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和社会关怀

临终关怀和社会关怀

一、安宁护理与社会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时艳霞,洪金花,王晓松,施敏,何风娥,王美监,王丽华[1](2022)在《国内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国内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研究现状,探索近年来其发展趋势和研究关注点。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自建立数据库至2020年6月刊发有关肿瘤患者安宁疗护方面的文献,对获取文献,按照年限、发文期刊、地域分布、研究类型、研究切入点、评价指标、安宁疗护模式等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纳入1347篇文献,分布于221种期刊,发文量前3位省份依次是江苏、四川和上海;文献研究类型以类实验性研究类为主;文章数基本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集中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姑息治疗、临终护理、生活质量等;涉及13种安宁疗护模式,涉及的照护模式具有多学科团队雏形;发文量排前10名期刊均未被纳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涉及的评价指标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心理状况。结论国内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研究的文献发刊篇数越来越多;发文地域也越来越广;研究热点倾向临床研究、多学科团队式照护,但还存在核心期刊发文量少,研究深度、科学性及实操性有待提升,需要推进安宁医保政策在不同层级医院,社区一体化转诊,最后完善相关实际安宁培训课程、住院及管理模式,以达到安宁疗护持续、有质量、个性化的发展。

刘贝雪,张春慧,张德华,刘东玲[2](2021)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安宁疗护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本文明确了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安宁疗护的必要性, 梳理了终末期肾病患者安宁疗护的发展现况, 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 提出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开展安宁疗护的促进策略, 以期为加快国内终末期肾病患者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吴蕾蕾,胡鑫,陆璐,刘婵娟[3](2021)在《我国大陆地区安宁疗护"五位一体"发展路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宁疗护是一项关系群众生命终末期质量的卫生健康事业。与日益增长的安宁疗护服务需求相比, 国内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亟需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在分析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安宁疗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英国、美国安宁疗护发展模式和可借鉴经验, 提出了由顶层设计、立法保障、人才培养、社会支持、宣传教育构成的安宁疗护"五位一体"发展路径, 以期为推动我国大陆地区安宁疗护实践提供借鉴。

史宏睿,张瑛,陕柏峰,彭伟,刘艳,周芸,郭小燕,胡秀英[4](2021)在《基于胜任力结果与表现评价模型的护理本科安宁疗护课程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基于胜任力结果与表现评价(COPA)模型的护理本科安宁疗护课程方案,为护理本科开设安宁疗护课程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3—12月。以COPA模型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构建课程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23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定最终版课程方案。结果 2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91.3%,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0、0.82。2轮函询后,构建出了含49项课程目标、70项理论内容、5项实践内容、9种教学方法的课程方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护理学本科安宁疗护课程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护理学本科开设安宁疗护课程提供参考。

刘小成[5](2021)在《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修订并形成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the home-based version of Problem and Needs in Palliative Care Questionnaire,居家版PNPC问卷);2.在晚期癌症患者中验证居家版PNPC问卷的信效度,为中国晚期癌症居家安宁疗护需求评估提供有效测评工具。研究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使用目的抽样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对广东省2家医院15例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主题分析法和NVivo12.0对资料进行分析。2.在PNPC问卷的基础上,针对晚期癌症患者需求的访谈结果和量表跨文化调适指南对问卷进行文化调适,初步形成居家版PNPC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对广东省7家医院457例晚期癌症患者,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居家版PNPC问卷、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EORTC QLQ-C30)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项目分析对居家版PNPC问卷的条目进行筛选;以Cronbach’sα系数、折半信度、重测信度评价问卷的信度,以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聚合效度评价问卷效度。研究结果1.共访谈15例晚期癌症患者,主题分析法将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归纳为生理需求、正性心理与负性心理交叉的复杂体验、社会支持需求和精神需求四个主题和十二个副主题。晚期癌症患者需要控制躯体症状(尤其是癌痛),尽可能延长生命,调整心态以适应角色转变,得到社会支持和尊重,保持精神平静,获得更多关于疾病和居家护理的信息。2.居家版PNPC问卷包含了36个条目,共7个维度(日常活动能力方面、躯体症状方面、社交方面、心理方面、精神方面、经济方面和居家自我照护方面)。居家版PNPC问卷包括“问题部分”与“需求部分”两个分量表。项目分析示,居家版PNPC问卷各条目的CR值大于3.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29~0.731。问卷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84,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857~1.00。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特征根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01%和70.88%。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7个公因子的模型拟合度较好,“问题部分”和“需求部分”的模型拟合指数如下:自由度比(χ2/df)分别是1.239和1.225,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23和0.964,相对适合度指标(CFI)为0.966和0.967,非规范拟合指数(TLI)为0.962和0.964,均方根残余指数(RMR)均为0.016,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32和0.031。居家版PNPC问卷与EORTC QLQ-C30的大部分维度呈正相关和总分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家版PNPC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7,折半信度为0.819,重测信度为0.852;“问题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88~0.907;“需求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4,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7~0.923。研究结论居家版PNPC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的评估。晚期癌症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方面的居家安宁疗护需求,对控制疼痛、心理支持及经济方面的需求较高。

