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职业资格证书的问题回答读者

就职业资格证书的问题回答读者

一、就职业资格证书问题答读者(论文文献综述)

魏珉[1](2016)在《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文中认为政策信箱问:编辑同志,我是中级(小高)职称15年以上的退休教师,2013年3月办理了退休,但却不能享受八级岗位退休待遇,而在我之前退休的取得小高职称6年以上教师均享受八级岗位退休待遇,之后退休的教师在退休之前也能从过渡岗位调到八级岗位。请问: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王启辉[2](2015)在《民国医师法律研究》文中认为论文核心思想一句话概括就是:民国时期的医师管理立法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初步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考医、执业认许、医师法律责任、医讼案件鉴定、医师权益保障以及诊金等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医事立法权之争、中西医之争、鉴定权之争、医疗的商业性和公益性之争、诊金标准的制定权之争等,其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当下中国医师管理法律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民国时期,社会疾病构成以贫困社会特征,而作为疾病防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医师群体呈现为本土西医师初始萌发,传统中医师“自由执业”,民间巫医、江湖游医盛行的基本样相。国民政府在“医学国家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公医制”改革,在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又转向了医师管理的法制化。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逐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医政组织体系,进行了以“整顿医业”为目的的立法和执法活动,取缔巫医和江湖游医,但是由于国家政局动荡、民众文化素质不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地方政府“阳奉阴违”等原因,巫医和江湖游医屡禁不止。国民政府在继承清末考医和取缔医师的基础上,效法西方医学建制,逐步实行考医制度和执业认许制度。在经历了医师资格认许、给照保证、废止中医、变通给证、医师甄训等曲折的发展过程后,中西医统一考试、统一认许的现代医师法律制度得以建立。在制度构建过程中,西医群体的精英,尤其是西医官僚凭借知识上的合法性和政治正确性掌握了医事立法权,中西医之间的冲突最终体现为医事立法上的权力斗争,但就法令颁行后西医界的反应、抗议来看,西医官僚的超前立法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医疗实际。作为医师法律的重要内容,民国医师的权利与义务也得以逐步确立。民国医师职业法律责任明显区分了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国民政府在借鉴传统社会医师刑事法律规制,尤其是清末医师业务犯罪制度立法的基础上,设立了医师业务过失罪,而民国医师业务过失罪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无论是1928年《刑法》,还是1935年《刑法》,其规定的医师业务过失罪的刑罚较普通过失犯罪的刑罚为重;二是,由于医病纠纷频发等原因,1935年《刑法》加重了对医师业务过失犯罪的刑事处罚,提高了医师职业法律风险。行政法律责任包括罚金、停止执业和吊销执照。中国现代医讼案件鉴定制度始于民国,在其建立之初就必须面对历史传统与现代制度的冲突问题。民国医讼案件鉴定制度经历法医鉴定医讼案件、西医师鉴定中医讼案的波折过程后,最终形成了西医师鉴定西医讼案、中医师鉴定中医讼案、法医鉴定医讼案件死亡原因的符合“专业问题同行鉴定”的现代医讼案件司法鉴定制度,保障了医讼案件鉴定的科学性。民国时期,虽有刑事法律制度保障国民的人身自由、名誉等普通民权,但是,病家常以医病纠纷为由肆意扭控医师至警察机关,而警察机关、司法机关对该类侵犯医师基本民权的非法行为置若罔闻,甚至还随意拘提、羁押医师。由于民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就医师业务过失罪实行“公诉”与“自诉”并行的刑事追诉制度,造成医师被刑事追究的现象泛滥。由于医师的人身保障缺乏、名誉侵权多发、刑事追究泛滥、诊金收取困难等原因,以医师自律和维权为宗旨的医师职业团体纷纷成立,并通过直接参与医病纠纷的处理和医讼案件的诉讼程序、受理医讼案件鉴定、呼吁政府制定医师权益保障法案以及自行制定诊金标准等,维护医师群体人身权益和职业利益。民国时期,社会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巨大转型阶段,医业从传统的“医乃仁术”的道德行为,转向“医乃营业,乃职业”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市场化运行为主的医师行业必然损及普通民众的医疗权利;而国民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为体现医疗保健的国家责任,制定了相应的诊金标准,而医师职业团体对地方政府的诊金规定做出了强烈的抗议,尤其以政府救济贫病的倡导为标靶,认为救济贫病是政府的责任,建议政府广设平民医院及施疗诊所、推行卫生访问看护及筹办健康保险。民国时期,围绕医师管理法律体制等重大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的学术讨论和有益的实践探索,既有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积累,值得当下的医疗法律体制改革反思和汲取。

