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病人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熊佳惠[2](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附子理中汤对于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平台对附子理中汤所含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获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AD、OMIM及C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raw Ven Diagram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3.5.1软件构建出蛋白互作图;再通过DAVID分析工具和KOBAS3.0软件对搜集到的靶点蛋白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三个方向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PDB数据库、Systems Dock Web Site数据库集进行受体-配体的分子对接,并分析docking scores,验证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附子理中汤的147种化学成分,其中预测到4791个靶点,通过CTD、OMIM筛选出28006个与胃癌相关的靶点,最后韦恩图确定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存在346个潜在靶标;其中附子理中汤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键靶标有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中表明STAT3对接分数最高,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靶点包括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等,靶点STAT3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可能在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俞悦[3](2019)在《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新辅助治疗是目前局部进展期胃癌标准的治疗方式之一。铂类联合氟尿嘧陡类的两药方案是目前新辅助化疗的基本方案。铂类、氟尿嘧啶类两药基础上联合多西他赛的三药方案也常用于胃癌的新辅助治疗。本研究拟比较奥沙利铂或顺铂联合替吉奥(SOX/CS)的两药方案与奥沙利铂或顺铂、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DOS/DCS)的三药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间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DOS/DCS或SOX/CS方案为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Mandard肿瘤退缩程度(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分级标准对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病理标本进行分级。主要终点指标:重度病理缓解(severe pathological response,SPR,定义为TRG 1-2)率。次要终点指标: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病理缓解(定义为TRG 1-3)率、复发转移率和不良反应。结果:115例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其中,65(56.5%)人接受SOX/CS的两药方案治疗,50(43.5%)人接受DOS/DCS的三药方案治疗。DOS/DCS组的SPR率在数值上高于SOX/CS组,两者分别为24.0%和13.9%,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尸=0.162)。DOS/DCS组与SOX/CS组的PCR率分别为6.0%与10.8%,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571)。DOS/DCS组的病理缓解率显着高于SOX/CS组(尸=0.011),分别为70.0%和46.2%。SPR患者的复发转移率较非SPR患者显着较低,两者分别为4.7%和56.4%(P=0.000)。与非病理缓解患者相比,病理缓解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显着降低,两者分别为66.0%和32.3%(尸=0.000)。在中位随访时间27.9(4.9-71.2)个月内,DOS/DCS和SOX/CS组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4.0%和49.2%(P=0.577),两组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8.0%vs.4.6%),血小板减少(6.0%vs.6.2%),恶心(4.0%vs.3.1%)、呕吐(4.0%vs.3.1%),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和SOX/CS方案相比,DOS/DCS没有显着提高SPR率,但总体病理反应率更好,毒副反应可耐受。SPR的患者复发转移率显着低于非SPR的患者。DOS/DCS是目前胃癌新辅助治疗的可选方案。目的:化疗可以影响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而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分子的表达和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又可以影响预后。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变化,探讨化疗对胃癌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影响,寻找与疗效和预后相关的免疫分子标志。方法:回顾性收集新辅助治疗前和手术后60例胃癌患者的配对组织标本,用多色免疫组化技术同时检测CD4、CD8、FOXP3、PD-1、PD-L1和TIM3分子标记的表达。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化疗前后免疫分子表达水平及其变化与临床特征、临床疗效及生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后,CD4、CD8、PD-1、PD-L1和TIM3的中位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D-L1:尸=0.008,其他标记:P<0.001),FOXP3表达水平无显着改变(P=0.120)。从个体来看,大多数患者的分子标记表达升高,但分别有8.5%,11.9%,16.9%,25.4%,22.0%和 42.4%的患者 CD4、CD8、PD-1、PD-L1、TIM3 和 FOXP3 表达下降。TIM3、PD-1、PD-L1的上调呈显着正相关(P<0.001)。病理反应好的患者基线PD-1(P=0.038)、TIM3(P=0.0053)表达水平较低。多因素分析提示化疗后CD8表达上调(HR 0.21,P=0.013)是OS良好的预测因素。连续变量分析提示基线PD-L1相对高水平表达的患者预后不佳(HR1.20,P=0.045)。化疗后CD8(HR 0.73,P=0.028)、PD-1(HR 0.76,P=0.027)、PD-L1(HR 0.67,P=0.038)相对高水平上调的患者预后好。