林茜[6](2021)在《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对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制定的死亡因应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文化调适,为国内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测量提供可靠的评估工具。2.调查国内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为选择合适人格特质的护士进入安宁疗护团队,提高安宁照护水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台湾地区版死亡因应自我效能量表的跨文化调适及信效度检验在取得原作者授权后,严格遵循量表文化调适基本准则、跨文化调适指南进行文化调试,并通过预实验和正式调查,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中文版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2.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和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量表,调查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72名护士,分析护士的不同人口学变量、大五人格特质与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将所得资料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1.文化调适后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包含3个维度,由29个条目构成,Cronbach’sα系数为0.905、折半系数为0.953,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7~0.893,表明该量表信度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3.22%,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总体量表的验证因子模型与观察数据的匹配状况较好,主要配适度指标RMSEA为0.052、GFI为0.868、CFI为0.933,说明模型拟合度基本良好。2.572名被调查护士的大五人格自评总得分为(147.59±15.83)分,各条目均分为(3.69±0.40)分,各维度得分排序由低到高依次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3.572名被调查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为(102±12.07)分,各维度得分排序由低到高为:哀伤应对、死亡准备、临终关怀,条目均分为(3.48±0.42)分,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我能应对自己孩子的死亡”(2.41±1.01)分;得分最高的条目为“我能允许临终患者充分的去表达自己”(4.30±0.59)分。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及临终关怀、哀伤应对、死亡准备维度均与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及临终关怀、哀伤应对维度与神经质呈负相关(P<0.05)。5.影响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因素包括:一年内是否参加过安宁疗护教育课程、是否有陪伴家人离世的经验、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维度。研究结论:1.文化调适后的中文版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及信度,可以作为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水平的评价工具。2.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以临终关怀维度的平均得分较高,哀伤应对最低;护士的人格特质中严谨性维度得分较高、神经质得分较低,以严谨性人格为主。3.一年内参加过安宁疗护教育课程、有陪伴家人离世经验、死亡态度为坦然接受的护士,其死亡应对自我效能越高。提示护理管理者可运用在职教育,增加护士安宁疗护训练,引导正向的死亡态度,提升与患者讨论临终问题时的自我效能,改善护理人员对安宁疗护态度,进一步提升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水平。4.护士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宜人性及严谨性三项分数越高,其死亡应对中的临终关怀、哀伤应对、死亡准备三项分数也会有越高的趋势,护士大五人格能正向预测其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人格特征的差异,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教育和心理护理,以提高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从而实现对患者及家属的高质量临终关怀。

