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和生物质论文-朱妍

煤和生物质论文-朱妍

导读:本文包含了煤和生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炭消费,火电装机,机组装机容量,扩建项目,可再生能源资源,压减,产能规模,煤炭资源,第一,工业用电

煤和生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朱妍[1](2019)在《第一用煤大省再上控煤“紧箍咒”》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推动煤炭消费指标向优质高效项目倾斜”,“新、改、扩建项目一律实施煤炭减量或等量替代,全面完成煤炭消费压减任务”“2020年年底前,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不再新增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9-11-18)

李军,李朋,王露,任坤,杨定凯[2](2019)在《改性沸石降低生物质型煤燃烧中VOC排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生物质型煤VOC的排放总量,采用硝酸钙改性沸石作为生物质型煤的添加剂。结果表明:最佳参数为沸石焙烧温度460℃,生物质型煤成型压力42 MPa,沸石添加量22 g(2.2 wt%),硝酸钙溶液浓度0.125 mol/L;各因素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型压力>沸石添加量>沸石焙烧温度>硝酸钙溶液浓度。(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鲁许鳌,孙磊,李永华,郭志城,王凯[3](2019)在《不同掺烧比例生物质与煤共燃系统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生物质与煤共燃系统进行节能分析,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热力学定律对396 t/h高温高压CFB锅炉生物质与煤共燃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掺烧生物质比例对锅炉排烟温度、热效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烧生物质比例的增加,锅炉排烟温度逐渐升高,热效率由89.62%逐渐减低,?效率由46.11%逐渐下降,且炉膛内部受热面以及尾部烟道各受热面的换热效率都高达98%,而炉膛内部受热面的换热?效率仅约38%,故而在?分析下,该CFB锅炉炉膛内部受热面仍存在很大的节能潜力。(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9年10期)

范辉,任倩,冯彩云,李平,郭庆杰[4](2019)在《宁东红石湾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协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东红石湾煤(HSW)与宁夏主要的生物质玉米秸秆(SWZ)作为原料进行共热解实验,通过热重分析发现,随着样品中生物质质量分数的提高,混合物样品的质量损失率逐渐增大。建立了HSW与SWZ共热解的单一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共热解动力学参数,各热解阶段的活化能为3~68 kJ/mol,SWZ的加入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有利于HSW的热解。利用固定床热解实验装置,考察了不同的生物质掺混比、不同热解终温条件下HSW与SWZ共热解过程中产物的分布。当生物质掺混比由25%增至75%时,液体产物收率可由13.7%最大增至26.9%,气体产物收率可由28.5%最大增至40.1%。结果表明,共热解过程中SWZ与HSW有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5期)

李佳佳,李梅,程雪云,孙功成,金权[5](2019)在《高硫煤与生物质共热解时有机硫的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晋南和宁东地区的两种高硫煤作为研究对象,用HCl-HF-CrCl_2对煤样进行脱矿物质处理。将脱矿物质煤与稻壳和木屑两种生物质分别按不同质量比进行混合,在不同温度下共热解,研究了混合半焦收率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差异,以及脱矿物质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对煤中有机硫逸出的促进作用,并对有机硫逸出率最大的样品进行了FTIR,XPS,BET表征,探讨了生物质促进煤热解过程中有机硫逸出的机理。结果表明:当升温速率为15℃/min,温度低于700℃时,脱矿物质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使得混合样热解的有机硫逸出率高于煤单独热解时的有机硫逸出率。FTIR分析表明脱矿物质晋南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键消失,说明协同效应促进亚砜的分解;XPS分析表明最大有机硫逸出率下有机硫的种类及含量都减少,变化最明显的是脂肪族硫化物和砜类。(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9年05期)

