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限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硅藻,氮限制,光合作用
氮限制论文文献综述
柳清杨,徐兴莲,刘佳仪,梅洪,吴红艳[1](2019)在《海水升温与氮限制对叁角褐指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藻叁角褐指藻为实验材料,研究升温(24℃)与氮限制(40μmol/L)对藻细胞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氮限制使得电子从Q_A~-到Q_B的传递受阻,降低了其对光能的吸收利用效率,导致其对高光强的耐受能力下降,从而降低生长速率。而升温并未影响叁角褐指藻细胞电子传递速率、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_o/RC)、捕获的用于还原Q_A的能量(TR_o/RC)以及吸收的能量(ABS/RC)等,表明升温对其PSⅡ光化学反应影响不显着。但应对高光强时,升温使得藻细胞修复速率降低,导致藻细胞受光抑制明显。本研究表明,相对于温度,氮限制对叁角褐指藻细胞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更为显着,而海水升温与氮限制耦合作用会进一步影响叁角褐指藻的初级生产贡献。(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廖晏,冯媛媛,刘瑶,李文学,李敬鸿[2](2019)在《氮限制和海洋酸化对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 NIWA1108生理指标的交互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内对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 NIWA1108进行了受控连续模拟培养实验,共设置4个CO_2分压及氮浓度处理组:p(CO_2)400μatm,氮充足;p(CO_2)800μatm,氮充足;p(CO_2)400μatm,氮限制;p(CO_2)800μatm,氮限制.实验结果显示:氮限制大大减小了颗石球的体积,降低了细胞颗粒有机氮、细胞颗粒有机磷、胞外颗粒无机碳含量,CO_2浓度升高进一步降低了细胞各元素含量,尤其是颗粒无机碳含量;高二氧化碳分压或氮限制条件下颗石藻颗粒无机碳相对于有机碳的比值均有所降低,而在高二氧化碳分压和氮限制同时作用下,该比值进一步降低,并伴随着该藻沉降速率的显着降低,表明酸化和氮限制对颗石藻生理及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尤其是钙化作用存在着潜在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桂钦[3](2018)在《暗光缺氧和氮限制胁迫条件下微囊藻的存活及胞内物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蓝藻的生长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环境因子发生变动时可能会成为蓝藻生长的限制因素。微囊藻是我国常见的水华蓝藻。水华爆发期间,大量的微囊藻沉降至底泥-水界面,沉降的微囊藻可能会面临暗光缺氧胁迫,而由于大量藻类的同化吸收,水体会出现氮素缺乏现象,尤其在初秋水华末期。暗光缺氧和氮限制胁迫会对微囊藻的存活及其生理过程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细胞内物质的代谢和释放,从而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相关研究开展较少。本文针对暗光缺氧和氮限制这两种胁迫条件,以水华常见蓝藻-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开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于理解微囊藻水华沉降后存活机制、营养盐削减策略对微囊藻水华的影响、以及微囊藻对营养盐限制的反馈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为微囊藻水华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方面:1)模拟暗光缺氧条件,探究微囊藻在暗光缺氧条件下的存活及胞内物质的释放;2)低氮培养微囊藻,探究氮限制胁迫下微囊藻的增殖潜力及代谢物变化;3)对野外微囊藻进行营养盐削减实验,研究此条件下微囊藻的增殖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囊藻可以在暗光缺氧条件下存活至少6天,释放的溶解性有机碳达到1.86 mg C/mg Chl a。不同生长期对微囊藻的存活和释放物产生影响,其中培养55天的微囊藻存活时间最长,培养28天的微囊藻溶解性有机碳的释放量最高。本研究证实暗光缺氧条件下,微囊藻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并释放有机碳,且存活时间和有机碳释放量与微囊藻生长期相关。(2)在氮限制条件下,微囊藻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实验15天后,25 mg NO_3~--N/L组Chl a浓度仅为3.00 mg/L,而100 mg NO_3~--N/L组Chl a浓度达到了10.80 mg/L。然而研究发现在氮限制条件下,微囊藻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硝酸盐,并具有较高的细胞内C/N比,大约为12:1,表明微囊藻细胞内的C/N比例是可变的,并且可能受到氮限制的影响。低氮培养微囊藻的代谢物相对正常培养藻会产生差异表达。有3种上调差异表达糖类,L-岩藻糖的差异倍数达到3.89×10~4倍。有明显差异的脂质9种,占到所鉴定脂质总数的16.7%,这9种差异脂质均为上调差异表达代谢物。有明显差异的氨基酸3种,占到所鉴定氨基酸总数的11.5%,其中L-(-)-胱氨酸为下调差异表达代谢物,差异倍数为1.02×10~(-5)。(3)在氮磷削减的条件下,伊利湖生物量变化结果与太浦河过水湖荡进水口变化趋势一致,3日比增长速率:稀释对照组>N削减组>P削减组>NP削减组>对照组,表明两水体之间有着相似性。单位Chl a藻毒素产量在实验后仍有增加,氮磷削减与藻毒素产量没有表现出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0)
