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传播论文-刘文军,王波,张建民,陈云良,伍超

水流传播论文-刘文军,王波,张建民,陈云良,伍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流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溃坝水流,初始水深比,水力特性,额外负波

水流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军,王波,张建民,陈云良,伍超[1](2019)在《上下游初始水深比对溃坝水流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溃坝水流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着上下游初始水深比的影响,过去对溃坝洪水的试验研究很少涉及到上下游初始水深比大于0.5时的情形,大部分研究的系列性不足且较少关注洪水波在上游库区中的运动。作者在一个大尺度水槽(长18 m、宽1 m、高1.09 m)中,通过波高仪的测量手段对上下游初始水深比0~0.9范围内的大坝瞬溃洪水进行了大量实验,获取了许多新发现。研究结果表明:当下游无水时,溃坝水流波前区域的水深会出现明显的雍高,波前运动速度也明显低于Ritter解;当上下游初始水深比大于等于0.3时,溃坝水流演进一段时间后,在靠近闸门处会出现以波浪形式向库区演进的额外负波,该负波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定义的与上游静水区衔接的负波;当上下游初始水深比大于等于0.5时,溃坝水流运动的稳态区会出现明显的波动,水流以波浪形式向下游演进,其中第1个出现的波浪波峰高度最高且在演进的过程中基本维持高度不变,但产生的这些波浪数量有限,波浪演进过后的断面水深会逐渐恢复稳定,且稳定后的水深与Stoker解符合较好。在试验观测到的范围内,同一水深比时,与上游静水区衔接的负波波速在演进的过程中不断降低至稳定值,而第1个出现的额外负波波速不断增加;下游波前的演进速度基本维持不变,而下游第1个出现的波浪波速会增加;另外,随着水深比的增加,第1个出现的额外负波波速变大,而下游第1个出现的波浪波速变小。从两组不同上游水深在同一水深比时各水力要素的对比情况中发现瞬时溃坝水流的运动在湿底情况下依然具有很好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陈睿,郭庆[2](2016)在《水流模拟光导纤维通信传播教具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光的全反射》中,应用简单的实验——半圆形玻璃砖,向学生介绍了光的全反射,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选取简单的器材制作出能够演示光的反射与光导纤维信号传播的教具,向学生直观演示光的全反射。(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学探讨》期刊2016年06期)

李爱华,朱江[3](2015)在《岩石裂隙中水流脉动压力传播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网络结构对裂隙水体内脉动压力传播规律的影响,引入蒙特卡罗模拟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与天然裂隙网络在统计上相似的仿真裂隙网络,以此作为裂隙水的赋存空间,建立一维瞬变流模型,对脉动压力在裂隙网络中的传播进行数值模拟,得出裂隙水中脉动压力传播的非定常时间过程,以及裂隙网络中压力脉动强度的空间分布云图。模拟结果表明,岩体裂隙网络中脉动压力的传播具有显着的各向异性,裂隙中各点的瞬时脉动压力是由该点所衔接(尤其是直接衔接)的裂隙线元的水力瞬变作用以及裂隙入口干扰源、裂隙末端反射源叁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5年04期)

