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体育产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动力
区域体育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滕刚,郭素艳[1](2019)在《河南省区域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设计、路径构建与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河南省自然资源、特色武术资源、民间体育等资源进行梳理、分析,为构建河南体育文化资源为核心品牌(体育文化产业核心层)、次核心品牌(体育文化产业外围层)和要素品牌(相关体育文化产业层)奠定基础,并通过建立具有多个区域性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体育文化产业运营区域,以发挥各自优势,推进错位发展,提升特色体育文化产业的辐射能力、拉动核心及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在区域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方面,提出了集聚发展、圈层发展、结构优化、品牌优先四大战略;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构建跨界融合发展、内容整合创新发展、"非遗"引导发展、特色赛事拉动发展和政策保障发展等五条路径;在发展动力机制方面主要从市场需求拉动、企业行为推动和产业链支撑来研究河南特色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数据库、河南省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访谈法:对高校相关专家、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旅游公司、武术传承人、体育资源管理单位负责人进行走访,为论文框架构思、论文的研究思路夯实理论基础。3)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需要,走访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南阳、信阳等地区,实地考察河南现有的自然资源、特色武术资源、民间体育等资源,为构建河南特色体育文化产业运营区提供资料支撑。4)逻辑分析法:对通过运用上述研究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建立具有多个区域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产业带和运营区,以期发挥各自优势,推进错位发展,提升特色体育文化产业的辐射能力,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依据体育文化产业属性,挖掘各区域体育资源、科学分类,建立具有多个区域性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体育文化产业运营区域,以发挥各自优势,推进错位发展,提升特色体育文化产业的辐射能力、拉动核心及边缘区域经济发展。2)建立以郑州为核心层的体育文化产业运营区:以温县、栾川、林州市、辉县、内乡、西峡、信阳市区、新县等为腹地层,以郑州周边的焦作、洛阳、新乡、济源、漯河等为边缘层的体育文化产业运营区,逐步辐射到太行山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旅游经济区和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四区一带")。3)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优先战略要依据区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与市场需求,创新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即依托产业集聚区域,优先发展武术产业、高端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产业、通用航空产业及高水平体育赛事等;依托"四区一带"旅游经济区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带等。4)推动河南体育文化产业生产要素跨界融合。主要为:融合河南"四区一带",持续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融合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建立体育服务综合体;融合康体服务业,发展康体养老服业;融合"互联网+"等信息产业,发展智慧场馆、电子竞技、电子设备等产业。5)拓展河南体育文化产业生产要素拓展,衍生新的体育文化产业要素。如,以少林和太极为龙头产业的竞赛和培训,提升内容质量;基于已有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更多内容,比如体育电影、体育电视、真人秀、网游或手游游戏,扩大产品有效供给。6)以特色体育赛事表演业来拉动产业链端各产品的发展、以"非遗旅游"为切入点,把河南体育类"非遗"表演、竞赛的融入到体育旅游中,让旅游消费者进行体验式旅游,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同时对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重要作用。7)加快形成多元主体的市场格局,主要从河南体育文化产业生产要素(资源)、企业战略和产业结构进行顶层设计,在发展动力机制方面主要从市场需求拉动、企业行为推动和产业链支撑来实现河南特色体育产业集群发展。8)在发展河南体育文化产业的政策选择上,依据河南特色体育文化资源,采取分层发展模式,即分为重点发展一批体育文化产业、扶一批持发展产业以及适度发展一批体育文化产业。研究结论:河南特色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主要依据区域内特色体育文化产业资源来实现区域品牌战略,从而构建具有河南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构建河南省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从市场需求拉动、企业行为推动和产业链支撑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跨界融合后衍生新的体育文化产业内容来丰富现有的体育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细化体育文化区域市场运营区域、"非遗旅游"带动体育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以特色体育赛事表演业来拉动产业链端各产品发展等模式,来实现河南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另外,在河南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选择上,依据河南区域特色体育文化资源优势,制定优惠的宏观经济政策,采取分层发展模式,控制和调节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潘登,王进[2](2019)在《大运河(江苏区域)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体育产业基地,指由江苏省体育局命名的,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一定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在相关业态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或在体育产业某领域具有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机构。目前,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性的基地建设呈现喷涌之势,一大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向全国,实现体育旅游基地的紧密结合。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态势为推动江苏体育产业基地向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体育产业基地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在2017年5月的苏北发展座谈会上,"1+3重点功能区"的战略构想被省委书记李强提出。为此,在江苏省构建"1+3"重点功能区发展的背景下,以研究江苏省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特征及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指导意义。所以研究体育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7年在扬州市的牵头下,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成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成为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江苏的申遗点段的河道有6段,有22处历史遗存。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途径八个江苏地级市,将近一半的人口沿河而居。在申遗成功的背景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也被写进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大运河途径的江苏八市均有体育产业基地的布局,对这些体育产业基地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能促进大运河八市的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所以对大运河江苏区域的体育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研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基金项目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8ZDJD-B006)前期收集的体育产业基地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大运河江苏区域的各类型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增长极,并预测新的增长极,将他们的在地理上进行"连线",寻找空间上的发展规律。