杨丹丹[7](2021)在《安宁共照模式下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安宁共照模式下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要素的调查,了解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找出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最终为医院护理管理者相关措施的制定,护士安宁疗护素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生命末期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奠定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编制《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完成对问卷条目的修订,通过预调查,完成对问卷信效度的检验,最终形成正式问卷;第二部分进行问卷调查,选取杭州市某三甲医院参与安宁共照模式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向330位护理人员发放问卷,问卷包括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以及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二次核对,并将双人筛选后的问卷数据录入Excel表格,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将录入后的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以及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采用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的影响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示、运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维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进行表示,根据其结果判断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问卷的编制与评价:经过两次专家咨询,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一共有45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为知识维度、态度维度、行为维度。本问卷中,总问卷以及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51、0.714、0.758、0.820;重测信度分别为0.854、0.801、0.852、0.887;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S-CVI/Ave)为0.909。该问卷的信效度较好。2.本研究共发放330份问卷,收回330份,回收率为100%。经双人核对后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3.护士安宁疗护知识维度满分为20分,平均得分为(15.63±1.81)分,知识掌握情况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其中知识维度第8个条目“生命末期患者住在安宁疗护病房不需要有出院计划”,正确率最低,仅为38.48%,第14个条目“患者开始感到疼痛的时候才给予止痛药,避免成瘾或剂量增加”的正确率倒数第二,仅为55.45%;护士安宁疗护态度维度处于较高水平,本问卷中态度维度满分85分,平均得分为(69.79±7.96)分,其中态度维度第10个条目“我认为我有足够的知识和患者及家属讨论死亡话题”得分最低,平均分为(3.19±0.95)分;本问卷中行为维度满分为40分,平均得分为(30.46±3.74)分,护士安宁疗护行为实践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行为维度第5个条目“我能尽可能减少生命末期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得分最低,为(2.62±0.90)分。4.经正态性检验,护士安宁疗护的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得分均呈正态分布,对于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及以上的数据,若数据具有方差齐性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比较。本次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职称、文化程度、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安宁疗护的在职培训、两年内参加安宁疗护培训课程时长(训练班或会议)、是否愿意参加安宁疗护的志愿服务等因素对护士安宁疗护的知识掌握情况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科室、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是否参加过安宁疗护的在职培训、两年内参加安宁疗护培训课程时长(训练班或会议)、是否愿意转调到安宁疗护病房、是否愿意参加安宁疗护的志愿服务等因素对护士安宁疗护的态度水平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科室、不同年龄层、职称、是否参加过安宁疗护的在职培训、两年内参加安宁疗护培训课程时长(训练班或会议)、是否愿意参加安宁疗护的志愿服务、有无照顾家中重病患者的经历等因素对护士安宁疗护的行为实践情况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士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两年内参加过安宁疗护培训课程时长(训练班或会议)是影响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护士是否愿意转调安宁疗护病房、是否愿意参加安宁疗护的志愿服务、两年内参加过安宁疗护培训课程时长(训练班或会议)以及工作年限对护士安宁疗护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士的科室、职称以及有无照顾家中重病患者的经历对护士安宁疗护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态度维度和行为维度呈正相关(r=0.406,P=0.000);知识维度与态度维度不相关(r=0.091,P=0.097);知识维度与行为维度不相关(r=0.024,P=0.664)。研究结论:1.本次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安宁共照模式的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掌握程度和行为实践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态度水平处于高等水平。2.本调查中影响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护士的文化程度、职称、工作年限、两年内参加过安宁疗护培训课程时长(训练班或会议);影响护士安宁疗护态度方面的影响因素有:护士的工作年限、是否愿意转调安宁疗护病房、是否愿意参加安宁疗护的志愿服务、两年内参加过安宁疗护培训课程时长(训练班或会议);影响护士安宁疗护行为方面的影响因素有:护士的科室、职称以及有无照顾家中重病患者的经历。3.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态度与行为维度存在正相关。

