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欧阳修诗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阳修诗词,迭音词,语义描写,句法功能
欧阳修诗词论文文献综述
华琼[1](2017)在《欧阳修诗词迭音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有其宝贵的语言价值。欧阳修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共有诗901首,词240首,并且诗词中大量地使用了迭音词,因此本文试图从词汇的角度对欧诗词中的迭音词进行研究。本文从迭音词的定义、种类、格式、语义、语法、修辞等方面对欧阳修诗词中的225个迭音词进行了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近代汉语迭音词的研究。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对迭音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从单音节字与整个词有无意义联系,或者重迭后整个词的意义比单音节字的意义增添了新的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方面将迭音词划分为四大类。第二章对欧阳修诗词中的迭音词的格式进行了探讨,全部是AA式,其中对欧诗词中的ABB式、AABB式做了详细研究,界定出这两种格式是词组,而不是迭音词。此外,根据词性划分欧诗词中的迭音词,不仅有迭音形容词,还有迭音拟声词、迭音副词、迭音动词、迭音名词、迭音数词。第叁章根据欧诗词的迭音词词汇意义将其分析归纳,总结为六大语义类型,即模拟声音;人物摹写;绘景摹物;迭音构词表行为或状态特征;表数量;表名称。第四章我们按照词性对欧诗词中的225个迭音词进行句法功能方面的分析,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一个词(词性没有发生变化)用在不同的句子中,它的句法功能有可能不同,因此,一个迭音词的句法功能可能不止一种。第五章为欧诗词迭音词的修辞效果分析,修辞效果有四种:描绘生动的形象;强调行为状态;调节音节形成韵律美;表示动感。第六章是分析欧诗词迭音词的形义关系和成对出现两个特点。我们将形义关系分为叁大类:一形一义、一形多义、多形近义,将成对出现分为两大类:相同词性的迭音词成对出现、不同词性的迭音词成对出现。(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3)
欧阳修[2](2016)在《欧阳修诗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6年04期)
王若丁[3](2014)在《对抗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红公(Kenneth Rexroth1905-1982),一个身上烙印着中国文化的美国诗人,为20世纪中国诗歌在西方的翻译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红公的诗人身份使他持有自己独有的翻译观,他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创造性叛逆使其译诗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实质,还同样成为具有相当水准的优秀英语诗歌,被无数的学者和爱诗之人欣赏和研读,成为中诗英译的经典之作。本文选取了王红公1956年出版的《中国诗百首》中的11首欧阳修诗词译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译文的分析比对,探讨王红公是如何经过创造性叛逆构建出具有强大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优秀英文译诗的。当前国内外对王红公译诗的研究集中在杜甫译诗和李清照译词两大领域,几乎没有学者将目光投射在王红公对中国这位伟大的文豪欧阳修的译诗上。笔者认为,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念使他的诗词中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穷苦之言和愁思之声富有浓厚真挚的感情正是王红公所追求的诗歌境界。王红公通过对原诗创造性的叛逆,为西方读者塑造了一个符合西方现代语境同时又保留欧诗精髓思想的诗歌形象。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叁章。引言部分主要对王红公中诗英译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指出学术界对于王红公英译欧阳修诗词研究的欠缺,接着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论点及理论基础即创造性叛逆,指出对王红公欧诗英译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从王红公对中国文化的执着入手,介绍了他的译诗何以能翻译地如此成功的前期积累,同时对译本的选取和翻译缘起进行分析,探讨王红公是如何认知欧阳修诗词及其译诗中叛逆情况的原因。第二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对创造性叛逆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述,并在第二小节中运用创造性叛逆理论详细地从语言的叛逆,误译和叙述者的现身对译文进行文本细读的分析,探讨王红公如何通过发挥主体性,经过创造性叛逆使欧阳修的译诗在各因素的对抗中获得重生,锤炼出与原诗媲美的译作。第叁章探讨了王红公的翻译观,论述了他在不拘泥与原文,与阻挠他想象力驰骋的元素的对抗后与欧阳修产生共鸣从而忠于原诗的精神,与原诗精神融合二为一的“创译结合”的译诗的过程。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炼王红公译诗的创造性叛逆成功之处,王红公译诗中的对抗和叛逆都是为了在中英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转换中实现对原作精神的忠实与保留,形成情感融合,升华译作诗情。(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苏立[4](2012)在《欧阳修诗词中酒的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洪本健的《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等为研究对象,对欧阳修诗词中酒的情节进行了研究,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是诗词中与酒相关的描写:酒与酒具的描写;行酒的描写;酒后情状的描写;二是诗词中与酒相伴的情结:酒伴愁肠、酒伴相思、酒伴怀春、酒伴红颜、酒伴出游、酒伴旧忆。