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环境论文-王璐艳

大遗址环境论文-王璐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遗址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遗址,环境审美,环境营造

大遗址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艳[1](2018)在《论大遗址环境审美与环境营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遗址保护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工作重心,环境营造是大遗址保护的基本措施。科学、技术、艺术、审美在遗址环境营造中共同发挥着作用,但审美的作用常不受重视。在遗址环境营造中引入环境审美的概念,提出遗址环境审美的四个维度,即遗址价值、参与体验、意境想象、环境伦理,并阐述各个维度与环境营造的关系,强调环境审美与环境营造的相互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8年05期)

孔若旸[2](2017)在《大遗址保护的环境视野——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遗址保护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视角,以汉长安城未央官遗址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大遗址保护中的环境整治环节作出了理论总结,同时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现状,论述指出了当前环境的片段性、滞后性等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方法。(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07期)

吕琳,黄嘉颖[3](2017)在《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空间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反思西安历史遗产周边环境的现状出发,针对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问题,提出了四类适宜性空间发展格局及相关规划策略,包括对比包围模式、廊道隔离模式、咬合过渡模式,和开敞过渡模式;并建立了模式选取的综合评价途径,以期为即将被城市扩张包围的大遗址提供合理化的环境保护建议。(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钟瑾[4](2016)在《大遗址环境整治基础上的遗址公园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遗址工作包括遗址考古、遗址文化研究、遗址展示利用等几大方面,遗址工作后期的展示利用多依托遗址公园的形式。遗址公园建设前期,遗址本体会受到自身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因素的干扰,大遗址前期的环境整治工作可以形成完善的空间承载体,为遗址本体的保护和后期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起到铺垫作用。本文依照传统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参考环境理论的相关研究,分别从大气因素、水因素、土壤因素、地质因素、生物因素等自然环境,和污染问题、城市扩张、其他因素等人为环境的两个大方面,分析不同类型的遗址受到的环境干扰因素,运用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相关方法,提出遗址环境整治措施。研究表明我国大遗址类型多是以夯土为材料的地表建筑群和地下遗址群,受到干扰最大的自然环境因素为水文、土壤、大气、动植物,人为因素为城市扩张、生产生活。自然环境整治以改善大遗址依存的自然环境为目标,人为因素整治以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大遗址的干扰为目的。以整治提升后的大遗址环境为公园景观设计的基础,从遗址资源分析、遗址保护区划、遗址公园功能分区、结构布局、道路规划、景观设计、展示规划等几个方面,建立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法。在遗址公园规划中,公园景观可以承接整治提升后的大遗址环境,并要考虑遗址本体与大遗址环境整体的保护利用、环境布局、景观设计和展示方式等几大方面。本文选取典型性案例——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公园来论证本文的理论框架,以环境整治为前期铺垫工作,提出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法,希望可以形成了新的理论视角,完善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可行性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婷,张晓巍[5](2016)在《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植物修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遗址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好环境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大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通过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环境植物修复案例的实践分析,对大遗址进行的绿化养护工作的现状及出现的相关问题做了简要的总结概述,并结合遗址的历史风貌、生态环境恢复策略及国内一些大遗址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似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使大遗址在被有效地保护利用的同时,能够保证相应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其在"丝绸之路"遗产建设上发挥重要的历史文化作用。(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吕琳[6](2015)在《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作为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近些年在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建设用地的扩张,许多过去位于西安郊区的大遗址开始被一个个新区包围,相比以前,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挑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对于与历史遗产息息相关的周边空间环境,无论是规划建设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都明显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面对这样的状况,论文将侧重点放在研究西安大遗址与依托环境的关系,以及应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与营建其周边空间环境的问题上。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在对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遗产环境领域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模式、特点与趋势进行总结,对当前遗址周边环境问题的症结进行思考。并结合对大遗址所处的宏观地理环境特征与价值的认知,指出保护与营建大遗址外空间环境需建立在保护各自所处地景空间的基础之上。其次,从整体性保护的思路出发,提出在西安主城区外构建“历史遗址区域”体系作为城市的限建区,将有关历史文化环境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因子。通过对该体系层次划分方式与依据的探讨,研究对其整体保护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的途径,并具体划分了西安“历史遗址区域”的空间与层次。再次,从功能、生态、空间叁个维度探索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的过渡关系。包括研究历史遗址区域内部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探讨大遗址周边适宜的用地属性与社会功能;尺度自上而下逐层剖析大遗址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影响;以及从不同类型遗址的文化特征出发,提出周边物质空间环境建设的要求与控制原则。最后,通过上述多维度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四种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适宜性格局:对比包围模式、廊道隔离模式、咬合过渡模式与开敞过渡模式。并通过案例研究,阐述不同模式的存在条件及规划设计策略,总结出各类模式下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的原则。这些相关结论为目前被新区扩张威胁的城市边缘遗址区,和主城区内在其周边面临城市更新改造的遗址区提供了有益的规划模式,对于大遗址整体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具备切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5-14)

毕景龙,贺嵘[7](2015)在《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演变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大遗址周边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些变化蕴涵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大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是通过大遗址本体与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价值塑造而形成的。该文拟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史料的搜集,对其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明晰大遗址周边环境的价值,完善大遗址的价值体系,为大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5年05期)

