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颜色色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色貌模型,色域,色域映射,高保真颜色再现
颜色色貌论文文献综述
李效周[1](2012)在《基于色貌模型的高保真颜色再现色域映射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图像输入、显示和输出技术的发展,数字彩色图像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由于数字图像设备的呈色机理、表色空间和色域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彩色图像颜色信息在数字图像设备之间传输时经常出现失真而无法实现高保真再现。这影响了如彩色印刷、显示技术、影像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而现代色彩管理系统中的色域映射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目前色彩管理系统规定CIE1931XYZ或CIE1976L*a*b*色彩空间作为映射的标准连接空间,可以保持目标图像与源图像颜色色刺激的一致性。但是,要实现图像颜色的高保真再现,色彩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保持复制品和原稿在人眼视感觉上的一致,即色貌一致。色貌不仅仅取决于颜色刺激本身,还与观察条件等有关。由于CIE1931XYZ不是色模型,无法预测人眼对颜色的视感觉属性,而CIE1976L*a*b*虽然能够预测一定的视感觉属性,如心理明度、心理色度和色相等,但其空间均匀性不理想、且观察条件固定、色貌预测能力较弱等原因,均无法满足颜色高保真再现和跨媒体颜色再现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高保真颜色信息再现的要求,提高颜色再现质量,研究基于色貌模型的色域映射理论和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颜色高保真再现中的关键技术——色域映射技术,对色貌及色貌模型、色域映射理论和方法以及高保真颜色再现的实现等做了深入研究。论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主要包括:(1)分析了高保真颜色传输和再现过程中存在的色貌现象和色貌模型,阐述了色貌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色度适应变换等,详细研究了CIECAM02色貌模型的计算过程、iCAM图像色貌模型的计算流程。对选用iCAM图像色貌模型作为标准连接空间的优势做了综合分析。(2)深入研究了目前基于设备-设备的色域映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色域映射研究的内容,包括色域边界的计算、色域映射方向的选择、常用的色域映射方法等。着重研究了色域映射方法中的色域裁切算法和压缩算法,分析了几种典型色域映射方法的特点,着重阐述了CIE推荐的HPMinΔE算法和SGCK算法。(3)根据色貌模型和色域映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并研究了图像颜色特征属性,将其分为色域特征属性、色度特征属性和色貌特征属性。通过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原稿图像,其颜色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且对于色域映射意图的适应性也具有较大差异。(4)深入研究了基于图像-设备的空间域色域映射算法,设计了基于图像-设备的空间域色域映射算法框架,并在该框架内提出了基于双边滤波的空间自适应色域映射算法(BFSAGM)和基于色貌和空间相关的色域映射算法(CASRCGM)。通过设计输出色块并计算其色差,与CIE推荐的HPMinΔE和SGCK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两种算法在映射精度和色貌保持方面优于CIE推荐的HPMinΔE和SGCK算法,但在计算复杂度和时间上比其要复杂的多。(5)针对高保真颜色再现的需要,研究了多种扩大目标色域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为硬件方法和软件方法,提出了影响目标色域拓展的因素,设计了基于空间域色域映射算法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可以根据高保真颜色再现的具体要求采用软件方法和采用硬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拓展目标色域,以提高颜色信息高保真再现的效率。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总结,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6)
靳晓松,王贺兰[2](2011)在《从CIELAB颜色空间到CIECAM02色貌模型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的观察条件下或者是不同的媒体上再现颜色。传统色度学及以C IELAB颜色空间为基础的ICC色彩管理机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由此引发了对色貌模型的研究热潮。文中阐述了国内外色度学研究的现状,色貌及色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以及C IECAM02色貌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11年12期)
文帅,蔡轶珩,张新峰,卓力[3](2010)在《基于色貌模型的图像颜色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二叁十年来,色貌模型的飞速发展促使颜色校正技术从传统的色度阶段步入到色貌阶段。针对颜色校正技术以及色貌模型和图貌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评价,进一步展望了基于色貌模型的颜色校正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金洪勇,刘红芳[4](2007)在《色貌模型在跨媒体颜色复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设备如数字相机、显示器、打印机等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跨媒体颜色复制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实现不同观察条件下跨媒体彩色图像的真实复制,是颜色科学领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现代彩色印刷、彩色摄(本文来源于《印刷杂志》期刊2007年12期)
