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第一恒磨牙论文-黄凯良,林丽,梁善钦

拔除第一恒磨牙论文-黄凯良,林丽,梁善钦

导读:本文包含了拔除第一恒磨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3D打印,第叁磨牙,第一磨牙,生物材料

拔除第一恒磨牙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良,林丽,梁善钦[1](2018)在《3D打印联合生物材料在下颌阻生第叁磨牙完整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效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生物材料在下颌阻生第叁磨牙完整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下颌第叁磨牙阻生完整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采用计算机抽取患者就诊号法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32例。干预组患者采用3D打印联合生物材料修复,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牙根骨性愈合、牙齿松动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牙根骨性愈合率68.75%显着高于常规组的3.13%,牙齿松动发生率6.25%显着低于常规组的2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88%,显着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联合生物材料在拔除阻生第叁磨牙后修复第一磨牙缺失可提高患者牙根骨性愈合率和固定效果,具有显着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20期)

程涛[2](2018)在《PAR指数在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PAR指数(peer assessment rating)评估成人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40例拔除第一恒磨牙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4~36岁,拔除1~4颗龋坏第一恒磨牙后正畸。其中拔除1颗的有10例患者,拔除2颗的有15例患者,拔除3颗的有12例患者,拔除4颗的有3例患者,均按照PAR指数进行治疗前后模型的测量、评估、分析,以判断正畸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PAR正畸前评分为(29.86±7.56)分,正畸后评分为(2.63±0.96)分,正畸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各项指标包括颊侧牙合关系、牙齿排列、覆盖、覆颌及中线等在正畸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善的患者有16例(40%),极大改善的患者有24例(60%)。结论 PAR指数对正畸治疗是一项客观的评价标准,通过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该指标在诊疗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8年07期)

杨扬,王玉婷,曹静[3](2018)在《高速涡轮机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残根的护理与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速涡轮机法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残根的护理与配合。方法利用高速涡轮机法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残根,术中避免锤击,手术顺利拔除残根。结果拔牙术中废弃锤击方法,避免第一磨牙残根进入上颌窦,利用高速涡轮机顺利拔出阻生齿。结论护士协助医生做好手术配合和患者的心理护理,利用高速涡轮机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残根,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在临床应加以推广。(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王庆琳,周少云,何永坚,马明玉,李荣霞[4](2017)在《PAR指数及头影测量评价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矫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因病变拔除的错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下颌第一磨牙因龋病或者根尖周病变而被拔除的病例19例作为试验组,男3例,女16例,(21.37±5.07)岁。19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病例作为对照组,男7例,女12例,(20.42±4.2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滑动法关闭间隙并配合颌间牵引完成矫治,对比正畸前后的PAR指数和头影测量值。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AR加权总分及各项PAR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R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U1-SN(°)、U1-NA(mm)、U1-NA(°)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1-SN(°)、U1-NA(mm)、U1-NA(°)、L1-NB(°)、L1-NB(mm)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L1-NB(°)、L1-NB(mm)减少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根尖周病变的患者,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利用下颌第叁磨牙正畸前移和(或)健康的前磨牙进行矫正,可以避免口腔内义齿修复治疗,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面型以及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7年12期)

王庆琳,何永坚,周少云,马明玉,李荣霞[5](2017)在《PAR指数与头影测量对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效果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的错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2016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因龋病或根尖周病变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患者1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滑动法关闭间隙并配合颌间牵引完成矫治,对比正畸前后PAR指数和头影测量值。结果 19例患者平均疗程(33.47±7.93)个月,治疗前后PAR加权总分及各项PAR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疗效分析显示极大改善13例(68.42%),改善6例(31.58%),无治疗后变差或无改变病例。治疗前后U1-SN角、U1-NA、U1-NA角减少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拔牙间隙关闭,牙关系良好;上切牙内收,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设计,严谨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矫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韩晓利,肖丹娜,尹硕[6](2017)在《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第叁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拔牙模式正畸治疗后第叁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发育中的第叁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青少年患者,并分为3组: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及不拔牙组,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比较研究第叁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下颌第叁磨牙萌出间隙和萌出角度在正畸治疗前后的年平均变化量,第一磨牙拔除组>第一前磨牙拔除组>不拔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叁磨牙萌出间隙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2.38±1.62)mm、(1.61±0.90)mm和(1.08±1.49)mm;萌出角度的年平均变化量,3组分别为1.89°±1.93°,1.37°±1.16°,和0.83°±1.74°。结论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可使第叁磨牙的萌出间隙明显增加并使其萌出角度有所改善,对第叁磨牙的萌出有利。(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7年07期)