岳颖[4](2014)在《异形构造水垫塘底板缝隙水流脉动压力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能可开发量和建设规模均居世界首位。这些工程在泄洪消能的过程中水头高,流量大,故高坝泄洪消能防护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达到消能和防冲的目的,通常使用混凝土保护高坝下游处的河床,并在高坝下游合适处构筑二道坝,形成消能防冲建筑物的一部分──水垫塘。由于高速水流及其产生的缝隙流的复杂性,高坝消力塘防护结构的安全一直是水利工程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对防护结构体型进行优化,以达到增加抗失稳能力的目的,是提高泄流结构安全的方法之一。正是基于优化设计出发,相继提出了平底板,反拱形底板,透水底板和带键槽底板等型式。本文提出一种异形结构水垫塘底板,即底板带键槽加透水孔结构型式,以向家坝水垫塘模型试验为背景,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利用多种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了异形构造底板缝隙处水流脉动压力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为:(1)单板块情况下增设键槽对底板脉动压力传播特性的研究。结合向家坝水垫塘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分析了向家坝水垫塘底板增设键槽前后对底板上下表面以及垂直缝隙处脉动压力大小、分布规律,以及脉动压力的频域特性和相关特性。结果表明:带键槽底板可能产生的最大脉动上举力要比不带键槽小;增设键槽后下表面空间和时间积分尺度增大,增大了涡旋的持有性,加强了板块间的联系,从紊流角度分析出板块键槽的增设有利于结构的稳定性。(2)止水缝隙宽度对脉动压力传播的影响研究。在保证底板与基岩缝隙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板块间的止水缝隙,研究止水缝隙的改变对缝隙内水流脉动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止水缝隙的增大,产生的脉动上举力减小,有利于板块的稳定性;随着止水缝隙的减小,主频向低频移动,优势频带变窄,集中在0.1Hz以下。(3)底板缝隙宽度对脉动压力传播的影响。在保证底板与底板止水缝隙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底板与基岩缝隙,研究底板与基岩缝隙的改变对缝隙内水流脉动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缝隙厚度的增大,下表面测点均方差呈减小趋势;下表面测点的时间积分尺度也随之增大,涡旋的持有率增加。(4)异形构造底板稳定性研究。在板块上增设键槽并布置一定开孔率的透水孔,对比分析异形构造水垫塘底板与普通型式平底板水垫塘在高速水流的冲击作用下所受上举力特性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异形构造底板下表面脉动压强系数要小于一般构造底板下表面脉动压强系数。异形构造底板能有效地降低水流脉动能量,综合了透水底板与带键槽底板的优势,明显提高板块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1-01)

