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斜肌亢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斜肌亢进,下斜肌转位术,DVD
下斜肌亢进论文文献综述
诸力伟[1](2016)在《单眼下斜肌转位术矫正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眼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DVD原在位垂直斜视的矫正作用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对17例(17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行单眼下斜肌转位术。观察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度的变化;手术前后下斜肌亢进程度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手术前后垂直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下斜肌亢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5-19)
曹晶晶,郭素梅[2](2015)在《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方式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合并下斜肌亢进DVD手术方式,原在位垂直斜度较小选择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大度数垂直斜视行下斜肌后徙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叁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垂直斜度,反复检查3次,取平均值;下斜肌亢进分+1~+4;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结果术前下斜肌亢进28例(41只眼),其中双眼13例;亢进+1,4只眼;+2,20只眼;+3,16只眼;+4,1只眼。下斜肌亢进均得到矫正。单纯下斜肌转位22例(30只眼),单眼14例,双眼8例。近期满意率85.71%。远期满意率71.42%。下斜肌后徙+同侧上直肌后徙术6例(15只眼),双眼5例,单眼1例;双眼5例中4例满意,1例好转,其中2例术后出现轻度上转受限;单眼1例,效果满意,但术眼出现轻度上转受限,睑裂变小。结论伴有下斜肌亢进DVD垂直斜度较小时下斜肌转位术效果良好;垂直斜度较大需行下斜肌减弱+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上转肌同时减弱术,双眼手术比单眼安全。(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张明,孙建宁[3](2013)在《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案。方法 98例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患者的斜视矫正术中,将一眼的外直肌预置可调整缝线,根据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后水平眼位的改变来调整外直肌的后徙量。结果 98例中87例外直肌后徙量减少。与单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比较,双眼下斜肌部分切除者的外直肌后徙量减少显着(P<0.05)。98例患者中治愈85例(87.0%),好转13例(13.0%)。结论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在矫正下斜肌亢进的同时,对外斜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患者应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3年15期)
王勇,张海萍,张信仿,马玲葵[4](2012)在《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治疗下斜肌亢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斜肌亢进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下斜肌亢进和继发性下斜肌亢进,在侧向注视时内转眼出现上斜视,影响外观时,需手术矫正[1]。本院将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下斜肌亢进病例分别采用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以及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发现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治疗原在位垂直斜度15~25△下斜肌亢进患者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湖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杨隆艳,孙伟,徐春玲[5](2011)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24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观察了24例3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前后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的变化,以评价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的手术效果。1资料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杨隆艳,孙伟,徐春玲[6](2011)在《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行下斜肌转位术的24例(3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的完整资料,并根据术前原在位垂直斜度将患者分为小度数、中等度数和大度数组,比较下斜肌转位术对各组近距离(33cm)和远距离(5m)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所有患者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颞侧缘外的浅层巩膜,与下直肌附着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结果近距离小度数DVD组、中等度数DVD组、大度数DVD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3%、7.7%、0;3组无效率分别为41.7%、25.0%、33.3%;远距离时各组治愈率分别为100%、0、0;3组有效率分别为92.9%、7.1%、0;3组无效率分别为25.0%、50.0%、25.0%;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小度数和中等度数D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10△)和中等度数DVD组(11△~19△)近距离和远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20△)。(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1年08期)
