形象。第四节指出了反思的影响与意义,弗洛里的反思引起了对殖民历史的思考,而他的最终自杀则暗示了殖民体制的终结。第五章是对殖民者形象塑造的理论阐述。第一节主要分析殖民者形象的多元化的问题,指出他们既有普遍焦虑的共性,又有着各自的独特个性,他们的焦虑不安状态反映出殖民者深深的不确定感和对殖民合法性的质疑,而他们的不同意愿和实践则使得帝国内部充满了不稳定性,内蕴着使帝国分崩离析的可能性。第二节主要从文化与帝国主义的角度探讨殖民者形象的塑造与帝国殖民历史的关系,尽管生活于帝国中的作家在塑造殖民者形象时并不能完全摆脱帝国主义观念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构建并强化了这种思想,但是,反帝国主义的思想也同时内蕴于其中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展现,并最终导向了殖民体制在土着人的反抗和统治者内部矛盾的压力下走向终结的命运。(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黄绍栋[5](2017)在《弗洛里之死:《缅甸岁月》中的男性气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第一本小说《缅甸岁月》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奥威尔早期作品的文学价值,对《缅甸岁月》的文学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国内外主流的研究都是从较为宏观的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却避开了《缅甸岁月》中最关键的谜团——弗洛里之死。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以及其它相关理论对“弗洛里之死”的谜团做出阐释,试图表明弗洛里的死亡是大英帝国盛世的殖民时代无可挽回地走向消亡的影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缘起、现状、理论依据和方法,为后文的展开勾勒必要的框架背景。第一章结合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到一战之后的历史背景,说明随着大英帝国殖民势力的由盛而衰,英国男性从传统的绅士蜕变成奉行殖民帝国主义的白人老爷。而在《缅甸岁月》中,践行传统绅士风度的弗洛里被奉行主流殖民帝国主义的白人老爷所排斥,弗洛里的“跨种族”身份是英国男性气质衰退的表征。第二章关注弗洛里对自身“支配性男性气质”的重构过程。弗洛里追求伊丽莎白以及向英国宪兵军官维拉尔挑战的两个情节,反映了他在主流意识形态下,将自己“自我塑造”成符合殖民帝国主义标准的白人老爷,而这种的自觉的“自我塑造”反映了弗洛里身上矛盾的男性气质。第叁章讨论弗洛里矛盾的男性气质的毁灭过程。伊丽莎白的种族主义集中体现了殖民末期的大英帝国的衰退本质,她的存在颠覆了弗洛里追求传统绅士风度的理念,而马拉美的所作所为则体现了民族主义觉醒时期的被殖民者对大英帝国的殖民帝国主义的一种致命的报复。本论文旨于通过弗洛里身上矛盾的、融合了绅士风度与殖民帝国主义的男性气质的衰退、重构与毁灭的过程,来分析大英帝国白人男性的男性气质无可避免地走向退化的结局,而其背后的根源在于大英帝国辉煌的殖民势力早已在历史的潮流中走向衰退的尽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殷芳瑶[6](2017)在《存在主义视角下《缅甸岁月》和《1984》的主题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乔治·奥威尔的《缅甸岁月》和《1984》进行主题解析,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海德格尔和萨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的概念—"荒谬"、"他人是地狱"、"自欺"和"本真",凸显了存在主义的思想精髓。本文旨在通过以上几个层面对《缅甸岁月》和《1984》中体现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解读,探寻奥威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导论,简要介绍奥威尔、《缅甸岁月》和《1984》以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以上两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点;第叁章以"荒谬"和"他人是地狱"为起点,分析作品中体现的荒谬、人性缺失和异化;第四章以"自欺"为中心,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弗洛里、温斯顿和茱莉娅如何在荒诞的世界中陷入自欺的境地,以及面临的生存困境。第五章从自欺的对立面—"本真"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如何通过坚持自我、追求自由、承担责任,进而实现本真的生存,最终成为存在主义的实践者;最后一章为结论,对以上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缅甸岁月》和《1984》中体现的"荒谬"、"他人是地狱""自欺"和"本真",强调奥威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4-07)

