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指数论文-胡娟,严华生

西风指数论文-胡娟,严华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风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风指数,3类雨型,显着差异关键区A,显着相关场

西风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严华生[1](2012)在《南半球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50~2007年南半球12~2月、6~8月500hPa位势高度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与中国夏季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hPa距平高度场的分布特征;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方法确定12~2月和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西风指数波动关键区A;分析关键区A的西风波动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寻找南、北半球西风相互作用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可能途径。分析表明,6~8月与3类雨型相对应的南半球500hPa距平高度场显示出不同的距平分布形式,并存在显着差异区在(35°N~50°N,35°E~80°E)。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A在22.5°W~2.5°W,6~8月关键区A在10°E~55°E。南半球关键区A的西风指数强弱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密切,且12~2月南半球的西风波动对北半球夏季关键区的西风环流的变化有预测意义,而前期南半球关键区A的平均西风指数与北半球夏季高度场的显着负相关区在贝加尔湖。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经向传播是两半球西风相互作用的可能途径,前期南半球的异常西风使夏季贝加尔湖的平均槽强度变化,进而造成北半球关键区的西风环流异常,从而影响中国夏季雨型的分布。(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李万莉,王可丽,傅慎明,江灏[2](2008)在《区域西风指数对西北地区水汽输送及收支的指示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1—1999年NCEP/NCAR(2.5°×2.5°)再分析逐月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的平均状况.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夏季,西风气流是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主要载体,大西洋、北冰洋、黑海和里海是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主要源地;西风气流输入到西北地区的大部分水汽继续向东扩散,最后从东边界输出.选择夏季,根据设计的区域西风指数研究了区域西风指数对西北地区水汽输送以及收支的指示性,经检验,区域西风指数对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收支有良好的指示性,夏季区域西风指数异常强(弱)年份西风气流输入西北地区的水汽量大(小),同时水汽净收支大(小),有(不)利于降水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08年01期)

严华生,胡娟,范可,张云瑾[3](2007)在《近50年来夏季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1951~2002年夏季500 hPa高度月平均格点资料,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到夏季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再对关键区西风指数与夏季160个站的降水进行相关分析,找到降水显着高相关区。最后,采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风场检验的方法,找到高低西风指数年对应的风场显着差异区以及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风场显着差异区,对高低西风指数和正常年西风指数各自对应的环流场以及叁种类型雨带对应的环流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夏季西风指数差异最大的关键区在(35°N~55°N,110°E~140°E)。在关键区内,I类雨带对应高指数环流,II类雨带对应多年平均环流形式,III类雨带对应低指数环流。而降水场上的高相关区在长江和江南一带,为负相关。高低指数年的u、v风场显着性关键区和I、III类雨带的u、v风场的显着性关键区基本相同,经度在100°E~130°E,纬度分别位于35°N~55°N(A关键区)和25°N~30°N(B关键区)。高指数年对应I类雨带,在关键区A南风加强,在关键区B东风加强。低指数年对应III类雨带,在关键区A东北风加强,在关键区B西风加强。而多年平均环流形式对应II类雨带,A、B两个关键区主要是西风控制。归结原因是由于西风带的南进北退导致冷空气南下北上的路径、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夏季雨带的分布。(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刘飞,何金海,姜爱军[4](2006)在《亚洲夏季西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58—2000年亚洲纬向风和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SVD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我国夏季降水的亚洲夏季西风指数(IASW)。西风指数高(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多),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分析了高、低西风指数年的环流特征,发现当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而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时,500 hPa呈负EAP型,鄂霍茨克海和乌拉尔山有阻高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105°E越赤道气流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高纬的偏北气流和低纬的偏南气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梅雨锋加强,使得雨带在此维持。前期鄂霍茨克海区域平均位势高度以及前期1—3月西太平洋的热带对流活动可以作为预测夏季西风强弱的前兆信号。(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苏日娜[5](2004)在《用西风指数和副高脊线预报内蒙古夏季降水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对 T1 0 6模式中期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 ,利用其中的西风指数、副高脊线及常规资料 ,采用两线图、经验公式的方法 ,对 1 999年 6~ 9月内蒙地区发生的 2 7次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西风指数与副高脊线变化特征与内蒙地区中期大范围降水过程有明显对应关系 ,对中高纬度地区确定中期降水过程有实用价值。由特征图解表明内蒙夏季区域性明显降水过程有利的天气形势主要是 5 0 0 h Pa图上是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 ;而盛夏旱涝时段的变化与东亚异常环流有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气象》期刊2004年02期)