袁悟飚[4](2018)在《阳光UV辐射、升温及氮限制对硅藻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造成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海水上部混合层变浅,养分限制增加,浮游植物受到的太阳辐射水平增加。并且由于臭氧损耗导致的紫外辐射(UVR)增强进一步改变浮游植物的受光环境。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将对浮游植物产生各种影响。硅藻是一类重要的真核浮游植物类群,贡献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的40%,是碳、氮、硅等元素生物地化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学地位。UV辐射与海水升温及氮营养盐限制的耦合作用将对硅藻光合作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因此,本研究以假微型海链藻和威氏海链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UV辐射增强与海水升温、N限制耦合作用的光合响应。主要结果如下:UV辐射显着抑制T.pseudonana的光合活性,升温(24~oC)缓解了UV辐射对其产生的光抑制效应,而对T.weissflogii的影响不显着。非光化学淬灭(NPQs)在T.pseudonana中受UV辐射诱导明显,升温降低了NPQs,而T.weissflogii中NPQs在UV辐射及可见光PAR下均无显着诱导。UV辐射下两种藻的PsbA的清除速率(K_(PsbA,)s~(-1))显着提高,且T.weissflogii明显高于T.pseudonana。尽管升温和UV辐射提高了T.pseudonana的修复速率(K_(rec),s~(-1)),但仍低于T.weissflogii。氮限制条件下,T.pseudonana和T.weissflogii的光合活性在PAR与UV辐射下均显着降低,而氮限制与UV辐射的耦合作用加剧了两种藻的光抑制。UV辐射下,两种藻的PsbA的清除速率显着升高,但氮限制与UV辐射耦合使得T.weissflogii的K_(PsbA)显着降低。氮充足时威氏海链藻有较高的K_(rec)值,UV辐射处理下降低,而氮限制时两种硅藻的K_(rec)值显着降低。UV辐射下,T.pseudonana具有较高的SOD活性,而T.weissflogii具有较高的CAT活性。不同的混合速率下,UV辐射均导致T.pseudonana的PSⅡ最大量子产量F_v/F_m值显着降低,并抑制PsbA、PsbD蛋白的合成,且辐射水平增强时其抑制程度加剧。而非光依赖性的Rubisco蛋白变化不明显。总之,硅藻对UV辐射增强及海水升温、氮限制的单独及耦合作用的光合响应有所不同,升温缓解了UV辐射对T.pseudonana的抑制作用,而N限制加剧了UV辐射对两种硅藻的抑制作用,尤其是T.weissflogii。海洋环境中各环境因子的复合作用对硅藻的影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商二磊,隋正红,刘源,米萍,阙州[5](2018)在《氮限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DMSP合成与生理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MSP是一种重要的生源有机硫化物,甲藻不仅是海洋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DMSP的重要生产者,但有关DMSP在甲藻中功能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首次在链状亚历山大藻中检测到DMSP产生,研究了氮限制对藻细胞生长、细胞体积、活性氧、光合作用能力和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氮限制能引起细胞生长限制及藻细胞DMSP浓度的显着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胞活性氧水平和DMSP浓度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0.83),结合实验室之前氮限制下细胞氧化胁迫状态的结果,提示DMSP在藻细胞中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另外,氮限制下藻细胞体积的显着增大,光合活性降低,提示DMSP在链状亚历山大藻中可能具有渗透压调节的作用。我们的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发现。本研究还首次分析了链状亚历山大藻中与DMSP合成相关的基因,结果发现,cad-1和cad-2基因可能都参与了DMSP的合成,但发挥不同的作用。实验结果为在甲藻中深入研究DMSP的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揭示甲藻中DMSP合成相关途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运宝[6](2017)在《基于磷过量补给提高氮限制异养培养普通小球藻的油脂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柴油是一种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微藻具有生长周期短、含油量高、不占用耕地等优点,是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原料,因此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油脂产量是降低生物柴油成本的关键,可通过提高微藻生物量和胞内油脂含量两个角度寻求解决方案。