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外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集聚,就业密度,劳动生产率,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空间外部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路英,吴玉鸣[1](2019)在《就业密度、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地级城市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白永亮,杨扬[2](2019)在《长江经济带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识别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周韬[3](2018)在《空间与产业双重维度下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机理及空间外部性测度--以长叁角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叁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叁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叁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叁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代泽娟[4](2018)在《基于空间外部性视角的企业再地方化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东部地区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施了“腾笼换鸟”政策,而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成本低等优势,加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使之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首要承接地。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大规模、集群式的转移特点,企业在转入地是否会再次形成集聚、企业集聚到一起会产生怎样的效应,以及该效应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创新是否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和学术界新的关注点。文章首先对再地方化、外部性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梳理国内外关于企业再地方化效应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再地方化是企业对结构的动态调整,重新整合了资源和信息,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并与政府和环境协同演化形成再集聚的过程”。同时也对企业再地方化演化过程做了探讨,认为企业再地方化的过程是政府对企业的诱导、企业对政府的认同、产业环境的反馈过程,叁者协同演化形成企业再地方化。其次,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为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该地区企业再地方化过程和程度做了分析和测度,并分析了再地方化企业所属行业类型,这些行业与皖江示范区产业政策支持重点行业相一致,通过GIS绘图工具,使皖江示范区产业集聚现状更直观的呈现出来,得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亦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共同集聚程度高。第叁,从外部性视角,在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内外部性变化量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皖江示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实证分析,比较发现了静态外部性和动态外部性关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关系,以及示范区设立前后企业再地方化效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静态外部性和动态外部性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是一种非线性影响,示范区设立后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创新水平的再地方化效应比设立之前更为突出。最后,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从示范区建设、产业集聚引导、外部性发挥、工资人力支持等角度提出了皖江示范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谭建新,吴定伟[5](2017)在《广西的空间外部性与区域工资差距探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建立计量模型,使用广西地级行政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市场潜能、经济活动密度等因素与工资水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持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广西地区的市场潜能、人力资源、财政支出变量对当地工资水平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经济活动密度、外国直接投资和接壤因素对工资水平有显着为负的影响,只有高于最低临界值时,经济活动密度和外国直接投资才对工资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鉴此,广西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通达度,缩短区际通达时间和距离,进一步消除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加强区际贸易和区际经济合作,促进市场潜能的提高;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充分发挥政府支出对投资的引导作用,努力争取中央加大对广西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经济活动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扩大开放,优化投资环境,使经济密度和外国直接投资突破最低临界值。(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杨晓锋[6](2017)在《空间外部性、技术依存与经济增长——基于1995—2015年中部6省409县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典MRW模型基础上,将人力资本引入总体生产函数中,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稳态收入水平和条件收敛的参数异质性方程,利用1995—2015年中部六省409个县的样本和空间权重矩阵,使用最近开发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着重考察了稳态各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县技术存量的外部性不仅具有跨县域边界特性,其外溢性的强度与县域之间纯粹的地理距离相关;人力资本对提升技术水平有显着作用,在各县经济增长中具有可靠的外溢效应。(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7年05期)
江海燕,何妍,郭韵妍[7](2017)在《公共开放空间外部性利益失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开放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户外场所,其对城市生活质量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无法定价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美学价值,快速城市化和住房市场化导致这些公共稀缺资源的私有化和商业化。以广东祈福地产2个典型封闭楼盘及其所依托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以周边土地开发前后各方利益得失假设为基础,调查其外部性利益内部化的表现、实现手段和利益固化引起的冲突,以及各利益主体对外部性价值的感知和认同,分析利益失衡的原因和机制。最后,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案例,从完善法规技术和推行公共政策两大方面提出公共开放空间利益分配的多赢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7年03期)
赵春明,李宏兵,蔡宏波,王永进[8](2016)在《出口内生型市场邻近、空间外部性与城镇工薪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地理距离和贸易数据,构造了城市出口内生型市场邻近指标(MA),并在匹配微观个体和城市变量的基础上,从空间外部性视角经验分析了其对城镇工薪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内生型市场邻近总体上对技能溢价呈倒U型的作用机制,即在临界点之前,呈现扩大作用,临界点之后,呈现缩小作用;东部地区对技能溢价的扩大作用不仅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利用回归方法测算的城市技能工资差距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出口内生型市场邻近的提升有助于缩小技能工资差距,且对中西部地区和低集聚程度地区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6年12期)
覃成林,龚维进,卢健[9](2016)在《空间外部性、利用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将一个区域主动使其邻居区域产生的空间外部性转化为本区域增长动力的能力大小定义为利用能力,采用复合权重SDM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目标区域对空间外部性利用能力差异导致受到相同空间外部性影响的目标区域中的增长速度差异,揭示空间外部性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启示:一方面,区域应积极主动利用外部性和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等多个层次提升区域利用能力。(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6年06期)
徐小靓,田相辉[10](2016)在《知识溢出的空间外部性测度——基于空间和产业双重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知识生产函数为框架,将空间地理邻近和产业技术邻近同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两者在空间知识溢出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实现了溢出效应在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的有效结合.基于全国各地区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去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并将空间外部性划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避免了空间杜宾模型参数的错误解释.实证结果不仅证实了空间外部性的存在,而且还发现基于技术邻近的区域内专业化经济促进创新产出的作用突出,而基于地理邻近的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相对较弱.(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5期)
空间外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外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路英,吴玉鸣.就业密度、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地级城市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
[2].白永亮,杨扬.长江经济带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识别与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周韬.空间与产业双重维度下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机理及空间外部性测度--以长叁角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
[4].代泽娟.基于空间外部性视角的企业再地方化效应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8
[5].谭建新,吴定伟.广西的空间外部性与区域工资差距探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实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杨晓锋.空间外部性、技术依存与经济增长——基于1995—2015年中部6省409县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7
[7].江海燕,何妍,郭韵妍.公共开放空间外部性利益失衡研究[J].中国园林.2017
[8].赵春明,李宏兵,蔡宏波,王永进.出口内生型市场邻近、空间外部性与城镇工薪差距[J].世界经济.2016
[9].覃成林,龚维进,卢健.空间外部性、利用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2016
[10].徐小靓,田相辉.知识溢出的空间外部性测度——基于空间和产业双重维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