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报纸书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报纸书评,介入系统,介入资源
报纸书评论文文献综述
高宁[1](2018)在《对英文报纸书评中介入资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书评的子类,报纸书评其本质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其中存在大量的评价资源。这些评价资源不仅是书评者对书籍进行个人评论的手段,还可以被视为书评者与读者建立人际关系的工具。近年来,马丁的评价理论中的子系统——介入系统自问世以来就常被用来分析各类文本中介入资源的功能。但此前基于介入系统的书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为礼貌策略实现人际意义的方面。本研究将介入系统作为理论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从介入资源的实现方式以及分布的比例角度对英文报纸书评进行全面分析,使大众对书评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的数据库来自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出版的两份主流英文报纸《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书评》,并从中随机选取60篇书评。基于Antconc 3.5.2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一些具体例证的阐释,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介入系统在报纸书评中的区别性评价特征是什么?(2)介入系统在报纸书评中如何实现这些评价资源?(3)介入子系统下不同的评价资源在报纸书评中如何分布及其各自所占的比例为多少?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报纸书评中丰富多样的介入资源通过其分布的规律来实现为读者呈现批判性评价的目的;(2)与单声资源相比,书评者更倾向于选择充斥着外界不同种声音的多声资源。由于报纸书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书评者常常通过关闭其他声音的对话空间来提高其观点的权威性,使得对话收缩性资源比对话扩展性资源的使用更加频繁,而这归功于书评中出现了大量的否认资源;(3)另一个显着特点是书评中公告资源的使用远远少于其他叁类多声资源。而相比接纳资源为读者呈现出的多种观点而言,书评者更愿意使用归属资源,将他人的观点作为依据来支持他们个人的观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来看,对英文报纸书评中介入资源的深入分析验证了介入系统的可操作性和阐释力。从实践意义来看,当前的研究为读者和书评者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使其在阅读和写作书评时考虑到介入资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向淑君[2](2016)在《一部探讨新闻编辑部内的自我审查与话语实践的力作——刘旻专着《报纸编辑部内的话语管理》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报纸编辑部内的话语管理》是国内第一部集中研究自我审查的着作。该书用大量的深度访谈和具体案例的话语分析,提供了来自编辑部内部的第一手鲜活真实的材料,深入地探讨了社会控制是如何具体深入地作用于新闻场域的话语实践的,展现了中国的新闻场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场域之中艰难的腾挪、转换以维护自身话语权的图景。(本文来源于《华中传播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何星[3](2013)在《浅析主流报纸文学图书书评的编辑特色——以《中华读书报》和《文汇读书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我国而言,《中华读书报》与《文汇读书报》是由主流媒体创办的读书类专业报纸。他们及时传递书业动向、学术动态、出版信息,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给人以愉快的阅读和阅读的愉快[1]。而其文学图书书评是读者关注最多的版块,它把最新的出版信息告知给读者,给读者阅读指引方向。(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3年06期)
范力[4](2012)在《浅谈报纸书评版的文化担当》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民读书活动开展以来,我国国民阅读率较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就阅读范围、阅读取向和阅读质量而言,却没有明显改善,而网络时代带给大众多样、便捷、速度化阅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阅读出现了碎片化、快餐化,浅表化等现象,因此,报纸书评版一方面要应对来自网络阅读的挤压,避免日益边缘化、小众化、鸡肋化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却仍要担当起开拓读者阅读视野,推广和普及高雅阅读品味,提高读者鉴赏能力的文化责任。(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2年03期)
冯瑞[5](2011)在《中澳报纸书评的态度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评价理论是近年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被广泛用于各种题材的话语分析。评价理论可以分为叁个子系统,分别是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系统是核心系统。与传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的叁大元功能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不同的是,评价理论系统性较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综合分析模式。评价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强,可以直接运用与具体语篇的分析。本文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从中国的《人民日报》和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人》上个选取了10篇书评作为研究数据。