结论: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能显着提高PD-1、PD-L1、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和增加CD4、CD8阳性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分子PD-1、PD-L1、TIM3表达上调彼此显着正相关。化疗后CD8、PD-1、PD-L1显着上调和较好的预后相关。本研究为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新辅助化疗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标准治疗策略之一。但是约40-50%的患者新辅助化疗治疗无效。目前尚无能有效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生物标记物。本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化疗前肿瘤组织的基因全转录组情况,探索基因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寻找潜在的疗效标记物。方法:回顾性收集新辅助化疗前31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组织标本,用全转录组RNA测序进行基因表达检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用Mandard肿瘤退缩程度(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进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疗效评价,其中Mandard TRG 1-2定义为重度病理缓解(severe pathological response,SPR)。寻找不同疗效患者间肿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探讨基因表达和新辅助治疗疗效间的相关性。结果:31 例患者中,17(54.8%)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4 例(45.2%)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病理反应方面,SPR 患者 8 例(25.8%),非 SPR(TRG 3-5)患者23例(74.2%)。LRP2、CLDN6、CALB2、COL2A1、ASGR2、THPO、BMS1P 7个基因在SPR组的表达显着高于非SPR的患者(Padjust<0.05),而TERC在非SPR组表达显着高于SPR组(Padjust=0.03 5)。结论:胃癌新辅助化疗获得SPR和未获得SPR患者之间的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LRP2、CLDN6、CALB2、COL2A1、ASGR2、THPO、BMS1P8、TERC可以作为胃癌新辅助化疗潜在疗效标记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刘雪洁[4](2018)在《中医药治疗胃癌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统计软件及关联规则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对于胃癌的用药及其规律并进行汇总研究,总结本科室对于胃癌中医治疗的经验,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住院胃癌患者116人,组方711张,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果输出、网络可视化展示,对于胃癌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索,做出经验总结。结果:对于筛选出的方剂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高频用药排序:陈皮、清半夏、茯苓、黄芪、砂仁、麸炒白术、炒麦芽、麸炒薏苡仁、枳壳、醋莪术等。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等。四气:温、平、寒、凉、热。五味:甘、苦、辛、酸、咸、涩。药物归经以脾、胃、肺经居多。聚类新方:海螵蛸麸炒白术白术浙贝母;杜仲牛膝透骨草木瓜威灵仙;黄芩薄荷石膏桔梗前胡紫苏子;砂仁佛手重楼焦山楂等。结论:分析本科室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即用药以甘温为主,药性温和不伤正气;药物多归脾胃二经,用药可循经直达病所,药效专宏。胃癌的治疗思路,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疏肝解郁,补气健脾,扶助正气,攻补兼施。
崔建新[5](2016)在《端粒酶及血清游离HER2在胃癌HER2靶向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文中提出背景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发病率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五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我国是胃癌大国,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分别占全球的42%和35%。异质性较高、肿瘤分期晚、综合治疗疗效有限使胃癌患者的整体预后较差,胃癌防治任重道远。HER2靶向治疗在胃癌的成功应用标志着胃癌诊疗的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肿瘤对HER2靶向治疗反应率不高,缺乏简便的监测手段等问题。探寻影响胃癌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分子机制、寻找合适的监测手段,以及针对性开发新型干预措施,对于提升胃癌HER2治疗疗效非常重要,是当前胃癌研究热点之一。目的以端粒酶活性为切入点,分析胃癌细胞中的HER2表达与端粒酶之间的相关性,确定端粒酶活性是否对HER2靶向治疗疗效产生影响;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通过正向和反向的调节干预,深入分析端粒酶活性与HER2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观察靶向治疗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靶向治疗的内在机制;探寻新的检测HER2的手段,为HER2靶向治疗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胃癌细胞系为模型,以拉帕替尼(Lapatinib)为靶向HER2的主要措施,分别通过WB、rtPCR、TRAP等方法检测HER2,hTERT,端粒酶活性在胃癌中的水平及相关性:通过siRNA干扰、药物处理、稳定转染的方式正向和反向的调节干预HER2或端粒酶活性,观察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并通过CCK8实验,分析端粒酶活性对HER2靶向治疗效果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等观察Lapatinib联合化疗过程中对细胞周期、凋亡、自噬等细胞现象的影响;运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手段分析血清HER2诊断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准确性和指导胃癌HER2靶向治疗的可行性。结果(1)胃癌细胞中HER2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Lapatinib可通过干扰hTERT的转录降低TA活化,从而抑制NCI-N87细胞生长,端粒酶活性改变影响了NCI-N87细胞对拉帕替尼的敏感性,而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能够增敏NCI-N87细胞和SGC7901细胞对拉帕替尼的敏感性。(2)高表达外源性hTERT诱导2BS细胞永生化能够上调HER2表达水平,并且在HepG2细胞中,siRNA沉默hTERT, BIBR1532处理和稳定转染端粒酶抑制因子蛋白能抑制HER2表达。