江苏省命名的体育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某个"区域"或者某个"机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体育产业基地也被分为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两种,前期对这些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进行数据填报的时候也是按照两个量表进行的。示范基地的数据填报多是由当地的体育局填写,示范单位的数据是由该单位填写。其中示范基地填报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纳税总额、体育产业投资额、体育带动相关收入、体育场地面积、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体育企业数量等。示范单位填报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纳税总额、员工人数、单位员工大专及学历占总员工人数比重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产业效益分析,来作为确定增长极的依据。在确定增长极的基础上,寻找有潜力成为新的增长极的城市,并将其在地理空间上进行连线,构建点-轴布局图。结果与结论体育装备制造类的体育产业基地中,淮安、苏州、徐州以较高的体育产业规模已经具备成为增长极的条件,而宿迁、扬州、镇江、常州四市的体育装备制造类的产业规模虽低于上述叁市,但也在稳步发展中,所以宿迁、扬州、镇江、常州四市有潜力成为新的增长极。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成为增长极的苏州、徐州、淮安叁市在地理上的跨度比较大,大有包围其余四市的架势,这对有潜力成为增长极的四市体育装备类的基地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让其在交通和资源的利用上都有很大的便利性。无锡、苏州、徐州叁市的体育场馆类体育产业基地发展较好,具备成为增长极的条件。而宿迁、镇江、常州也在稳步发展之中。除了扬州和淮安之外其余的六市都布局了体育场馆类的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增长极的叁市无锡、苏州、徐州,在地理上跨度比较大,南北方向上几乎跨越了整个江苏省。而有潜力发展体育场馆类基地的宿迁、镇江、常州则被包围在增长极城市之中,呈现出了从江苏省外部先发展到内部跟进的局面。徐州、扬州、苏州叁市的体育旅游类的产业基地发展较好,具备成为体育旅游类产业基地增长极的条件,大运河沿岸的八市旅游资源丰富,这与只有叁个城市布局体育旅游产业基地的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其他五个城市也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树林[3](2019)在《区域协调新机制下对我国30省市体育产业相关核心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支撑作用仍然不强,区域差异仍然十分凸显等突出问题。因此,如何根据近几年发布的体育产业大数据以及发展实践,深入分析各省市、各地区存在的主要差异与原因,积极探索跨省市、跨区域体育产业布局与融合发展新机制,紧紧把握宏观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机遇,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改进,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等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各省市、各地区体育产业总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及增加值占GDP比例等核心数据指标差异,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二是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不同维度的新机制、新要求。本文立足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和新机制,拟从各省市、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核心数据中,分析差异与原因,探索对策与机制,提出意见与建议,为更好完成《体育产业发展"十叁五"规划》目标任务,促进体育产业长远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专家咨询、参加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大会,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具有四个维度和两方面价值意义;2.我国体育产业现状是不断发展、势头良好;3.我国30省市体育产业区域发展差异十分明显,总体呈现"东部一枝独秀、东北和中西部偏弱"的发展水平特征;4.从四个维度分析我国30省市体育产业相关核心数据统计及实证报告,应做好以下方面:(1)宏观经济发展维度分析:应坚持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同步伐。(2)区域互联维度分析:应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强化区域间协调对接。(3)市场主导维度分析:应尽快建立"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4)政府引导维度分析:应高度重视竞技体育项目,以项目促发展。研究结论:(1)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但各省市、各地区体育产业水平差异明显。首先从宏观机制层面,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体育产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共享合作基地,促进体育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有效有序运行。其次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方向和理论基础,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大发展一系列机制体制。再次,要综合产业发展规律、体育项目功能等各方面自身影响因素,推进体育产业集群、集聚区建设,发挥核心引领作用。(2)体育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体育产业增加值分别与各省市体育产业总规模、GDP、增加值占GDP比、总人口数呈显着正相关,与GDP的年增长无显着相关。体育产业发展应提高站位、主动作为。紧紧抓住国家推动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的契机,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同轨同步。(3)体育产业发展与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水平显着正相关。要挖掘精品赛事活动,培育和引入精品体育赛事,与先进强省、国际体育组织加强合作,打造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精品赛事。紧紧围绕冰雪项目、户外运动、水上、航空、自驾等热点和新兴体育项目,提早产业规划,积极开展布局。(4)体育产业发展要注重体育用品和相关产业的实体经济发展。从体育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信息技术、体育设备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不断影响人们体育活动的体验和消费方式。在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的同时,要注重发展好体育实体经济。福建是大力发展体育实体经济的典范。(5)体育产业发展要注重软科学的研究与提高。加强宏观规划、顶层设计、软科学研究以及体育产业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破解体育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加强体育产业智库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建立体育产业研究院,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研究制定吸引人才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构建更加有效的体育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薛未,张剑利[4](2019)在《长叁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长叁角区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最积极、体育消费最密集、体育活动赛事最多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将支持长江叁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长叁角区域进入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同时,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经济、民生发展方向。长叁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有望成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标杆和典型。本研究旨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长叁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内在动力、制约因素和实现路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使用百度学术为检索平台,设定关键词是"长叁角区域一体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献来源选择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索引期刊,搜索2004至2018年的相关文献,总计获得文献数量2286篇,经过进一步筛选和梳理,精读了紧密相关文献81篇。