这两个报纸都属于主流权威报纸。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中西方书评作者的态度评价策略作了对比。书评是主流报纸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报纸书评这一题材的主要交际目的是书评人员对近期出版的书籍进行简单描述,并且发表个人的看法、态度、以达到向读者推荐此书的目的。因此,报纸书评中包含了大量的评价资源,尤其是态度资源。然而,目前用评价理论对书评进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学术书评,从中西对比角度来研究报纸书评的研究不多。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定性研究及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澳报纸书评作者在态度评价资源、评价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首先,在态度资源总量方面,澳大利亚报纸书评者运用了大量的态度资源,而中国的报纸书评作者运用的评价资源相对较少。这不仅体现在态度资源总量上,更体现在态度系统的每一个子类上。其次,中澳书评者在评价策略上都集中运用鉴赏这一子类,对情感次系统的运用较少。第叁,中国的书评者尽量避免显性的负面评价。在中文书评中,负面评价较少,而且大多是通过隐性的评价来实现的。而澳大利亚书评者则主要采用显性评价方式。在态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对比分析中,中澳报纸书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在判断子系统中,中国书评者大量使用社会评判,几乎完全避免社会约束。在社会评判中,中国书评者又讲评价集中在对新书作者能力才干的判断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大利亚书评者则力求做出全面的判断上,并不将评价仅仅局限在社会评判上。其次,在鉴赏子系统上,中国书评者大量使用主观性较弱的价值评价上,而澳大利亚书评者虽然也对价值评价有所偏好,但并不避免其它方面的鉴赏,如对事物的反应,事物的构成等方面的评价。在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书评者大量使用主观性较弱的评价手段,避免显性评价,尤其是显性的负面评价。而澳大利亚则大量在评价过程中,没有刻意避免主观性较强的评价策略,力求给出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从文化角度对中澳书评存在的差异做了解读和探讨。这些差异与中澳文化密切相关,中国文化属于集体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礼貌策略、社会权威等。相反,澳大利亚文化属于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文化,注重个人自由,言论自由,注重人人平等等。总之,本文从中西方对比角度着手研究评价理论,证明了评价理论是解读语篇态度的有力工具,从跨文化领域的审视中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并对书评的研究尤其是报纸书评的语篇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刘龙心[6](2010)在《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书评是在近代报刊兴起后才逐渐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兴文类,在学科发展渐次迈入稳定的1930年代前后,史学类书评亦开始大量涌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学术期刊和报章杂志之中。从学术专业化的角度而论,史学类书评的出现或多或少说明了学人们在一个公开园地里发表文章、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一定客观公评的价值之余,更希望透过某种对话形式,交换彼此的心得和取得客观论辩的机会。本文即以1930年代报刊中的史学类书评为对象,探讨书评在现代中国史学走向专业化、客观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书评、期刊与现代学术社群网络间的关系,并由此分析现代学人如何藉着书评串联起更大的对话圈,从而建立起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纪律和学科正当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期刊2010年03期)
张韧[7](2009)在《对英文报纸书评的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表征客观世界,同时还可以表达一定的情感、态度、立场等。由于评价现象(evaluation)在语言交际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学者们从各种视角、采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工作。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多种大众媒体语类的评价特点。根据该理论,语言中的评价系统分为叁大子系统,即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级差(graduation)。评价理论不仅系统性较强,对语言中评价的类型进行了全面、合理的划分;而且可操作性较强,研究者可以直接将其运用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评价理论的总体框架下,对四种英美主流报纸(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Daily Telegraph)上刊登的90篇书评进行深入、全面的评价研究,旨在揭示这一语类在词汇、语法、语篇层面上的评价特点,并尝试建立一种评价分析的综合模式。Martin将语类定义为有一定结构、有特定目标的社会活动。本研究认为,评价与语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语类中评价资源的选择和配置方式必然呈现出一定的模式和规律,而不可能是杂乱无章的。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研究对书评语料的评价特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详细分析:第一,分析叁大评价子系统即态度、介入、级差在书评语篇中的具体特点。