(3)拉帕替尼能增加奥沙利铂诱导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及增强对胃癌细胞S期阻滞能力。(4)Lapatinib处理过程中,NCI-N87细胞出现细胞自噬、CD44+细胞增多和端粒酶活性增强等现象,增加了其耐药性。(5)Meta分析显示血清HER2诊断HER2阳性胃癌的合并灵敏度为0.39(95%CI:0.21-0.61),合并的特异度为0.98(95%CI:0.87-1.00)。合并的PLR和NLR分别为16.6(95% CI:4.5-61.5)和0.62(95%CI:0.46-0.85)。SROC下面积为0.77(95%CI:0.73-0.80)和DOR值为27(95% CI:9-81)。结论(1)端粒酶活性与HER2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在肿瘤发生及肿瘤治疗过程中相互调节和影响,联合应用端粒酶抑制剂和HER2靶向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2)Lapatinib处理过程中,NCI-N87细胞出现细胞自噬、CD44+细胞增多和端粒酶活性增强等现象,为进一步理解肿瘤耐药性提供一定基础。(3)血清HER2有望成为一种筛查胃癌中HER2表达情况及指导HER2靶向治疗的便捷手段。
常虹[6](2015)在《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分析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2)通过实验研究,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从分子角度佐证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原发性肝癌古今文献的系统梳理,对肝癌病名进行了考证,并详尽阐述了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及用药。(2)实验研究:①采用CCK-8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人肝正常LO2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对其凋亡的影响;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如Bcl-2、XIAP、Survivin、Bax、PARP、caspase-9、caspase-3 等;(三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表明:医学经典专着《黄帝内经》中,已有原发性肝癌的类似记载。其机制主要是在外感邪毒、劳倦内伤、饮食、情志等致病因素的基础上,酿生癌毒,以正气不足为内在条件,瘀毒互结,形成肿瘤。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藏血而调血,肝脏肿瘤与血瘀的关系尤为密切。“毒”“瘀”“虚”贯穿肝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构成肝癌病机复杂性,治疗应抓住主要矛盾,切中病机,以毒攻毒、化瘀扶正,结合现代科技研究成果,选用三氧化二砷攻克癌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两药联合,协同增效,起到了标本同治的效果。(2)实验研究:①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以2μm/L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处理bel-7404细胞24h,以2.5、5、10、20μg/mL等不同浓度的丹参酮胶囊处理bel-7404细胞24h,丹参酮胶囊单药组随药物浓度提高抑制率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bel-740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肝正常L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2+2.5、2+5(μm/L+μg/mL)低浓度联合组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而2+10、2+20(μm/L+μg/mL)高浓度联合组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分别达到29.7±1.9%、42.8±2.7%。选5μg/mL丹参酮胶囊+2μm/L ATO联合进行后期实验。流式细胞检测,联合组作用bel-7404细胞24h,早期凋亡率49.4%,与单独用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对肝癌bel-7404细胞作用24h,明显抑制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9、caspase-3和PARP切割片段明显增加,而单独用药组的蛋白变化不明显。③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作用肝癌bel-7404细胞12h,p-JNK、p-P38蛋白表达增高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K蛋白表达下降,与对照组和丹参酮胶囊单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砷剂单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JNK特效抑制剂SP600125(20μm)处理细胞后,可显着减少联合组p-JNK蛋白的表达,抑制JNK磷酸化,同时抑制下游caspase-9、caspase-3蛋白活化。结论:(1)“毒”“瘀”“虚”胶合蕴结为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特点,正气不足为内在前提,癌毒肆虐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脉络瘀滞贯穿疾病始终,因此,针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选用三氧化二砷以毒攻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毒瘀同治的作用,并且丹参酮胶囊有望成为提高三氧化二砷化疗敏感性的有效药物。(2)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作用人肝癌bel-7404细胞,联合增效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激活JNK通路,偶联P38MAPK通路,同时下调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活化下游caspase-9、caspase-3等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研究低毒、高效的中药联合化疗方案,多靶点、多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为提高低剂量三氧化二砷的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联合增效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既阐明了肝癌毒瘀互结之病机内涵,又为临床抗肝癌治疗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李坤,刘宏斌,朱万坤,韩晓鹏,苏琳[7](2011)在《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腹膜转移是胃癌病人术后常见的转移方式,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exfoliated cancer cells,ECC)是形成腹膜转移的先决条件和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腹腔脱落癌细胞的研究对指导胃癌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王利,李占武,马素芳,杨晓明,李方毅,冯波,李庆玉,米良田,刘金华,刘天卿,范明慧[8](2011)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手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80例进展期胃癌分为2组,每组40例。