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冷器论文-杨献亮

间冷器论文-杨献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冷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燃气轮机,间冷器,纳米流体,换热

间冷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献亮[1](2019)在《燃气轮机纳米流体间冷器换热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燃气轮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燃气轮机在相关的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我国重点研究和发展的对象。间冷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是一种优势突出的复杂循环燃气轮机,在间冷器中对换热器的尺寸和换热效率要求很高,为了提高燃气轮机的整体效率,间冷器中换热工质的选择就成了重中之重。纳米流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换热工质,在强化换热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本文以WR-21燃气轮机为例,采用FLUENT软件分别对燃气轮机40%、60%、80%、100%负荷时选用乙二醇水溶液、水、4种不同浓度的氧化铜-乙二醇纳米流体、5种不同浓度的铜-水纳米流体和5种不同浓度的氧化铝-水纳米流体在间冷器中作为冷却介质时的换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在燃气轮机高负荷时,纳米流体表现出了良好的换热效果,在低负荷时,换热增强效果不明显。气侧出口温度随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燃气轮机相同负荷下,换热量和液侧出口温度随着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选用纳米流体为冷却介质时,液侧压力损失略有升高,且压力损失与纳米流体浓度成正比。在燃气轮机不同负荷下Cu-水或Al_2O_3-水纳米流体的换热量较水相比提升较大,而相同负荷下,CuO-乙二醇纳米流体的换热量较乙二醇水溶液相比则相对较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用CuO-乙二醇纳米流体为冷却介质时,浓度为0.5%的效果最好。选用Cu-水或Al_2O_3-水纳米流体为冷却介质时,浓度为3%的效果最好。选用水基纳米流体相较于基液水收益更大。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以及得出的结论,为纳米流体应用于间冷回热循环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纳米流体应用于不同场合的强化换热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李贝贝,李飞,张晓云[2](2019)在《燃气轮机间冷器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燃气轮机的功率,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高低压压气机之间增加间冷器,从而降低高压压气机进口的温度,减少耗功。考虑到燃气轮机总体设计需求,间冷器设计必满足高效、紧凑的要求。用解析法对间冷器的性能进行设计计算,搭建试验台对其性能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换热效率误差为1.8%,空气侧流阻误差为30.5%,水侧流阻误差为2.03%。通过分析对比解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提出换热效率及空气侧流阻修正公式,为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季念坤,王志涛,李淑英[3](2019)在《船用燃机液体耦合式间冷器的稳态运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船用燃机液体耦合式间冷器的稳态运行优化问题,本文定义了无量纲参数—等效间冷度,并推导其与机上换热器效率、机外换热器效率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以等效间冷度作为表征间冷器对燃机性能影响的单一参数的可行性,从而弱化间冷器内部以及间冷器与燃机之间的耦合。建立了液体耦合式间冷器稳态变工况数学模型,变工况计算结果表明:间冷器空气侧的温降和压降均与等效间冷度呈线性负相关,而间冷器运行功耗与等效间冷度呈非线性正相关。进而以间冷器对燃机性能贡献最大和间冷器自身运行能耗最小为目标,建立了间冷器稳态运行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变步长搜索的分层序列法用于模型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间冷器运行优化问题快速收敛至分层意义下的全局唯一最优解。(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明,赵宁波,王强,李淑英,费景洲[4](2016)在《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燃气轮机间冷器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间冷循环燃气轮机间冷器结构的高效紧凑性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燃气轮机间冷器结构优化方法。以间冷器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选择间冷器换热效率与气侧压力降损失率为约束条件,对间冷器气侧通道板间距、液侧通道板间距、气侧翅片间距、气侧翅片厚度、间冷器长度、间冷器宽度以及气侧通道层数7个参数进行优化。以某型间冷器为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与传统的遗传算法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间冷器设计参数和相同的优化变量搜索范围条件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的间冷器结构更加紧凑,间冷器综合性能更优。(本文来源于《燃气轮机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陈庚[5](2016)在《涡扇发动机原表面间冷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中,热端部件的强化冷却技术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冷却技术日渐受到青睐,因为它能降低高压压气机进口空气温度和涡轮前温度,从而提高冷却空气的冷却品质。对于间冷循环发动机而言,对间冷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和安装是间冷循环发动机能够充分体现其优越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国内间冷循环发动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间冷循环用的换热器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因此开展间冷循环发动机高效低阻换热器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航空发动机间冷换热器设计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对传统的CC、CU和CW型原表面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芯体单元进行周期性边界条件设置,消除入口效应影响,并开展了湍流模型验证工作。接着,针对单元体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结果,解释了原表面换热器强化换热原理,探究了主要结构参数变化对以上原表面换热器内部流场、速度场和温度场影响,分析了影响换热器综合性能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航空用间冷器结构布局形式,提出了间冷器换热器模块的设计方案。将换热器模块简化处理为多孔介质区域,分析比较了不同工况和V型张角条件下外涵通道里流体压力损失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表明:V型张角越小,进、出口压降越大,压力损失增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间冷循环发动机原表面间冷器设计与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3-01)

李徐嘉,敖晨阳,刘云生[6](2014)在《舰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间冷器失效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某型舰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间冷器失效时的性能,本文建立燃气轮机动态仿真模型,在保证压气机10%喘振裕度以及涡轮前温度不超温的情况下,计算间冷器失效时燃气轮机的各性能参数,得出间冷器失效后燃气轮机仍能继续使用的结论,最后根据计算结果给出该型燃气轮机的一些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12期)