以态度系统为例,需要分析的特点包括涉及到哪些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显性与隐性态度的搭配、正面与负面态度的搭配、常用语义类别等。此外,计算态度、介入、级差的各个子类所占的比例并尝试解读,发现这些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语类的社会语境和交际目的。第二,找出叁大评价子系统(尤其是态度系统)在书评语篇中的主要词汇语法实现方式。发现情感和评判最常见的实现方式为名物化(Nominalization),而相当一部分的鉴赏是通过修饰语(Epithet)来实现的。此外,借鉴了Hunston和Sinclair提出的评价句型(evaluative patterns)和评价局部语法(local grammar of evaluation),研究了报纸书评在句子层面上的评价现象。第叁,借鉴了Hasan提出的语类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理论和Martin提出的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理论,分析了报纸书评的语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评价资源是如何在语类结构中分布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对英文报纸上刊登的书评进行了深入的评价研究,对大众媒体语篇的功能语言学研究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书评是英美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特写的一种。它具有多重功能,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信息服务,为评论家提供了成名的机会,而且也是报纸招徕出版社刊登广告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报纸书评的基本交际目的是由书评家对近期出版的文艺书籍(小说、传记、历史类)发表个人鲜明的看法,因此包含了丰富的评价资源。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对该语类的系统性评价研究,而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点工作。第二,借助相关理论,提出了应用评价理论分析语篇的一种有效的综合模式。除了应用评价理论揭示报纸书评的评价系统各个子类的特点,还借鉴评价句型和评价局部语法,研究了评价现象在句子层面是如何运作的。此外,还探讨了评价资源在书评语类结构中的分布模式。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可以推动评价研究朝着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发展。第叁,除了在语境中分析各种评价资源发挥的具体评价功能,还借助语料库软件(WordSmith 4.0)计算出评价系统中各个子类的使用频率和比例分布,并进一步结合语境和该语类的交际目的对这些数据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9-04-01)
[8](2006)在《借力报纸广告和书评的日本出版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报纸的广告栏里,有相当部分是书和杂志的宣传。在2001年,包括报纸、电车悬挂广告和杂志、电视的宣传,讲谈社的广告费用约199亿日元、小学馆154亿日元、集英社118亿日元。在产业规模两兆日元的出版业界,广告费所占的比率可以说相当高。 各出版社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商报》期刊2006-12-01)
王光明[9](2006)在《2006年度十大好书出炉》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媒体的阅读率在下降,读者的需求在变化,报纸读书版琢磨读者的同时如何琢磨自己?红包评论、关系评论越来越多,书评在读者心目中信誉下降,该如何出招化解?昨天,来自全国各大报纸读书版的负责人及书评人继续在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上讨论这些焦点问题,也探讨(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06-11-23)
金敏华,梁瑛[10](2006)在《适应公众阅读变局,但不迎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普拉的电视读书节目风靡全美、网络读书频道已经把当红作家直接请进“会客厅”让你即时与他互动、凤凰卫视提出“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很快也有了一群拥趸……那么,陷入局部低迷的传统的报纸书评版如何寻求生存之道、复兴之道?昨天开始,为期叁天的中国首届报纸(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06-11-22)
报纸书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纸编辑部内的话语管理》是国内第一部集中研究自我审查的着作。该书用大量的深度访谈和具体案例的话语分析,提供了来自编辑部内部的第一手鲜活真实的材料,深入地探讨了社会控制是如何具体深入地作用于新闻场域的话语实践的,展现了中国的新闻场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场域之中艰难的腾挪、转换以维护自身话语权的图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报纸书评论文参考文献
[1].高宁.对英文报纸书评中介入资源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向淑君.一部探讨新闻编辑部内的自我审查与话语实践的力作——刘旻专着《报纸编辑部内的话语管理》书评[J].华中传播研究.2016
[3].何星.浅析主流报纸文学图书书评的编辑特色——以《中华读书报》和《文汇读书报》为例[J].今传媒.2013
[4].范力.浅谈报纸书评版的文化担当[J].文化学刊.2012
[5].冯瑞.中澳报纸书评的态度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刘龙心.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7].张韧.对英文报纸书评的评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8]..借力报纸广告和书评的日本出版业[N].中国图书商报.2006
[9].王光明.2006年度十大好书出炉[N].深圳商报.2006
[10].金敏华,梁瑛.适应公众阅读变局,但不迎合[N].深圳商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