通过互联网检索长叁角区域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的体育产业体系、产业环境、产业基础数据,数据搜索截止日期是2019年4月13日。研究结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1)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归根结底,长叁角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增强人民体质;2)"五大发展理念"是根本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必不可少;3)明确"高质量"是关键要求,体育活动赛事、场馆服务、健身指导和体育组织既有数量保障,更有质量要求;4)"创新"是根本动力,遵循战略思维、精准思维、底线思维的科学方法论,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体育治理效率。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1)核心城市形成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集群。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苏州和南京体育产业化进程在全国位居前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基础扎实的体育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杭州建设体育休闲之都和电竞之都,现有富阳、淳安两座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宁波在2017年成为国家级休闲之都,杭州和宁波都是热门体育旅游城市,徒步、骑行、潜水、马拉松等体育+旅游项目丰富;2)丰富的区域体育产业活动、赛事、交流,在马拉松、户外徒步、自行车、滨海项目上已经初步形成活动赛事体系;3)体育产业治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存在沟通协调空间,例如上海的全民健身300指数、苏州体育产业引导基金、杭州数互联网体育经济、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1)体育产业要素整体质量不高,体育服务业薄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合理性和使用率较低,体育健身参与和消费不够旺盛;2)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都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仍然受到束缚。例如在全民健身开展中存在盲目性,大水漫灌,决策科学性不高;3)体育市场环境总体不优,长叁角区域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普遍存在,存在地区间恶性竞争。很多体育领域对民营企业开放程度不足,影响体育投资者积极性和转型主动性。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1)推动体育产业要素质量提升,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体育培训服务的精准运营,发掘区域交通和生态环境潜在市场价值,改善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环境;2)健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区域合作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加强区域协调和沟通,清除束缚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3)优化体育市场发展环境,保障长叁角区域体育企业公平竞争,降低民营体育企业成本,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环境;4)加快体育产业政策转型,从扶持、引导企业产业转变为激励创新、规范市场。研究结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长叁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命题,是体育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长叁角区域一体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身体健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握这一基本内涵,是科学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长叁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产业要素整体质量不高、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市场环境总体不优等阻碍因素。长叁角区域各个地区的发展可以有多种路径选择,致力于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各具特色的高质量表现。未来研究可关注长叁角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健,吕平[5](2019)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带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以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体育旅游的影响为切入点,对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协同发展战略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符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其不仅能将我国的文化进行传播,通过吸取其他国家的特色文化,还能有效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希望通过研究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带区域协同发展,能有效助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胡美华,陈卓[6](2019)在《体育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育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体育产业发展显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假设,同时关注到体育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山东省17个地市官方统计的区域体育产业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区域经济生产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体育产业发展显着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均存在显着空间正相关,说明两者具有空间集聚的特征;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其正外部性作用十分明显;体育产业发展实力较强的区域通过人力、资本以及技术等要素向发展程度低的地区进行辐射,带动后者体育产业飞速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本文来源于《体育成人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孙昕[7](2019)在《共享经济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为经济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了促进作用。实践中为了保持区域体育产业良好的发展状况,实现其长远发展目标,则需要落实好共享经济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运用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促使区域体育产业能够处于稳定、高效的发展状态。基于此,文章将对共享经济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进行系统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9年28期)
林迪,郭惠杰[8](2019)在《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研究的SWOT-AH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紧密的关联,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区域品牌的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现实载体。SWOT分析法大量应用于宏观的定性研究,AHP(层次分析法)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以SWOT-AHP为分析框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结合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识别,按照影响程度得出S(优势)>O(机遇)>T(威胁)>W(劣势)的结论。