(本文来源于《滁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杨雪[5](2009)在《欧阳修诗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欧阳修诗与词的题材、表现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风格之异同进行全面分析,试图阐释为何同一作家所撰诗与词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全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从欧氏诗词的题材入手,分析其诗词题材的类型和异同。欧诗的写作范围以日常生活为主,咏物、送别和风土人情等是其采用最多的主题,并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于同类主题的表现,欧氏在诗词中却各有侧重,透露出作者对于诗词的不同认识。第二章从表现手法入手,通过对比欧氏诗词中最常用的联章体、铺陈、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归纳出诗词表现中各自的重点所在。由于作者在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各有侧重,导致欧诗倾向于散文化,欧词则偏于诗歌化。第叁章通过分析欧氏诗词中相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的侧重点以及结合方式,归纳出欧氏诗词的几种主要的风格类型,并进而从社会环境、文学传统等方面阐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北宋时期,诗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折,词也在此期间逐渐转型,走向成熟和定型。欧阳修是北宋第一个诗词兼擅的大家,考察其诗词创作的异同,有助于深入认识这一阶段诗词互动的过程及其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北宋诗词的发展历程。(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30)
王培友[6](2007)在《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欧阳修诗词题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形成,与欧阳修对诗词功能的认识密切相关。研究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对理解北宋前中期诗词分途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07年08期)
吴宏一[7](2007)在《唐宋诗词中的颜色字——以欧阳修的一首七绝为讨论重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诗词固有诗情画意相依之美,而诗词语言中颜色字的运用,则蕴含着诗意修辞具体而微的艺术匠心。郑因北先生旧文四篇的论旨,关涉视觉美感、颜色互补、词语递嬗,循此而进,再作细读精解,围绕欧阳修《再至汝阴叁绝句》其一,发隐于修辞“冠顶格”格式之外,引入西方理代色彩学理论,结合具体作品及其作者的实际,就诗词与色彩的相关问题展开具体深入的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罗家坤[8](2005)在《简论欧阳修的“诗词分工论”及词作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欧阳修提出的“诗词分工论”影响了其词的创作特色。欧词的创作特色体现在叁个方面:讴歌人性人情;注重审美价值;具有通俗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这叁点都鲜明体现了其词体特征,奠定了有宋一代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汤吟菲[9](2005)在《潜心学术 精神可贵》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卷生香 今日的我省阜阳市,即北宋时的颍州。许多人知道欧阳修苏轼曾任颍州知州,并留下一些诗词。但欧苏的颍州诗词究竟有多少首,千百年来一直无人说得清楚,更缺乏全面(本文来源于《安徽日报》期刊2005-05-27)
江锡钰[10](2005)在《含英咀华 探骊求珠》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日的安徽省阜阳市,即北宋时的颍州。北宋时,两位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和苏轼都在颍州做过知州(俗谓太守)。我虽身在皖北,欧、苏的诗文也读过不少,但对欧、苏知颍州并在颍州留下大量诗词的历史却也只是朦(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05-04-13)
欧阳修诗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欧阳修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1].华琼.欧阳修诗词迭音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欧阳修.欧阳修诗词[J].东方艺术.2016
[3].王若丁.对抗与融合[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4].苏立.欧阳修诗词中酒的情结[J].滁州学院学报.2012
[5].杨雪.欧阳修诗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9
[6].王培友.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J].学术论坛.2007
[7].吴宏一.唐宋诗词中的颜色字——以欧阳修的一首七绝为讨论重心[J].中国文化研究.2007
[8].罗家坤.简论欧阳修的“诗词分工论”及词作特色[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
[9].汤吟菲.潜心学术精神可贵[N].安徽日报.2005
[10].江锡钰.含英咀华探骊求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