顾奎[7](2016)在《扭曲叙事策略下的殖民者形象——以《缅甸岁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殖民小说中多扭曲的殖民者形象。《缅甸岁月》作为一部反殖民主义小说,其扭曲叙事的运用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始终。通过对殖民者形象的刻画、语言的描述以及心理的揭示,他们隐藏在扭曲的外表之下的极度扭曲的心理、世界观和道德观也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对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扭曲形象的构建进行比较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歪曲以便揭示"的叙事策略对殖民范式的堕落和畸形相当讽刺,我们还发现这种扭曲的人物描写与其中所暗含的讽刺倾向和意图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6年03期)

阮碧媛[8](2016)在《后殖民视野下《缅甸岁月》的殖民意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奥威尔对缅甸人无意识的他者化,指出其隐藏在文本下的白人优越论和殖民意识,并进一步从对缅甸人的种族歧视性描绘、从属性地位的定位和妇女边缘化的处理叁个方面揭示了奥威尔作为白人作家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娟[9](2015)在《奥威尔《缅甸岁月》的多重阐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奥威尔的早期小说《缅甸岁月》源于作者本人在东方的生活经历。小说的主人公弗洛里是生活在缅甸的英国人,在追求同样是白人女性伊丽莎白受挫后自杀,但弗洛里的死并不仅仅是因为感情受挫,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他在文化认同上的困境。《缅甸岁月》既表现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复杂关系,也反映出以弗洛里为代表的殖民者对帝国主义与文化身份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陈兵,陈璟鸿[10](2015)在《失败的表演——《缅甸岁月》中弗洛里的悲剧命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现代着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篇名作《缅甸岁月》描写了大英帝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日薄西山之时英国殖民者面临的困境。从表演研究的角度来看,小说主人公弗洛里和其他英国殖民者的行为都属于身份表演。弗洛里采取了一种阈限性的生活方式,游走于种族、文化和阶级的边缘以摆脱自己的身份困境。他的跨越既定社会规范的行为受到了自己同胞的排斥,亦为缅甸人所不理解,最终导致了其身份表演的失败和自己的悲剧命运。(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缅甸岁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乔治·奥威尔小说《缅甸岁月》是殖民话语的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小说既以"胎记"作为殖民老爷弗洛里丑陋的殖民主义的伦理身份象征,又以"臃肿"作为地方官员吴波金卑鄙恶劣的伦理身份象征。通过身体缺陷的象征,既是对殖民主义的丑陋讽刺,又是对殖民老爷进行伦理的批判。这些批判,又从反面提示着一种伦理的教诲功能:恶有恶报的普世伦理哲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缅甸岁月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论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名作欣赏.2019

[2].聂素民.“胎记”与“臃肿”:《缅甸岁月》中的伦理身份象征[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9

[3].蒋云云,许庆红.妖魔化塑造与认知暴力——《缅甸岁月》中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批判[J].宿州学院学报.2019

[4].杨环环.英国小说中殖民者形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5].黄绍栋.弗洛里之死:《缅甸岁月》中的男性气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7

[6].殷芳瑶.存在主义视角下《缅甸岁月》和《1984》的主题解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7

[7].顾奎.扭曲叙事策略下的殖民者形象——以《缅甸岁月》为例[J].江淮论坛.2016

[8].阮碧媛.后殖民视野下《缅甸岁月》的殖民意识解读[J].新乡学院学报.2016

[9].李娟.奥威尔《缅甸岁月》的多重阐述[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陈兵,陈璟鸿.失败的表演——《缅甸岁月》中弗洛里的悲剧命运探析[J].外语研究.2015

标签:;  ;  ;  ;  

缅甸岁月论文-张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