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间想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记忆,民间想象,武术传承,审美文化
民间想象论文文献综述
唐艳[1](2019)在《历史记忆与民间想象:论中华武术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记忆的追述中,武术文化在构建审美体系的同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亦或是在民间想象的勾勒中,意想与虚构仍存在有些空余需要填补,有些裂痕需要弥合,有些论证需要整合。故本文将从历史记忆与民间想象两方面对武术进行"遗存与意象"的阐释,试图以"传统即经典"的说辞体现出文化的深层断裂与视域融合,并加以反思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武术发展的未来走向留给读者一个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思考空间。研究目的:1.1厘清武术历史记忆"有限性"之思,传统文化镜像和集体记忆勾连缺乏重构社会理论学家常用一些新的词语概括当代武术的特征,如"身体本质"、"逻辑原点"、"追根溯源"、"原象构建"。无论这些词汇在不同时期有何区别,往往以凸显传统武术的臆想问题为主。对于传统文化镜像的审视,武术与历史的融突求和仿佛是"生存空间"的双重建构,不断对往事进行虚幻的描绘,衍生出一系列伴有色彩性的武侠神话。但随之社会形态的发展延伸,传统武术开始进行科学性预判,发现历史神话是由多种案例相互构成的知识组合,拼凑成极具特色的神秘故事,其故事包蕴着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知识、方法和相关理论。无论是历史传奇还是神秘故事,它们的本质均是对过去历史的集体记忆,覆盖了哪些历史记忆被固化为历史意象,又有哪些成为百姓口耳相传的神话,还有哪些曾被一度遗忘,都使我们把关注点从客体转移到主体,并且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进行反复探索的境界,这无可厚非地牵扯到事实是否具有"真实性"。1.2阐释武术民间想象"趋同性"之惑,意识形态意指和自然辩证符号表述不清关于传统武术意识形态的表述,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囊括生活的"真实性"、"现实性"观念,其内涵既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外延亦有着可伸缩性,两者促成了中国古典历史记忆的开放型结构。至今,古籍中武术神话大多已失去了以往过程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仅遗存符号般的文化空壳。即使是尚存于形态较原始的、自然中所谓"活态"的武术神话,亦可能在历史的衍变中掺杂诸种后世的人类心理或思维等因素,从而导致性质的不"纯",使神话传说陷入类似真实与虚构的两难境地。作为人类想象意识的初开或未全开时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原型,其中遗留着较多的是初级意识的原始特质、形式及程序等,如同拼合和模糊的集合体,相当于"混合"因素的综合体,需要靠直觉传感与整体把握的方式进行认知和信息传递,因此要分析寓意深重的神话,对于现代人们对其进行口述仍有一定难度。1.3挖掘武术传承发展"稳定性"之弊,文体特性和文化内涵双向目标融合不够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特性,在记忆的指导下进行重新解读,这种解读不仅是对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一种态度融合,也是建立在中华武术新意之上。在这集合体中,传统性不断地积累,现代性不断地更新,从而使中华武术赋有鲜活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即蕴藏着传统,亦"活"在现代。双向目标是具有多重结构效应的概念,既横向关联个人、社会与群体,又纵向关联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呈现的活生生历史,在现实中行动的历史,也是人类同其历史进行对话和迂回的中间环节。因此,研究和分析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在历史记忆与民间想象的视域中,试图探骊中华武术在传承空间中的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研究结果:对历史记忆的剪辑与拼接过程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得到社会群体相应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历史记忆的内驱力下,最终探索出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和审美源头。从民间想象的叙述过程对历史记忆进行考察,试图分析其中的"传统与现代"深层断裂的现象问题。研究结论:中华武术作为文化的窗口,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底蕴的一种身体文化范式。从审美的普遍性来看,不同文化具有通约性,亦有文化公分母、文化常数的因子。国家正是因为有不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公分母,才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传承与发展的空间上进行相互包含、相互理解。通过对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间的借鉴与学习,能够辨识出现代生活中传载了一些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相反,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如果出现断层,就其"文化"而言是适合中国的,就其"对象"而论是保有作为一种身体自身的存在物,具有其特殊的独立性,在主体的感知下成为它是与中国特色风格、精神、智慧相符并且有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的一项文化。因此,博大的文化总是从其他文化学习思想观念之间相互碰撞与融合,不断相继传承并激励各自朝不同道路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姚晨晨[2](2019)在《民间信仰的功能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世界的发展为石马庄乡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超出民众正常应对范围的心理恐惧。民间信仰作为地方性知识被重新建构,作为地方民众应对技术冲击的策略。