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论文文献综述
胡立辉,李树华,吴菲,张德顺[1](2018)在《基于有效使用频率的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定量化研究——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环境行为学相关调查手段,从使用者角度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无障碍设施进行定量化评价与分析。通过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调查研究,发现在8项调查指标中,有效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厕所,其他依次为坡道>坐凳>绿化>出入口>地面>信息亭>电话亭,而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地面>坡道>出入口>盲道>标识=坐凳>厕所>绿化,两者主要指标存在显着负相关,说明对使用频率高的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和要求也较高。根据无障碍总体评价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坐凳、绿化、厕所等评价指标的贡献度高,说明其使用频率与重要度均较高。将无障碍设施使用者的基本情况与设施使用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与聚类降维,可发现方式性因子与目的性因子会明显影响受访者对中心区无障碍设施的总体评价。通过总结以上使用规律,为改善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与管理提供参考性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8年09期)
王婧璇[2](2017)在《对奥运功能区现有场馆资源的分析——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奥运遗产的富集区域,作为朝阳区的产业功能示范区,其辐射的场馆资源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勇于创新,提升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示范窗口,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有效窗口。(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7年14期)
本刊[3](2015)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主体结构布置在南一路、湖边东路、北一路北侧及景观西路的地下。主隧道全长4498.92m,与地下一层成府路、大屯路隧道相连的匝道全长1520.20m,与地面相连的进出口全长3906.07m。主隧道设计行车速度30km/h,匝道设计行车速度10km/h。主隧道标准断面宽度为12.25m(叁车道),交通组织形式为单向逆时针。(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5年04期)
赵生成,邓卓智[4](2014)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雨水利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采用了规模化的雨水利用系统,如今已成为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示范点。通过对近几年来北京奥运公园中心区内降水量和雨水利用量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奥运场区内降雨具有雨量集中、强度集中和发生时间集中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收集雨水量1万3 210 m3以上,雨水年综合利用率达近84.8%;减少外排水量,建成了高标准的公园雨水利用系统。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集雨工程建设,实现了涵养地下水源和充分利用雨水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14年02期)
[5](2014)在《皇冠上的钻石 北京新奥集团倾力打造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奥奉献了奥运,奥运成就了新奥中华民族的奥林匹克梦想,把我们凝聚到一起。几千个日日夜夜,我们在这叁平方公里土地上奔忙,用智慧与双手,用心血建设了传承奥运文化、充满东方神韵的中国奥林匹克新家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刷新了奥林匹克盛会的记录,受到了"无以伦比"、"前无古人"的赞誉。北京新奥集团正是应这场盛会而生,是为这场盛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建设者!目前也是唯一管理和运营(本文来源于《旅游》期刊2014年02期)
李培杰[6](2014)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工程为例,介绍了其防水设计原则和防水等级,分析了该防水工程的特点,并重点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和柔性全包防水层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等特殊部位的防水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防水》期刊2014年01期)
杨义合[7](2013)在《浅析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商业清水混凝土施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绿色建筑观念的深入人心,清水混凝土工程已经日渐增多。本文就清水混凝土质量从混凝土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模板体系的设计、制作与安装、到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和表面缺陷修补全过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3年11期)
叶飞[8](2013)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雕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城市公共艺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公共雕塑为研究对象,通过从题材、形式、创作者年龄、身份等方面不同角度的分析和对比,来重新认识和了解这批雕塑的整体规划特点,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来看政府行政规划下的公共雕塑。文章共分为公共雕塑的意义与价值,奥运之前北京公共雕塑的发展状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雕塑分析以及结论四个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3-04-16)
杨帆[9](2012)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地段空间再生概念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空间再生”的原因直接明确。由于客观上当今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相继出现的城市空间再生问题,以及主观上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生活情感和曾经经历的奥运情结,在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参与相关国际和国内城市设计竞赛,我的硕士论文研究课题最终选定在了城市“空间再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上,选取了与北京这座城市和与奥运相关的地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本论文研究与设计的地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理论研究、实际调研和城市设计,最终形成本论文。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北京为迎接奥运而在过去短短几年里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兴建了大量的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奥运结束后,在这些建筑与空间中,有许多却面临着或者已经出现了闲置、使用率低、活力减退等后奥运城市空间问题。本文以大型赛事过后留存下来的城市空间更新与再生为主题,选取后奥运现象较为典型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择使用率低、闲置情况较为严重的中心地段进行设计与更新,经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采用“联接”、“绿式”、“复合”叁种城市空间设计手法,力求使闲置、活力减退的该中心地段城市空间得到更新与再生,进而推动并实现整个场地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文亦为今后城市空间再生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为综述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方法;第二章理论,从该章起进入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对空间再生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总结归纳出当前空间再生城市设计的叁种方向,并将该叁种方向作为未来城市设计的理论出发点,同时针对后奥运的城市空间再生进行研究;第叁章调研,对奥林匹克公园整个地段、局部地段进行现场调研,并以亚特兰大、悉尼、伦敦叁座城市在后奥运时期的城市空间再生和国际竞赛中城市空间再生为例进行分析与总结,作为后续城市设计的出发点;第四章设计,在对应与分析理论部分和调研部分的基础上,本章针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地段提出了“联接”、“绿式”、“复合”叁种城市设计手法,通过设计来增强地段与周边联系、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功能性与提升利用率等,全面实现空间再生理念;最后第五章总结,对以上空间再生的城市设计手法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特点及问题,并提出对未来城市空间再生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祁梦竹[10](2011)在《十大基地引领朝阳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飞速,朝阳不停步,再添叁部加速引擎:“经济发动机”CBD,将建国际金融城,打造国家级金融中心;“文化发动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将汇集众多国字头文化大项目,向世界展现中华璀璨文化;“商贸发动机”东坝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国内外顶尖高端产品的进出口中心。在(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1-12-19)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奥运遗产的富集区域,作为朝阳区的产业功能示范区,其辐射的场馆资源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勇于创新,提升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示范窗口,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有效窗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论文参考文献
[1].胡立辉,李树华,吴菲,张德顺.基于有效使用频率的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定量化研究——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8
[2].王婧璇.对奥运功能区现有场馆资源的分析——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
[3].本刊.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工程[J].特种结构.2015
[4].赵生成,邓卓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雨水利用量分析[J].北京水务.2014
[5]..皇冠上的钻石北京新奥集团倾力打造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J].旅游.2014
[6].李培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J].中国建筑防水.2014
[7].杨义合.浅析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商业清水混凝土施工[J].建设科技.2013
[8].叶飞.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雕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
[9].杨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地段空间再生概念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10].祁梦竹.十大基地引领朝阳发展[N].北京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