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排球联赛,供给升级,比赛观赏性,赛制创新
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昌,郑一婷[1](2019)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供给升级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体育竞赛表演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排球联赛是高校体育竞赛的主要赛事之一。研究在分析供给侧改革理论适用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供给现状进行剖析,发现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存在着供给主体专业化程度低、供给乏力、比赛观赏性差、供给内容单一、供给方式落后、空间拓展不利、供给对象开发不足、大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为加快高校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提出要激发供给主体积极性,提升赛事供给质量、丰富供给内容,坚持融合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供给方式合理化和打造赛事品牌核心价值,增加供给对象等供给升级策略。(本文来源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孟祥钰,张娜[2](2019)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结构功能新“模式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中的一般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以目标实现、资源整合、组织规范和社会适应等四个途径形成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新"模式化",从赛事官方客户端、传播媒介、观赛体验角度阐明发展标准,该模式对促进新旧媒体联动打造精品赛事、转变赛事功能和促进体育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大型赛事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朱青[3](2016)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排球联赛是当今大学生最高水平的排球比赛,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排球联赛越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本文提出大学生排球联赛可持续性发展的参考对策,融合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深入的分析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大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6年09期)
李国敏,张敏青,孙平[4](2015)在《中国大学生阳光排球联赛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中国大学生阳光排球联赛现状的调查分析,对其出现的问题及状况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旨在推动阳光排球运动在普通大学生中的开展,拓宽我国青少年阳光运动项目。2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访谈对参加中国大学生阳光排球联赛的教练员及助理教练员12人进行调查访问,结合文献资料调研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分析。3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石松源,李子林,张丽[5](2015)在《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对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成功举办的经验总结发现:大学生足球联赛赛制组织合理,市场化运作成功。受大学生足球联赛成功举办的启发,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排球运动的现状,提出发展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建议:与中国排协、各省教育厅联合举办,通过市场运作扩大项目影响,分组别、分层级举办比赛,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康龙[6](2015)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男子组)调查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大超联赛”)是中国大学生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大盛事,自2007年始举办,随着推广宣传力度的加大,已逐渐为社会各界所了解和欢迎,尤其是大学生中的排球爱好者。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秉承着为大运会挑选优秀运动员的宗旨,推动着校园排球文化的开展,促进了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扩大了排球人口基础。但在大超联赛的发展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其更好地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发展的现状,进而对联赛的目的和任务进行阐述,再对大超联赛运动队现状,运行情况以及影响发展因素进行分析,肯定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不足,拟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为“大超联赛”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提供了论证的有力证据从而得出了“大超联赛”运行和发展的相关结论与建议:1.结论(1)运动员的优势在于其整体处于运动生涯的黄金年龄,体能恢复快,身体和技能的可塑性大,接收能力强;但球队生源多样化,文化知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并难以在学与训上难以达到平衡;大部分运动员以比赛为跳板,功利性较重。(2)教练员的整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执教态度认真,动机单纯;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人数过少,组合结构也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学校方面对教练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练员的积极性。(3)球队的训练实施情况有待加强,训练的强度无法做到因人而异,无差异化训练,对运动员的激励作用较弱。球队经费来源单一且不足,影响球队正常训练和比赛。(4)学校对球队的管理薄弱,忽视了繁重的学习任务给队员造成的困难,导致“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难以在学业和日常训练中取得平衡,因而两方面都难出成绩。(5)“大超联赛”赛制不合理。“赛会集中制”带来的高密度、高强度的赛程安排,给球员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和体能的恢复。2.建议(1)尽可能发挥运动员在这黄金年龄阶段的这一优势,深入开发队员自身潜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应注意进一步严格运动员的准入标准,提高运动员质量。(2)细化、标准化教练员职称评定指标体系,采用灵活的聘任制度,面向社会招聘人才,明确教练员权责。提高高级职称教练员比例,优化教练员组合模式,要求教练员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端正其执教动机。(3)制定针对球队自身实际的科学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率,借鉴他人智慧的同时还应在实际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球队应积极争取商业赞助,改变经费来源单一化的局面,还应充分挖掘球队的品牌价值。(4)学校应加强对运动队的管理,在重视球员训练结果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学业予以足够的帮助,努力解决“学训”矛盾。以教为主,以训为辅,用学术知识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5)改变目前实行的“赛会集中制”,减慢比赛节奏,让球员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下进行比赛,赛出球员的真实水平,增强比赛的公平性和可观赏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6-15)
孙春妮[7](2015)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女排自由人技术运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变排球比赛进攻和防守失衡问题,增强比赛双方的攻防对抗,增加比赛的趣味性,提高赛况精彩程度,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与参与,扩大排球普及范围,国际排联在1999年,正式增设了自由防守队员。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以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的自由人作为研究目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现场统计法等方法对自由人在大超中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各队自由人的优势和不足,希望为我国自由人的培养与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联赛中自由人技术运用的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1)从参加大超的自由人基本情况来看,自由人非技术性指标不存在显着差异。我国高校女排自由人身高差异不大,相较于其他队员略矮,年龄跨度不大,且年龄偏小,自由人参加比赛次数相较于其他攻手略少,特别是国际比赛少。(2)在比赛中自由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都根据攻手接发球水平和进攻能力采用了合理接发球阵型和防守体系,以求自由人在比赛中发挥其最大能力。(3)与专业队相比,自由人在比赛中发挥稳定,但防守范围还稍有欠缺,影响起球率。通过对自由人超赛中接发球效果分析得出自由人接发球到位率比其他队员高,失误少,在中场、6号区域接发球的数量最多、到位情况比其他区域好。防守中,自由人后排防守触球后到位率高,但触球次数不多,防守范围小,影响了其技术的施展与发挥。(4)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中还没有队伍使用“双自由人”。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中国自由人后备力量的培养,完善选拔制度,科学选材,针对性制定训练、比赛计划,建立系统的自由人训练体系,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训练期间,建议以赛带练,增加各高校间的比赛次数,增大各高校队伍之间的交流,同时建议实行双自由人制度。(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5-30)
