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议程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朗普,主流媒体,政治传播,案例对比
议程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江潞潞[1](2019)在《美国政治传播中的议程建构——基于里根和特朗普的案例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政治体制视新闻界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在美国的政治传播中,每一位总统从参加竞选到任期结束,就一直在处理与媒体纷繁复杂的关系,力图借助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引导公众舆论,获取公众支持。特朗普一直称里根是自己的榜样,当选总统后,他更是多次直接发表推文表示在"如何应对假新闻"方面要向里根学习。从里根与特朗普的经历来看,两位美国总统确实存在不少共同之处:他们同为共和党人,也都被看作"非科班出身"的总统。那么,两位总统的媒体策略有何异同?这些异同反映了美国总统政治传播策略中怎样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对外传播》期刊2019年11期)
刘杰[2](2019)在《“疫苗事件”的叁级议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议程设置理论已经逐渐丰富第一级议程设置(议题议程设置)与第二级议程设置(属性议程设置)。近几年,议程设置的第叁级理论又让该理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再次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议程设置第叁级理论对引起舆论风波的"疫苗事件"进行多层次议程设置分析,窥探议程设置在新媒体时代的运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1期)
汤诗羽[3](2019)在《教育政策议程建构中网络公共领域的积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网络公众、公众舆论和网络公共平台共同组成的新事物被称为“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决定了其能够对政策议程产生影响,自2008年成为我国的“网络问政元年”,公众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参与、讨论、推动政策议程的案例已数见不鲜。特别是在教育政策领域,公众普遍持有强烈的关注度和参与意愿,使其影响力更为显着。研究网络公共领域对教育政策议程建构的积极影响,理解其影响机理和运作逻辑,有助于充分发挥网络公共领域对教育政策议程建构的有益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携程亲子园和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公众舆论进行话语分析,探讨了教育政策议程建构中网络公共领域的积极影响。首先,本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进行了阐述: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公众具有匿名性、自主性和多元性,公众舆论的特点表现为有限合理性、观点的非同质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网络公共空间呈有限公共性、去中心化和交互性特征。同时网络公共领域通过帮助公众实现了扩大化的政治参与、便捷了政府掌握舆情和了解民意以及充当了公民社会和国家权力之间的沟通空间而履行其政治功能。其次,携程亲子园和红黄蓝幼儿园幼儿园虐童事件相关公众舆论的话语分析结果表明,网络公共领域对教育政策议程建构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发现教育政策问题、推动教育政策议程进展以及促进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良性互动。再次,研究认为,网络公共领域能够对教育政策议程建构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可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叁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微观层面,公众对虐童事件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公众舆论较高的话语理性水平,同时政府也积极表态并迅速开展行动;在中观层面,网络公共领域特殊的影响形式——触发机制和议题扩散使公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以凸显,迅速激活教育议程建构;在宏观层面,公众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政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政策制定理念以及网络公共平台对教育垂直领域的内容建设等方面共同构成了网络公共领域能够对教育政策议程建构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最后,研究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影响教育政策议程建构的过程模型,阐述了网络公共领域对教育政策议程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作为研究结论,并针对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公共领域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如下建议:推进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参与教育政策议程建构的制度建设、鼓励和引导网络公众积极有序地参与教育政策议程建构以及开发和打造公共性特征更显着的教育类网络公共平台。(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19)
杨华涛[4](2018)在《系统理论下的环境政策议程建构过程分析——以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也曾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曾经席卷整个美国社会的风潮,对美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治理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环境问题的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被带出,比如环境问题所依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环境危机为代表的触发事件在重组参与者的情境认知中的作用,以及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从议程建构的角度分析美国这一时期的环境运动,对于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本身和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系统理论和触发机制理论对美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美国这一时期环境政策议程建构过程的全面分析,分析了环境议程建构的输入和输出要素,讨论了复杂的政治系统过程,并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社会建设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陈旭光,朱云飞[5](2018)在《“国家公祭”事件中媒体议程建构的“时度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为基础,以"时度效"新闻观为参照,依据《人民日报》等媒体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仪式的报道,分析其议程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媒体通过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黏合了官方与受众,进行了社会召唤,并在脱域机制的作用下发挥了沟通与阻隔的传播功能,从而成功地进行了议题设置和议程互动,体现了议程建构的"时度效"。(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焱[6](2018)在《媒介化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美韩“朝核危机”议程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始发的朝核危机直至今日都是影响亚太乃至世界安全局势的难题,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国际冲突事件中,媒体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正以主体身份参与外交进程。媒介化公共外交在国际冲突与外交事件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一国决策者通过媒体影响受众对本国外交政策的看法,而对国际媒体设置议程便是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本文结合媒介化公共外交和议程建构理论,研究朝核危机这一冲突事件中,中美韩叁国政府议程与国际通讯社:美联社,韩联社及新华社媒体议程间的关系,并分析叁国通讯社在消息源使用上的特点。