氮饥饿是最常用的刺激微藻细胞累积油脂的手段,然而氮饥饿条件下会影响微藻细胞生长,引起生物量降低,从而导致油脂产量增加不明显甚至降低。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究了微藻培养过程中,同时提高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新型微藻培养方案。(1)利用氮限制磷过量条件异养培养微藻。在氮磷浓度正常条件(对照组)培养时,生物量为4.73 g/L,氮限制条件下,生物量仅有2.34 g/L,在氮限制条件下,增加磷浓度至45 mg/L,生物量可达到4.53 g/L,与对照组接近。过量的磷以聚磷的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可为微藻细胞生长和油脂合成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分析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发现,油菜素类固醇的合成、碳和氨基酸的代谢在微藻细胞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氮限制磷过量培养条件下,微藻细胞的油脂含量可达42.3%,油脂产率为310.0 mg/(L·d),分别为氮磷正常培养条件下的2倍和1.32倍。油脂组分分析得出C16和C18的脂肪酸比例高达95%以上,并且,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因此,氮限制磷过量策略培养微藻不仅可以提高生物量、油脂含量,而且可以提升生物柴油的品质。(2)氮限制磷过量培养条件下磷的投加方式对微藻生长和油脂合成的影响。氮限制磷过量培养条件下,增加磷的投加次数对微藻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分2次投加的最大生物量为3.95 g/L,而分8次投加的生物量为3.53 g/L。增加磷的投加次数可提高微藻细胞的内油脂含量,分8次投加的油脂含量可达到41.5%,与2次投加相比提高了1.2倍。通过分析与油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发现,编码ACCase的基因Unigene7398,编码DGAT的基因CL2735.Contig2、CL73.Contig8、CL12.Contig1、Unigene7590、CL2735.Contig1、Unigene1920,增加磷的投加次数有利于提高油脂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培养周期末期,不同磷的投加方式对微藻细胞内磷的贮存形态没有显着影响,过量的磷主要以正磷酸单酯的形式存在。此外,分多次投加磷有利于细胞内快速累积以C16:0为主的饱和脂肪酸,而投加次数少有利于C18:0和C18:1两种脂肪酸的累积。因此,增加磷的投加次数对油脂产量的增加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以提高细胞内的油脂含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映月[7](2017)在《海洋酸化促进布氏双尾藻在氮限制条件下休眠孢子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环境正面临变化,海洋酸化、暖化、UV辐射增强、层化增强等一系列变化,会对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其中海洋酸化是近年来尤为突出的研究热点。海水中溶解CO2浓度的增加以及pH的降低,将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中重要的组成,其贡献的初级生产力占海洋总初级生产力的40%。同时,硅藻也是海洋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休眠孢子则是硅藻生活史中一个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阶段,关系到硅藻种群的生存和发展。海洋酸化对浮游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影响的研究已经得到广泛的开展,但是海洋酸化对硅藻休眠孢子的影响仍然缺乏认识。为此,本研究以可以形成休眠孢子的硅藻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基础上建立了模拟海洋酸化的培养体系,同时配合氮限制的培养条件,研究海洋酸化和氮限制对其生长、光合、休眠孢子形成、元素组成、化学组成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海洋酸化协同氮限制促进布氏双尾藻休眠孢子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结果可能存在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氮限制条件下,海洋酸化对布氏双尾藻的总细胞密度没有显着影响,但却显着提高了布氏双尾藻休眠孢子的形成率。在研究结束时,高CO2浓度组(HighCO2,HC)和低CC2浓度组(LowCO2,LC)的总细胞密度均达到约2500 cells mL-1,但HC组休眠孢子形成率为52.4%,LC组休眠孢子形成率为26.8%,HC组约为LC组的2倍。结果表明,氮限制条件下,海洋酸化可以显着促进布氏双尾藻休眠孢子的形成。(2)海洋酸化促进布氏双尾藻对氮的吸收和同化,并进一步改变了 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PON(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及POC/PON值,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0天至第2天,HC组对氮的吸收和同化强于LC组,表现为培养基中N浓度较低,细胞内较高的POC和PON,POC/PON值无显着差异。