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何杨,董丽娟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何杨,董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赵氏农村剧,底层,娱乐,伦理原则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文献综述

何杨,董丽娟[1](2014)在《从底层精神到底层娱乐精神——赵本山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走向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和《乡村爱情》叁个系列体现了从摹写底层生活到强化底层娱乐精神的转化。在这个转化中,赵氏农村剧将主题从乡村与现代性的矛盾中游离出来,用东北地域文化精神所特有的幽默、乐观的情绪置换了关于生存困顿的叙述。(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何杨[2](2013)在《从赵本山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看影视娱乐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赵本山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荧屏上占据了重要一隅。它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平民化以及精彩的剧情和人物获得了农村题材剧喜剧创作的巨大成功,但同时,模式化的创作和产业化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农村题材剧难以为继的局面。(本文来源于《大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关新[3](2011)在《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现象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适应主流意识与市场需求,有着良好的传播环境,是其热播的外因;自身小品化的喜剧风格、平民化的题材、质朴的本色演出是其成功的内因。然而几年来赵剧在内容与风格上变化不大,其独特风格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所以若想更好地发展,惟一的出路就是创新。(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1年23期)

王虹懿[4](2011)在《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角色塑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马大帅》、《刘老根》、《乡村爱情》等作品的热播,使电视剧“东北风”越刮越强劲,席卷了大江南北。2006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中,《乡村爱情I》以11.019%收视率高居首位。2007年据央视索福瑞收视率统计显示,《乡村爱情Ⅱ》首播时全国的平均收视率达到8.43%,最高时竟达到11.62%,单次最高收视千人数接近1亿5千万。2009年《乡村爱情故事》收视率飙升,赶超前两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的平均收视率是6.73%,平均收视份额高达17.23%。《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深受北方、南方的观众以及国外华侨的喜爱,产生了很多社会和学术话题得争议,引起了电视剧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注意。如今,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神话已经成为一种文艺现象,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又成为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典型的代表,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乡村爱情》系列令观众期待并持续关注的主要元素不再是故事和情节,而转变为对每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关注,如:语言、表情、行为、心理等。纵观学界对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方法,多是从叙事学、文化学、文本角度、美学、传播学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无一是从角色塑造方面来研究的。而这一系列电视剧的成功最主要取决于剧中角色的形象是否鲜活、生动、深入人心。表演艺术中最高也是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从戏剧表演理论的角色塑造角度入手,结合美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电视剧理论,进行《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的角色塑造研究。在《乡村爱情》系列中,性格各异的演员、幽默搞笑的台词和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一直是收视法宝。东北方言受东北人直爽性格的影响而幽默、直接,不讲平仄,运用自如。不仅原汁原味的展现出东北的生活气息,更拉近了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距离。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们对人物行为的塑造和把握是极其精准的,都是在心态准确的前提下的一种肢体语言的夸张。《乡村爱情》系列的演员虽然都来自东北农村黑土地,采用“本色的记录式”表演,赵本山的八大弟子曾是二人转演员,参演《乡村爱情》系列几乎都是第一次“触电”,他们都是农民出身,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对农民的生活了如指掌,演起农村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赵本山团队的创作模式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使得电视剧真正的扎根于生活,“接上了地气”。二人转和小品成就了赵本山传播东北文化的使命。电视剧小品化、二人转化是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一大特点,也是其电视剧喜剧性的重要构成要素。赵本山团队始终坚持大众化、乡土化的民间喜剧艺术不动摇,在欢乐中淡化苦难和焦虑,用夸张和戏谑鞭挞丑恶和伪善。常使观众笑过之后感到一种讽喻和宽容。《乡村爱情》系列所塑造的人物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艰辛劳作,用自嘲和玩笑释放忧愁。演丑,但不是丑,演丑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识丑并且告别丑。农村题材电视剧过去主要表现如何脱贫致富、如何追赶城里人的生活步伐,展现的都是物质层面的追求和变化。《乡村爱情》系列是从精神层面记录了农民的心路历程,展现农民的爱情观、价值观。赵本山的电视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典型的地域特色电视剧。语言是东北味的,接近普通话,易被接受,信息量损耗少。一部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顺应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乡村爱情》系列尽管展现的仅仅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渗透了主流意识形态,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管也存在尔虞我诈、存在虚构夸张,也交织着激烈的矛盾纠葛,却显露出迥然不同的、返璞归真的艺术品格。《乡村爱情》系列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明星效应、民俗色彩之外,最成功的地方是以平视的角度真实的反应了农民的本来的形象和农村的现实生活。没有如同以往将农民塑造成呆板、愚昧、单面化、模式化的人物。本山团队的电视剧以及所塑造的角色具有明快轻松的艺术风格,不带有任何晦涩模糊、间隔障碍,让一切清楚可见直接触动观众神经。赵本山是《乡村爱情》系列最大的吸引力,他是“东北风”的领军人物,也是当代最受欢迎、最受期待的喜剧明星。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受大众的期待,主要原因归功于包袱设置的成功而产生的笑点,满足大众求乐的诉求。《乡村爱情》系列作为赵本山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讲述的故事主线是象牙山的招商引资。虽然本系列的电视剧都冠以“爱情”之名,但是实际却在讲述了象牙山这一群百姓的创业热情和精神面貌,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代农村青年的事业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赵本山团队创作的《乡村爱情》系列的角色塑造研究,得出该系列电视剧受欢迎的原因,他们关注农村和农民,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关注农民的情感生活和生存状态,才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要使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命力更长久更旺盛,必须在营造喜剧氛围和满足受众求乐诉求的基础上,坚守住对真善美的把握,坚守住当代的立场和时代使命,塑造美好的形象,表现当代农村的真实风貌,在不断加深对东北地域文化挖掘的同时,还要融入文化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及人内心的变迁,赵本山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才能成为时代的经典,成为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的好作品。(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1-05-01)

