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沉积记录论文-张潇,郑卓

高分辨沉积记录论文-张潇,郑卓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分辨沉积记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热带,腾冲青海湖,常绿硬叶栎,孢粉分析

高分辨沉积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郑卓[1](2018)在《南腾冲高分辨湖泊沉积记录指示的末次冰期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腾冲青海湖属于新生代火山口湖,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西部,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湖泊沉积物中记录了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详细信息。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时间尺度贯穿末次盛冰期的湖泊沉积序列,其高分辨率的沉积物不仅详细的记录了西南季风的变化,对轨道尺度上的太阳辐射同样有良好的响应,为研究西南地区古植被、古环境演化以及古气候的驱动机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材料。本研究对湖内10.5米的钻孔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古环境研究,利用14个AMS~(14)C样品建立了47.5 ka BP以来精度较高的年代框架。采用孢粉分析的方法,恢复了西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百年尺度的古植被演化过程。对一些关键植物花粉形态(如高山栎类)进行了扫描电镜研究,提高了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同时,基于东亚表土孢粉数据库,进行了孢粉-古气候定量重建。本研究得出了如下新认识:(1)由于西南地区高山栎类植物分布广泛,其生态环境为亚热带高海拔的特殊环境,其花粉形态的鉴定过去通常确定为"常绿栎类",未能从低海拔地区的常绿栎区别开来,但两者存在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鉴于栎属花粉形态的分类鉴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研究通过高倍油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西南地区高山栎类以及部分常绿(含青冈)和落叶栎类(共16种)花粉形态进行了纹饰细节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山地的常绿硬叶栎类(高山栎类)花粉可以与其他栎属花粉区分,根据形态学资料和本次研究结果建立了花粉个体特征和扫描电镜下的微形态特征划分标准。(2)基于腾冲钻孔孢粉分析的植被重建结果表明,区域内植被在末次冰期以来均以乔木森林为主,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相对较低。距今4.75万年的分析结果揭示如下孢粉谱变化阶段:MIS 3阶段首先以铁杉属为主的针叶类为优势,随后落叶栎有所增加,反映出针-阔混交林景观;末次盛冰期(MIS2)硬叶高山栎占统治地位,平均花粉比例高达50%以上,桦木属和草本植物在后期有所增加。冰后期的全新世以后,栲/柯属成为湖泊周围的主要建群植物,部分热带、亚热带喜暖植物得到发育。距今4.0ka以来孢粉谱有显着的变化,可能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火灾频繁,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后以,桤木属次生林常取而代之,成为最为主要的次生植被类型。(3)本研究利用西南地区的表土孢粉数据库,采用最佳类比法对腾冲钻孔孢粉进行定量气候重建。结果表明该区温度的变化与同纬度夏季太阳辐射和青藏高原冰盖变化关系密切,发现末次盛冰期的年平均温度(Tann)最大降温幅度比现在下降6~8°C,年平均降雨量(Pann)降低约30%。根据季风区和印度洋空间数据对比认为,降雨量重建结果与区域内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吻合,中国西南内陆降水可能主要受到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SST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王亚苏[2](2016)在《桂林青狮潭水库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利用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库区旅游业和网箱养殖业的兴起,加快了青狮潭水库富营养化进程。本文以青狮潭水库西湖库区与东湖库区中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137Cs和210Pb测年技术,建立青狮潭水库近50年的时间框架,通过对两个库区沉积物中硅藻属种组合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的对比分析,重演水库自建库以来的富营养化历程,根据两个库区不同的养殖规模,阐明人类活动对富营养化过程的影响,以期为水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有效建议。本论文通过对青狮潭水库西湖沉积柱QST-S1-A中24个样品与东湖QST-S4-A中29个样品的硅藻属种组合,结合210Pb和137Cs计年分析重演青狮潭水库富营养化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青狮潭水库西湖沉积柱QST-S1-A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0cm/a;东湖QST-S4-A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7cm/a。2.在QST-S1-A和QST-S4-A沉积物样品中共发现2纲6目10科57属293种(含变种)硅藻,主要优势种为具星星盘藻(Discostella stelligera)、湖北小环藻(Cyclotella hubeiana)、溪生曲丝藻(Achnanthidium rivulare)、极小曲丝藻(A.minutissimum)、链状曲丝藻(A.catenatum)、远距沟链藻(Aulacoseira distans)、模糊沟链藻日本形(A.ambigua f.japonica)、模糊沟链藻(A.ambigua)等。3.利用约束层次聚类分析(CONISS),将两沉积柱划分为四个硅藻组合带:ZONE I阶段两库区硅藻绝对丰度、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均最低,表明水库处于一个营养盐含量相对较少、初级生产力较低的河流期;ZONE II~ZONE III阶段:沉积柱QST-S1-A的硅藻绝对丰度、TN、TP浓度明显上升,生产力提高,说明西湖库区处于富营养化的加速时期;而QST-S4-A的绝对丰度、TN、TP浓度变化不明显,东湖库区仍处于较低营养水平时期;ZONE IV阶段(近10年来),QST-S1-A的绝对丰度、TN、TP浓度继续上升并且平均值达到四个组合带中最大,水库西湖库区已富营养化,QST-S4-A的绝对丰度有所上升,但远低于QST-S1-A,同时TN、TP浓度水平有所上升,整体营养水平也有所提高,说明水库由贫营养状态逐渐向中富营养状态转变,表现为自然富营养化的缓慢过程。4.通过硅藻的组合特征及TN、TP浓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青狮潭水库西湖库区的营养水平远高于东湖库区,且逐年加重。西湖受库区旅游业、网箱养鱼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进入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升高,使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明显加快。(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6-30)