第二阶段为第3天至第7天,LC和HC组培养基中的N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PON差异不大,但HC组POC高于LC组,POC/PON比值也较高。因此,氮胁迫的增强(较高的POC/PON)可能是酸化条件下休眠孢子形成增多的主要原因。(3)氮限制条件下,海洋酸化导致布氏双尾藻胞内PON的分配改变,第4天和第7天可以代表两个不同阶段。第4天为第一阶段,既氮限制初期,HC组与LC组PON含量无显着差异,但HC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都低于LC组。说明HC组中存在于蛋白和氨基酸以外的有机氮高于LC组。可能的推测是,参与基因表达调控所需的碱基等含氮物质。第7天为第二阶段,既一段时间的氮限制后,HC组PON含量显着低于LC组,但是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LC组。说明HC组的PON更多分配在蛋白质和氨基酸中。可能是又将PON调回蛋白和氨基酸中,参与下游代谢调控。因此,酸化条件下,布氏双尾藻胞内PON的分配将不同于现有C02条件下。(4)氮限制条件下,海洋酸化对布氏双尾藻的生长、光合、糖含量、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并不显着。本研究中,高CO2浓度组布氏双尾藻的Chl a含量、Fv/Fm、糖含量、脂肪酸成分与低C02浓度组都无显着性差异。可见在氮限制条件下,酸化主要通过增强氮限制对布氏双尾藻的氮代谢造成影响,并提高休眠孢子形成率,但是对休眠孢子本身的生理特性和其碳代谢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尚常花,王忠铭,袁振宏,谢君,万霞[8](2016)在《氮限制对产油杜氏藻转录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通过改良产油杜氏藻制备生物柴油,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对氮限制和氮源充足条件下的产油杜氏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筛选到1 529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众多基因涉及内吞作用、甘油磷脂代谢、醚脂代谢,遗传物质的合成、传递和加工,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及氮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周[9](2016)在《氮限制条件下小球藻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面临环境污染、化石资源枯竭等问题,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是各国科学家重点研究的主要方向。微藻具有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等优点,被视作是最有潜力发展的替代能源。利用代谢工程改造微藻,提高油脂质产量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藻油脂代谢调控机制的解析是构建工程微藻的前提。海洋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HN11)可在N限制条件下积累大量油脂,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明确。本文研究了全N和缺N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的转录组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变化,探讨缺N诱导下小球藻油脂积累的可能机制。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4 G bp有效数据,1.77亿条有效序列,拼接为29499条genes,34987条isogenes,其中16683条isogenes得到比对注释结果,6245条注释到GO号,共5202条序列注释到292个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等相关途径,以嘌呤、嘧啶、氧化磷酸化、糖酵解、脂肪酸等代谢过程注释序列最多。5个样品中存在大量差异性表达基因,在培养24 h的样品中发现479条差异表达的isogenes,其中191条富集到109个代谢途径;培养48 h的样品中发现155条差异表达的isogenes,其中71条富集到43个有关代谢途径。绝对荧光定量法分析了 N限制和全N培养0,4,8,12,24,48、72和96 h的小球藻果糖-1,6-二磷酸酶基因(FBP)、周质蛋白基因(PBP)、铜胺氧化酶1基因(CuAO1)、铜胺氧化酶2基因(CuAO2)、磷脂酶基因(LPL)、丙酮酸激酶基因(PK)的表达量,荧光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0-12h,N限制条件下,FBP、PBP、CuAO1、CuAZPZ、PK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全N培养条件下的。0-96 h内,CuAO2在N限制下表达量是全N条件下的200-5000倍;FBP和CuAO1基因的表达量与全N培养条件下的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N限制处理第48h,ZPZ基因表达量是N处理前表达量的7.7倍;限N处理的PBBP和PK基因表达量处于较低水平。综合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结果,我们认为缺N诱导小球藻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为:缺N引起了环境逆境信号,促使蛋白质和氨基酸降解。