陈卓[3](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申晓娟[4](2013)在《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国家为了保障公民能够平等自由地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作为建设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主体,其履行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从而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非常之大,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也涉及到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避免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近年来,随时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公共文化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文化政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变化对政策的新需求,建立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宏观性、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本研究以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框架、重点领域政策内容、当前政策优化路径等进行研究。全文约20余万字,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这部分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政策的研究成果,分析和定义了本研究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并将本研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限定在公共图书馆事业政策范围,对政策的具体形式做了明确界定,为后续研究划定了范围。二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有关图书馆事业政策基础研究、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及现状研究、重点领域政策研究、国内外图书馆事业政策实践研究、图书馆立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三是对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1949-2004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到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提出前,分别对每个阶段的政策特点及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政策发展所蕴含的历史经验。第三章首先对2005年后的图书馆事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公众三个视角归纳了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第四章选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总结分析了其在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中可资我国借鉴的三点经验,即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第五章重点研究了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提出了该政策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系统结构、政策内容结构和政策过程结构三个方面研究了该政策体系的构成。认为,从政策的属性角度看,这个政策体系中既包括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元政策,也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从政策的主体层次看,应当是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配套形成的政策体系。从政策的内容看,既有专门政策,也有相关政策。从政策的过程看,应当是一个涵盖了政策酝酿、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和政策调整与终结的完整过程。第六章针对组织管理、经费投入、资源建设、服务、从业人员、技术支撑和标准规范等七个重点领域,对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七章对当前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即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加大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第八章是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图17,表12,附录5)

谢彩[5](2013)在《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文中指出本课题的研究注重“史论结合”,在“史”的层面,着重梳理美国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线索,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本土化的创意写作学?在“论”的层面,则探索了本土化创意写作学的定位,探讨它与中文系既有专业如文艺学、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理论构想。除绪论和结语以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讨论的是创意写作学科的基础,指出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的建设思路。下篇则探讨创意写作学科的“软件”。“软件”指能够驱动创意写作学科“硬件”的东西,它应当包括:教师、教学,以及对创意人才的管理机制。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括,总结本研究的具体思路与结论,以及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创意学作学研究的理论空间——建设本土化“创意潜能激发”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从“修辞学”到“创意学”研究路径的理论转换。