任寒寒[3](2014)在《黄河叁角洲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河道变迁和重大人类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中下游以淤积和善迁徙为特点,自1855年黄河入海位置由黄海改为渤海以来,尾闾进行了十余次大的改道。除此之外,为抗洪防涝等,还进行了修堤建坝、人工改道、调水调沙等一系列人类活动。而作为黄河在入海口的沉积体,黄河叁角洲能够最为敏感的反应黄河流域环境的变化,并对此留下记录。因此,建立黄河叁角洲高分辨沉积记录,并研究其对河道变迁和重大人类活动的响应,对于黄河流域的规划治理、黄河叁角洲的油气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取自黄河叁角洲的六根短岩芯和一根长岩芯的粒度、灰度、地球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建立了黄河叁角洲高分辨沉积记录,并研究了岩芯中河道变迁与调水调沙的沉积记录,研究表明:本研究区沉积物均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砂含量最少,粉砂最多;频率分布曲线表现为单峰、双峰、或叁峰,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平均粒径多在6.5Φ~7Φ之间;岩芯的灰度值与粒度呈正相关,沉积物的X光图像可以反映出沉积物的粒度变化以及生物扰动情况,对于建立高分辨沉积记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六根短岩芯中,Si和Na元素之间一般具有正相关性,且与粒度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Al,Fe,Mg,Mn,K,Cu,Ni,Pb,Zn等元素之间也一般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与粒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P、S、Cl等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好,但它们与粒度的相关性很弱。但在B45中,所有元素与粒度之间的相关性都很差。通过对B45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进行R型因子旋转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主要受粒度、人类活动、生物组分和沉积物中残存盐分等的影响。岩芯沉积物粒度组成和210-Pb曲线是判断河道变迁的有效指标。黄河入海口的变动导致该处沉积物岩芯中210Pb曲线复杂化,以河流进积作用为主的情况下,呈现随深度逐渐衰变的特征;而在沉积物再悬浮沉积区,210Pb活度的分布往往会出现混合或倒置。黄河入海口变化导致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相应改变。在河口入海处,叁角洲以进积作用为主导,形成了细粒—单峰—正偏—分选好粒度类型(类型I),反映了叁角洲亚环境的特征;当黄河入海口改变时,原来的叁角洲沉积区进入侵蚀、改造时期,波浪作用占主导地位,形成了相对粗粒—双峰—正偏—分选差的粒度类型(类型II)。黄河口近岸短岩芯记录记录了1976年、1996年两次黄河入海口的变迁,其中A11(于12.0cm处)、A19(于14cm处)沉积特征的突变记录了1996年黄河从清水沟改道清8汊入海的改道过程,A25(15.5cm处)岩芯则记录了1976年从刁口流路改道清水沟入海的改道过程。1855年黄河北归的事件在距离河口较远处的B45岩芯(于190cm处)得到了较好的记录,导致沉积物粒度的明显改变,并与测年结果相吻合。黄河调水调沙重大人类活动在河口沉积岩芯中亦有体现,导致沉积物粒度组成和元素组成的改变,见于A11岩芯2~4cm处以及A18岩芯中1.0~2.5cm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7)