李健,马炜,闫龙,亢玉红,王玉飞[6](2019)在《兰炭基生物质型煤成型工艺及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粒度小于12 mm的兰炭末为原料,用NaOH改性松针为粘结剂,采用冷压成型工艺制备用作清洁燃料的兰炭型煤,分别讨论了松针质量分数、松针粒度、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改性温度、粉煤粒度对兰炭型煤强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迚行优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兰炭型煤迚行表征,最后利用量热仪和测硫仪考察了兰炭型煤的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兰炭末的粒度为0.3~0.6 mm、改性的温度为75℃、松针粘结剂的质量分数为15%、松针的粒度为1.5~2.0 mm为最佳工艺条件,兰炭型煤的强度达到了3 456.1 N,当氧化钙将入5 g时,固硫率达到91.69%,在最佳工艺条件时燃烧热为25.65 MJ/kg。此研究成果可为兰炭末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对降低粉尘和雾霾等环境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既解决了兰炭末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又能生产洁净、低污染的兰炭型煤,提高了兰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汪琦,张慧芬,俞红啸,汪育佑[7](2019)在《燃生物质固硫型煤热管式热风炉的设计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生物质固硫型煤的节能环保特点和成型加工工艺,讨论了生物质固硫型煤在炉膛内的燃烧过程及其在炉前的成型制作方法,分析研究了燃生物质固硫型煤热管式热风炉、热管式换热器、链条炉排与炉拱的结构型式,总结了该型热风炉烟气再循环系统的设计计算。(本文来源于《上海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朱钧琰,魏亚玲[8](2019)在《生物质型煤实验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物质煤进行介绍,通过对煤和生物质进行工业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型煤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仝晓波[9](2019)在《“煤改气”会否踩下急刹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镇地区,重点发展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提升城镇及周边地区的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供暖……在具备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地区,按照以供定改原则继续发展煤改电、煤改气……”这是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征求《关于解决“煤改气”“(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报》期刊2019-07-15)

李昱喆,李楠,韩应,孙献斌,高洪培[10](2019)在《生物质-煤耦合发电系统热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生物质锅炉与燃煤锅炉之间蒸汽耦合的发电系统。利用Thermoflex软件分析了该系统热力性能,并探讨了蒸汽集成参数对生物质发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0MW等级生物质锅炉与600MW等级燃煤锅炉(25 MPa,560℃)蒸汽集成组成的耦合发电系统,生物质发电效率可达到41.41%,比50 MW生物质机组(9.8MPa/540℃)独立运行发电效率提高8.24%。该系统单独提高集成蒸汽的温度对提升生物质发电效率没有影响,而采取提高集成蒸汽的蒸汽等级措施,可以提高生物质侧发电效率。在燃煤发电机组旁配置生物质锅炉,采用蒸汽耦合发电系统是提高生物质发电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煤和生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降低生物质型煤VOC的排放总量,采用硝酸钙改性沸石作为生物质型煤的添加剂。结果表明:最佳参数为沸石焙烧温度460℃,生物质型煤成型压力42 MPa,沸石添加量22 g(2.2 wt%),硝酸钙溶液浓度0.125 mol/L;各因素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型压力>沸石添加量>沸石焙烧温度>硝酸钙溶液浓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和生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朱妍.第一用煤大省再上控煤“紧箍咒”[N].中国能源报.2019

[2].李军,李朋,王露,任坤,杨定凯.改性沸石降低生物质型煤燃烧中VOC排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技术.2019

[3].鲁许鳌,孙磊,李永华,郭志城,王凯.不同掺烧比例生物质与煤共燃系统热力学分析[J].热力发电.2019

[4].范辉,任倩,冯彩云,李平,郭庆杰.宁东红石湾煤与生物质共热解协同机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5].李佳佳,李梅,程雪云,孙功成,金权.高硫煤与生物质共热解时有机硫的迁移规律[J].煤炭转化.2019

[6].李健,马炜,闫龙,亢玉红,王玉飞.兰炭基生物质型煤成型工艺及性能的研究[J].当代化工.2019

[7].汪琦,张慧芬,俞红啸,汪育佑.燃生物质固硫型煤热管式热风炉的设计开发[J].上海化工.2019

[8].朱钧琰,魏亚玲.生物质型煤实验与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9].仝晓波.“煤改气”会否踩下急刹车?[N].中国能源报.2019

[10].李昱喆,李楠,韩应,孙献斌,高洪培.生物质-煤耦合发电系统热力性能分析[J].电站系统工程.2019

标签:;  ;  ;  ;  ;  ;  ;  ;  ;  ;  

煤和生物质论文-朱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