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重金属能力论文-陈望舒,房瑜静,秦端端,马帅,王小兵

抗重金属能力论文-陈望舒,房瑜静,秦端端,马帅,王小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重金属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钝化材料,生物炭,凹凸棒,硅藻土

抗重金属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望舒,房瑜静,秦端端,马帅,王小兵[1](2019)在《几种材料钝化土壤重金属能力的生物学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常采用添加钝化剂的方法,利用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持以减少植物的吸收。由于被钝化所吸附的重金属还存在再次释放的问题,因此对钝化材料实际钝化效果的评价应采用生物有效性的指标。采用向土壤中添加原始的或吸附过Cu、Cd后的材料,利用黑麦草可连续进行多茬收获的特点,对生物炭、凹凸棒和硅藻土抑制土壤原有重金属的释放以及抑制自身所吸附Cu、Cd的重新释放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重金属的"生物有效系数"概念对材料的修复能力进行评价。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材料对重金属吸附量的大小并不一定与田间实际的重金属钝化效果相一致;(2)被生物炭和凹凸棒所吸附的Cu和Cd可在210 d内持续释放;被硅藻土所吸附Cu主要在前120 d内释放,所吸附的Cd则难以重新释放;(3)生物炭对土壤原有Cu的释放和所吸附Cu的再次释放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适合用于Cu污染土壤的修复;凹凸棒对土壤原有Cd的钝化效果较好,而硅藻土抑制自身吸附Cd再次释放的能力更强。(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高海波[2](2019)在《9个园林树种叶片表面吸附颗粒物特点及其滞留重金属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常见园林树种叶片表面的微形态结构、吸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滞留重金属能力,为选择和配置园林树种以改善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垂柳(Salix babylonic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a)、榆树(Ulmus pumila)、紫荆(Cercis racem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和白蜡(Fraxinus americana)9个园林树种的叶片进行低温冷冻干燥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扫描其表面及滞留颗粒物的形态,以能谱仪测定叶片表面滞留的重金属成分,分析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留颗粒物的关系。【结果】在北京市六郎庄桥区域,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附着在绿化带园林树种叶片上表面,且以吸附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不同园林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总数排序为大叶黄杨>白蜡>紫荆>国槐>油松>银杏>榆树>垂柳>紫叶李;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有利于大气颗粒物滞留;除紫荆和油松外,其他树种叶片上表面滞留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明显高于下表面;9个树种叶片上表面的PM2.5/PM10平均值高于下表面。各树种叶片上表面吸附铝、铜、锌、砷和镉等重金属元素较多,吸附钛、铬、镍和铅等重金属元素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面滞留的锌含量与铜和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大量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均有利于吸附大气颗粒物,可作为滞尘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选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彭云霄[3](2019)在《根际促生细菌提高植物抗重金属能力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修复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修复手段。修复植物可以通过原位根际过程对有毒重金属进行生物浓缩(植物萃取)和生物固定/灭活(植物稳定)。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率和生物可利用度是影响植物萃取和植物稳定的关键因素,提高植物萃取能力或降低根际重金属污染物生物利用度均可以显着加快生物技术修复的过程。介绍植物根际促生细菌(根际/内生)在加速和优化植物修复过程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周林,郭尚,刘欣,刘晓刚,郭霄飞[4](2018)在《山西双孢蘑菇主栽菌种的抗重金属污染能力筛选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强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种,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双孢蘑菇产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 12—2010、GB 5009. 123—2014、GB 5009. 11—2014、GB 5009. 17—2014、GB 5009. 15—2014,借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分别测定6个菌种的双孢蘑菇中Pb、Cr、As、Hg、Cd的含量。结果显示,供试双孢蘑菇菌种中均有样品检出Pb、Cr、As、Hg、Cd,但其含量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定值,安全风险较小,可安心食用。供试菌种中,1号和6号菌种对5种重金属的抗性最强,5号和2号菌种次之,3号和4号菌种的抗性一般。这些菌种可作为抗金属污染品种直接用于生产,也可作为育种材料用于抗性菌种选育。(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孙天国,熊毅,郭彦萃,赵艳,杨志宏[5](2018)在《六种苔藓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研究了6种苔藓植物体内的Cr、Cu、Zn、Pb、Cd和Ni 6种重金属含量,比较分析了6种苔藓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结果表明:苔藓植物富集的重金属含量有很大差异,富集系数分析显示6种苔藓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果灰藓和虎尾藓对Zn富集能力最强,东亚绢藓对Cu富集力最强,鼠尾藓、小羽藓和拟垂枝藓对Cd富集能力最强,其中小羽藓对Cr、Cu、Zn、Cd和Ni富集系数均大于1.0,可作为重金属污染的净化植物。(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20期)