王亮[4](2014)在《东海典型泥质区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架泥质沉积体形成于冰后期高水位时期,接受来自大江、大河以及人类活动进入海洋的陆源物质、污染物质,具有高的沉积速率,是开展全球变化区域性响应以及边缘海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良好选区。东海陆架受到其西侧的陆源输入和来自其东侧的西太平洋强劲的边界流共同制约,陆架上发育的泥质沉积区无疑是记录来自东、西两侧影响的理想位置,而不同位置的泥质沉积体因离长江口远近、海洋动力因素、水深等的差异,导致它们在记录气候环境变化上异同。因此,本研究把内陆架泥质区、远端泥质区看作一个整体,开展多参数的年际-年代际高分辨沉积记录研究,揭示该区沉积作用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特征,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提供科学支持。本文通过对采自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C0702、C0803站和济州岛西南的远端泥质区CFJ103站等3个沉积物岩芯,以及100多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开展了沉积物粒度、黏土矿物、常微量元素以及生物硅分析测试,结合放射性核素测年建立了内陆架及远端泥质区数百年来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通过与影响该区的全球气候环境因素的比较研究,配合功率谱(REDFIT)及经典模态分解(EMD)等周期分析数学方法的应用,阐明高分辨沉积记录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内陆架泥质区、远端泥质区在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内陆架泥质区沉积速率高、沉积速率不稳定,其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远端的济州岛泥质区沉积速率低、稳定,其沉积物来源受到废黄河侵蚀物质的明显影响。(2)建立了内陆架泥质区、远端泥质区高分辨的粒度、黏土矿物、元素、生物硅及生源钡的沉积记录,揭示了该区沉积记录阶段性、趋势性和周期性等变化特点。风暴潮、洪水等事件过程引起沉积物粒度和元素含量、黏土矿物含量的突变,而近50年来人类活动主要体现在沉积记录中Pb、Zn等重金属含量明显富集。(3)内陆架泥质区黏土矿物组成在1950年前后的存在明显变化,表现为伊利石含量的降低、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的升高,主要源于东亚冬季风控制下的沿岸流及上升流的强度的年际差异以及陆源物质入海通量的改变。(4)内陆架泥质区、远端泥质区的粒度组成和东亚冬季风有着良好的响应关系,当冬季风增强时沉积物的粗粒组分含量增大,代表冬季风的敏感粒级组分的含量和平均粒径均有随之升高。内陆架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下东海沿岸流强度变化的影响,而济州岛西南则主要受到东海冷涡及上升流的影响。(5)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受粒度的显着影响,它在<16μm沉积物组分中含量最高,这与该海域硅藻群落构成及水动力环境有关。(6)估算了东部陆架细粒沉积物的生物硅沉积通量,高值区位于长江口和内陆架泥质区,其次是黄海南部泥质区。生物硅沉积通量的空间分布形式与浮游植物生产力水平对应良好,并与沉积速率密切相关。(7)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生物硅的记录了该区近数百年来的硅藻生产力波动,发现了该波动和季风强弱、太阳黑子活动、ENSO及PDO等存在良好响应,同时揭示了近30年来生物硅含量减小趋势与人类活动影响下营养物质输入的差异引起的生态系统硅藻比例下降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1)