黄媛媛[5](2010)在《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审美评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赵本山现象”是中国电视界备受关注的文化景观之一。他征服了“春晚”、创造了电影票房、刷新了电视剧收视率。有人认为,在他的作品里,乡村不设防,农民不伪装,“他使得我们的文艺更加宽敞、自然、开放、亲民”。但正因如此,驻足叁思之后,本文欲从发展的角度对赵本山农(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刘芳池,何丽敏[6](2010)在《赵本山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风格探析——以《刘老根》、《马大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赵本山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是现实主义的电视剧艺术,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淳朴,同时也反映了新时代农民思想的开放和转变。他主演的作品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着迷,主要是因为能通过从语言及故事情节的设置方面融入东北小品的风格,并通过语言的韵律、通过对语义的曲解以及对叁角恋情的设置等造就喜剧气氛。(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0年07期)

陈红[7](2009)在《论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的小品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小品发展史上,赵本山和他的作品就像一樽樽浮雕,以其浓墨重彩的艺术魅力,占据着这一领域的重要席位。赵本山在春节晚会的地位不可动摇,连春晚的导演都不得不承认赵本山之于春晚的意义,就像乔丹之于NBA赛场。在广大观众心目中,除夕夜看赵本山的小品,甚至上升到了“民俗”的层面,和吃饺子、放鞭炮同等重要。小品成就了赵本山,使他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小品也极大地影响着赵本山的电视剧艺术创作。他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被印上了深深的小品的烙印,具有明显的小品化倾向,尤其体现在叙事层面上。通过“二人模式”隐形结构的广泛运用,在叙事中弱化情节的整体连贯性和结构的内在逻辑性,注重“包袱”情节的设置和横向场景的描绘;通过演员“间离化”的表演,在展示了主角的戏剧性命运安排的同时,也塑造了经典的漫画式的丑角形象;借用小品“说口”技巧,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示了狂欢化、游戏化的人物语言和东北丰富的方言土语,增添了作品的喜剧色彩和艺术魅力。本文认为,由于受到演员们和幕后创作者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艺术实践和东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时代的呼唤、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及东北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孕育等客观因素的促成,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上呈现小品化倾向是必然的结果。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像小品一样注重笑料的挖掘,靠情节的荒诞、丑角的艺术、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来征服观众,追求小品化的叙事效果,结果导致了电视剧对农村生活的表现浮光掠影,不够深刻,缺乏对观众审美情趣的积极引导,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当代的东北农村和农民群体,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和消极意义。最后,本文指出,要使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做到在营造喜剧氛围的同时,不能丧失了当代立场和时代气息,要使作品具有当代人的思想,塑造积极健康的美好形象,表现当代东北新农村的面貌。要在叙事上提高其电视品格,不断加深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融入地域文化变异和现代文化内质,使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艺术获得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01)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赵本山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国荧屏上占据了重要一隅。它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平民化以及精彩的剧情和人物获得了农村题材剧喜剧创作的巨大成功,但同时,模式化的创作和产业化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农村题材剧难以为继的局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1].何杨,董丽娟.从底层精神到底层娱乐精神——赵本山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走向特点[J].文化学刊.2014

[2].何杨.从赵本山系列农村题材电视剧看影视娱乐化现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

[3].关新.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现象新解[J].电影文学.2011

[4].王虹懿.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角色塑造研究[D].辽宁大学.2011

[5].黄媛媛.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审美评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

[6].刘芳池,何丽敏.赵本山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风格探析——以《刘老根》、《马大帅》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

[7].陈红.论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叙事的小品化倾向[D].西南大学.2009

标签:;  ;  ;  ;  

赵本山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何杨,董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