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形态特征论文-万娜

音乐形态特征论文-万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音乐形态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歌体裁,音乐形态,音乐风格

音乐形态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万娜[1](2019)在《九江“叁声腔”山歌音乐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声腔"山歌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即兴编创出的一种歌曲,广泛流传于民间、大多数豪放、朴实、优美动听,并且具有深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山野歌谣,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30期)

王斌[2](2019)在《论新化山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化山歌的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既是湖南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梅山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基因。新化山歌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音乐特征,颇具特色。结合新化山歌的传曲及其内涵的分析发现,新化山歌的节奏节拍多变、调式调性丰富、曲式结构多样,具有"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喻理"的社会功能。(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蒲亨建[3](2019)在《中西音乐形态的第叁个共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西音乐形态比较研究中,除我们注意到并已加以描述的两者丰富的个性特征外,其间的共性特征也同样需要加以关注。惟其如此,方可全面、客观地认识中西音乐的同异关系与内在联系。文章在已经揭示的中西音乐的两个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两者之间的第叁个共性特征:它们均以半音(小二度)作为基础性音程结构单位(最小结构单位),并对该基础音程赖以发生的客观原理与内在机制进行基础理论层面的分析与论述。(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何昕原[4](2019)在《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后,中国的音乐形态研究,除了民族音乐集成及其分类方面的大量成果外,在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特征、思维逻辑、理论系统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9期)

杨帆[5](2019)在《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音乐形态特征与艺术特点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唱是声乐中一种重要的演唱形式,最近几年,合唱这种演唱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许多合唱团体接二连叁组织起来,全国各地在重要节日也会举行合唱比赛,合唱艺术蓬勃发展。其中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声音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远近闻名。这种声音就是现在流行的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这种合唱形式的成功,引发了作者极大的兴趣,并决定探究一下它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特点。(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7期)

李艳双[6](2019)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的民歌音乐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收录的27首民歌是研究1930年前后赫哲族音乐的重要资料。本文是在27首民歌音乐形态分析基础上对其民歌音乐特征的梳理总结,同时兼论民歌中所反映的1930年前后赫哲族社会基本形貌。(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5期)

汪静一[7](2019)在《西非电影音乐的形态特征与创作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非洲国家告别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日起,西非电影工作者就开启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西非电影音乐作品始终由"非洲风格音乐+西方风格音乐"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并逐渐形成了以本土传统风格音乐为非洲民族象征,以欧美风格音乐为其电影音乐基调的形态特征与创作规律。(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7期)

郭鸿斌[8](2019)在《侗族大歌《蝉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阐释——以肇兴、小黄两个侗寨的蝉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多声部民歌中,侗族大歌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肇兴侗寨和从江县小黄侗寨是侗族大歌集中流行的中心区域。论文选取该中心区域的两首侗族大歌——蝉歌作音乐形态分析,探寻《蝉歌》在音乐形态方面呈现出的特征,并进一步将两首侗族大歌置于南侗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之中,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作进一步阐释。(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江帆[9](2019)在《仫佬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仫佬族大量的民歌中积累着仫佬族人长久以来积蓄着的民族感情、理念、生活情怀,以及特有的民族精神。文章从仫佬族民歌本身的物质文化特征开始探索,并深入研讨其中的乐曲特色、文化语言、生活功能以及自身的历史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9年05期)

李暮凡[10](2019)在《安徽新编当涂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演唱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编当涂民歌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传统当涂民歌作为基础改编而来的。如今当涂民歌在安徽省甚至全国都享有盛名,新编民歌的作用不可置疑。新编民歌在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潮流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充当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媒介。新编民歌在改编过程中巧妙且精确的尺度把握使它很完美同时满足了传统文化继承与符合文化潮流的需求。并且,当涂民歌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也在新编民歌中得到加强。通过在与传统民歌比较下对新编民歌的艺术形态与演唱的探究,对弘扬继承我国优秀民间歌曲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分为四个章节对新编当涂民歌的音乐形态与演唱做出探究。第一章对新编当涂民歌做出具体定义并且分析其新编实践的必要性。第二章当涂民歌的历史进行追溯并从曲调和歌词两个大方面对传统当涂民歌做出分析。第叁章交代新编实践的原则并且在与传统当涂民歌的比较下同样从曲调和歌词两个方面对其新编当涂民歌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对新编当涂民歌的唱法、润腔和发音做出阐释。(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音乐形态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化山歌的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既是湖南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梅山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基因。新化山歌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音乐特征,颇具特色。结合新化山歌的传曲及其内涵的分析发现,新化山歌的节奏节拍多变、调式调性丰富、曲式结构多样,具有"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喻理"的社会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乐形态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万娜.九江“叁声腔”山歌音乐形态特征[J].艺术品鉴.2019

[2].王斌.论新化山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社会功能[J].音乐探索.2019

[3].蒲亨建.中西音乐形态的第叁个共性特征[J].音乐探索.2019

[4].何昕原.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19

[5].杨帆.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艺术中音乐形态特征与艺术特点探究[J].北方音乐.2019

[6].李艳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的民歌音乐形态特征[J].大众文艺.2019

[7].汪静一.西非电影音乐的形态特征与创作规律[J].当代电影.2019

[8].郭鸿斌.侗族大歌《蝉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阐释——以肇兴、小黄两个侗寨的蝉歌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

[9].江帆.仫佬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J].当代音乐.2019

[10].李暮凡.安徽新编当涂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演唱探究[D].安徽大学.2019

标签:;  ;  ;  

音乐形态特征论文-万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