并提出政府引导与扶持、中介机构作用、打造总部经济的针对性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王汝尧,孙玉芹[9](2019)在《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策略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研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入手,通过剖析、探讨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策略优化目标与模式选择,包括: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责权的合理分配、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综合型发展模式、多层次联动的依法发展模式、多渠道协同发展模式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张德利,尹维增,李诚刚,朱峰[10](2019)在《资源禀赋与文化认同: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区域体育文化产业而言,依托资源禀赋实现体育文化认同,进而服务于文化自信和体育强国发展战略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延续文化生命,实现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以区域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为导向,实现体育文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地域文化符号与体育文化认同不足是影响区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具体表现为:体育产业文化符号表征的信息不强,民众对体育文化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加强;民众的思维观念、健身消费意识和制度设计制约了地域文化符号的创新和构建;资本推动不足、人才缺失以及品牌影响力不足制约了地域体育文化符号的营造。研究进一步认为:地理资源集聚与文化认同是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表现为处理好历史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营造整体、内生综合的发展机制;紧密围绕制度创新形成文化和地理资源集聚,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多元一体的创意操作机制,营造体育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是区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之力。(本文来源于《体育与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区域体育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苏省体育产业基地,指由江苏省体育局命名的,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一定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在相关业态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或在体育产业某领域具有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机构。目前,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性的基地建设呈现喷涌之势,一大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向全国,实现体育旅游基地的紧密结合。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态势为推动江苏体育产业基地向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体育产业基地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在2017年5月的苏北发展座谈会上,"1+3重点功能区"的战略构想被省委书记李强提出。为此,在江苏省构建"1+3"重点功能区发展的背景下,以研究江苏省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特征及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指导意义。所以研究体育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7年在扬州市的牵头下,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成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成为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江苏的申遗点段的河道有6段,有22处历史遗存。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途径八个江苏地级市,将近一半的人口沿河而居。在申遗成功的背景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也被写进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大运河途径的江苏八市均有体育产业基地的布局,对这些体育产业基地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能促进大运河八市的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所以对大运河江苏区域的体育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研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本文以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基金项目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8ZDJD-B006)前期收集的体育产业基地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大运河江苏区域的各类型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增长极,并预测新的增长极,将他们的在地理上进行"连线",寻找空间上的发展规律。江苏省命名的体育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某个"区域"或者某个"机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体育产业基地也被分为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两种,前期对这些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进行数据填报的时候也是按照两个量表进行的。示范基地的数据填报多是由当地的体育局填写,示范单位的数据是由该单位填写。其中示范基地填报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纳税总额、体育产业投资额、体育带动相关收入、体育场地面积、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体育企业数量等。示范单位填报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纳税总额、员工人数、单位员工大专及学历占总员工人数比重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产业效益分析,来作为确定增长极的依据。在确定增长极的基础上,寻找有潜力成为新的增长极的城市,并将其在地理空间上进行连线,构建点-轴布局图。结果与结论体育装备制造类的体育产业基地中,淮安、苏州、徐州以较高的体育产业规模已经具备成为增长极的条件,而宿迁、扬州、镇江、常州四市的体育装备制造类的产业规模虽低于上述叁市,但也在稳步发展中,所以宿迁、扬州、镇江、常州四市有潜力成为新的增长极。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成为增长极的苏州、徐州、淮安叁市在地理上的跨度比较大,大有包围其余四市的架势,这对有潜力成为增长极的四市体育装备类的基地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让其在交通和资源的利用上都有很大的便利性。无锡、苏州、徐州叁市的体育场馆类体育产业基地发展较好,具备成为增长极的条件。而宿迁、镇江、常州也在稳步发展之中。除了扬州和淮安之外其余的六市都布局了体育场馆类的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增长极的叁市无锡、苏州、徐州,在地理上跨度比较大,南北方向上几乎跨越了整个江苏省。而有潜力发展体育场馆类基地的宿迁、镇江、常州则被包围在增长极城市之中,呈现出了从江苏省外部先发展到内部跟进的局面。徐州、扬州、苏州叁市的体育旅游类的产业基地发展较好,具备成为体育旅游类产业基地增长极的条件,大运河沿岸的八市旅游资源丰富,这与只有叁个城市布局体育旅游产业基地的实际情况不相匹配。其他五个城市也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体育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1].滕刚,郭素艳.河南省区域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设计、路径构建与动力机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潘登,王进.大运河(江苏区域)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张树林.区域协调新机制下对我国30省市体育产业相关核心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薛未,张剑利.长叁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王健,吕平.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带区域协同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6].胡美华,陈卓.体育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9
[7].孙昕.共享经济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9
[8].林迪,郭惠杰.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研究的SWOT-AHP分析[J].商业经济.2019
[9].王汝尧,孙玉芹.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策略优化研究[J].体育科技.2019
[10].张德利,尹维增,李诚刚,朱峰.资源禀赋与文化认同: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安徽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