王庆琳[7](2017)在《PAR指数及头影测量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的矫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下颌第一磨牙是牙弓中体积最大,牙合面的尖、嵴、窝、沟、斜面最多,咬合接触面积最大的牙齿,所以在咀嚼功能方面发挥着最大的作用;下颌第一磨牙是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重要条件,在维持正常的口腔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由于下颌第一磨牙在恒牙中萌出最早,且不替换任何牙齿,家长们常常忽视对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关注和保护;儿童大多喜欢吃甜食并且自律性较差,不注意口腔卫生的清洁;此外,由于下颌第一磨牙牙合面的解剖结构特点的复杂性,因此它常常发生严重的龋坏,进而常导致第一磨牙牙冠的严重破坏,甚至累及牙髓、根尖周围组织。在正畸治疗中,大多数病例需要进行拔牙矫治,但是大部分病例是拔除前磨牙进行矫治。然而其中也有很多病例设计拔牙时常常遇到有问题的磨牙。临床中发现下颌第一磨牙大面积龋坏、严重的根尖周病变以及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我们正畸初诊中比较常见。以前的观点认为,全口牙列中最重要的牙齿是下颌第一磨牙;从正畸学角度来看,下颌第一磨牙是牙合之锁匙,更是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抗牙;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治疗存在难度大、拔牙间隙关闭困难等各种问题,甚至不能关闭拔牙间隙。因此,一般不考虑拔除下颌第一磨牙进行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但是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下颌第一磨牙存在严重病变或者先天发育畸形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时,是应该保守地采取常规的拔牙模式,试图通过牙体和义齿修复治疗来保留这些愈后不良的磨牙,还是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利用下颌第二、第叁磨牙前移代替下颌第一磨牙进而关闭拔牙间隙呢?这正是临床正畸医师设计方案时常常需要思考的问题。拔除第一磨牙矫治的效果如何呢?拔牙间隙是否能够关闭呢?以及如何评价它的矫治效果呢?这正是我的课题需要研究的问题。目的:应用PAR指数及头影测量定量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的矫治效果,并且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与常规拔牙模式的差异,旨在为今后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按照本研究的标准随机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因龋病或者因根尖周病变而被拔除的下颌第一磨牙患者19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18~33岁,平均年龄21.37岁,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随机选取常规拔除第一前磨牙的19例正畸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18~33岁,平均年龄20.42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时配合II类或者III类颌间牵引矫治。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搜集实验组与对照组正畸前后的石膏模型以及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曲面断层片。按照PAR指数的测量指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牙石膏模型就上下前牙排列、上下后牙排列、左右颊侧区咬合关系、覆盖、覆牙合及中线等牙牙合特征进行定量测量、评估、分析;以及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正畸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各指标在我院的PACS系统里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正畸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软组织侧貌较协调,矫治后多数头影测量值接近正常,实验组上切牙有一定的内收,其中正畸后U1-SN(°)、U1-NA(mm)、U1-NA(°)比正畸前减少,上述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下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内收,正畸后U1-SN(°)、U1-NA(mm)、U1-NA(°)、L1-NB(°)、L1-NB(mm)比正畸前减少,上述结果正畸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L1-NB(°)、L1-NB(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PAR指数测量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前后牙齿排列、覆牙合、覆盖及咬合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分析的等级分类中极大改善13例(占68.42%),改善6例(占31.58%),变差或无改变0例;PAR指数总分加权得分前后分别为25.58±8.33与0.26±0.65(P<0.01);治疗前后各项PAR指数分值之差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疗效分析的等级分类中极大改善13例(占68.42%),改善6例(占31.58%),变差或无改变0例;PAR指数总分加权得分前后分别为25.68±7.33与0.26±0.6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AR指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矫治时间:实验组19例患者拔牙间隙全部关闭,矫治疗程为19~48个月,平均(33.47±7.93)个月。对照组疗程为14~24个月,平均(21.26±2.40)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下颌第叁磨牙存在时,对于下颌第一恒磨牙存在严重龋坏或根尖周病变的患者,拔除下颌第一恒磨牙,矫正和利用下颌第叁磨牙,这样可以避免口腔内的义齿等修复治疗。经过仔细的设计和细致的临床操作,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面型以及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胡玉乾,李方研,吕秀梅,胡建[8](2016)在《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对下颌第叁磨牙轴倾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拔除第一前磨牙和非拔牙矫治两种矫治方法对发育中的下颌第叁磨牙倾斜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拔除第一前磨牙和39例非拔牙矫治患者术前和术后曲面断层片进行测量分析。选用水平参考平面测量和比较发育中的第叁磨牙倾斜角度的变化。结果拔除第一前磨牙组下颌第叁磨牙直立角度平均值左侧为(7.1±2.5)°,右侧为(5.9±1.5)°;非拔牙矫治组左侧为(3.5±0.8)°,右侧为(3.2±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可以对下颌第叁磨牙角度的调整产生有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6年30期)