李秋华,郭建阳,朱元荣,张瑞卿,李笑路[5](2013)在《红枫湖多环芳烃的高分辨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GC/MS方法分析了红枫湖沉积柱中16种美国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垂直分布状况,并对其组成特征、来源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枫湖沉积柱中PAHs含量为848~3725 ng·g-1,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这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同类研究,也与我国沿海地区和其他湖泊有所不同;红枫湖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家庭燃煤、木材和生物秸秆等的中低温燃烧过程,但工业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等高温燃烧过程释放的PAHs的相对含量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红枫湖沉积物中的低环数PAHs,如NAP、FLU和PHEN可能导致潜在的生态风险,但从毒性当量的角度看,沉积物的生态风险主要来自高环数的BbF、BaP和DBA。(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3年09期)

孔祥胜,祁士华,Oram,ah,IT,何师意,张原[6](2012)在《百朗地下河沉积柱芯有机氯农药的高分辨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广西百朗地下河大石围天坑河段沉积柱芯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质量分数,探讨了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定年研究了百朗地下河流域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柱中总有机氯农药含量为0.42~10.63 ng/g,平均值为2.74 ng/g。百朗河流域历史上主要使用的有机氯农药有六氯苯、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狄氏剂和艾氏剂5种表层沉积物分析显示近年地下河流域仍有新的γ-HCH(林丹)和DDTs输入。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表征百朗地下河流域在1955-1960年间六氯苯被最先使用,1961年替换为六六六,同时使用的有狄氏剂、艾氏剂农药,而滴滴涕使用可能稍晚,与我国有机氯农药的生产使用历史基本一致。研究提出了大石围天坑河段沉积柱芯中有机氯农药污的染峰值滞后于使用高峰期,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颗粒在地下河中的迁移有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张喜林[7](2011)在《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探索和应用是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核心问题,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系统探索了沉积物岩心X射线图像灰度值的处理技术、影响因素和环境变化的替代性作用。针对取自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C0702站沉积物柱状岩心,利用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沉积物岩心研究手段(粒度分析、X射线矿物物相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该岩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137Cs、210Pb年代标定,建立了近150a来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阐明了高分辨沉积记录对气候环境变化、沉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表明:沉积物岩心的X射线灰度图像信息量大、信息综合性强,通过图像可以快速的获取高分辨率沉积记录信息。从定量化角度考虑,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的灰度值是沉积物岩心综合沉积记录的一个良好替代性指标。沉积物粒度与X射线图像的灰度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平均粒径和灰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砂、粉砂与灰度值为正相关,粘土与灰度存在着较好的负相关。X射线图像的灰度值与沉积物岩心的干密度有着显着的正相关性;与沉积物常量元素中的Si、Ca呈现出正相关性;与Al、Fe、Cl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要好于其与Si、Ca的相关性;灰度值的垂向变化趋势与蒙皂石和伊利石的垂向变化趋势相似,与高岭石和绿泥石垂向含量变化呈反对应关系。东海内陆架浙闽泥质区C0702站柱状沉积物组成较稳定,层序保存完整,较为稳定的沉积动力环境。该沉积岩心沉积速率较慢,不同时段沉积速率略有差别(>1986a,V=1.82cm/a;1986至今,V=0.87cm/a)。该站沉积物粒度特征(包括敏感性粒级)、灰度值等高分辨的沉积记录都具有1a,3-5a,7~8a,10~12a等明显的周期;此外,它们的高分辨记录也伴随着非周期的波动。沉积记录的3~5年的周期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周期有着较好的响应;沉积记录的11年周期对太阳黑子活动有良好的响应,显示了太阳活动对沉积作用的影响。非周期性的沉积记录对东亚季风波动、沉积事件和人类活动有着一定的响应关系。粒度组份中<14.35μm的敏感粒级组份与东亚冬季风有着良好的响应,强东亚冬季风情况下会导致沉积物粒级变粗,反之亦然;在大的洪水发生的年份,沉积物粒度有变细的趋势,在岩心图像的灰度值上也有着很好的体现;在风暴潮发生的年份,风暴潮对底质沉积物造成扰动造成了沉积物平均粒径的突然增大以及灰度值的变大。研究区沉积记录亦显示受到长江输入变化的影响,1986年之前的沉积记录显示受长江水沙的变化,而1986年之后人类活动在沉积记录中有着更加明显的表征,特别是沉积记录对重金属含量有着明显的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4-17)