张峥[5](2013)在《稻麦连作田杂草种子库动态、水流传播机制及其可持续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草危害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农田杂草种子库是潜在的杂草群落,是农田草害爆发的根源,掌握种子库的动态变化规律对杂草的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开展稻麦连作田不同控草措施下杂草群落和种子库动态的长期监控,以揭示其变化规律;并对麦田优势杂草菵草和日本看麦娘以及稻田恶性杂草稻的传播以及种子库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传播规律及其和杂草发生动态的关系,为“断源”、“截流”、“竭库”的杂草综合管理体系的推广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江苏沿江地区28个县(市、区)的280个样点杂草稻的发生现状、,威害和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江苏沿江地区的杂草稻发生率在78%-100%,发生密度2-9株/m2,平均综合危害指数在20%以上,最高导致水稻减产82%。通过对6个地区定点田块的杂草稻形态特征与栽培稻的观察比较,显示分蘖期杂草稻的叶环和叶耳呈紫红色,植株基部褐色;杂草稻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分蘖角大于栽培稻20°以上,株型松散,株高高出8-10 cm;单株结实量大,繁育系数显着高于栽培稻,千粒重仅为18.93-20.10 g;杂草稻成熟期早栽培稻1月左右且早枯,并具有较强的落粒性。杂草稻的落粒性是其形成庞大种子库的原因,而种子库是杂草稻产生持续危害的根源,明确杂草稻种子库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其综合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连续叁年对江苏省沿江地区6个市定点旱直播稻田的杂草稻种子库进行了取样调查,并分析了种子库密度和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杂草稻的发生和危害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种子库密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并伴随着季节交替而波动。杂草稻种子的出苗主要集中在土层0-1Ocm,与该土层的杂草稻种子库密度具有显着的线性关系。栽培稻的产量损失和杂草稻的成株密度呈指数相关。根据杂草稻的整个生活周期各个阶段的调查数据,我们建立了预测杂草稻种子库动态的semi-empirical模型,并结合产量损失的指数曲线,可以预测杂草稻种子库动态变化、爆发危害的时间以及水稻产量的损失,从而为在杂草稻严重危害发生前及时采取防除措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另外,研究了不同埋藏密度和不同埋藏深度土层中的杂草稻种子萌发率和越冬消耗量等特性,使用logstic模型对不同密度和不同土层中杂草稻萌发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拟合的结果显示,浅层土壤的杂草稻种子消耗量显着大于深层土壤,杂草稻的萌发率随埋藏时间的延长显着降低,但是深层土壤的下降速度较慢,杂草稻埋藏密度对其萌发率的影响不显着。杂草种子库的输入主要来源是杂草自身产生的种子雨,杂草种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外界传播和扩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水稻—小麦连作的种植制度,在水稻种植前后都需进行灌溉,因此水流成为农田杂草传播和扩散的主要媒介。为了揭示稻麦连作田中杂草种子随灌溉水流漂浮传播的动态以及季风对杂草种子扩散的影响,我们于2009年和2010年,在安徽白湖农场稻麦连作田进行了藏红T染色标记示踪的麦田优势杂草蔺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种子随灌溉水流漂浮传播的动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蔺草种子可随灌溉水流在田块间传播,传播的距离随灌水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保持一定水深(>10cm)的浸田期间,定点释放的蔺草种子的扩散范围会在风和水的共同作用下随漂浮时间的延长而扩大,浸田期间的旋耕操作进一步扩大了漂浮的蔺草种子的分布范围。为了描述传播动态,建立了蔺草种子随灌溉水流漂浮传播、扩散的动态变化的高斯烟雨模型和2D-高斯模型。基于漂浮传播规律,为通过简单易行的生态控草方法来快速清除种子雨和切断杂草种子的传播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南通试验小区、江阴示范田的种子库动态进行长期定量化研究。两个试验均表明在不同生态控草措施的长期作用下,土壤杂草种子库密度和物种组成、地上部分杂草密度和物种组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南通试验田的结果显示,在人工除草(MA)、化学除草(CH)、无草截流(WF1)、无草不截流(WF0)及对照截流(CK)等5种不同控草措施连续12年作用下,种子库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均随控草措施的连年进行而有不同程度降低,Simpson优势度指数逐年升高;种子库密度除CK外均呈下降的趋势,种子库耗竭效果为WF1>WFO>CH>MA>CK,其中WF1处理12年后,种子库总密度累计降低近92%。种子库中杂草相对优势度在不同控草措施作用下发生了较大变化,种子库组成差异逐年增加。通过对种子库动态的定量化分析表明,截流有效降低了种子随水流的输入量,从而加快了种子库的耗竭速度。对江阴试验田从2006年至今的长期的定点监控显示,在化学除草不截流(CH0)、化学除草截流(CH1)、机械吹赶种子(MB)、网捞种子(NG)及两次化学除草(CH2)5种不同生态控草措施的作用下,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均随控草措施实施年数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降低,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逐年升高。通过对种子库动态的定量化分析发现,除CH0种子库密度上升外,其他措施作用下的种子库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种子库的总体耗竭效果为CH2>NG>MB>CH1>CHO,其中CH2和NG处理6年后,种子库密度分别降低了57%和59%,处理效果接近,但是NG对麦田禾本科杂草种子库的耗竭效果高于CH2。我们进一步使用矩阵模型对麦田优势杂草日本看麦娘的种子库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模拟值和实际调查值接近,其中NG处理对日本看麦娘种子库的耗竭作用最大,说明网捞对易漂浮的杂草种子的清除效率较高。通过对各项控草措施的实施成本和控草效果的综合比较,显示NG(一次化除+截流+网捞)具有“省时、省力、省工”的特点,是一种经济可行易于操作的综合控草措施。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生态控草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总之,基于种子库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预测模型,定量化分析种子库输入输出的数量,可以预测预报杂草种群的动态变化以及爆发时间,从而指导适时合理选择相应控草措施。降低田间杂草的种群数量,阻止杂草植株大量开花结实产生新的杂草种子雨输入到土壤种子库中的“断源”(),洁净灌溉水流阻断随水流传播的杂草种子库的输入的“截流”,,网捞、机械吹赶均可使稻麦连作田的杂草种子库规模不断的缩减的“竭库”的综合防治体系,达到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实现杂草的可持续治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徐伟旭[6](2013)在《留隍到潮安水流传播时间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下游韩江水利枢纽库区蓄水影响,潮安水文站采用上游38km处留隍水文站断面流量资料进行整编,该文利用留隍水位资料与潮安断面安流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水流在两个断面之间的传播情况,探讨水流从留隍断面传播到潮安断面的时间。(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3年02期)