李永明[9](2016)在《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拔除间隙的关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龋病或牙周病,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或拔除的病例正畸临床很常见,特别是对于缺牙时间长,局部牙槽骨吸收的病例,如何安全有效地关闭第一磨牙缺失间隙是正畸医生面临的挑战。(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陈喆,郭宏铭[10](2016)在《拔除上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患者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情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用CBCT评价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患者的上颌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情况。材料与方法选择39例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并用最大支抗内收前牙的正畸治疗后患者的CBCT图像(患者已签署知情书),获得上颌前牙样本194例。使用Sim Plant Pro 13.0调整头位,获得叁维层面中待检同意测牙齿直立的CBCT图像,测量矢状切面中唇舌侧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由此评价正畸治疗后患者上颌骨开窗骨开裂的情况。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骨开裂骨开窗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唇侧,且骨开裂的差异具有显着性,骨开窗的发生率只有左上侧切牙唇舌侧有显着差异。上颌尖牙唇侧骨开裂不小于舌侧骨开裂的发生率,唇侧骨开窗的发生率大于舌侧,但差异都不具有显着性。结论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骨开裂骨开窗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唇侧,提示最大支抗内收上前牙时需要增加骨开裂骨开窗方面的治疗标准。(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拔除第一恒磨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PAR指数(peer assessment rating)评估成人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40例拔除第一恒磨牙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4~36岁,拔除1~4颗龋坏第一恒磨牙后正畸。其中拔除1颗的有10例患者,拔除2颗的有15例患者,拔除3颗的有12例患者,拔除4颗的有3例患者,均按照PAR指数进行治疗前后模型的测量、评估、分析,以判断正畸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PAR正畸前评分为(29.86±7.56)分,正畸后评分为(2.63±0.96)分,正畸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各项指标包括颊侧牙合关系、牙齿排列、覆盖、覆颌及中线等在正畸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善的患者有16例(40%),极大改善的患者有24例(60%)。结论 PAR指数对正畸治疗是一项客观的评价标准,通过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该指标在诊疗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拔除第一恒磨牙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凯良,林丽,梁善钦.3D打印联合生物材料在下颌阻生第叁磨牙完整拔除后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

[2].程涛.PAR指数在拔除第一恒磨牙后正畸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2018

[3].杨扬,王玉婷,曹静.高速涡轮机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残根的护理与配合[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

[4].王庆琳,周少云,何永坚,马明玉,李荣霞.PAR指数及头影测量评价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矫治效果[J].口腔疾病防治.2017

[5].王庆琳,何永坚,周少云,马明玉,李荣霞.PAR指数与头影测量对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效果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

[6].韩晓利,肖丹娜,尹硕.正畸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对第叁磨牙位置变化的影响[J].口腔疾病防治.2017

[7].王庆琳.PAR指数及头影测量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除的矫治效果[D].广州医科大学.2017

[8].胡玉乾,李方研,吕秀梅,胡建.正畸治疗中拔除第一前磨牙对下颌第叁磨牙轴倾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

[9].李永明.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拔除间隙的关闭[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10].陈喆,郭宏铭.拔除上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患者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情情况[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标签:;  ;  ;  ;  

拔除第一恒磨牙论文-黄凯良,林丽,梁善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