刘炯[6](2018)在《土壤改良介质对矿区先锋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土壤改良介质对矿区先锋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影响,选取郴州市柿竹园尾砂坝、高斯贝尔尾砂坝两处矿区土壤,采用沸石、40%沸石+60%草炭、80%沸石+20%食用菌下脚料3种介质以1∶15混合尾砂坝土壤形成改良土壤;利用改良土壤对多种先锋植物(小飞蓬、花叶水葱、苦菜)盆栽培育4个月,然后测定植物根、茎叶以及改良土壤中Cu、Zn、Pb的含量。结果表明,两处尾砂坝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关系为Zn>Pb>Cu,其中高斯贝尔尾砂坝土壤的Cu、Pb含量更高。柿竹园尾砂坝土壤中Zn含量约为Cu含量的6~25倍、Pb含量的3~10倍,而高斯贝尔尾砂坝中Zn含量约为Cu含量的6~8倍、Pb含量的1~3倍。土壤改良介质对植物富集Cu、Zn、Pb的能力均有影响,对于不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采取多种植物混合种植,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何倩[7](2018)在《农产品中重金属能力验证关键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力验证是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介绍了农产品中重金属能力验证的准备工作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以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5期)

石晓妮,张建,张鸣,米璇,李万江[8](2018)在《兰州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富集重金属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州市城区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和对应土壤重金属Cr、Pb、Cu、Cd的含量,对其污染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植物叶片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叶片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排序均为Cr>Pb>Cu>Cd;3个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程度为:Pb的污染最严重(C=11.88,C为污染系数),Cu的污染为中度(C=2.49),Cd的污染为轻微(C=0.40),Cr的污染为轻微(C=0.40);通过计算3种植物对重金属的综合富集系数,综合富集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冬青>柳树>松树。(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伍振锴[9](2017)在《5种树木吸收重金属能力比较与土壤污染历史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栖霞山森林公园内常绿针叶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ert)、落叶阔叶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aeu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er)Swingle)和榆树(Ulmus pumila Linnaeus)这两类树种5种树木的年轮和其根部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究年轮与土壤中的8种重金属(Cd、Cr、Cu、Fe、Ni、Mn、Pb、Zn)元素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从中找出修复受污染土壤能力较强的树种,筛选出适合记录栖霞山土壤重金属污染历史的树木载体,并重建了栖霞山近20年(1996~2015)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变迁历史,以此指导当地的土壤修复工作,该问题的探讨,能为同类受重金属污染的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为筛选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效果较佳的树种,以吸收系数(Kf)为评判标准比较了栖霞山森林公园内相近树龄的5种树木对8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单一树种对不同重金属元素吸收能力不同;5种树木吸收同种重金属元素的能力也不同;刺槐吸收Ni、Pb、Zn、Cd、Cu能力较强,相较于其他4种树种,刺槐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能力更佳;臭椿吸收Cr、Zn、Ni元素能力较强;榆树对Cu、Cr、Mn、Pb的吸收表现更好;马尾松吸收Cd能力较强;相比而言,黄连木吸收Cd、Cu、Fe、Mn、Ni、Pb、Zn能力较弱,可能不适于作为修复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材料。(2)针对刺槐对8种重金属元素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运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和LSD(最小显着差数法)法进一步比较了同一生境下3个年龄阶段的刺槐15年(1990~2004)内吸收8种重金属能力的差异。可以发现:刺槐树龄越大,吸收能力越强,45年生刺槐个体>35年生刺槐个体>25年生刺槐个体,且45年生刺槐个体对Cd、Ni、Mn、Pb吸收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两种树龄的刺槐个体,在生态修复的实践应用中,随着刺槐栽植时间越久,修复土壤污染效果越好。