吴慧琴[8](2021)在《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现实情境中临终患者和家属主要“社会-心理”困扰的研究,厘清其类型与特点。结合“社会-心理”困扰的实际情境特点,在叙事学、叙事护理学、华生人文关怀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制定符合当下临终关怀护理实践情境、临终患者家庭心理需求与特征的叙事护理策略,并在实践中检验应用效果。为临终患者家庭提供一种促进情感沟通、发现生命意义、舒缓心理痛苦的护理人文实践方法,弥补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介入、护理困难的短板,提升我国临终关怀的护理质量与人文关怀水平。方法第一阶段,文献研究。设立关键词,检索国内外临终关怀中叙事实践与应用的相关论文,通过滚雪球法获得更多相关文献。研究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临终关怀实践中常用叙事策略与方法、作用特点及效果考察方法,为后期本研究中叙事护理策略的研究制定与应用提供文献依据。第二阶段,现况研究。进入研究现场开始叙事研究,以目的抽样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收集临终患者家庭的真实“社会-心理”困扰资料并对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类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临终关怀护士的叙事性访谈对临终患者家庭常见的“社会-心理”困扰进一步验证,并总结分析护士发现、处理各类困扰的方法及疑惑。第三阶段,策略构建与应用研究。依据叙事护理、人文关怀等相关理论,结合实际“社会-心理”困扰类型与特点,借鉴文献回顾及临终关怀护士实践中有益的方法策略,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制定基于临终关怀实践情境的叙事护理策略。采用制定的叙事护理策略帮助上一阶段具有临终“社会-心理”困扰的患者家庭解决实际困扰,并根据困扰的实际解决情况、临终患者家庭的感受、研究者反思获得叙事护理策略实施的效果总结。结果结果1:临终患者家庭的常见“社会-心理”困扰主题及特点临终患者家庭的常见“社会-心理”困扰主要涉及10个方面的主题(情感交流不畅、缺乏情感支持、不舍亲人分离、家属身心疲乏、人生价值迷惘、不接受临终结局、担忧家庭发展、遗愿实现受阻、恐惧死亡过程、病情沟通不畅),这些主题具有7个方面的特点(多样性、独特性、普遍性、复杂性、紧迫性、重要性、反复性)。结果2:护士发现、处理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的现况当前临终关怀中,护士具备一定发现、处理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技巧,主要依靠职业精神、个人经验与在实践中积累与学习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法。在困扰的发现中,以获得信任、主动沟通、注意倾听、仔细观察为主要方法;在困扰的处理中,以认真倾听为了解问题的基础手段,以语言沟通为缓减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护士对困扰的介入与自身的能力存在一定疑惑,主要为是否应该参与解决困扰、直白的语言沟通效果有限及已干预过的心理困扰反复出现。结果3:基于实践情境研究构建的叙事护理策略的阶段与内涵基于实践情境构建的叙事护理实践策略主要包括发现、鼓励临终患者家庭叙事,解构、分析临终患者家庭叙事,构建新意义叙事与反思四个阶段,即在获得临终患者家庭信任、给予其身心支持、鼓励其完整叙事的基础上,按照7个叙事特征(人物特征、事件发展、场景主题、目的意义、行动改变、情感态度、有无缺失)对困扰叙事进行解构,以相关的内部故事、相关的外部故事、可发展的预期故事3个方向探索可用资源,并以生命纪念册、自传体写作、信件/信息为叙事的表达载体进行新意义叙事的构建,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分析与反思。结果4:叙事护理策略解决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效果叙事护理策略在4个具有临终“社会-心理”困扰的患者家庭中得到应用,实践效果较为良好、稳定。在叙事护理实践中,“护-患”超个人关怀性关系得以形成,临终患者家庭成员获得了支持性陪伴,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理解与个人的启发,形成了叙事性的实物遗产,提高了临终患者家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研究者介入、解决临终相关“社会-心理”困扰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结论本研究基于理论、文献、实践及现实依据确立了一套临终关怀实践情境下的叙事护理策略。在实践应用中,临终患者及家属得到了情绪的宣泄与身心支持,在各项困扰叙事中重新发现、构建了新意义叙事,并留下了对临终患者家庭具有纪念意义的叙事文档,促进了观念、价值、情感、沟通等向好转变,各项“社会-心理”困扰得到妥善解决且效果良好。同时,叙事护理策略注重关注个人的价值与声音,实践要素突出人文特性,在关怀的互动中平等、尊重地与临终患者家庭成员分享人生故事,在实践过程中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关怀性关系。本研究提出的叙事护理策略兼具人文性与实操性,丰富了临终关怀领域中精神和心理关怀的策略与方法体系。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叙事护理策略应用的成功案例,在实践领域对叙事护理理论进行了案例的丰富,为进一步推广研究与临终关怀人文培训提供了经验借鉴。