灌注化疗组:术前经胃镜超声,螺旋CT术前分期,对Ⅲ期、部分Ⅳ期病变经介入方法经动脉药盒导管植入系统(PCS)行区域灌注化疗,经1~2疗程治疗再行根治切除术。对照组:术前检查同化疗组,均未行术前化疗。术后分别检测两组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组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TA=0.696)明显低于对照组(TA=1.216)(P<0.05)。灌注1次及2次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有明显差别(分别为TA1=0.856及TA2=0.428);显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次数越多,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下降越明显。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行区域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其活性降低程度与灌注化疗次数呈正相关。
刘永衡[9](2010)在《从线粒体介导的失巢凋亡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生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病死率居各类恶性肿瘤中第1位,在老年人群中病死率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寻找有效治疗胃癌的药物和方法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药疗法是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对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健脾益肾冲剂是导师在长期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经验和多年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本课题正是在导师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NO.30600839)为依托开展的,研究工作从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延伸至临床,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TUNEL、AV/PI、Realtime RT-PCR.免疫组化(IHC)等技术,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深入探讨了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如下:1.健脾益肾冲剂是导师在长期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经验和多年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可以抑制实验动物复发瘤的生长,推迟肺转移的发生,还可以减少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其中最高复发瘤抑制率为术后10天时(63.87%),最高肺转移抑制率为术后5天时(40%)2.采用TUNEL法和AV/PI双染色两种方法,测定615小鼠复发灶、转移灶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证实健脾益肾冲剂具有诱导615小鼠前胃癌肺转移灶和复发灶中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转移灶和复发灶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4.88±2.56%和9.53±0.26%,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从而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其防治复发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3.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Cytc、Smac、Omi/HtrA2和XIAP的表达在其肿瘤细胞凋亡中的变化规律,证实健脾益肾冲剂可以促进术后复发转移小鼠模型肺转移灶中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 3、CytC、Smac和Omi/HtrA2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P<0.05),而对于凋亡抑制蛋白XIAP则影响不大(与模型组相比P>0.05)。说明健脾益肾冲剂可能通过上调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caspase9、caspase 3和CytC、Smac、Omi/HtrA2的表达,起到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这可能是健脾益肾冲剂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这一结论也为中药复方防治肿瘤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4.采用RT-PCR技术,测定615小鼠复发灶、转移灶肿瘤组织中caspase9、3和Cytc、Smac、Omi/HtrA2、XIAP等凋亡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进一步证明了健脾益肾冲剂具有促进术后复发转移小鼠模型肺转移灶中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 3、CytC、Smac和Omi/HtrA2表达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P<0.05),与免疫组化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同时健脾益肾冲剂对凋亡途径中多个蛋白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也为验证中药复方的多靶点效应增添了实验依据。5.采用poly-HEMA包被的六孔板建立了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系和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系的失巢模型,通过改良的转瓶琼脂培养法建立了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系和人胃低分化腺癌BGC823细胞系的肿瘤多细胞球体(MTS)模型。两种模型分别较好地模拟了肿瘤细胞的失巢状态和体内生长状态。6.采用MTT法证实了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系及BGC-823细胞系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而且与空白大鼠血清抑制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排除了大鼠血清成分对药效的干扰。并通过对不同浓度的血清抑制率的观测,确定了后续实验中将要采取的含药血清浓度和化疗药物浓度。含药血清干预浓度为15%血清浓度,DDP的干预浓度为1μg/ml。(实验中采用的大鼠血清药理学方法参照《中药含药血清体外实验操作参考规程(草案)》)7.