(3)为探究树木年轮内各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成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5种树木年轮中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初步结论如下:总体上,5种树木年轮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较为明显,意味着其来源一致;在臭椿年轮中Ni和Cr与其他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在刺槐年轮中,Cr与Cu、Fe、Ni、Mn、Zn元素、Zn与Cd、Cr、Fe、Ni、Mn、Pb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黄连木年轮中,Cd和Fe、Zn、Pb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作用,而与Ni存在拮抗作用;在马尾松年轮中,Cu和Fe、Ni、Mn、Zn存在协同作用,但Cd和Cu、Mn、Pb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在榆树年轮中,Cd与Mn、Pb存在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4)为探究栖霞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以及污染历史情况,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对研究区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价,并分析了近30年(1986~2015)栖霞山5种树木年轮内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栖霞山森林公园存在Cd、Cu、Fe、Ni、Pb、Zn元素的严重污染,Cd、Pb、Zn元素存在高度污染;受栖霞山土壤污染事件的影响,不同树种吸收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单一树种吸收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也存在差异。(5)为寻找记录栖霞山土壤污染历史效果较好的树木载体,深入探究树木年轮中重金属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互关系,对栖霞山5种相近树龄、不同的树种和3株相同树龄、不同生境的刺槐分别进行了年轮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初步结论认为:5种树木和3株刺槐的年轮与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满足线性相关,树木年轮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且不受树种、生长环境的影响。(6)为进一步探究栖霞山土壤污染历史变化趋势与特征,且基于刺槐对Cd、Cr、Cu、Zn元素的高灵敏度,对栖霞山3株45年生刺槐近20年年轮中Cd、Cr、Cu、Zn这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对数线性研究,结合刺槐年轮历史含量反演了土壤中Cd、Cr、Cu、Zn元素的污染历史及动态变化,初步结论如下:刺槐年轮中Cd、Cr、Cu、Zn元素含量与土壤中的元素含量满足对数线性相关模式lgC’=algC+b;近20年栖霞山土壤中Cd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中Cr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且波动很大,存在多个峰值;土壤中Cu含量较为平稳,自2012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土壤中Zn含量总体波动不大,近20年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和其他4种树木相比,刺槐在综合水平上更适合作为生物记录载体以重建土壤Cd、Cr、Cu、Zn的污染历史。(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周婷[10](2017)在《老化作用对生物炭吸附土壤重金属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得到的富碳产物,其表面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官能团,具有多孔结构,pH值高等独特的性质,使其在修复重金属土壤污染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本实验通过模拟老化过程实验,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各种重金属总量和形态的变化;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变化,以及探究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变化,研究生物炭老化过程对土壤重金属吸附机理的影响。实验目的在于研究生物炭投入土壤后,是否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老化方式培养后,是否会影响生物炭的吸附能力,为进一步确定生物炭作为一种良好的改良剂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炭加入到土壤中,提高了各级污染土壤的pH值,其中对叁级污染土壤的pH提高幅度最大。土壤pH随施炭比例增加而增加,恒湿土壤的pH值略大于干湿交替土壤的pH值。土壤pH值随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与未添加生物炭的土壤相比,施加生物炭的土壤TC含量增加,TN含量均减少。土壤DOC受到土壤湿度的影响,恒湿土壤DOC大于干湿交替土壤的DOC,随着时间的增加,DOC含量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炭可能会活化Cu离子。在二级污染土壤中,干湿交替培养150天后的二级污染土壤中,出现弱酸提取态Cu,而对照土壤中并未检测出弱酸提取态Cu。