冯文,王可丽,江灏[6](2004)在《夏季区域西风指数对中国西北地区水汽场特征影响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设计了区域西风指数。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夏季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发现该地区水汽平流引起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项年际变化极小,而风场辐合(辐散)引起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项年际变化却很大,在西北地区区域西风指数较强年份风场辐合比区域西风指数较弱年份强。由此可知,西风年际变化对西北地区的风场辐合(辐散)的影响是我国西北地区水汽场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4年02期)

陈海山,孙照渤[7](2001)在《一个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指标——东亚区域西风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 ,揭示了能够较好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整体变化的主要空间分布 ;进一步研究了与之相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的异常与东亚及西伯利亚 50 0 h Pa高度场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传统季风指数对气温及对应异常环流特征的表现能力的基础上 ,定义了一个能够反映环流异常的东亚区域西风指数 (IEARW)。经检验 ,可以利用 IEARW来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最后 ,对 IEARW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战淑芸[8](1997)在《西风指数逐日变化的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亚洲逐日西风指数与逐日太阳黑子数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不仅在长周期变化中存在,在逐日变化过程中也同样存在。(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1997年04期)

王长爱[9](1990)在《应用高空西风指数预报值进行气象导航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将高空西风指数的预报值应用于气象导航的方法。首先利用北太平洋上空500Hpa历史天气图和对应时期的海浪实况数据,制作出不同高空天气型下的波浪分布模型,然后根据这些波浪模型计算出不同高空天气型下的初始推荐航线,并建立推荐航线数据库,以便在实际导航中从中选出适当的航线推荐给船舶。最后,利用波浪实况进行了55次模拟航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海运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吴国雄[10](1988)在《大气的内外强迫源和西风指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波流相互作用和无加速定理的讨论以及相应的数值分析,本文介绍有关纬向平均西风变化的近期研究成果。指出西风指数随时问变化的主动原因是波动和基本气流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动量源和热源的强迫作用;其被动原因是内外源所激发的次级环流的影响。还讨论了用简化的动力模型进行西风指数长期预报的可行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1988年08期)

西风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51—1999年NCEP/NCAR(2.5°×2.5°)再分析逐月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的平均状况.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夏季,西风气流是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主要载体,大西洋、北冰洋、黑海和里海是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主要源地;西风气流输入到西北地区的大部分水汽继续向东扩散,最后从东边界输出.选择夏季,根据设计的区域西风指数研究了区域西风指数对西北地区水汽输送以及收支的指示性,经检验,区域西风指数对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收支有良好的指示性,夏季区域西风指数异常强(弱)年份西风气流输入西北地区的水汽量大(小),同时水汽净收支大(小),有(不)利于降水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风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胡娟,严华生.南半球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

[2].李万莉,王可丽,傅慎明,江灏.区域西风指数对西北地区水汽输送及收支的指示性[J].冰川冻土.2008

[3].严华生,胡娟,范可,张云瑾.近50年来夏季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7

[4].刘飞,何金海,姜爱军.亚洲夏季西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

[5].苏日娜.用西风指数和副高脊线预报内蒙古夏季降水过程[J].内蒙古气象.2004

[6].冯文,王可丽,江灏.夏季区域西风指数对中国西北地区水汽场特征影响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04

[7].陈海山,孙照渤.一个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指标——东亚区域西风指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

[8].战淑芸.西风指数逐日变化的机制分析[J].海洋预报.1997

[9].王长爱.应用高空西风指数预报值进行气象导航的探讨[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0

[10].吴国雄.大气的内外强迫源和西风指数的变化[J].气象.1988

标签:;  ;  ;  ;  

西风指数论文-胡娟,严华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