通过AV/PI双染色法检测了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及多细胞球体模型的促凋亡作用,证实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系及BGC-823细胞系失巢模型及多细胞球体(MTS)模型生长均具有诱导凋亡作用(与空白大鼠血清组相比P<0.05),凋亡率与作用时间成正比,且中药的促凋亡作用对胃癌的这两种细胞株之间不具有差异(两者相比者P>0.05)。8.使用FCM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证实健脾益肾冲剂含药血清可明显降低两种模型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其降低程度和作用时间呈正比。说明健脾益肾冲剂可以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诱导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可能是其防治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9.使用比色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caspase3、caspase9活性的影响,观察到在两种模型中均能活化和诱导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其相对活性大鼠含药血清组均高于空白血清组,P<0.05)。进一步证明健脾益肾冲剂可以通过促进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和表达,使其参与凋亡的启动和执行,从而启动caspase蛋白酶级联切割过程,进而启动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本研究为中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10.健脾益肾冲剂可以显着提高胃癌术后患者血清抑制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增殖的能力。服用健脾益肾冲剂后患者血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服用前(对肿瘤细胞抑制率由10%左右提高至40%-5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也有意义(P<0.05)。这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作用机制之一。研究患者病理状态下中药复方含药血清的作用,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上的有益尝试,其结果是否更加真实反映患者血清移行成分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理论创新:本研究提出“保护失巢凋亡是防治胃癌转移的重要机制”这一工作假说,以荷瘤小鼠术后转移动物模型和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模型及多细胞球体培养模型为载体,通过线粒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保护胃癌转移过程中失巢凋亡的分子机制,验证了该假说的客观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医扶正祛邪抗肿瘤复发转移理论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方法创新:本研究引入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培养模型,进行失巢凋亡及中药复方研究,经检索查新,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3.指标创新:将线粒体凋亡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调控因子Smac、Omi/HtrA2和XIAP与胃癌的复发与转移紧密联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目前在胃癌防治研究领域还鲜有报道。
张方信,邓芝云,樊代明,康生朝,汪泳,印建国[10](2000)在《胃癌病人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二、胃癌病人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病人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发病机制 |
1.3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
1.4 附子理中汤对晚期胃癌的作用 |
2 数据分析与成果讨论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中西医对晚期胃癌的认识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西医治疗晚期胃癌 |
2.1 中医治疗 |
2.2 西医治疗 |
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铂类联合替吉奥对比铂类、替吉奥联合紫杉类方案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和预后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全转录组分析预测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探索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医药治疗胃癌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三、研究过程 |
1.研究方法 |
2.资料的收集 |
3.建立数据库 |
4.研究结论 |
四、研究结果 |
1.频次统计 |
2.功效统计 |
3.四气统计 |
4.五味统计 |
5.归经统计 |
6.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
7.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则分析 |
8.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9.药物用量分析 |
讨论 |
一、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胃癌用药统计结果分析 |
1.用药结论 |
2.本科室治疗胃癌用药经验分析 |
3.本次收集方剂中高频用药功效的分析 |
4.本次收集方剂中高频用药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分析 |
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治疗胃癌的经验总结 |
1.本科室总结胃癌病因病机分析及对于癌毒的认识 |
2.胃癌治疗的经验 |
3.本科室对于胃癌辨证分型 |
三、验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端粒酶及血清游离HER2在胃癌HER2靶向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端粒酶活性影响拉帕替尼对HER2阳性胃癌细胞的靶向抑制作用 |
一 引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端粒酶活性介导的细胞永生化对HER2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 引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拉帕替尼联合化疗在胃癌中的应用及耐药机制探索 |
一 引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血清游离HER2水平指示胃癌组织中HER2表达状态可行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一 引言 |