侍文芳,冯新斌,张干,明荔莉,尹润生[8](2011)在《150年以来红原雨养型泥炭中高分辨的汞同位素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UMEX915和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等仪器,分别对红原一个约150a(210Pb定年)时间跨度的泥炭剖面进行总汞含量和汞同位素比值测定.发现泥炭中汞含量从底部到表层逐渐增加,汞同位素δ202Hg从底部至表层呈变轻的趋势,变化范围分别在16.7~101.3ng/g和(-0.44‰±0.14‰)~(-1.45‰±0.22‰)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革命不仅使研究区大气受到明显汞的污染,也使汞同位素组成呈现出变轻的趋势,这说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汞同位素与自然排放的汞同位素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1年08期)

于革[9](2011)在《高分辨湖泊沉积和孢粉记录对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长江中游网湖钻孔高精度分层样品(1.5年/样品)的沉积学和孢粉学研究,试图揭示过去百年网湖在由开放到封闭体系变化中,沉积孢粉与气候、水文动力变化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相关分析和低频滤波分析,反映出沉积物和孢粉的变化对流域降水和长江流量的敏感响应。在过去130年中的多雨洪水年份,湖泊受长江倒灌影响,沉积物以黏土细颗粒为主,并接受长江上中游孢粉的沉积;而在少雨枯水年份中,以源于流域的粉砂粗颗粒沉积为主,湖泊水域和周边湿地的水生孢粉大量沉积。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显示了沉积物中值粒径、乔灌木和水生花粉、降水和流量都具有3~4年和9~11年周期变化。网湖的沉积孢粉与水动力关系为利用湖泊孢粉沉积记录重建过去湖泊环境、认识湖泊水系通江与封闭的水动力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丘耀文,张干,郭玲利,Gene,J,Zheng,李军[10](2009)在《深圳湾海域多溴联苯醚(PBDEs)生物累积及其高分辨沉积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湾,毗邻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和生态调节区域。为了更好地了解该湾多溴联苯醚(PBDEs)的生物累积规律及其污染历史,作者采集该海域19个鱼、2个虾、2个蟹和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PBDE的组分与含量,以及生物体的δ15N同位素、总脂含量和柱状沉积物的沉积年龄(210Pb)、总有机碳(TOC)。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鱼类Σ15PBDEs组分的残余量为21—167ng/glw(或0.17—4.16ng/gfw),平均为(67±42)ng/glw或(2.00±1.14)ng/gfw,其含量与生物体的δ15N同位素和脂含量正相关,BDE-47、BDE-100为生物体中PBDE最优势组分且在所有生物样品中均检出,分别占46.5%、13.5%,肉食性的鱼类较植食性的鱼类PBDEs的生物累积总体上较高。柱状沉积物中Σ22PBDEs含量(0.07—4.85ng/gdw)近二十几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沉积通量为0.25ng/(cm2·a),丰度最高的PBDE组分为BDE-47、BDE-49、BDE-99、BDE-183(不包括BDE-209);PBDEs在生物体和柱状沉积物中的含量位于全球PBDEs含量的中低端范围;鱼类等生物体中PBDE的生物-沉积物累积比值(BSAF)比值(<0.8)较小,与相应的PBDE的log KOW(辛醇/水分配比)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9年03期)