廉玉生[5](2007)在《利用中国颜色体系数据集对色貌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色貌模型是能够在不同观察条件下对颜色知觉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它突破了传统的CIE色度系统必须在特定观察条件下进行计算的限制。中国颜色体系作为国家标准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利用中国颜色体系数据集对色貌模型的研究,将对许多中国颜色体系的应用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利用8种色貌模型对中国颜色体系的色貌标尺进行了预测。使用的色貌模型有;CIELAB,Hunt,Nayatani,RLAB,LLAB,ZLAB,CIECAM97s和CIECAM02。依据中国颜色体系在视觉上的等距特性,评价了各色貌模型的性能。同时,还将各色貌模型对中国颜色体系的预测结果与它们对Munsell体系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色貌模型对两种颜色体系的明度预测性能较好,而对色相和彩度的预测性能较差;没有一种模型可以取代其他模型进行所有色度参数的预测。通过比较色貌模型对两种颜色体系的预测结果可知,中国颜色体系的性能仅次于Munsell体系。本文最后通过对中国颜色体系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最优化方法推导了基于最新色貌模型CIECAM02的色差公式CIECAM02-DE,并对CIECAM02色品面的均匀性进行了改进。评价结果表明,CIECAM02-DE取得了与NC-ⅢC色差公式相近的预测性能,CIECAM02色品面的均匀性也有了很大改善。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如使用其他定量的方法检验各色貌模型色品图的均匀性;用其它的色差或色貌实验数据对各种色貌模型的性能作进一步研究,并与目前的研究成果相补充。(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7-04-23)
石俊生,余鸿飞,王艳芳,杨卫平[6](2006)在《显示器间颜色再现及色貌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显示器媒体是色貌模型主要研究对象,显示器间图像颜色再现是最广泛的应用。那么,在显示器颜色再现应用中,是否采用或采用哪种色貌模型效果更好?为此,论文研究采用CIELAB与 CIECAM02色貌模型实现在黑环境下,不同厂家生产的CRT显示器在不同白场设置的颜色再现,比较它们的再现效果,同时比较色貌模型与显示器特性化精度给再现带来的误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9-01)
杨卫平,赵达尊,范秋梅,黄庆梅,李颖[7](2005)在《基于色貌的跨媒体颜色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基于视觉匹配的跨媒体颜色复制方法。通过视觉匹配将一个环境下的一些色貌因素"映射"到另一个环境,是一种基于色貌的CRT特性化方法。该方法复制的22个Munsell色卡的平均视觉评价为6分制的5.17分。其中,红色调的复制色块视觉评价较好,蓝色调或蓝色占有较大比例的复制色块误差较大。sRGB作为目前流行的用于颜色通讯的标准色空间,在实验中也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这种基于视觉匹配的特性化方法,已经包含了一些色貌因素,可以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05年01期)
杨卫平,赵达尊,范秋梅,李颖[8](2004)在《基于色貌的跨媒体颜色复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视觉匹配的跨媒体颜色复制方法。视觉匹配将一个环境下的一些色貌因素“映射”到另一个环境,是一种基于色貌的特性化方法。该方法复制的22个Munsell色卡的平均视觉评价为6分制的5.17分。其中,红色调的复制色块视觉评价较好,蓝色调或蓝色占有较大比例的复制色块误差较大。sRGB作为目前流行的用于颜色通讯的标准色空间,在实验中也进行了比较。实验证明这种基于视觉匹配的特性化方法,已经包含了一些色貌因素,可以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许宗惠,林仲贤,郭素梅,潘广钺[9](1991)在《不同色光背景对白光色貌的影响——同时颜色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双眼匹配法,测试了人眼在不同色光背景的作用下,颜色视觉的变化。测量了色诱导前后白色反应野的色貌位移并表示在国际照明学会(CIE)1931年色度图上。 实验表明:在红、绿、蓝和黄诱导光影响下,白光基本上呈现出接近于这些色光的补色。这种由色诱导引起的颜色并不完全等同于补色,而存在着一些偏移。 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视觉过程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许宗惠,林仲贤,潘广钺[10](1988)在《不同色光照明后相同白光色貌的色位移—相继颜色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双眼匹配法,测试了人眼经受不同色光照明后颜色视觉的变化。测量了它们的色位移并表示在国际照明学会(CIE)1931年色度图上。实验发现,与适应色类同的色光会引起相同的白光色貌。此外还表明,对色光适应的人眼会把白光看成该适应色的补色。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视觉过程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1988年02期)
颜色色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在不同的观察条件下或者是不同的媒体上再现颜色。传统色度学及以C IELAB颜色空间为基础的ICC色彩管理机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由此引发了对色貌模型的研究热潮。文中阐述了国内外色度学研究的现状,色貌及色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以及C IECAM02色貌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颜色色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效周.基于色貌模型的高保真颜色再现色域映射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靳晓松,王贺兰.从CIELAB颜色空间到CIECAM02色貌模型的发展[J].印染.2011
[3].文帅,蔡轶珩,张新峰,卓力.基于色貌模型的图像颜色校正[J].测控技术.2010
[4].金洪勇,刘红芳.色貌模型在跨媒体颜色复制中的应用[J].印刷杂志.2007
[5].廉玉生.利用中国颜色体系数据集对色貌模型的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
[6].石俊生,余鸿飞,王艳芳,杨卫平.显示器间颜色再现及色貌模型[C].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7].杨卫平,赵达尊,范秋梅,黄庆梅,李颖.基于色貌的跨媒体颜色复制[J].光学技术.2005
[8].杨卫平,赵达尊,范秋梅,李颖.基于色貌的跨媒体颜色复制[C].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04
[9].许宗惠,林仲贤,郭素梅,潘广钺.不同色光背景对白光色貌的影响——同时颜色对比[J].心理学报.1991
[10].许宗惠,林仲贤,潘广钺.不同色光照明后相同白光色貌的色位移—相继颜色对比[J].心理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