王鹏程[6](2011)在《《中国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年)》文中提出1923-1927年的《中国青年》周刊(以下简称《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规定的八种出版物之一。作为中共领导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它在此创刊至第一次停刊期间共出版168期,刊发国内外约400位作者的各类文章1000余篇,留下了240多万字的宝贵思想财富,全面反映了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在复杂局势下对广大青年的宣传指导和引导。但长期以来,我国学人对它的研究却十分薄弱。时至今日,关于《中国青年》的专题研究在国内仍属空白。本文把《中国青年》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并以此为主线,从宏观把握它在大革命时期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用与影响,从中观阐释它对各青年群体的革命思想文化宣传,从微观剖析它的作者、读者、信息本身等,对它展开全景式的研究。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导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中国青年》周刊评介。《中国青年》是一个成熟的杂志,代表了当时党所领导的思想文化事业的水平与成就。在恽代英、萧楚女、林育南、李求实等主编下,该刊宣传、讨论、报道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栏目众多,内容丰富,见解独特,形式活泼,发行广泛(最高时达3万多份)。第二章:《中国青年》与早期青年运动。作为“一般青年运动的机关”,《中国青年》在宣传、组织、指导中国青年工人、农民、学生、妇女、士兵运动等方面起着具体而微的指挥作用,是早期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在该刊的宣传指导下,全国各地各界青年群众的运动蓬勃发展,尤以北伐时期的广东、湖南、湖北、上海表现最为突出,广大青年成了革命的急先锋。第三章:《中国青年》与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中国青年》的主笔和编辑者很大一部分是中共早期的革命理论宣传家。在168期《中国青年》中,恽代英发表文章185篇、萧楚女80篇、邓中夏20篇、林育南18篇、李求实18篇、任弼时15篇,此外,张秋人、刘昌群、陆定一等人也发表过不少文章,而中共中央书记陈独秀和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刘仁静、陈潭秋在该刊也有撰文。他们以该刊为阵地,向青年广泛宣传党的主义和纲领政策,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为青年们答疑解惑,使广大青年深受鼓舞。以恽代英、萧楚女等6人为代表的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在《中国青年》的宣传中,既展示了特定环境下革命宣传的共性要求,又展现了他们各自宣传的个性魅力。第四章:《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青年》的主要任务。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它广泛介绍马克思主义书目,先后出版“列宁特号”、“十月革命号”等特刊,不定期发表有关马列主义的译着等。在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政策和团的决议方面,它围绕党的各种有关宣传问题议决案和团的决议及其活动,广为刊发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颁发的时政文章,深入介绍毛泽东等人有关中国革命分析的论文。在帮助青年解除家庭、婚姻、社会的种种困惑方面,它通过开辟“通信”、“答问”、“读者之声”等栏目发表文章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国青年》成为了广大青年的良师益友,是他们革命成长的指路航标。第五章:《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文化。早期党团文化是早期革命的思想准备和重要战线。中共、共青团文化集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表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中国青年》中,早期党团文化的性质和内容主要是通过革命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反帝主要是指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其矛头直指基督教的宣传;反封建主要是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热情欢迎新思想、新道德的出现。该刊所发表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戏剧、歌曲、杂文等,鲜明体现了早期党团文化民族、科学、大众的特质。第六章:《中国青年》创办的历史经验。《中国青年》的创办发行与宣传,成就辉煌,凝结的基本经验有:其一,坚持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其二,重视思想文化队伍建设,锻炼和培养一支专业、性别、年龄、梯层结构合理的队伍;其三,思想文化宣传既要面向大众,又要提高大众;其四,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文化,坚持批判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语:主要总结《中国青年》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说明它对当今思想文化宣传的启示。

石东利[7](2007)在《基于网络的编辑绩效支持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EPSS)不仅是当前绩效技术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同时也是教育技术领域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有关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研究还非常少,多属于基本理论研究。而且,与国外众多成功案例相比,国内相关商业产品更是少见。本文以绩效支持为切入点,对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概念、内涵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评述。然后,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绩效为中心的设计以及知识管理理念,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Web-based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WBPSS)的定义,建构了系统设计与开发模型以及系统原型设计与开发流程图,使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设计更加简洁、更具可操作性,有利于促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在国内的应用与推广。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我们针对S出版社编辑培训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此模型设计了一个基于网络的编辑绩效支持系统,开发出系统原型,搭建了系统框架,实现了编辑论坛等部分功能,并对此系统设计方案和原型进行了试用、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系统改进措施和进一步研究的目标。本论文为相关研究者、企业培训人员及系统开发者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黄淑美,欧阳中一[8](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提出

杨泽南[9](2001)在《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如何安置和管理?——军区干部转业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答读者问》文中研究指明 问:自主择业转业干部的退役金如何发放? 答:由国务院军转办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预算,经财政部批准后,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转安置部门会同当地财政部门通过国有商业银行支付。服现役期间的工资由部队计发至批准转业的当年12月31日,从翌年1月1日起逐月领取退役金。离队时,其所在单位后勤财务部门按本人离队时的工资和津贴补贴标准,填制《人员供给介绍信》,由安置地军转部门按当地同等职务等级的军队干部所享受的工资和津贴补贴标准及中发[2001]3号文件第三十八条的有关规定核发退役金。

全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律师专业委员会办公室[10](2001)在《就全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律师专业有关问题答读者问》文中指出本刊第六期刊登了"全军高教自考律师专业考试报名工作开始"的消息后,在部队官兵中产生了一定反响,不少读者纷纷以电话、书信等方式向主考学校及本刊进行咨询。本期就读者关心的全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律师专业有关问题予以解答。