二 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 PRISMA声明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病名溯源 |
(一) 伏梁 |
(二) 症积 |
(三) 黄疸 |
(四) 鼓胀 |
(五) 胁痛 |
二、对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病因的认识 |
1. 外邪因素 |
2. 饮食因素 |
3. 情志因素 |
4. 劳倦内伤 |
(二) 原发性肝癌病机特点 |
1. 癌毒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 |
2. 血瘀阻滞脉络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
3. 正气不足是肝癌发病的内在条件 |
三、以毒攻毒、化瘀扶正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治则 |
四、选药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一: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6. 附图 |
(二)实验二: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三)实验三: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与胃癌复发转移 |
1.1 胃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理论 |
1.1.1 “种子土壤”学说 |
1.1.2 肿瘤细胞诱捕学说 (tumor cell entrapment hypothesis |
1.2 影响癌细胞向腹腔内脱落的因素 |
2 腹腔脱落癌细胞的检测 |
2.1 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 (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 PLC) |
2.2 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 |
2.3 流式细胞学方法 (flow cytometry, FCM) |
2.4 胃癌腹腔灌洗液中端粒酶活性及腹膜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
2.5 免疫磁珠技术 (Immunomagnetic beads technique , IMB) |
3 腹腔脱落癌细胞的预防和治疗 |
3.1 术前腹腔化疗 |
3.2 术中腹腔温热化疗 |
3.3 术后早期腹腔灌注化疗 |
3.4 双腔内灌注化疗在胃癌术中的应用 |
3.5 腹腔免疫化疗 |
(9)从线粒体介导的失巢凋亡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胃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三 |
本课题相关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
动物实验一 健脾益肾冲剂对前胃癌615小鼠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动物实验二 TUNEL法和AV/PI法测定615小鼠复发灶和转移灶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动物实验三 免疫组化法检测615小鼠肺转移灶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动物实验四 RT-PCR法检测615小鼠复发灶、转移灶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mRNA表达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动物实验研究小结 |
第二部分 细胞实验 |
细胞实验一 建立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模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细胞实验二 建立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模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细胞实验三 MTT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系及BGC823细胞系的抑制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细胞实验四 AV/PI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失巢及多细胞球体模型的促凋亡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细胞实验五 FCM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细胞实验六 比色法检测大鼠含药(健脾益肾冲剂)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多细胞球体(MTS)模型caspase3、caspase9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细胞实验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实验 |
关于胃癌患者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实验小结 |
结语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胃癌病人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人与方法 |
二、结果 |
四、胃癌病人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D]. 熊佳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D]. 俞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中医药治疗胃癌用药规律探讨[D]. 刘雪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端粒酶及血清游离HER2在胃癌HER2靶向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D]. 崔建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02)
- [6]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D]. 常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7]胃癌腹腔脱落癌细胞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李坤,刘宏斌,朱万坤,韩晓鹏,苏琳. 现代肿瘤医学, 2011(05)
- [8]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J]. 王利,李占武,马素芳,杨晓明,李方毅,冯波,李庆玉,米良田,刘金华,刘天卿,范明慧.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04)
- [9]从线粒体介导的失巢凋亡途径探讨健脾益肾冲剂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D]. 刘永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10]胃癌病人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化疗疗效关系的探讨[J]. 张方信,邓芝云,樊代明,康生朝,汪泳,印建国. 中华内科杂志,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