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杰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眼科医院276000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治疗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为今后临床医学提供资料,便于指导今后工作。方法收集近些年入院治疗RRD的患者200例做为研究样本,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患者资料,统计患者在手术中的临床情况、手术解剖复位情况以及裂孔大小,在总结手术临床方式的同时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分析临床治疗中裂孔大小和视网膜脱离时间的不同对于恢复视力的影响,从而判断手术成功率。结果2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解剖复位通过一次性手术的共计173例,占总患者数的86.5%;经过一次、二次包括三次手术从而复位的总成功率为94.5%。在治疗研究中发现,视网膜的复位情况会受到近视程度以及年龄因素的影响,即在研究治疗中,近视程度越高的RRD患者复位情况越不理想,年龄越大的患者在治疗近视性RRD时复位率低于年龄小的患者。结论临床上针对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手段中,手术治疗是最佳的方式,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临床效果因患者而异。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进行视网膜脱落复位手术时成功率较低,近视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复位成功率低且视力恢复情况差。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手术过程以及患者手术过后的视功能恢复。
【关键词】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
视网膜脱离在临床医学上属于致盲性眼病,指的是在视网膜出现裂孔时液化玻璃体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引发的一种视网膜脱离。临床研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近视症。本文收集了近些年入院接受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分析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研究选取近些年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近视性RRD患者200例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患者有104例(114眼),女性患者为86例(100眼),患者年龄分布在15~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5(±3.50)岁。选取的患者中,单眼视网膜脱落的患者有193例,左眼102例,右眼91例;7例患者在临床诊断为双眼视网膜脱离;屈光度为-0.40~-22.0D。通过检查患者眼镜度数发现,200例患者中低、中度近视为98例,高度近视患者为102例。通过对患者进行眼压检查以及眼部B超检查,辅助设备验光等仔细检查,寻找患者眼部裂孔。214眼中,通过检查找出308个裂孔,单孔共144眼,2个及两个以上孔共56眼,其余14眼未找到裂孔。裂孔有圆形、马蹄形、锯齿形以及黄斑裂孔等;其分布也有所不同。脱离至一象限的有77眼;脱离至二象限的有80眼,三象限的有42眼;完全脱离的有15眼。
1.2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状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在手术时应考虑患者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情况、眼部裂孔大小及形状、裂孔的数量以及部位、PVR级数等不同情况。200例患者中,根据自身不同的脱落情况,分别实施环扎外垫扎术、单纯外垫压术以及单纯环扎术等方式。对患者的眼部进行手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一切不规范的手术行为发生。
1.3统计学分析将整理的全部医学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PSS16.0数据软件统计包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处理,使用t值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数据相关性P≤0.05证明数据具有可比性。
2.结果
2.1手术疗效标准①解剖复位成功;②视网膜未完全复位;③裂孔未封闭;④解剖复位失败。
2.2手术方式与手术结果本文214眼RDD患者经过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通过一次性手术就成功复位的有180眼,复位成功率为86.5%,共计173例,占总患者数的86.5%;经过一次、二次包括三次手术从而复位的总成功率为94.5%。
2.3近视程度与手术疗效的比较本组实验中,患者接受治疗前进行视力的测试,低度、中度近视的患者共计98例,手术后成功复位视网膜的患者共计89例,成功复位率为90.8%;高度近视的患者共计102例,手术后成功复位视网膜的患者共82例,复位率为80.4%。经过对数据的核对以及验算表明:近视程度对患者手术视网膜的复位有部分影响,也就是说随着患者近视程度越来越高,手术复位率为越来越低。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年龄与手术疗效的比较本组研究共收治患者200例,共计214只患眼。患者≤50岁的患者共有97例,视网膜脱落复位率为96.5%;而患者年龄>50岁的视网膜脱落复位率为90.6%,根据统计学校验,年龄较大的RDD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视网膜复位率相对较低。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视功能恢复通过手术治疗144例患者视力有所提高(72%),但是手术前视力好的患者在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也较好,而视力差的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情况也较差。
3.讨论
近视性RRD在临床治疗上需要患者进行良好的配合,医生根据患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处理患者病情。手术方式、时机以及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治疗RRD十分重要。根据患者的视网膜脱落情况、裂孔大小需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除了以上一些差异,患者的近视程度以及年龄大小也会影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近视程度不同对手术后的复位情况有所影响,近视程度越高,手术后的复位情况则会相对越不理想,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近视程度越来越高,眼底病变程度越来越严重,眼膜微缩造成视网膜变薄,减少视网膜活性,造成视网膜细胞功能减弱,不利于视网膜手术复位。其次,年龄也是影响视网膜复位的原因之一,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视网膜玻璃体会越来越变性,视网色素减少,粘合能力减弱,这会造成眼底营养不良,影响复位贴合的实现。
到目前为止,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与手术过程的规范,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复位率能够达到80.5%以上。通过手术治疗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目前控制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在恢复患者视功能上还有一定的欠缺。今后的研究不仅要立足与控制视网膜脱离,还要帮助患者恢复最佳的视功能,因此临床上手术治疗近视性RRD应给予重视,医生应在治疗中多加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帆,王桂云.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88例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4,12:2226-2228.
[2]杨帆.273例近视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