高分辨沉积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利用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库区旅游业和网箱养殖业的兴起,加快了青狮潭水库富营养化进程。本文以青狮潭水库西湖库区与东湖库区中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137Cs和210Pb测年技术,建立青狮潭水库近50年的时间框架,通过对两个库区沉积物中硅藻属种组合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的对比分析,重演水库自建库以来的富营养化历程,根据两个库区不同的养殖规模,阐明人类活动对富营养化过程的影响,以期为水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有效建议。本论文通过对青狮潭水库西湖沉积柱QST-S1-A中24个样品与东湖QST-S4-A中29个样品的硅藻属种组合,结合210Pb和137Cs计年分析重演青狮潭水库富营养化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青狮潭水库西湖沉积柱QST-S1-A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0cm/a;东湖QST-S4-A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7cm/a。2.在QST-S1-A和QST-S4-A沉积物样品中共发现2纲6目10科57属293种(含变种)硅藻,主要优势种为具星星盘藻(Discostella stelligera)、湖北小环藻(Cyclotella hubeiana)、溪生曲丝藻(Achnanthidium rivulare)、极小曲丝藻(A.minutissimum)、链状曲丝藻(A.catenatum)、远距沟链藻(Aulacoseira distans)、模糊沟链藻日本形(A.ambigua f.japonica)、模糊沟链藻(A.ambigua)等。3.利用约束层次聚类分析(CONISS),将两沉积柱划分为四个硅藻组合带:ZONE I阶段两库区硅藻绝对丰度、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均最低,表明水库处于一个营养盐含量相对较少、初级生产力较低的河流期;ZONE II~ZONE III阶段:沉积柱QST-S1-A的硅藻绝对丰度、TN、TP浓度明显上升,生产力提高,说明西湖库区处于富营养化的加速时期;而QST-S4-A的绝对丰度、TN、TP浓度变化不明显,东湖库区仍处于较低营养水平时期;ZONE IV阶段(近10年来),QST-S1-A的绝对丰度、TN、TP浓度继续上升并且平均值达到四个组合带中最大,水库西湖库区已富营养化,QST-S4-A的绝对丰度有所上升,但远低于QST-S1-A,同时TN、TP浓度水平有所上升,整体营养水平也有所提高,说明水库由贫营养状态逐渐向中富营养状态转变,表现为自然富营养化的缓慢过程。4.通过硅藻的组合特征及TN、TP浓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青狮潭水库西湖库区的营养水平远高于东湖库区,且逐年加重。西湖受库区旅游业、网箱养鱼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导致进入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升高,使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明显加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分辨沉积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潇,郑卓.南腾冲高分辨湖泊沉积记录指示的末次冰期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王亚苏.桂林青狮潭水库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暨南大学.2016

[3].任寒寒.黄河叁角洲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河道变迁和重大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王亮.东海典型泥质区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李秋华,郭建阳,朱元荣,张瑞卿,李笑路.红枫湖多环芳烃的高分辨沉积记录[J].生态学杂志.2013

[6].孔祥胜,祁士华,Oram,ah,IT,何师意,张原.百朗地下河沉积柱芯有机氯农药的高分辨记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

[7].张喜林.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

[8].侍文芳,冯新斌,张干,明荔莉,尹润生.150年以来红原雨养型泥炭中高分辨的汞同位素沉积记录[J].科学通报.2011

[9].于革.高分辨湖泊沉积和孢粉记录对气候、水文变化的响应[J].沉积学报.2011

[10].丘耀文,张干,郭玲利,Gene,J,Zheng,李军.深圳湾海域多溴联苯醚(PBDEs)生物累积及其高分辨沉积记录[J].海洋与湖沼.2009

标签:;  ;  ;  ;  

高分辨沉积记录论文-张潇,郑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