氨基酸碳骨架一部分进入TCA循环,中间产物的增多,使TCA循环减弱,更多的碳流向脂肪合成;还有部分氨基酸的碳骨架可生成脂肪酸合成的底物----乙酰-CoA和乙酰乙酸;缺N条件下糖酵解变弱,氨基酸向糖转变的糖异生途径加强,在此过程中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可被还原成TAG合成的原料--甘油;氨基酸在胺氧化酶作用下,为脂肪酸的合成提供碳架。(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吴琼芳,张莹,罗舒怀,李爱芬,张成武[10](2016)在《氮限制对普通小球藻积累油脂过程中生化组成与光合生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产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Beijierineck)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初始硝酸钠浓度,研究不同程度的氮素限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生化组成及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4个氮素浓度下(18.0、9.0、4.5、3.6 mmol/L),普通小球藻生物量无显着差异,但较低的初始氮浓度明显促进了其油脂积累,其中4.5 mmol/L组藻细胞的总脂含量和总脂产率最高,分别达到干重的48.32%及0.0931 g·L-1·d-1,显着高于18.0 mmol/L的正常氮组(P<0.05)。4个氮浓度组藻细胞内碳水化合物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有下降,油脂积累量逐渐升高,2个低氮组(4.5 mmol/L和3.6 mmol/L)在培养初期藻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大量降解,油脂及碳水化合物有所积累,但碳水化合物随后逐渐转化为油脂。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以及相对电子传递效率(ETR)在培养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77 K低温荧光结果显示,培养初期,2个光系统之间存在光能调配和状态转化。代表固碳能力的Rubisco活性表现为在较高氮浓度组先上升后下降,而在2个低氮组呈下降趋势;4个氮浓度组Rubisco的活化程度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该研究表明适宜氮素限制促进普通小球藻油脂积累的过程中碳素分配和光合生理存在协同调控。(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氮限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验室内对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 NIWA1108进行了受控连续模拟培养实验,共设置4个CO_2分压及氮浓度处理组:p(CO_2)400μatm,氮充足;p(CO_2)800μatm,氮充足;p(CO_2)400μatm,氮限制;p(CO_2)800μatm,氮限制.实验结果显示:氮限制大大减小了颗石球的体积,降低了细胞颗粒有机氮、细胞颗粒有机磷、胞外颗粒无机碳含量,CO_2浓度升高进一步降低了细胞各元素含量,尤其是颗粒无机碳含量;高二氧化碳分压或氮限制条件下颗石藻颗粒无机碳相对于有机碳的比值均有所降低,而在高二氧化碳分压和氮限制同时作用下,该比值进一步降低,并伴随着该藻沉降速率的显着降低,表明酸化和氮限制对颗石藻生理及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尤其是钙化作用存在着潜在协同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限制论文参考文献
[1].柳清杨,徐兴莲,刘佳仪,梅洪,吴红艳.海水升温与氮限制对叁角褐指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海洋通报.2019
[2].廖晏,冯媛媛,刘瑶,李文学,李敬鸿.氮限制和海洋酸化对颗石藻EmilianiahuxleyiNIWA1108生理指标的交互影响[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9
[3].陈桂钦.暗光缺氧和氮限制胁迫条件下微囊藻的存活及胞内物质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袁悟飚.阳光UV辐射、升温及氮限制对硅藻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
[5].商二磊,隋正红,刘源,米萍,阙州.氮限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DMSP合成与生理变化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李运宝.基于磷过量补给提高氮限制异养培养普通小球藻的油脂产量[D].吉林大学.2017
[7].王映月.海洋酸化促进布氏双尾藻在氮限制条件下休眠孢子的形成[D].厦门大学.2017
[8].尚常花,王忠铭,袁振宏,谢君,万霞.氮限制对产油杜氏藻转录组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6
[9].陈周.氮限制条件下小球藻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6
[10].吴琼芳,张莹,罗舒怀,李爱芬,张成武.氮限制对普通小球藻积累油脂过程中生化组成与光合生理的影响[J].植物科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