张正义[7](2012)在《西江干流下游感潮河段水流传播规律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江肇庆市区河段属于感潮河段,通过在该河段上下游同步流量测验,总结出流量的变化规律,根据高要水文站长期观测资料和本次测验资料,对该河段在非汛期和汛期较低水位级情况下,对受潮水上溯影响,上、下游水流峰谷对应变化,以及流量变化情况和规律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12年08期)

王质军[8](2012)在《流溪河水量调度的水流传播时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流溪河水量调度的需要,构建了广州片区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流溪河水量调度的水流传播数值模拟计算。为较准确地确定溪流河水流传播时间,通过投放物理浮标跟踪等技术分析了水流从人和坝坝下到达海心沙的时间,利用建立的水动力模型对物理浮标跟踪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采用该模型模拟计算了下泄流量分别为250、350m3/s和物理浮标测流条件下水流从人和坝坝下到达海心沙的传播时间。(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钟燕华[9](2012)在《“光沿着水流传播”实验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一节中,为了说明激光如何在光纤中传播,教材设置了1个"光沿着水流传播"的演示实验。根据光随着弯弯的水流照到地面并在地面产生光斑的实验现象,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激光在光导纤维中是如何传播的。该实验仪器需要自己制作,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大塑料瓶用不透光的纸包住,在瓶的侧壁开1个小孔,在塑料瓶内盛满水,水中放置1个光(本文来源于《实验教学与仪器》期刊2012年Z1期)

肖魁,陈进[10](2011)在《长江宜昌-九江站间水流传播时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河道水流传播时间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水流传播时间的因素。研究区间是长江干流宜昌站至九江站:宜昌站作为上游研究站,叁峡水库的出流控制站;九江站作为下游研究站,鄱阳湖区长江干流来水的控制站。应用相应水位法计算宜昌站-九江站水流传播时间,根据天然河道水流波的传播原理,结合叁峡水库调度对水流传播时间的调控,用实测水位流量资料分析水流传播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上、下游站的洪峰水位建立相应关系,并用水力学方法计算了水流传播时间,为长江水库防汛抗旱调度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1年04期)

水流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学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光的全反射》中,应用简单的实验——半圆形玻璃砖,向学生介绍了光的全反射,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选取简单的器材制作出能够演示光的反射与光导纤维信号传播的教具,向学生直观演示光的全反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流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军,王波,张建民,陈云良,伍超.上下游初始水深比对溃坝水流传播的影响[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2].陈睿,郭庆.水流模拟光导纤维通信传播教具制作[J].物理教学探讨.2016

[3].李爱华,朱江.岩石裂隙中水流脉动压力传播的数值模拟[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5

[4].岳颖.异形构造水垫塘底板缝隙水流脉动压力传播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张峥.稻麦连作田杂草种子库动态、水流传播机制及其可持续管理模式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6].徐伟旭.留隍到潮安水流传播时间初探[J].广东水利水电.2013

[7].张正义.西江干流下游感潮河段水流传播规律分析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12

[8].王质军.流溪河水量调度的水流传播时间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

[9].钟燕华.“光沿着水流传播”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

[10].肖魁,陈进.长江宜昌-九江站间水流传播时间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

标签:;  ;  ;  ;  

水流传播论文-刘文军,王波,张建民,陈云良,伍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