二、就职业资格证书问题答读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就职业资格证书问题答读者(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医师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第一章 民国医师群体的样相
    第一节 正式医师
        一、中医师
        二、本国西医师
        三、外籍西医师
    第二节 民间医师
        一、巫医
        二、江湖游医
第二章 民国医师管理法制化的肇兴
    第一节 从“医学国家化”到医师管理法制化
        一、民国时期“医学国家化”的提出
        二、医师管理法制化的路径
    第二节 民国医政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一、中央医政体系
        二、地方医政体系
第三章 民国考医制度
    第一节 清末考医的兴起
        一、古代考医
        二、清末考医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考医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一、考医的提出
        二、考医在西医的试行
        三、中西医考试的统一
第四章 民国医师执业认许制度
    第一节 中医师执业的认许
        一、对中医师执业的限制
        二、中医师执业的存废之争
        三、中医师执业法律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本国西医师的执业认许
        一、西医师执业的核准
        二、西医师执业许可制度的“刚柔”之争
        三、西医师执业许可制度的确立与补充甄训
    第三节 外籍医师的执业认许
        一、自外交证明到医政认许
        二、外籍医师执业认许的规与从
第五章 民国医师的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 医师的权利
        一、开业权
        二、诊治权
        三、签署医疗文书的权利
        四、诊金收取权
        五、加入公会权
    第二节 医师的义务
        一、应招请义务
        二、遵从执业规范的义务
        三、诚信义务
        四、对官厅的报告与遵从义务
第六章 民国医师的职业保障
    第一节 保障缘由
        一、人身保障缺乏
        二、名誉侵权多发
        三、刑事追究泛滥
        四、诊金收取困难
    第二节 保障手段
        一、医师保障法令
        二、医师维权组织
        三、医师维权行动
    第三节 诊金问题
        一、诊金的授受
        二、诊金的规制
        三、诊金的反思
第七章 民国医师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民国医讼案件的鉴定
        一、法医解剖掀起医讼案件鉴定革命
        二、西医讼案的鉴定
        三、中医讼案的鉴定
        四、专家证人出庭证明协助医讼鉴定
        五、观念、技术上的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 民国医师的刑事法律责任
        一、民国前的庸医杀伤人罪
        二、民国医师业务过失罪
    第三节 民国医师的行政法律责任
        一、罚金
        二、停止营业、吊销执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前人研究状况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2.2.1 初始环节
        2.2.2 准备环节
        2.2.3 实施环节
        2.2.4 赛后反馈环节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3.1.1 题目的应用性
        3.1.2 题目的综合性
        3.1.3 题目的开放性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1.1 选题背景
        1.1.1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转型急需政策引导
        1.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急需政策支持
        1.1.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需求日益迫切
        1.1.4 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需要优化图书馆事业政策
        1.1.5 公民文化权利的有效实现需要政策做保障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文献总体情况
        1.3.2 主要研究领域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价值
        1.6.1 理论价值
        1.6.2 实践价值
    1.7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7.3 研究创新点
2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2.1 1949-1977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2.1.1 明确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确立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方针和任务
        2.1.2 重视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组织,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初步建立
        2.1.3 以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为基础,开展大规模图书馆协作协调
        2.1.4 对前苏联图书馆学理论及图书馆工作方法、技术的介绍与引进
        2.1.5 图书馆事业政策存在脱离实际,反复,冒进等不良特征
    2.2 1978-2004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
        2.2.1 努力消除文革对图书馆事业的不良影响
        2.2.2 建立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充图书馆职能
        2.2.3 在国家层面初步建立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2.2.4 建立图书馆业务职称评定制度
        2.2.5 形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与发展思路,确立有偿服务的政策导向
        2.2.6 图书馆立法在地方层面取得突破
        2.2.7 通过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带动事业整体发展的政策环境初见端倪
        2.2.8 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制度
    2.3 政策体系变迁蕴含的历史经验
3 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需求
    3.1 政策的积累
        3.1.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政策成为图书馆事业核心政策的重要载体
        3.1.2 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成为国家层面图书馆事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3.1.3 免费开放成为图书馆事业政策的最强音
        3.1.4 以总分馆制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逐步成熟