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当地车神崇拜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二、叁部分通过对当地个体祭拜及集体祭拜仪式的参与记录,反映仪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特点及涵义;第四部分以崇拜人群为主体,进一步探讨车神崇拜仪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地方性知识的整合及重构;第五部分将车神崇拜放置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分析其产生及发展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仪式趋向成熟后的运行逻辑及潜在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对家乡石马庄乡民信仰生活中车神崇拜及其仪式的民族志考察,结合仪式实践的具体过程及乡民何时何地进行车神崇拜及其目的,在此基础之上阐述车神崇拜的仪式功能及乡民信仰生活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微妙互动,将车神崇拜这一信仰实践放置于石马庄村落生活的信仰与社会背景下进行探讨,发现并阐释车神崇拜对地方性知识及信众主体身份意识的表达。(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胡思源[3](2019)在《“义乌勇士”插上智能化翅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在不少人眼中,民间救援离智能化还有些距离,“网上联动救援啦,直升机救援啦,只在电视屏幕上见过”。事实上,在国际商都义乌,民间智能化救援不仅早早起步,而且不断升级。最近,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成功将原先的“义救援”公益救援平台1.0版本升级至功能更(本文来源于《浙江法制报》期刊2019-02-26)
于平[4](2019)在《“文旅交融”语境中区域民间舞蹈的新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确立。这一思想明确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01-14)
孙其香,李学良[5](2018)在《狐仙传说与“民间想象”——蒲松龄故乡“李半仙故事”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关于狐仙的故事,往往藉由"民间想象"而成,而"民间想象"主要有四个来源:基于"真实原型"、引入"传说套路"、加以"合理推想"以及进行"牵强解释"。上述四个来源,在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故乡的山东省淄博市仍然流传着的"李半仙与狐仙"及同类的民间传说中,可窥见一斑。(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国华[6](2018)在《例谈想象在民间故事教学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因为民间故事具有形象、生动、曲折、神奇、吸引读者等特点,人们在进行民间故事创编时大都运用丰富的想象,使得民间故事更为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民间故事题材的文章,鉴于以上认知,在课堂(本文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期刊2018年17期)
陈志慧[7](2018)在《权力的想象:民间帝王将相故事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历史上我国朝代更迭频繁,帝王将相这个一度活跃在权力顶峰的群体,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阐释空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对象,亦是文学、戏曲、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而关于帝王将相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的角度,而且大多数是从历时层面探讨其形象演变过程,文献来源基本是官方有记载的正史资料,来自民间的资料几乎没有。现如今,民间故事资料的收集编撰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为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扎实基础。文本尝试运用索绪尔在语言层面共时和历时的架构,在共时层面详细剖析民间帝王将相故事的叙事形态,同时兼顾历时层面的社会历史语境在故事结构层面的作用;并结合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究故事叙事背后的民间意识形态、文化心理与权力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互动。本文首先运用类型研究方法把收集的100多则故事分为7类,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其母题结构及叙事特点;其次,把帝王将相故事叙事按时间顺序(出生到死亡)作一个纵向梳理,以呈现帝王将相在故事叙事中的形象流变,并作进一步对比分析,从而揭示民间话语实践的变化。最后,本文尝试把帝王将相故事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中解脱,以其权力机制为核心建立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描绘民间对权力产生、运行及其反馈机制的具体想象。民间帝王将相故事叙事这种话语作为民间生活和观念的反映,承载了民间对上层官僚阶层群体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正是权力操纵和支配的结果,集中体现在民众对帝王的神化,对清官忠臣的崇拜,以及通过一系列地域性的宗教仪式再现官方的意识形态。即使民间对这种操纵产生某种反抗,却又再次落入了权力的规训中,底层人民的主体意识呈现依然很微弱。(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智杰[8](2018)在《想象、秩序与博弈:民间“跟狐”与民众生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各种“神仙鬼怪”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可以看出,现在已经不是听闻妖怪而色变的时代,妖怪已经大众化、娱乐化了,人们对妖怪的想象更加丰富。相反,在传统的乡间农村,民众对“妖怪”的想象,似乎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妖怪形象,他们对“妖怪”还抱有一份敬畏之心,是人们精神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山西省应县的乡村,盛行一种神秘的现象,那就是“跟狐”。这对当地民众来说,既喜闻乐见却又畏惧。这背后更多的是当地乡村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家庭道德伦理等问题的结果,更是乡民巫术操作中的精神压抑与反弹问题。