王春力,刘健[7](2014)在《某型燃机间冷器安装板刚度优化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度和刚度是结构设计的两个重要指标,对于板式结构设计筋板是提高其结构刚性最有效的措施。本文通过分析筋板的形状、高度、厚度及间距等参数对板式结构刚度影响,确定其对刚度的影响因子并进行优化设计,最终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筋板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金浩[8](2014)在《船用燃气轮机间冷器气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燃气轮机作为船用主动力推进装置,已经被许多国家广泛使用,采用间冷或间冷回热循环的燃气轮机对于比功的提升有很明显的作用,间冷、间冷回热型燃气轮机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在间冷循环和间冷回热循环中,间冷器的性能将对燃气轮机的整机性能有直接的影响,对间冷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优化间冷器流场,在保证间冷器换热效率的前提下使间冷器的总压损失最小化,本文对某型船用燃气轮机间冷器进行数值模拟。通过ICEM对间冷器模化模型进行建模以及网格划分,得到的高质量网格并导入CFX中进行数值模拟。对4种不同的导流板安装角度进行数值仿真,比对间冷器模型内部流场均匀性以及间冷器模型的阻力,获得最佳的导流板安装方案,并通过仿真计算,得到该方案下间冷器模型的阻力特性以及各个位置的流场结构,并分析了间冷器模型的总压损失分布。为验证仿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按照得到的最佳设计方案进行间冷器气动试验设计,根据间冷器试验件的结构和已有的实验室条件,绘制了间冷器的加工和装配图纸,并搭建了试验台。本文详细介绍了间冷器气动性能试验台的设计,试验台的构成、试验中涉及到的设备的选择、间冷器试验件设计参数与模型加工等。间冷器气动试验测量了间冷器流动阻力与流量的关系,阻力与流量之间基本满足二次多项式关系,得到间冷器模型的阻力特性曲线,给出了该间冷器模型的流动阻力系数,并与仿真计算结果比对,误差较小,结果可信度较高。在间冷器气动性能试验中,使用五孔探针和LDV两种测量方法,测量了间冷器不同位置的流场,得到了间冷器模型内部各位置的速度及总压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4-06-01)

张杨[9](2014)在《燃气轮机间冷器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间冷循环燃气轮机是在简单燃气轮机的低、高压压气机之间增加间冷系统,使进入高压压气机的气体温度降低,从而减少高压压气机耗功,其突出的优点是在设计工况下具有较大的功率。其中,间冷系统的关键部件是间冷器。因此,对间冷器进行设计及优化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的内容是对间冷器的设计和优化进行研究,对传统的间冷器的设计理论和η-NTU方法的分析基础上,建立间冷器设计的数学模型,并对不同通道形式的间冷器的相关特性和性能参数进行对比,选择性能最好的液侧是叁角形通道形式、气侧是矩形通道形式的间冷器结构形式。通过分析间冷器相关尺寸对间冷器性能影响,得到相关尺寸对性能影响的敏感性结论,并选择局部和全局寻优能力俱佳的模拟退火智能算法作为最终的间冷器的优化设计方法,并将优化算法和间冷器性能校核程序相结合,在设计建模的基础上得到在保证间冷器换热效率和气侧压力损失在合理范围的前提下,间冷器尺寸进行优化设计使间冷器芯体质量最小的优化设计模型。运用间冷器优化设计结构参数,选取集总参数法,并加入间冷度变化特性,对间冷器进行动态建模,并根据变工况下的实际应用情况,得到了热惯性对间冷器的时滞影响,并得到了影响间冷器热惯性的两个重要实际因素:间冷器材料和间冷器结构,并给出了两个因素对热惯性的具体影响趋势。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的间冷器热惯性减小,系统在变工况下的滞后影响减小;间冷器材料的导热系数加大,间冷器的热惯性减小,系统的变工况下的滞后影响减小。为后续研究供油等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为间冷循环燃气轮机整机的控制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4-05-30)

葛晓鸣,张均杰,李兆宏[10](2012)在《铅间冷器的操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铅间冷器是硫酸系统稀酸洗涤工序烟气降温的重要设备,本文叙述了间冷器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冶金》期刊2012年02期)

间冷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燃气轮机的功率,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高低压压气机之间增加间冷器,从而降低高压压气机进口的温度,减少耗功。考虑到燃气轮机总体设计需求,间冷器设计必满足高效、紧凑的要求。用解析法对间冷器的性能进行设计计算,搭建试验台对其性能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换热效率误差为1.8%,空气侧流阻误差为30.5%,水侧流阻误差为2.03%。通过分析对比解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提出换热效率及空气侧流阻修正公式,为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冷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献亮.燃气轮机纳米流体间冷器换热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2].李贝贝,李飞,张晓云.燃气轮机间冷器设计及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3].季念坤,王志涛,李淑英.船用燃机液体耦合式间冷器的稳态运行优化[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

[4].李明,赵宁波,王强,李淑英,费景洲.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燃气轮机间冷器结构优化[J].燃气轮机技术.2016

[5].陈庚.涡扇发动机原表面间冷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6].李徐嘉,敖晨阳,刘云生.舰用间冷循环燃气轮机间冷器失效性能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4

[7].王春力,刘健.某型燃机间冷器安装板刚度优化设计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8].金浩.船用燃气轮机间冷器气动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9].张杨.燃气轮机间冷器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10].葛晓鸣,张均杰,李兆宏.铅间冷器的操作实践[J].中国有色冶金.2012

标签:;  ;  ;  ;  

间冷器论文-杨献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