        3.1.5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始受到重视
        3.1.6 在农村县以下建立综合文化设施的政策制度逐步清晰
        3.1.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实现重要突破
        3.1.8 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
    3.2 当前政策分析
        3.2.1 取得的显着成绩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政策需求的调查
        3.3.1 对主要政策及其内容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3.3.2 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认知和潜在需求
        3.3.3 调查对象的其他建议
    3.4 政策现实需求归纳
        3.4.1 政府部门的需求
        3.4.2 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3.4.3 社会公众的需求
4 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国际借鉴
    4.1 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体制
        4.1.1 国家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4.1.2 地方层面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
        4.1.3 大力发展行业协会
    4.2 图书馆立法与事业发展同步
    4.3 建立完善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
        4.3.1 标准规范形式多样内容全面
        4.3.2 广泛覆盖的服务体系
        4.3.3 强调分类指导
        4.3.4 注重服务标准的制订
        4.3.5 注重对图书馆的评估
        4.3.6 建立标准修订和实施机制
5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构建
    5.1 构建原则
    5.2 构建思路
    5.3 基本框架
        5.3.1 政策系统结构
        5.3.2 政策内容结构
        5.3.3 政策过程结构
6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内容分析
    6.1 组织管理政策
    6.2 经费投入政策
    6.3 资源建设政策
    6.4 服务政策
    6.5 从业人员政策
    6.6 技术支撑政策
    6.7 标准规范政策
7 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优化路径
    7.1 抓紧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
    7.2 尽快确立国家层面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政策
    7.3 出台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层图书馆事业专门政策
    7.4 优化和完善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过程
    7.5 加大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宣传力度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现行有效的图书馆领域主要国家标准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5)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导言
(二) 论文的缘起与意义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上篇:硬件
导言
第一章 课程体系
    第一节 本土教材现状
    第二节 美国的课程体系
    第三节 突破爱荷华模式
第二章 文学史教材的准备
    第一节 区分目标读者群
    第二节 “创意经济”语境中的定位
    第三节 类型史研究:现状与未来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批评理论的运用
    第一节 来自理论的挑战
    第二节 理论如何派上用场
    第三节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想
第四章 “创意”的源流
    第一节 旧瓶如何装新酒
    第二节 转换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式
    第三节 儒道佛题材资源的开发 下篇 软件
导言
第一章 教师
    第一节 从“教训”到“分享”
    第二节 培养目标
    第三节 中西方对创作的讨论
第二章 教学
    第一节 咖啡馆氛围
    第二节 服务型学习
第三章 管理创意
    第一节 生存
    第二节 中国“写手”
    第三节 经纪人定位
第四章 创意写作的未来
    第一节 欢迎博士点
    第二节 多元化产、学、研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中国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内容
        (一) 主要观点
        (二) 主要内容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概念界定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青年》周刊评介
    一、《中国青年》的缘起
    二、《中国青年》的宗旨
    三、《中国青年》的编辑
    四、《中国青年》的稿源
    五、《中国青年》的栏目
    六、《中国青年》的编排设计
    七、《中国青年》的出版发行
    八、《中国青年》的作者与读者
    九、《中国青年》的风格
    十、《中国青年》的停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青年运动
    一、《中国青年》与工人运动
        (一) 回顾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成败,总结经验
        (二) 宣传介绍不同时期各地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
        (三) 总结工人运动新经验,指明工人运动方向
    二、《中国青年》与农民运动
        (一) 分析农民运动特点,明确农民运动的方针和目标
        (二) 介绍各地农民生活状况,宣传农民运动情况
        (三) 总结农民运动的经验方法,指导农民运动实践
    三、《中国青年》与学生运动
        (一) 介绍各地学生受压迫与反抗的实际状况
        (二) 引导学生开展"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三) 宣传并指导学生投入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
    四、《中国青年》与妇女运动
        (一) 从讨论"恋爱"入手,宣传正确的婚恋观
        (二) 深入解析"妇女解放"的内涵与外延
        (三) 介绍、分析、引导并指导妇女运动
    五、《中国青年》与兵士运动及劳动童子团运动
        (一) 关于兵士运动
        (二) 关于劳动童子团运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革命宣传家群体
    一、革命宣传家群体代表简介
        (一) 恽代英
        (二) 萧楚女
        (三) 邓中夏
        (四) 林育南
        (五) 李求实
        (六) 任弼时
    二、革命宣传家群体的共性宣传
        (一) 宣传党的主义及革命纲领
        (二) 批判国家主义
        (三) 批判戴季陶主义
    三、革命宣传家群体的差异性宣传
        (一) 恽代英关于党的建设等内容的宣传
        (二) 萧楚女关于革命信仰等内容的宣传
        (三) 邓中夏关于思想文化等内容的宣传