张雨洋,姜滢,张冲[8](2014)在《村镇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协调问题初探——以大汶口遗址汶河北岸滨遗址范围环境整治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遗址都位于乡村,乡村遗址的保护工作除了要保护人类历史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址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同数千年农业文明成果中积淀下来的农耕文明的统筹发展。本文以大汶口遗址保护工程为例,探讨如何在不过度干扰正常村镇生活及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遗址保护,形成有效、和谐的共存性管理体制,力求发挥遗址保护更为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 城市文化)》期刊2014-09-13)

毕昱[9](2014)在《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遗址保护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国家大遗址,实现保护文化资源,展示灿烂文明,推动经济发展,惠及人民生活的战略目标,本论文以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为具体研究样本,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应用生态学、文化地理学、空间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等学科基础理论,对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的环境敏感性影响现状分析以及应用分析成果对未来保护利用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环境敏感性分析和分析成果应用,达到叁方面的目的:是建立大遗址区的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体系,并与遗产研究相结合,保护楚纪南故城全部价值载体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遗产环境景观的和谐性,保护遗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证遗产长期得到系统、科学地保护和管理。二是通过综合策划大遗址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容量的合理控制,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文物遗址在该区域中的重要生态功能,优化和提升该区域整体环境品质。叁是通过对各个遗址文化价值与历史内涵的合理利用和充分展示,发挥遗产社会效益,实现遗址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和谐关系。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主要是将技术手段与理论应用相结合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研究。一是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大遗址保护区环境敏感性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了如何从大遗址保护区的诸多敏感性因子类型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主要6大敏感因子(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并定量分析。研究包括:因子的选取原则及选择方式、因子评价分级标准与赋值、确定因子的权重、将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标准划分为五个等级(即极敏感、高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低度敏感),为应用研究提供定量依据。二是运用定量分析结论,对不同等级区块的环境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了单因子环境敏感性结果分析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研究得出了大遗址保护区的应分成叁个区块,分别采取不同对策开展保护利用。叁是研究提出了该大遗址保护区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与战略,叁个区块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方向和方式的研究。四是对楚纪南故城遗址进行保护利用的特例研究。本论文通过建立在科学合理地应用技术手段和多学科理论基础上的定量定性研究,得出了研究样本对象——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环境敏感性的六大敏感因子确定、五个等级确立和评价划分叁个区块分别开展保护利用措施的结果和结论。初步探讨提出了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总体发展的总目标、发展战略和实施保护利用措施的原则要求,分别针对限制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适宜开发区各自特点,研究提出了保护利用的方向、原则、方式等对策。(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陈燕燕[10](2013)在《大遗址区人居环境改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遗址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将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和其所在区域的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从而实现大遗址区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如今学科的细致划分,使得大遗址保护涉及到很多学科,单看这些学科,它们都言之有理,但统筹决策起来它们又都存在着一定的专业限制,难以全然解决大遗址区的人居环境问题。本文鉴于此,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对大遗址区人居环境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次进行分析与研究。笔者首先阐述了大遗址区人居环境现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人”的需求出发,将大遗址区的人居环境的研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层层深入地提出了大遗址区人居环境改善所要考虑的因素。然后,对大遗址区人居环境进行了整体策略的研究。具体说来,笔者以融贯学科方向的方法依据宏观考虑因素提出了遗址及其周边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期研究框架;以国内外大遗址区域形态与结构横向对比的方法依据中观考虑因素,构建了大遗址区域统筹的模式;以“以人为本”与“以聚落为本”两大方向为基本考虑因素,构建了大遗址区内聚落的评价体系。最后,对汉长安城遗址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宏观层面面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公园的理想模式,中观层面统筹了汉长安城区周边的产业、交通、土地利用,微观层面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区内聚落人居环境改善的一般步骤,并用模糊数学法从优到劣排列出了汉长安城内聚落的人居环境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制定出了村落的存留方案,选出了典型案例——施家寨,最后对施家寨提出了有机更新的具体策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遗址在城市中,城中在遗址中”历史上“阡陌交通”的形象是汉长安城遗址区内聚落发展的理想方式;遗址对周边具有的功能渗透的作用,需要周边区域在交通、产业、土地利用方面进行相应的协调与承接;占压遗址与否、规划及管理水平的优劣、聚落外围绿化水平、聚落垃圾处理形式等是影响聚落人居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通过排序,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现存的16个村庄可建设为社区保留在遗址区内,剩余的38个村落在中观甚至宏观的整个区域内安置,同时通过各方面的更新整治可达到人居环境从内到外改善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大遗址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立足于遗址保护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视角,以汉长安城未央官遗址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大遗址保护中的环境整治环节作出了理论总结,同时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现状,论述指出了当前环境的片段性、滞后性等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遗址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王璐艳.论大遗址环境审美与环境营造的关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

[2].孔若旸.大遗址保护的环境视野——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3].吕琳,黄嘉颖.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空间模式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

[4].钟瑾.大遗址环境整治基础上的遗址公园规划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5].王婷,张晓巍.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植物修复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

[6].吕琳.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7].毕景龙,贺嵘.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演变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为例[J].华中建筑.2015

[8].张雨洋,姜滢,张冲.村镇发展与大遗址保护协调问题初探——以大汶口遗址汶河北岸滨遗址范围环境整治工程为例[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文化).2014

[9].毕昱.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陈燕燕.大遗址区人居环境改善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3

标签:;  ;  ;  

大遗址环境论文-王璐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