生物炭能显着影响Zn的形态分布,不同比例的生物炭均能促使Zn向稳定形态转化。2.老化后的生物炭,其理化性质与原始生物炭存在差异,不同老化处理的生物炭之间也存在差异。土壤污染程度越大,生物炭的pH值越小,干湿状态土壤的生物炭pH值普遍大于恒湿状态土壤的生物炭。与对照相比,老化后的生物炭的TC值没有出现显着的差异,TN值普遍降低。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中的生物炭DOC不同,污染程度越高,生物炭的DOC越低。生物炭的红外光谱图显示,老化后的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种类与原始生物炭相比并没有显着差别,Boehm滴定结果表明,老化后的生物炭,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有所降低,碱性官能团增加。生物炭对Cu和Cd的吸附,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对Zn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参数结果表明,3.生物炭对Cu的吸附,一部分生物炭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一部分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于Zn的吸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它,对吸附Cd而言,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溶液pH显着影响生物炭吸附重金属,CK生物炭在pH为2时取得吸附最大值。(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抗重金属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常见园林树种叶片表面的微形态结构、吸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滞留重金属能力,为选择和配置园林树种以改善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垂柳(Salix babylonic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a)、榆树(Ulmus pumila)、紫荆(Cercis racem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银杏(Ginkgo biloba)、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和白蜡(Fraxinus americana)9个园林树种的叶片进行低温冷冻干燥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扫描其表面及滞留颗粒物的形态,以能谱仪测定叶片表面滞留的重金属成分,分析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留颗粒物的关系。【结果】在北京市六郎庄桥区域,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附着在绿化带园林树种叶片上表面,且以吸附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不同园林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总数排序为大叶黄杨>白蜡>紫荆>国槐>油松>银杏>榆树>垂柳>紫叶李;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有利于大气颗粒物滞留;除紫荆和油松外,其他树种叶片上表面滞留细颗粒物(PM2.5)的能力明显高于下表面;9个树种叶片上表面的PM2.5/PM10平均值高于下表面。各树种叶片上表面吸附铝、铜、锌、砷和镉等重金属元素较多,吸附钛、铬、镍和铅等重金属元素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面滞留的锌含量与铜和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银杏、紫荆和油松叶片表面具有大量较深且宽的沟槽,大叶黄杨和白蜡叶片表面具有蜡质结构,国槐叶片上表面具有较浅的波浪状突起和较短而稀疏分布的表皮毛,均有利于吸附大气颗粒物,可作为滞尘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选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重金属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陈望舒,房瑜静,秦端端,马帅,王小兵.几种材料钝化土壤重金属能力的生物学检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高海波.9个园林树种叶片表面吸附颗粒物特点及其滞留重金属能力[J].南方农业学报.2019

[3].彭云霄.根际促生细菌提高植物抗重金属能力的研究进展[J].云南化工.2019

[4].周林,郭尚,刘欣,刘晓刚,郭霄飞.山西双孢蘑菇主栽菌种的抗重金属污染能力筛选初报[J].浙江农业学报.2018

[5].孙天国,熊毅,郭彦萃,赵艳,杨志宏.六种苔藓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比较分析[J].北方园艺.2018

[6].刘炯.土壤改良介质对矿区先锋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影响[J].矿冶工程.2018

[7].何倩.农产品中重金属能力验证关键要点[J].现代农业科技.2018

[8].石晓妮,张建,张鸣,米璇,李万江.兰州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富集重金属能力研究[J].绿色科技.2018

[9].伍振锴.5种树木吸收重金属能力比较与土壤污染历史重建[D].南京林业大学.2017

[10].周婷.老化作用对生物炭吸附土壤重金属能力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抗重金属能力论文-陈望舒,房瑜静,秦端端,马帅,王小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