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德育论文-刘纯,霍群

主体间性德育论文-刘纯,霍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间性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和谐德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德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纯,霍群[1](2019)在《对和谐德育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传统德育模式的主体性困境在和谐德育主体间性的探讨中得到消解,但主体间性亦有其自身的不足,应该辩证的看待主体间性问题,而不要对其盲目的推崇。(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02期)

黄玉龙[2](2018)在《职业学校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实现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学校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是主体间性理论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确立和提升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体现。职业学校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的实现路径须在坚持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的共在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8年12期)

吕晓婷[3](2018)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中职德育教学改革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理论是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旨在打破"主客体说",建立"双主体说"的思辨理论。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教育理论,则突出强调教育中要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从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叁个维度审视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中职德育的教学改革,得出打破当前中职德育学生"被动学习"教学现状的需要、突破当前中职德育教师"灌输教育"教学模式的需要、适应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改革发展"教学要求的需要是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何以必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确立、"师生民主、平等互动"课堂氛围的营造、"探讨沟通、对话交流"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何以可能;从"活动教学课型"落实主体间性理论的优势与必要、方法与事项、评价与反思得出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如何可能。(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15期)

陈杰[4](2018)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为改变中小学德育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欲以中小学德育实际为基点,探明目前中小学德育之困境,在中小学德育中引入主体间性理论,针对中小学德育目标不明、手段单一、单向度输入、缺乏社会支持等问题,提出"生活即德育"的新型的中小学德育观,以期创新中小学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德育内化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8年20期)

孙肖[5](2018)在《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学校德育困境的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师生关系在学校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客体二元对立思想所带来的师生关系的紧张必然造成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通过师生之间平等性对话、理解性交往和共情性合作,建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德育功能得以彰显、德育效果得以最大化、德育困境得以转向的现实路径。(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23期)

王华兴[6](2017)在《浅探新媒介视域下学校德育的主体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学校学生的德育发展和新媒介之前存在着共通性,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落实相关德育工作。但是现在学校的德育主题存在着一定的离散性,信美肌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本身也有一定的叛逆性,这些都使得新媒介德育工作难以发挥更好的效果。本文根据共建、共享、共创这叁种原则,根据新时代师生关系变化进行研究,来对学校新媒介视域下德育工作的内容效果进行探究,进而使得师生主体间性作用得到落实和创新。(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7年10期)

杨立军,刘荣强,王振龙[7](2017)在《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主体间性模式必要性和实效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模式顺应并关注交往与对话时代发展取向,突破了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单一主体的传统范式,是对传统主体性模式的优化与超越,能够显着增强本科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本科院校德育教育模式面临的困境,讨论高校主体间性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主体间性模式的实施思路,提升模式的实效性,使本科院校德育教育更加趋于合理化与人性化,对于增强本科院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意义与实践指引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7年09期)

祝苗苗[8](2017)在《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关于主体和主体之间和谐交往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重视和挖掘德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传统高校德育主客二分模式忽视了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作用。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德育中德育教育者和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应该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共同性。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进行双向的互动交往,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吴文君,张彦通[9](2017)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导师与研究生交往的德育效应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具有学术性和精神性两个特点。不同于"主体—客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产生的占有性主体人格以及工具性行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理解以及共生共享。基于主体间性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无论是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还是研究生的精神成长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都会产生相应的德育效应。(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7年01期)

杨现勇[10](2015)在《论主体间性德育范式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本土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德育范式的发展来看,主体间性德育范式是对西方个人主体性德育范式的超越。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决定了当代中国德育实践主体间性德育范式的必然性。当代中国实践主体间性德育范式必须从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德育个性及人的存在方式等方面给予本土化观照。(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主体间性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职业学校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是主体间性理论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确立和提升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体现。职业学校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的实现路径须在坚持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的共在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间性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纯,霍群.对和谐德育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J].东西南北.2019

[2].黄玉龙.职业学校主体间性德育课教学实现路径探析[J].参花(上).2018

[3].吕晓婷.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中职德育教学改革与路径[J].山西青年.2018

[4].陈杰.“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8

[5].孙肖.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学校德育困境的出路[J].教育现代化.2018

[6].王华兴.浅探新媒介视域下学校德育的主体间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

[7].杨立军,刘荣强,王振龙.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主体间性模式必要性和实效性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

[8].祝苗苗.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

[9].吴文君,张彦通.主体间性视域下导师与研究生交往的德育效应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

[10].杨现勇.论主体间性德育范式在当代中国实践的本土观照[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主体间性德育论文-刘纯,霍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