乡民们在过着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的同时,还过着一种神秘的生活。透过平淡无奇,窥探神秘,即是论文的目的所在。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起、目的意义、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论文写作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狐的生物性及其文化性。首先概述狐在自然环境中作为一种生物的存在,介绍其分布、生态习性等方面。其次,主要阐述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的存在,生活中我们谈及狐,除了生物专业相关,更多的谈论是围绕着狐的文化性进行,尤其是狐作为一种妖怪的存在。所以,本节也着重讨论狐的两面性,即作为瑞兽与作为妖兽。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岁时活动,以及巫术占卜)和乡村社会的人伦关系(家庭伦理与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来对孕育“跟狐”这一民间现象的生活世界进行清晰的勾描,交代“跟狐”发生的可能与文化大背景。论文第叁章,主要依据田野调查资料,用当地普通民众与捉狐先生两种不同视角对“跟狐”的讲述,来对“跟狐”现象做一勾描。同时分析当地民众对于这样一种神秘现象的讲述活动的矛盾与无奈,既是喜闻乐见,却又恐惧排斥的矛盾心理;以及乡村社会中面子与人情等的无奈之举。论文第四章,主要是主要从恶巫术操作、命运与“福气”、传统禁忌叁方面分析发生“跟狐”的缘由,对“跟狐”现象的分析阐释,从而总结出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着重分析“跟狐”现象与当地民众生活之间隐而未彰的内在关联。论文的余论部分,是“跟狐”想象中关于个人于社会之中的“自我意识”问题。“跟狐”现象即是“跟狐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抗,是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抗。自觉的反抗,是“跟狐者”自己想借助“狐”以达到彰显自我个性,或者说是自我意识的行动。不自觉的反抗,则是“跟狐者”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由于自我过分压抑而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是精神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4-01)
李焕英[9](2018)在《论莫言艺术想象的民间资源及其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文化是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其在莫言艺术想象中占据重要地位,民间的一些寓言、习俗、艺术、传说以及故事是莫言发挥其艺术想象的基本存在和来源,而民间情绪、观念、形象以及历史则属于莫言更为高级的想象基础,莫言作为我国现代优秀作家,其一直坚持以民间作为创作立场,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8年03期)
季剑青[10](2018)在《五四新文化人对北京民间文化的认知与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伴随着民俗学运动的兴起,北京民众的文化和风俗开始进入文化人和学者的视野。五四一代民俗学家从其对"民间"的想象出发,一方面试图从北京的民间文艺形式中寻找资源,为新文学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则通过搜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试图建立"民众的历史"。这两方面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成果,其成败得失亦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民间想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技术世界的发展为石马庄乡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超出民众正常应对范围的心理恐惧。民间信仰作为地方性知识被重新建构,作为地方民众应对技术冲击的策略。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当地车神崇拜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二、叁部分通过对当地个体祭拜及集体祭拜仪式的参与记录,反映仪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特点及涵义;第四部分以崇拜人群为主体,进一步探讨车神崇拜仪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地方性知识的整合及重构;第五部分将车神崇拜放置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分析其产生及发展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仪式趋向成熟后的运行逻辑及潜在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对家乡石马庄乡民信仰生活中车神崇拜及其仪式的民族志考察,结合仪式实践的具体过程及乡民何时何地进行车神崇拜及其目的,在此基础之上阐述车神崇拜的仪式功能及乡民信仰生活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微妙互动,将车神崇拜这一信仰实践放置于石马庄村落生活的信仰与社会背景下进行探讨,发现并阐释车神崇拜对地方性知识及信众主体身份意识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间想象论文参考文献
[1].唐艳.历史记忆与民间想象:论中华武术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姚晨晨.民间信仰的功能想象[D].辽宁大学.2019
[3].胡思源.“义乌勇士”插上智能化翅膀[N].浙江法制报.2019
[4].于平.“文旅交融”语境中区域民间舞蹈的新想象[N].中国艺术报.2019
[5].孙其香,李学良.狐仙传说与“民间想象”——蒲松龄故乡“李半仙故事”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陈国华.例谈想象在民间故事教学中的价值[J].小学语文教学.2018
[7].陈志慧.权力的想象:民间帝王将相故事叙事研究[D].西北大学.2018
[8].刘智杰.想象、秩序与博弈:民间“跟狐”与民众生活研究[D].辽宁大学.2018
[9].李焕英.论莫言艺术想象的民间资源及其表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
[10].季剑青.五四新文化人对北京民间文化的认知与想象[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