张锦欣[9](2021)在《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死亡应对能力层级模型为理论指导,构建一套符合临床情景、系统、科学的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以期为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本章节共包含三个部分: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访谈,探讨护士死亡应对过程中的挑战与需求;通过终末期患者优逝(即善终)期望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了解患者优逝需求,为护士应对患者需求的具体行为内容补充信息;通过内容分析法,探究护士死亡应对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情绪能力及行为能力,并归纳课程方案目标与内容,初步形成课程方案。2.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确立。基于初步构建的课程方案制定专家函询问卷,邀请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专家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归纳专家意见,对课程方案予以修定,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立适合我国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结果1.护士死亡应对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与需求的访谈中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12个副主题,包括认知层面(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足、尚未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患者器官捐献意愿了解的渴望、尊重患者丧葬文化、道德困境);情绪层面(失落恐惧等负面情绪、情感衰竭、职业倦怠);行为层面(临终关怀能力的欠缺、对濒死照护存在盲点、哀伤辅导技能的缺失、沟通协调能力的局限性)。2.共纳入14篇质终末期患者优逝需求质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整合4个结果,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及社会需求;终末期患者优逝需求具有个体化、贯穿患者终末期的特点。3.共纳入35篇研究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出课程目标39个;课程内容包括3个模块、13个一级标题、42个二级标题。主要涉及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有效管理死亡相关事件带来的情绪挑战;为临终、濒死、死亡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优逝服务。4.共16名专家参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专家权威系数为0.825,表明本次函询专家较具备代表性和权威性;第二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35(P<0.001)和0.138(P<0.001)。共形成了 18个课程目标,10个一级标题,57个二级标题。各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重要程度得分均大于3.5,表示课程目标与内容条目均较为重要。结论1.临床护士关于对生命与死亡意义的认知、应对死亡相关事件引起的负性情绪、以及提供符合患者偏好的优逝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死亡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终末期患者优逝期望与需求包括身体、心理、精神、社会层面,提醒护士终末期患者优逝需求具有全面性、个体化、贯穿患者终末期的特点。3.本研究构建一套符合临床情境需求、实用、科学的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可为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宋莉娟[10](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二、安宁护理与社会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宁护理与社会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筛选文献
    1.2 纳入与排除条件
    1.3 收集文献信息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年限分布
    2.2 文献数量前10名的期刊分布
    2.3 文献研究类型分布
    2.4文献地区分布情况
    2.5研究热点所发表文献情况
    2.6 研究涉及的评价指标
    2.7 研究涉及的照护模式
3 讨论
    3.1 文献发文量与年限分布情况
    3.2 文献发表期刊分布情况
    3.3 文献研究类型多而广
    3.4 发文来自的地区分布情况
    3.5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研究点发展
    3.6 国内涉及安宁疗护照护模式日趋完善
4 小结