研究发现,中美韩叁国政府在议题和态度上可以为通讯社设置议程,然而在第二层议题属性上,本国国内或跨国,政府均不能完整的将自己的属性议程加于本国或他国通讯社之上。政府对媒体的影响力在议题上呈现分离性,即在某一议题上设置了媒体属性议程,并不意味着在其他议题均存在这种作用。政府和通讯社在议题属性上呈现差距,政府强调的“合作”属性在媒体出现的比例最低,媒体则更强调“冲突对抗”。主要消息源的引用上,国际冲突事件中,官方消息源占比最高。美联社和韩联社呈现较强的本国新闻源使用偏好,而新华社使用朝鲜新闻源最多,且在新闻源国籍上分布相对均衡。同时研究也发现了特定新闻源与特定议题属性间的关系。最后本文从新闻生产和媒体与政府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政府议程与媒体议程间差异的原因,并思考外交政策的确定性对政府与媒体间关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华涛[7](2018)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中的政策议程建构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也曾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曾经席卷整个美国社会的风潮,对美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治理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环境问题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被带出,比如环境问题所依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环境危机为代表的触发事件在重组参与者的情境认知中的作用以及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从议程建构的角度分析美国这一时期的环境运动,对于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本身和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美国这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运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理论,以及收集与这一时期环境议程建构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资料,全面阐述了有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对美国这一时期环境政策议程建构过程的全面分析,揭示了环境议程建构从社会问题的发酵到进入决策过程的机制要素,归纳了这一时期环境议程建构过程中存在的政策话语操控、隐蔽和象征议程以及环境议程的周期性衰减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从政策情境的科学界定、对于触发事件的政策监控、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以及政策议程的政治遗产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这一时期环境议程建构过程对于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0)
徐辉,黄汝兮[8](2018)在《创新典型报道方式 引领时代主流价值——以“长沙好人”系列典型报道的议程建构过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强调时代价值,找准客体属性,凸显典型人物的时代针对性;结合新闻评论,借助言论平台,以名人言论加速议程建构;引导主流价值,与政策议程良性互动,与市委、市政府同频共振。"长沙好人"系列典型报道,成功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8年05期)
石义彬,刘骏[9](2018)在《议程建构理论的产生、发展及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叁十多年中议程建构理论逐渐由政治学走向传播学,该理论在传播学领域中形成了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对议程建构的效果研究,二是对媒体议程建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尤其对媒体议程建构的持份者及其资讯津贴的使用情况成为研究重点。在新媒体时代中,议程建构的理论解释力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毕若旭[10](2017)在《电视辩论的议程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辩论是政治候选人向选民展示个人政策与形象的重要平台,既有可能直接影响选民,也会被媒体进一步解读,从而间接产生影响选民的效果。本文以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中的台北市长电视辩论为例,考察候选人在电视辩论中的议题论述对选民和媒体的议程建构效果,并试图建立两种效果的比较关系,从而探究媒体在政治传播中居间作用的重要程度。研究厘清并重新界定了议程建构和议程设置理论,将有带目的性的信息源试图对媒体或公众的议题显着性产生影响的过程定义为议程建构,将大众媒体影响公众议题显着性的功能界定为议程设置。研究发现,候选人电视辩论确实对台湾的报纸议程产生影响,但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柯文哲在辩论中的表现对报纸在议题重要性与情感属性的建构上均有较好的作用,而连胜文的表现并没有成功影响媒体议程。在对公众的议程设置方面,柯文哲对公众的议程设置是有效的,但属性议程设置是无效的,连胜文在两方面都是无效的。通过对议程设置和议程建构效果的比较,本研究发现电视辩论很难撼动选民的情感属性。进一步的比较发现辩论后媒体和选民议程、属性议程均显着相关。这一结果显示了媒体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居间作用,居间政治是台湾民主机构的主要模式。基于此,本文为政治人物提出传播策略上的建议:对媒体施加影响并间接影响公众,比直接诉诸改变公众的态度更有效。结果还显示,媒体在受外部信源的影响下仍然具有主动设置议程的能力。蓝绿媒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迎合亲近党派候选人所建构的议程,但商业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与决策是多种结构性因素,如党派属性、商业属性、公共领域属性等共赢或博弈的过程,在多种属性冲突的情况下,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成为它的根本立场。媒体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媒体的主动性,也决定了党派与媒体的结构性共谋极有可能出现裂缝。此外,本文发现了负面信息传播效果弱于正面信息的证据,民心思变、候选人柯文哲诉诸“改变攻击与抹黑的选举文化”等情境,让对手对他的攻击失效。(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议程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议程设置理论已经逐渐丰富第一级议程设置(议题议程设置)与第二级议程设置(属性议程设置)。近几年,议程设置的第叁级理论又让该理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再次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议程设置第叁级理论对引起舆论风波的"疫苗事件"进行多层次议程设置分析,窥探议程设置在新媒体时代的运用和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议程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江潞潞.美国政治传播中的议程建构——基于里根和特朗普的案例对比[J].对外传播.2019
[2].刘杰.“疫苗事件”的叁级议程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9
[3].汤诗羽.教育政策议程建构中网络公共领域的积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杨华涛.系统理论下的环境政策议程建构过程分析——以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例[J].社会建设研究.2018
[5].陈旭光,朱云飞.“国家公祭”事件中媒体议程建构的“时度效”[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李焱.媒介化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美韩“朝核危机”议程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7].杨华涛.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中的政策议程建构过程研究[D].湖南大学.2018
[8].徐辉,黄汝兮.创新典型报道方式引领时代主流价值——以“长沙好人”系列典型报道的议程建构过程为例[J].新闻战线.2018
[9].石义彬,刘骏.议程建构理论的产生、发展及转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10].毕若旭.电视辩论的议程建构研究[D].厦门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