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劳动力供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人口转型,劳动力供给质量,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劳动力供给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明,郭剑雄[1](2019)在《农村人口转型对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影响——基于引入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因素的二元经济收敛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工业化中期阶段为起点1995-2015年全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方法,基于农业投入要素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视角,本文研究农村人口转型对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影响、作用路径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从高生育率的数量偏好到高人力资本投资率的质量偏好为特征的农村人口转型对二元经济结构收敛具有显着作用。刘-费-拉模型仅指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必要条件,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收敛应以农村人口转型为充分条件,在农村人口生育率下降的同时通过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使农业部门从"马尔萨斯稳态"转变为持续增长稳态,进而达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转变。(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黄好[2](2019)在《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供给面情况调查——以宿迁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分析宿迁市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供给面情况,分析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之下,宿迁市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输出最初主要为自发性外出打工阶段,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输出逐渐转为政府部门的指引、输出与内转相结合的方式,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输出后返乡带动就业发展。通过分析及研究,旨在更加了解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好[3](2019)在《产业转型背景下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基于劳动力供给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引发了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及组合,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基于产业转型背景,从劳动力供给侧视角入手,分别从农业、农民收入、城乡统筹叁方面,详细深入的探究了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相关影响。旨在能够为推动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魏晚会[4](2018)在《“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呈不断加剧趋势。而在农村,随着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流入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持续升高,以致于超越了城市。与此同时,土地保障能力的减弱、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以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在凸显农村养老供求矛盾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居高不下,农村老年人养老和劳动力参与问题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关注。为了切实保障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填补社会养老保障的空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应运而生。“新农保”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行和逐渐全覆盖,“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和劳动力供给时间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基线调查数据,基于劳动力供给理论构建模型,并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方向是不稳定的。2011年“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着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率和自家农业劳动参与率,养老金收入每增加1%,农村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率和自家农业劳动参与率分别下降3.26个百分点和3.06个百分点,但2013年时“新农保”收入每增加1%,反而使农村老年人的总劳动参与率和自家农业劳动参与率分别增加了 2.48和1.82个百分点。(2)“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影响不具有持续显着性。2011年“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着降低了农村老年人总劳动力供给时间和自家农业劳动时间,“新农保”收入每增长1%,总劳动力供给时间和自家农业劳动时间分别减少17.32小时和18.19小时,然而,运用2013年调查数据的研究结果却表明,“新农保”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却不显着。(3)健康状况、家庭人均收入、子女的经济支持和居住安排等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表现出了较好稳定性,其中,健康状况越好和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农村老年人越倾向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而子女的经济支持和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则会降低劳动参与率和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自身状况和家庭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不容忽视。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促进“新农保”制度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同时,建立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对未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国家应鼓励其早参保、早缴费,引导他们选择较高层次的缴费标准,充实个人账户,提高保障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制度的保障能力,增强制度的持续性。(2)拓宽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渠道,调整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构成。这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速推进土地流转,在将农村老年人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增加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开发农村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同时,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地位。(3)促进多种养老方式协调发展。一是应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二是在发展社会养老的同时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提高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形成敬老、爱老社会氛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罗明忠,罗琦,王浩[5](2018)在《家庭内部分工视角下农村转移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在贝克尔家庭内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应用拓展模型,分析农户家庭转移劳动力供给的决策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转移劳动力供给与家庭人口结构、家庭农业资源密切相关。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转移对劳动力家庭的影响;同时,要优化农地资源配置,通过土地流转降低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8年10期)
张卉,李旭帅,汪添[6](2018)在《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提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农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举措与有益探索。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而农业规模经营会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这是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内在关系;在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农业规模经营效益要真正得到提升,就必须坚持推动农村地区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与应用推广、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商环境,继而能快速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规模经营的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我国农业迈向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8年16期)
刘传江,赵晓梦[7](2016)在《中国第叁条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以异地化转移的城镇化模式已暴露出众多的问题,这种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要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予以改变。通过对中国第叁条农村城镇化道路进行探索可知,以企业战略推动的统筹发展型就地城镇化模式能够弥补前两条道路的不足,可以实现整村、全家同步转移,农民到市民一步的转换,具有多元正效应。在就地转移的第叁条道路中,个体的搜寻成本、心理成本、交通成本和住房成本明显低于第二条道路中相应的成本,而生活成本和学习成本则相差不大。将个体劳动供给经典模型进行扩展可知,当工作时间相同时,第叁条道路的劳动者个体拥有较高的实际收入和效用水平;从家庭效用模型中也可发现,家庭部门愿意提供的就地转移劳动数量要多于异地转移劳动数量,其更倾向于第叁条道路下的就地转移方式。(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6年04期)
刘畅,许菁[8](2016)在《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0-2013年农村劳动力供给统计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供给存在"相斥"、"反向"关系;个人需求动机是影响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关键障碍";自然赋予能力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增长具有"吸收"作用。为此要适度放宽国家人口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小城镇集聚效应保证劳动力有效供给。(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S1期)
丽彦[9](2014)在《国家统计局: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即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本文来源于《中国县域经济报》期刊2014-05-19)
朱剑红[10](2014)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5月12日电(朱剑红)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即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4-05-13)
农村劳动力供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要分析宿迁市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供给面情况,分析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之下,宿迁市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输出最初主要为自发性外出打工阶段,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输出逐渐转为政府部门的指引、输出与内转相结合的方式,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输出后返乡带动就业发展。通过分析及研究,旨在更加了解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变化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劳动力供给论文参考文献
[1].高小明,郭剑雄.农村人口转型对二元经济结构收敛的影响——基于引入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因素的二元经济收敛模型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9
[2].黄好.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供给面情况调查——以宿迁市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黄好.产业转型背景下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基于劳动力供给侧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4].魏晚会.“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8
[5].罗明忠,罗琦,王浩.家庭内部分工视角下农村转移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战线.2018
[6].张卉,李旭帅,汪添.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提升的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8
[7].刘传江,赵晓梦.中国第叁条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基于劳动力供给视角[J].南方人口.2016
[8].刘畅,许菁.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
[9].丽彦.国家统计局: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4
[10].朱剑红.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N].人民日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