        (四) 林育南关于革命修养等内容的宣传
        (五) 李求实关于革命团结等内容的宣传
        (六) 任弼时关于苏俄、团的活动等内容的宣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思想政治工作
    一、传播马列主义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关于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三) 关于列宁主义
    二、宣传党、团决议
        (一) 围绕党的各种有关宣传问题议决案进行宣传
        (二) 围绕团的决议及其活动进行宣传
    三、答疑解惑
        (一) 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婚恋家庭观
        (二) 引导青年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
        (三) 教育青年做一个有益于革命的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青年》与早期党团文化
    一、诗歌和散文
    二、小说
    三、歌曲
    四、戏剧
    五、寓言和童话
    六、杂文
        (一) 萧楚女的杂文
        (二) 刘仁静的杂文
        (三) 恽代英的杂文
        (四) 齐白石的杂文
        (五) 卓恺泽的杂文
        (六) 陆定一的杂文
    七、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
        (一) 关于作诗
        (二) 关于文艺运动
        (三) 关于泰戈尔
        (四) 关于做革命的文学家
        (五) 批判反动文化
        (六) 关于文艺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青年》创办的历史经验
    一、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 政治领导
        (二) 思想领导
        (三) 组织领导
    二、重视思想文化队伍建设
        (一) 重视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培育
        (二) 重视队伍的知识层次构成
        (三) 重视队伍的年轻化和梯层结构
    三、既宣传大众,又提高大众
        (一) 发现并利用作者才能,宣传大众与提高大众
        (二) 激发并挖掘编辑才能,宣传大众与提高大众
    四、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思想文化
        (一)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批判吸收外来思想文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7)基于网络的编辑绩效支持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节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 问题阐述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
    四、论文架构
第二节 绩效支持与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一、绩效支持系统
        (一) 绩效支持系统的特点
        (二) 绩效支持系统的类型
    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一)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定义
        (二)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种类
        (三)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四)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特点
    三、传统培训与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比较
    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第三节 基于网络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设计模型
    一、基于网络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二、相关理论与方法
        (一) 教学系统化设计
        (二) 绩效为中心的设计
        (三) 知识管理
    三、基于网络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模型
    四、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开发
        (一) 原型速成法
        (二) 原型设计与开发流程图
第四节 基于网络的编辑绩效支持系统设计
    一、编辑培训现状
    二、S出版社编辑培训与工作问题调查
        (一) 实地观察
        (二) 访谈
        (三) 问卷调查
    三、系统分析
        (一) 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二) 系统功能分析
        (三) 系统结构
    四、分支模块设计方案
        (一) 社情概览
        (二) 规章制度
        (三) 业务基础
        (四) 标准查询
        (五) 拓展提高
        (六) 案例库
        (七) 工具与资源
        (八) 编辑论坛
    五、用户界面设计
    六、试用和评价
        (一) 评价方案设计
        (二)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节 结语
    一、系统特点与价值
    二、本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编辑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资深编辑访谈大纲
附录3 系统试用反馈调查问卷
附录4 系统原型开发说明
附录5 光盘演示说明

四、就职业资格证书问题答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J]. 魏珉. 人事天地, 2016(04)
  • [2]民国医师法律研究[D]. 王启辉. 南京大学, 2015(06)
  • [3]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4]面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D]. 申晓娟. 武汉大学, 2013(01)
  • [5]中国创意写作学初探[D]. 谢彩. 武汉大学, 2013(07)
  • [6]《中国青年》周刊研究(1923-1927年)[D]. 王鹏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9)
  • [7]基于网络的编辑绩效支持系统设计[D]. 石东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05)
  • [8]《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9]自主择业的转业干部如何安置和管理?——军区干部转业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答读者问[J]. 杨泽南. 西南民兵, 2001(11)
  • [10]就全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律师专业有关问题答读者问[J]. 全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律师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政工导刊, 2001(09)

标签:;  ;  ;  ;  ;  

就职业资格证书的问题回答读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