郭召晓[8](2014)在《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接应二传临场技术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排球运动的快速、多变打法,要求队员的竞技能力不断提高,也只有队员的各项素质和人员配备符合当前排球运动发展的形式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接应二传队员作为当今排球场上最为关键的位置之一,是全队进攻的主要发起者,是排球队伍中最为关键的位置球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接应二传手的竞技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衡量一个球队竞技能力的主要观测点。当前,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已经发展多年,并且在大学内已经引起了老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一只排球队伍的竞技能力水平主要观察的是一个队伍的团队配合和球队主要队员的技战术水平,接应二传作为球队的一个重要位置在场上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接应二传的竞技能力在大学生排球队伍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女子大学生排球联赛中的接应二传的竞技能力如何,已经发展成我国排球界研究者一个密切关心的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在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竞技能力、大学生排球联赛、接应二传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以2011—2012赛季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竞赛(女子组)的8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所高校中的主力接应二传队员为研究对象,对队员身高、体重、扣球、发球、心理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结论:①接应二传队员体重较轻,威胁性较低;②接应二传队员扣球水平具有一定优势,竞技能力较强;③接应二传队员发球形式单一,威胁性较低;④接应二传队员接球及调整球能力较低;⑤接应二传队员的优势为技术全面,劣势为进攻能力较差;⑥影响接应二传队员的因素主要为球龄和在校训练情况;⑦接应二传队员心知素质较差,关键时候出现心理波动;⑧接应二传队员应加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建议:①加强接应二传身体素质练习,完善体能结构;②加强技术训练、构建适合自身的技术体系;③借鉴欧美等国家的排球经验,不断提升联赛质量;④给予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给予政策倾斜;⑤加强队员心理素质训练,不断改善队员应变能力;⑥加强排球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⑦加强排球教练员综合能力培养,不断提升执教水平;⑧增加训练竞赛的比重,不断提高队员临场经验。(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07)
郝婧[9](2013)在《从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看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排球后备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表现在队伍减少、人数减少、运动员文化学历层次难以提高、再就业困难、学校排球业余训练难以形成气候等,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推出,使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怎样利用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广告、市场、群众参与等各种有利因素,更好地开展大学排球事业,形成以大学为龙头,吸引更多地青少年加入到排球训练中来,从而形成通过学校业余训练(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3年18期)
李小勤[10](2012)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赛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自2006年开赛以来,至今已经历了6年的风雨历程。在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高校排球人士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已初具规模。但中国大学生排球运动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完成世界大运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未来如何适应国情及发展自身特色的中国大学生排球事业是每一个从事大学生排球事业的人士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作为提高中国整体排球水平和推动中国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本身运作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比赛的成败,而赛制的设置则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赛制本身是因赛而制的,是体育比赛自身所天生具有的一种特质。在排球运动发展过程中,促进排球竞技水平提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竞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赛制对于规范体育比赛,提高比赛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赛制保证了赛事顺利、有序的实施。大学生排球联赛赛制的完善对于促进高校排球运动的迅速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自开赛以来的竞赛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年来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赛制的内容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赛制还不稳定,优胜赛还有很多省市没派代表队参加,甲级赛和超级赛参赛队数基本保持不变,联赛所需经费仍然很紧张,联赛对于参赛条件的限定还存在一些分歧等等。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我国国情的现实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赛制的建议:广开资金渠道、培育竞赛市场、增强运动员竞赛能力,提高整体水平,通过市场运作扩大项目影响,增加自身造血功能,严把“资审”关,给大学生运动员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平台。(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2-05-01)
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中的一般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以目标实现、资源整合、组织规范和社会适应等四个途径形成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新"模式化",从赛事官方客户端、传播媒介、观赛体验角度阐明发展标准,该模式对促进新旧媒体联动打造精品赛事、转变赛事功能和促进体育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大型赛事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传昌,郑一婷.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供给升级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
[2].孟祥钰,张娜.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结构功能新“模式化”发展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朱青.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现状分析[J].科技风.2016
[4].李国敏,张敏青,孙平.中国大学生阳光排球联赛的困境与出路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5].石松源,李子林,张丽.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对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发展的启示[J].体育科技.2015
[6].康龙.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男子组)调查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5
[7].孙春妮.中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女排自由人技术运用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8].郭召晓.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接应二传临场技术统计分析[D].山东大学.2014
[9].郝婧.从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看排球后备人才培养[J].学周刊.2013
[10].李小勤.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赛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