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痰祛瘀通络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哮喘,肺疾病,慢性阻塞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化痰祛瘀通络法论文文献综述
贾琳,张林,张萱,武蕾[1](2019)在《补肾化痰、祛瘀通络膏对哮喘-慢阻肺重迭综合征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和血清白叁烯B_4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肾化痰、祛瘀通络膏对哮喘-慢阻肺重迭综合征(ACOS)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和血清白叁烯B_4(LTB_4)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ACOS缓解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补肾化痰、祛瘀通络膏治疗。2组疗程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及慢阻肺症状测试(CAT)评分变化,肺功能指标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FEV_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高峰流量(PEFR)变化,LTB_4水平变化;观察2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6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AC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CAT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EV_1/FVC、FEV_1%及PEFR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清LTB_4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治疗后6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均较对照组少(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化痰、祛瘀通络膏联合西医治疗ACOS缓解期,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降低血清LTB_4水平,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4期)
卢茜,张艳,李乐雯,周晓辉,黄宗文[2](2018)在《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型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海南地区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脱水降颅压、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r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型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显着,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后炎症损伤,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8年17期)
李宏伟,左力,薛宇翔[3](2018)在《祛瘀化痰通络方对中风早期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祛瘀化痰通络方对中风早期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去骨瓣减压术的146例中风(痰瘀闭阻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6例)和观察组(n=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化痰通络方治疗,2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30 d,分别采用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及Barthel指数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清TNF-α、S100β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并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C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清TNF-α、S100β、Ig G、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TNF-α、S100β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Ig G、Ig M、Ig A水平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提升得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经χ2检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行去骨瓣减压术的中风(痰瘀闭阻证)患者中采用祛痰化瘀通络方治疗,能有效降低机体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能有效提高中医症候疗效。(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林玉慧[4](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晓辉,李娜,张师嘉,国艳[5](2015)在《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标准外科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汤剂口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1.3%,对照组为6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较好,值得应用。(本文来源于《糖尿病新世界》期刊2015年11期)
李缙婷[6](2015)在《益气化痰祛瘀通络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分别运用益气化痰祛瘀通络方及益气化痰祛瘀方治疗COPD,对比观察两方对该病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COPD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分型,并且符合纳入标准者。本研究一共收入患者50例,随机分为消症通络组和对照组各25例。消症通络组和对照组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消症通络组同时给予服用益气化痰祛瘀通络方,对照组同时给予服用益气化痰祛瘀方,疗程2月,定期随访。建立数据库录入各项资料,以及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疗效指标(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超声心动、CAT.mMRC.6MW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收入共5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消症通络组25例、对照组25例,脱组7例,1例因病情急性加重而退出,6例因依从性较差而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数共计43例。男性32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69.07±9.74岁;平均病程2.59±1.65年。2.对肺功能的影响:两组经过治疗后FEVl占预计值百分率均显着改善,消症通络组在改善FEV1%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FEV1/FVC%方面两组均未显效。消症通络组FEF50%、MMEF75/25%改善,FEF25%、FEF75%无改善;对照组FEF25%、FEF50%、FEF75%、MMEF75/25%无改善。3.对主要症状的影响:两组经过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对两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4.对中医证候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后肺气虚证、肾气虚证、血瘀证、痰阻证积分均明显改善,对两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肾气虚证、痰阻证积分两组无差异,脾气虚证积分改善对照组优于消症通络组,肺气虚证、血瘀证积分改善消症通络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肾气虚证、痰阻证改善有效率无差异,肺气虚证、血瘀证改善有效率消症通络组优于对照组,脾气虚证改善有效率对照组优于消症通络组。5.对CAT量表评分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后CAT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对两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并无明显差异。6.对mMRC量表评分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后mMRC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对两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并无明显差异。7.对6分钟步行试验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8.对肺动脉压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均明显升高,对两组组间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9.安全性:入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未出现皮肤瘙痒、红斑、丘疹、风团等过敏反应,也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各项生命体征均平稳。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均无改变。研究结论:1.益气化痰祛瘀通络方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主要症状、中医证候、mMRC量表评分、CAT量表评分,在改善肺功能FEV1%、FEF50%、MMEF75/25%、肺气虚证、血瘀证上优于益气化痰祛瘀方;益气化痰祛瘀方在改善脾气虚证方面优于益气化痰祛瘀通络方。2.益气化痰祛瘀通络方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景琦[7](2014)在《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患者给予化痰祛瘀通络方口服,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血脂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4年12期)
郭尧树,李宇青,黄林升[8](2014)在《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塞50例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热祛痪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个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用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合长春西丁和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50例用长春西丁和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11)
宋欠红,李云华,邓远芬,吴英,罗庆文[9](2014)在《化痰祛瘀通络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及炎性介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化痰祛瘀通络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及炎性介质(IL-8、TNF-α)和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以化痰祛瘀通络法和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比较2种方法疗效,测定血清IL-8、TNF-α、CRP的含量及检测肺功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8、TNF-α、CRP及肺功能(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痰祛瘀通络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炎性介质(IL-8、TNF-α)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IL-8、TNF-α的水平,能够提高FEV1%、FEV1/FVC的水平,有效改善肺功能。(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郭尧树,郭尧允,李宇青,郭登方,丁建新[10](2013)在《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炎症——因子与动脉内膜变化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炎症因子与动脉内膜变化方法10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个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用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合单硝酸异山梨醇脂治疗。对照组50例用单硝酸异山梨醇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70%。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显着降低炎症因子和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9-20)
化痰祛瘀通络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海南地区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脱水降颅压、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r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型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显着,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后炎症损伤,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痰祛瘀通络法论文参考文献
[1].贾琳,张林,张萱,武蕾.补肾化痰、祛瘀通络膏对哮喘-慢阻肺重迭综合征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和血清白叁烯B_4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9
[2].卢茜,张艳,李乐雯,周晓辉,黄宗文.化痰祛瘀汤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型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18
[3].李宏伟,左力,薛宇翔.祛瘀化痰通络方对中风早期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影响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4].林玉慧.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5].张晓辉,李娜,张师嘉,国艳.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
[6].李缙婷.益气化痰祛瘀通络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7].王景琦.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
[8].郭尧树,李宇青,黄林升.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塞50例临床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9].宋欠红,李云华,邓远芬,吴英,罗庆文.化痰祛瘀通络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及炎性介质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
[10].郭尧树,郭尧允,李宇青,郭登方,丁建新.清热祛瘀化痰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炎症——因子与动脉内膜变化的探讨[C].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