(5)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界定
    4 理论框架
    5 研究内容
    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晚期癌症患者居家安宁疗护需求与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综述 癌症患者安宁疗护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2.1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现状
        2.2 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
        2.3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研究设计
        5.1 研究内容
        5.2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的编制
    1 量表的跨文化调适
        1.1 原量表的使用及评价
        1.2 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1.3 语言调适
        1.4 专家咨询阶段
        1.5 咨询结果
        1.5.1 专家积极系数
        1.5.2 专家的权威程度
        1.5.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1.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1.5.5 专家咨询意见
        1.6 小结
    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1 预调查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1.4 结果
        2.2 正式调查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2.5 统计方法
        2.2.6 结果
        2.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样本量计算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1.2.2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中文正式版)
        1.2.3 中国大五人格调查问卷简版
        1.3 资料收集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
        2.3 临床护士人格特质
        2.4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2.5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3 讨论
        3.1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3.2 临床护士人格特质分析
        3.3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3.3.1 一年内参加安宁疗护教育课程
        3.3.2 陪伴家人离世的经验
        3.3.3 对待死亡的态度
        3.3.4 人格特质
        3.4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分析
        3.5 提高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对策与建议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安宁共照模式下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的研究
        1.2.2 关于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安宁疗护
        1.4.2 安宁共照模式
        1.4.3 知信行理论
    1.5 技术路线图
2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的设计与评价
    2.1 问卷的设计
        2.1.1 文献检索
        2.1.2 小组讨论
    2.2 专家咨询
        2.2.1 咨询专家的选择
        2.2.2 专家咨询问卷的制定
        2.2.3 咨询方法
    2.3 专家咨询的结果
        2.3.1 专家的一般资料
        2.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
        2.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的结果
        2.3.4 专家的积极系数
        2.3.5 专家的权威系数
    2.4 预调查
    2.5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5.1 信度检验
        2.5.2 效度检验
3 安宁共照模式下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类型
        3.2.2 样本量的计算
        3.2.3 抽样方法
        3.2.4 研究工具
        3.2.5 资料收集
        3.2.6 统计学方法
        3.2.7 伦理要求
        3.2.8 质量控制
    3.3 研究结果
        3.3.1 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3.2 安宁共照模式下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结果
        3.3.3 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
        3.3.4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多因素分析
        3.3.5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3.4.2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4.3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相关性分析
        3.4.4 提高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水平的建议
4 小结
5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5.1 本研究的创新性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与方案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的确认分析
    一、患者家庭视角:临终期“社会-心理”困扰
    二、护士视角:“社会-心理”困扰与护理应对
    三、讨论
    四、小结与启示
第三部分 叙事护理策略的构建与应用
    一、叙事护理策略的构建
    二、叙事护理策略的应用
    三、策略应用的效果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一、叙事护理策略的作用分析
    二、策略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三、实践中存在的困难与反思
小结
    一、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主要创新点
    三、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批件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死亡应对能力概述
        2.1.1 死亡应对能力相关概念
        2.1.2 国外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
        2.1.3 我国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现状
    2.2 死亡应对能力相关教育课程现状
        2.2.1 国外死亡应对能力相关课程现状
        2.2.2 我国死亡应对能力相关课程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初步构建
    3.1 探索临床护士应对死亡相关事件过程中的需求与挑战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对象
        3.1.4 资料收集与分析
        3.1.5 伦理考虑
        3.1.6 研究结果
    3.2 了解终末期患者优逝期望与需求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2.4 检索策略
        3.2.5 文献的筛选和资料提取
        3.2.6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2.7 研究结果
    3.3 探究死亡应对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情绪能力与行为能力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确立
    4.1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科学、合理
    5.2 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有利于指导护士提升对死亡相关的认知、情绪能力
    5.3 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有利于指导护士提供优逝照护服务
    5.4 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可作为安宁疗护相关培训的补充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安宁护理与社会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 时艳霞,洪金花,王晓松,施敏,何风娥,王美监,王丽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4)
  • [2]终末期肾病患者安宁疗护发展现状及展望[J]. 刘贝雪,张春慧,张德华,刘东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34)
  • [3]我国大陆地区安宁疗护"五位一体"发展路径探究[J]. 吴蕾蕾,胡鑫,陆璐,刘婵娟.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1(09)
  • [4]基于胜任力结果与表现评价模型的护理本科安宁疗护课程方案的构建[J]. 史宏睿,张瑛,陕柏峰,彭伟,刘艳,周芸,郭小燕,胡秀英.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22)
  • [5]居家版安宁疗护问题与需求问卷的文化调适及验证[D]. 刘小成. 汕头大学, 2021(02)
  • [6]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D]. 林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安宁共照模式下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丹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8]叙事护理策略在临终患者家庭“社会-心理”困扰解决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吴慧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9]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能力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构建[D]. 张锦欣. 山东大学, 2021(12)
  • [10]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标签:;  ;  ;  

临终关怀和社会关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