袁昌亮,胡燕妮[7](2011)在《下斜肌前置移位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下斜肌前置移位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方法:下斜肌前置移位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2mm或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成一直线处,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患者8例11眼中,术前6眼DVD程度是1+,术后DVD消失;术前3眼DVD程度是2+,术后2眼垂直斜视消失,1眼DVD程度为1+;术前2眼DVD程度是3+,术后1眼DVD程度为1+,1眼为2+。所有患者下斜肌均不亢进。结论:下斜肌前置移位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的有效方式,无明显副作用。(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白玉,任芬花[8](2010)在《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性垂直偏斜(DVD)是与一般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症状较为隐匿,临床上易误诊为内斜V征,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孙伟[9](2009)在《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临床特征,评价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效果。方法:将我科2006年4月至2008年7月期间诊治的24例3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提出对该病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的看法。结果:(1)术前近距离(33cm)和远距离(5m)原在位垂直斜度与下斜肌亢进程度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33cm:r =0.676 P<0.01;5m:r =0.689 P<0.01)。(2)近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由术前平均(17.33±6.66)PD减少到术后平均(5.37±4.36)PD (t=19.17,p﹤0.01 )。远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由术前平均(17.83±6.78) PD减少到术后(5.83±4.47) PD (t=19.80, p﹤0.01 )。原在位垂直斜度近距离平均矫正(11.97±3.42)PD, 95%可信区间(10.69,13.24)PD。原在位垂直斜度远距离平均矫正(12.17±3.37)PD,95%可信区间(10.91,13.42)PD。(3)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10△)和中度数DVD组(11△-19△)近距离和远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组(≥20△)(P<0.05)。(4)术前下斜肌亢进平均+2.10,术后降至平均+0.17(Wilcoxon秩和检验Z=4.920 P<0.01),有显着性差异。(5)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同期矫正,水平斜视度数由术前平均(45.59±16.09)PD,减少到术后平均(5.53±3.61)PD (t=10.46, p﹤0.001 )。结论:DVD多见于儿童,发病早,对双眼视功能危害较大,常合并下斜肌亢进、其他类型斜视或隐性眼球震颤,上斜程度不稳定。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术前远、近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与合并的下斜肌亢进程度正相关。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有明显效果,其中对中小度数DVD(<20PD)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大度数DVD(≥20PD)。下斜肌转位术可以消除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的下斜肌亢进。合并水平斜视的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水平斜视可以同期得以矫正。(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3-01)
陈遐,赵堪兴,郭新,陈霞,朱丽娜[10](2008)在《眼底照相法在下斜肌亢进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眼底照相为客观性定量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观察下斜肌功能异常(原发性下斜肌亢进,继发于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患者手术前后的客观旋转状态,探讨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日本Canon眼底照像机拍摄眼底像,使用Auto CAD R14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orea-disc angle,FDA)。其中正常人70例(140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29例(58眼)。结果本研究中正常人的FDA为:右眼5.24°±2.63°,左眼6.68°±2.86°,双眼总FDA为11.92°±4.24°,双眼之差为3.11°±2.11°。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中16例(占89%)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11例原发性下斜肌亢进患者中9例(占82%)的FDA超出正常值范围,表现为外旋转斜视。V征与外旋转有关。斜肌手术后眼底的FDA均趋于正常。下斜肌亢进的程度越强,V现象越明显,眼底照相显示的FDA超出正常值越多,术后改善得越明显。结论眼底照相技术可以客观描述旋转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也可对手术效果做出评价。(本文来源于《眼视光学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下斜肌亢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方式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合并下斜肌亢进DVD手术方式,原在位垂直斜度较小选择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大度数垂直斜视行下斜肌后徙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术。叁棱镜加遮盖法检查垂直斜度,反复检查3次,取平均值;下斜肌亢进分+1~+4;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结果术前下斜肌亢进28例(41只眼),其中双眼13例;亢进+1,4只眼;+2,20只眼;+3,16只眼;+4,1只眼。下斜肌亢进均得到矫正。单纯下斜肌转位22例(30只眼),单眼14例,双眼8例。近期满意率85.71%。远期满意率71.42%。下斜肌后徙+同侧上直肌后徙术6例(15只眼),双眼5例,单眼1例;双眼5例中4例满意,1例好转,其中2例术后出现轻度上转受限;单眼1例,效果满意,但术眼出现轻度上转受限,睑裂变小。结论伴有下斜肌亢进DVD垂直斜度较小时下斜肌转位术效果良好;垂直斜度较大需行下斜肌减弱+同侧上直肌后徙术,上转肌同时减弱术,双眼手术比单眼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斜肌亢进论文参考文献
[1].诸力伟.单眼下斜肌转位术矫正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临床观察[C].2016年浙江省眼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2].曹晶晶,郭素梅.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治疗[J].临床眼科杂志.2015
[3].张明,孙建宁.外斜视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案探讨[J].江苏医药.2013
[4].王勇,张海萍,张信仿,马玲葵.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治疗下斜肌亢进[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2
[5].杨隆艳,孙伟,徐春玲.下斜肌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24例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6].杨隆艳,孙伟,徐春玲.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1
[7].袁昌亮,胡燕妮.下斜肌前置移位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J].国际眼科杂志.2011
[8].白玉,任芬花.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0
[9].孙伟.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D].吉林大学.2009
[10].陈遐,赵堪兴,郭新,陈霞,朱丽娜.眼底照相法在下斜肌亢进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眼视光学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